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宇文招

鎖定
宇文招(?-580年8月24日 [28]  ),字豆盧突,鮮卑族。北周宗室大臣,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九子。 [1]  [27] 
西魏時期,宇文招憑藉父勳,受封正平郡公。北周建立後,歷任柱國、益州總管等職,進爵趙國公。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後,拜大司空、大司馬、雍州牧,晉封趙王,參與滅亡北齊和討伐稽胡,頗有戰功,進位上柱國。周宣帝即位,被授為太師 [6] 
大象二年(580年),宇文招密謀誅殺權臣楊堅未果,全家遇害,諡號為“平”,楊堅篡位後,改諡為“僭”。遺著有《趙平王集》十卷,今已佚失。 [7] 
全    名
宇文招
豆盧突
諡    號
平→僭
所處時代
北周
民族族羣
鮮卑族
逝世日期
580年8月24日(大象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28] 
逝世地
長安 [7] 
主要成就
治理益州,參與滅亡北齊
官    職
大司空、大司馬、 雍州牧
爵    位
正平公、趙國公、趙王

宇文招人物生平

宇文招早年經歷

宇文招,字豆盧突,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九個兒子,母親為文帝姬妾王氏,為周孝閔帝宇文覺、周明帝宇文毓、周武帝宇文邕的胞弟。他年幼時聰慧機靈,博覽羣書,喜歡作文章。學習庾信的風格,詞句大多輕放豔麗。 [1]  [8]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招被封為正平郡公。 [6]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宇文招晉封趙國公。 [6]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十一月一日562年12月12日),宇文招被封為柱國,出任益州總管。 [22] 
建德元年三月二十一日572年4月19日),宇文招任大司空。十一月二十四日(12月14日),因大司馬陸通去世,宇文招被改任大司馬 [23-24] 
建德三年正月一日574年2月7日),宇文邕冊封宇文招等八位宗室為王爵,宇文招為趙王。 [25] 

宇文招東征北討

建德四年三月二十日575年4月15日),宇文招任雍州牧。 [26]  七月二十四日(8月15日),宇文邕東征北齊,宇文招任後三軍總管。 [9] 
建德五年十月四日(576年11月10日),宇文邕再次東征北齊,宇文招率領一萬步兵騎兵進攻北齊的汾州。參與攻下北齊核心區幷州後,升任為上柱國 [9] 
建德六年(577年),宇文招為行軍總管,與齊王宇文憲率軍征討稽胡,宇文招擒殺了稽胡叛軍首領劉沒鐸,平定了叛亂。 [10]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招官拜太師 [11] 

宇文招出藩歸朝

大象元年五月二十七日579年6月24日),朝廷下詔指定將沼州襄國郡邑萬户為趙國采邑,宇文招離開長安前往封國。 [12]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三日(6月20日),周宣帝宇文贇患病,命宇文招和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等五位親王入宮。五月二十五日(580年6月22日),劉昉鄭譯欲矯詔令楊堅輔政,顏之儀反對,提出用宗室中年齡最長的宇文招輔政,但未能阻止矯詔。 [5]  五月二十六日(6月23日),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柱國。靜帝服喪,百官都聽命於楊堅。 [14]  六月四日(7月1日)宇文招等五王到達長安,此時周宣帝已經去世。 [13] 

宇文招救國被害

楊堅輔政時,對宇文招等北周宗室諸王特別禮遇,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用以穩住五王。 [2]  楊堅有意代周自立,宇文招暗地裏策劃誅殺楊堅,以匡社稷。於是在大象二年(580年)七月,邀請楊堅在趙王府飲宴,但楊堅赴宴時,宇文招卻找不到下手的機會,最終楊堅被心腹元胄帶出趙王府。隨後楊堅誣陷宇文招謀反。當年秋天,楊堅誅殺了宇文招和他的兒子德廣公宇文員、永康公宇文貫、越搞公字文乾銑、宇文幹銑的弟弟宇文乾鈴、宇文乾鏗等人,封國被撤銷。 [7] 

宇文招主要影響

宇文招政治

宇文招在保定年間擔任益州總管,在任上善於治理,多次去除、改進一些煩瑣的規章制度。 [17]  在面對宗教方面,宇文招對佛教十分喜愛,與其兄武帝宇文邕排斥佛教相反。在佛道之爭中宇文招也經常偏向於佛教, [18]  並常參加佛教舉行的一些活動儀式。 [19] 

宇文招軍事

宇文招在益州主政期間,曾帶兵平叛,顯露出不俗的軍事潛力。 [20]  建德四年(575年)起宇文招兩次參與北周東征,第一次東征擔任後三軍總管,武德五年(576年)第二次東征時領兵一萬人進攻北齊 [9] 武德六年(577年),因稽胡人劉沒鐸起兵反叛,周武帝命齊王宇文憲為行軍元帥,宇文招等三人為行軍總管,率軍征討,宇文招擒斬劉沒鐸。 [10] 

宇文招歷史評價

北周·顏之儀:方今賢戚之內,趙王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 [5] 
唐·令狐德棻周書》:幼聰穎,博涉羣書,好屬文。 [8] 
唐·惠詳《弘贊法華傳》:時周趙王。褰帷益郡。撫政臨民。除煩去苛。加以敬愛三寶。 [17] 

宇文招軼事典故

宇文招仁厚待人

宇文招曾有一名侍讀名為謝貞,宇文招對他很好。但是,宇文招聽説他獨自一人時,經常暗暗哭泣。私下一打聽,才知道謝貞的母親遠在江南,他一直在思念母親。於是對他説:“我如果能有機會,一定讓你返回故鄉!”建德二年(573年),宇文招面奏周武帝,懇請釋放謝貞返回江南故鄉。周武帝被謝貞的愛國感情和宇文招的仁愛思想所感動,就讓謝貞跟隨南陳使者杜子暉回到江南。 [15] 

宇文招逸態橫生

逸態橫生,出自北周庚信的《序》:“柱國趙國公發言為論,下筆成章,逸態橫生,新情振起,風雨爭飛,魚龍各變。”庾信對宇文招的文學才能給了很高的評價。 [16] 

宇文招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父親
北周奠基人,太祖文皇帝。
母親
王氏
王姬,宇文泰後宮姬妾。
平輩
兄弟
宇文泰庶長子,周明帝,北周第二位皇帝,為權臣宇文護所殺。
宇文泰次子,宋獻公、西魏駙馬。
宇文泰第三子,周孝閔帝,北周開國皇帝,為權臣宇文護所殺。
宇文泰第四子,周武帝,北周第三位皇帝。
宇文泰之子,北周齊王。因屢立戰功,名望極大,被周宣帝宇文贇所殺。
宇文泰之子,北周衞王。因發動叛亂,戰敗後被周武帝宇文邕處死。
宇文泰之子,北周譙王。
宇文泰之子,北周陳王,楊堅專權時被殺。
宇文泰之子,北周越王,楊堅專權時被殺。
宇文泰之子,北周代王。楊堅專權時被殺。
宇文泰之子,北周冀王。
宇文泰之子,北周滕王,楊堅專權時被殺。

妻妾
宇文招之妻,趙國公夫人,鄧國公竇熾之女。
魯氏
宇文招之妻,竇氏去世後為趙王妃。
子輩
兒子
宇文員
宇文招之子,德廣公,楊堅專權時被殺。
宇文貫
宇文招之子,永康公,楊堅專權時被殺。
宇文乾銑
宇文招之子,越國公,楊堅專權時被殺。
宇文乾鈴
宇文招之子,楊堅專權時被殺。
宇文乾鏗
宇文招之子,楊堅專權時被殺。
女兒
宇文氏
宇文招之女,北周千金公主、隋太義公主,下嫁佗缽可汗,是為可敦(皇后)。
表格參考資料 [1]  [4]  [29] 

宇文招主要作品

宇文招有文集十卷,現已佚,僅存詩一首。 [21] 

宇文招人物爭議

諡號爭議
宇文招史稱趙僭王,但《隋書》收錄其文集時命名為《趙平王集》,可見宇文招有平、僭兩個諡號。牛敬飛《北周宇文逌墓誌考釋》認為宇文招一生沒有失德,文才也出眾,又是周靜帝的叔祖父,故最初的諡號是美諡“平”,楊堅篡位後,才將自己在奪權過程中殺害的宇文招兄弟五人改為惡諡。 [3] 
參考資料
  • 1.    《周書·卷十三·列傳第五》:文帝十三子。姚夫人生世宗,後宮生宋獻公震,文元皇后生孝閔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生高祖、衞剌王直,達步幹妃生齊王憲,王姬生趙僭王招,後宮生譙孝王儉、陳惑王純、越野王盛、代奰王達、冀康公通、滕聞王逌。
  • 2.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大象二年七月)雍州牧畢王賢及趙、陳等五王,以天下之望歸於高祖,因謀作亂。高祖執賢斬之,寢趙王等之罪,因詔五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用安其心。
  • 3.    牛敬飛.北周宇文逌墓誌考釋[J].唐史論叢,2014(01):187-196.
  • 4.    《資治通鑑·陳紀八》:(大象二年二月)戊午,突厥入貢於周,且迎千金公主。
  • 5.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宣帝崩,劉昉、鄭譯等矯遺昭,以隋文帝為丞相,輔少主。之儀知非帝旨,拒而弗從。昉等草詔署訖,逼之儀連署。之儀厲聲謂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衝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賢戚之內,趙王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備受朝恩,當思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儀有死而已,不能誣罔先帝。"於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儀署而行之。
  • 6.    《周書·卷十三·列傳第五》:魏恭帝三年,封正平郡公,邑一千户。武成 初,進封趙國公,邑萬户。保定中,拜為柱國,出為益州總管。 建德元年,授大司空,轉大司馬。三年,進爵為王,除雍州牧。
  • 7.    《周書·卷十三·列傳第五》:隋文帝輔政,加招等殊禮,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隋文帝 將遷周鼎,招密欲圖之,以匡社稷。乃邀隋文帝至第,飲於寢室。招子員、貫及妃弟魯封、所親人史冑,皆先在左右,佩刀 而立。又藏兵刃於帷席之間,後院亦伏壯士。隋文帝從者多在 合外,唯楊弘、元冑、冑弟威及陶徹坐於户側。招屢以佩刀割 瓜啖隋文帝,隋文帝未之疑也。元冑覺變,扣刀而入。招乃以大觴親飲冑酒,又命冑向廚中取漿。冑不為之動。滕王逌後至, 隋文帝降階迎之,元冑因得耳語曰 :“形勢大異,公宜速出。” 隋文帝共逌等就坐,須臾辭出。後事覺,陷以謀反。其年秋,誅招及其子德廣公員、永康公貫、越攜公幹銑、弟幹鈴、幹鏗等,國除。招所着文集十卷,行於世。
  • 8.    《周書·卷十三·列傳第五》:趙僭王招,字豆盧突。幼聰穎,博涉羣書,好屬文。學庾信體,詞多輕豔。
  • 9.    《周書·卷十三·列傳第五》: 四年,大軍東討,招為後三軍總管。五年,又從高祖東伐,率步騎一萬出華谷,攻齊汾州。及幷州平,進位上柱國。
  • 10.    《周書·卷十三·列傳第五》:東夏底定,又為行軍總管,與齊王討稽胡。招擒賊帥劉沒鐸,斬之, 胡寇平。
  • 11.    《周書·卷十三·列傳第五》:宣政中,拜太師。
  • 12.    《周書·卷十三·列傳第五》:大象元年五月,詔以洺州襄國郡邑萬户為趙。招出就國。二年,宣帝不豫,徵招及陳、越、代、 滕五王赴闕。比招等至而帝已崩。
  • 13.    《周書·卷十三·列傳第五》:大象元年五月,詔以洺州襄國郡邑 萬户為趙。招出就國。二年,宣帝不豫,徵招及陳、越、代、 滕五王赴闕。比招等至而帝已崩。
  • 14.    《周書·卷八·帝紀第八》:二年夏五月乙未,宣帝寢疾,詔帝入宿於露門學。己酉,宣帝崩。帝入居天台,廢正陽宮。大赦天下,停洛陽宮作。庚戌,上天元上皇太后尊號為太皇太后。天元聖皇太后李氏為太帝太后,天元大皇后楊氏為皇太后,天大皇后朱氏為帝太后。其天中大皇后陳氏、天右大皇后元氏、天左大皇后尉遲氏並出俗為尼。柱國、漢王贊為上柱國、右大丞相,上柱國、揚州總管、隨國公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柱國、秦王贄為上柱國。帝居諒闇,百官總己以聽於左大丞相。
  • 15.    《陳書·卷三十二·列傳二十六》:書初,貞在周嘗侍趙王讀,王即周武帝之愛弟也,厚相禮遇。王嘗聞左右説貞每獨處必晝夜涕泣,因私使訪問,貞母年老,遠在江南,乃謂貞曰:“寡人若出居籓,當遣侍讀還家供養。”後數年,王果出,因辭見,面奏曰:“謝貞至孝而母老,臣願放還。”帝奇王仁愛而遣之,因隨聘使杜子暉還國。
  • 16.    《藝文類聚·卷五十五·雜文部一》:周庾信趙國公集序曰:竊聞平陽擊石,山谷為之調,大禹吹筠,風雲為之動,與夫含吐性靈,抑揚詞氣,曲變陽春,光回白日,豈得同年而語哉,柱國公發言為論,下筆成章,逸態橫生,新情掞起,風雨爭飛,魚龍各變,方之珪璧,塗山之會萬重,譬似雲霞,赤城之巖千丈,文參曆象,即入天官之書,韻涉絲桐,鹹歸總章之觀,論其壯也,則鵬起半天,語其細也,則鷦巢蚊睫,豈直熊熊旦上,增城抱日月之光,焰焰霄飛,南鬥觸蛟龍之氣,昔者屈原宋玉,始於哀怨之深,蘇武李陵,生於別離之世,自魏建安之末,晉太康以來,彫蟲篆刻,其體三變,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抱荊山之玉矣,公斟酌雅頌,諧和律呂,若使言乖節目,則曲台不顧,聲止操縵,則成均無取,遂得棟樑文囿,冠冕詞林,大雅扶輪,小生承蓋。
  • 17.    《弘贊法華傳》:時周趙王。褰帷益郡。撫政臨民。除煩去苛。加以敬愛三寶。
  • 18.    《續高僧傳》:昔周趙王治蜀。有道士造老君像而以菩薩俠侍。僧以事聞。王乃判曰。菩薩已成不可壞。天尊宜進一階官乃迎於寺中。改同佛相。例相似也。
  • 19.    《弘贊法華傳》:王親率官寮。同來觀禮。崖於是手執香。足躡柴積。端坐其上。告四眾雲。崖心存利物。意靡貪求。今舍穢軀。建立淨剎。若斯言不爽。要當示以肉心。誓已。因令縱火。端坐誦經。音聲清亮。火至其面。聲乃絕焉。於是。上天雨花。下遍城邑。遠近悲哭。老少諮嗟。嚫施填委。珍賄山積。並以入寺。用興殿塔。燒身既盡。肉心獨存。此豈非位階不退。故得言誓不差乎。王視肉心。撫而慟哭。菩薩聖人。於焉永往。嗚呼痛矣。失蔭如何。時人皆號為僧崖菩薩。王奉肉心。起一大塔。朝夕虔禮。供養無闕焉。
  • 20.    《續高僧傳》:僧度,不知何人。周趙王在益州,有鄰人與王厚,欲反。時度戴靴一隻,從城西遺糞而走。又反者將紙筆請度定吉凶,便作州度兩字。時趙王令精兵三千,騎斬郫兵千餘,為京觀。方驗度戴皮相,皮郫聲同,所言州度,反即斫頭。後聞於王,遣人四追,遂失所在。詳感通僧。
  • 21.    《文苑英華·卷一百九十九》:周趙王,遼東烽火照甘泉,薊北亭障接燕然。水凍菖蒲未生節,關寒榆莢不成錢。
  • 22.    《周書·卷五·本紀第五》:(保定二年十一月)丁卯,以大將軍衞國公直、大將軍趙國公招併為柱國。又以招為益州總管。
  • 23.    《周書·卷五·本紀第五》:(建德元年三月) 癸亥,以太傅、蜀國公尉遲迥為太師,柱國 鄧國公竇熾為太傅,大司空、申國公李穆為太保,齊國公憲為大冢宰,衞國公直為大司徒,趙國公招為大司空,柱國枹罕公 辛威為大司寇,綏德公陸通為大司馬。
  • 24.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建德元年)壬戌,以大司空、趙國公招為大司馬。
  • 25.    《周書·卷五·本紀第五》:三年春正月壬戌,朝羣臣於露門。冊柱國齊國公憲、衞國公直、趙國公招、譙國公儉、陳國公純、越國公盛、代國公達、 滕國公逌並進爵為王。
  • 26.    《周書·卷六·本紀第六》:(建德四年三月)甲戌,以柱國、趙王招為雍州牧。
  • 27.    《周車騎大將軍賀婁公神道碑》:柱國趙王,今上之第九弟也。
  • 28.    《資治通鑑·陳紀八》:(大象二年七月)壬子,堅誣招與越野王盛謀反,皆殺之,及其諸子。賞賜元胄,不可勝計。
  • 29.    《文苑英華·卷九百六十三》:大周趙國公夫人紇豆陵氏墓誌銘,夫人諱含生,本姓竇,扶風平陵人。......天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薨於成都之錦城,春秋二十。.......七年二月日歸葬於長安之洪瀆原。詔贈趙國夫人,禮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