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宇文憲

鎖定
宇文憲(545年~578年),字毗賀突,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人,鮮卑族北周宗室大臣、政治家、軍事家。周文帝宇文泰之子,周孝閔帝周明帝周武帝異母弟。 [1] 
宇文憲初封涪城縣公,後晉封安城郡公。周孝閔帝即位,授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周明帝即位,授任大將軍。武成初年,官至益州總管、益州刺史,都督益、寧、巴、瀘等二十四州諸軍事,晉封齊國公,食邑一萬户。鎮服蜀地,蜀人感念宇文憲的仁政,共同立碑,稱頌其功德。保定年間,徵召回京,官任雍州牧,後多次擊敗北齊軍隊。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發動滅亡北齊之戰,宇文憲屢立戰功。宇文憲善計謀,多策略,尤擅安撫駕馭部屬,知人善任,衝鋒陷陣,身先士卒,部眾對他心悦誠服,都願為他效力。 [2-19] 
建德七年(578年),周武帝駕崩,周宣帝即位,宇文贇認為宇文憲身為皇叔,輩分高而名望大,對他十分忌恨。宣政元年(578年),宇文贇將其殺害,年僅三十五歲,諡號煬王。 [20]  [30-34] 
全    名
宇文憲
毗賀突
諡    號
所處時代
北周
民族族羣
漢化鮮卑人
出生地
代郡武川縣
出生日期
544年
逝世日期
578年8月16日
主要成就
治理蜀地
滅亡北齊
封    爵
涪城縣公、安城郡公、齊國公、齊王
官    職
驃騎大將軍、大司馬、上柱國

宇文憲人物生平

宇文憲西魏時期

西魏大統十一年(545年),宇文憲出生,字毗賀突,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北周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的異母弟,母為達步幹氏。
宇文憲性格通達機敏,有氣量,雖在幼年,而神色嚴峻。初封涪城縣公。少年時與宇文邕一起學習《詩經》、《春秋》,都能綜合要點,得其旨意。 [1]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晉封安城郡公。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即位後,授開府儀同三司。周明帝宇文毓即位,授任大將軍。武成(559年—560年)初年,被任命為益州總管、都督益寧巴瀘等二十四州諸軍事、益州刺史,晉封齊國公,食邑一萬户。 [2] 

宇文憲鎮蜀伐齊

當初,在平定蜀地之後,宇文泰認為那裏形勢險要,不願讓老將去鎮守,想在兒子們中挑選人選。遍問宇文邕以下,誰能當此重任。大家還沒有來得及回答,而宇文憲首先請命。宇文泰説:“刺史應當安撫部眾,治理百姓,不是你所能幹的。按年齡授官,應當先輪着你的哥哥們。”宇文憲答道:“才能有所不同,而與年齡大小無關。如果試而無效,甘心當面受責備。”宇文泰十分高興,但由於宇文憲年齡還小,沒有派他。到這時明帝遵照宇文泰的從前意思,所以讓宇文憲前往蜀地任職。宇文憲當時十六歲,善於安撫駕馭部屬,留心治理之術,訴訟集中在一身,而理政不見疲倦。蜀人非常感激他,共同立碑,稱頌他的功德。不久升任柱國。 [3] 
保定年間(561年—565年),宇文憲被徵召回京,任雍州牧。晉公宇文護東伐北齊時,以尉遲迥為先鋒,包圍洛陽。宇文憲與達奚武王雄等人屯兵邙山。其他各軍分守險要。北齊兵數萬人,突然從北周軍後面殺出,各軍驚恐,紛紛潰散。只有宇文憲與王雄、達奚武率兵抵擋。王雄被齊軍殺死,三軍震恐。宇文憲親自督率激勵,軍心才安定下來。當時宇文護執掌大權,對他十分信任,賞罰之事,都得以參與。 [4] 

宇文憲抵禦北齊

天和三年(568年),任命宇文憲為大司馬,兼任小冢宰,仍擔任雍州牧。天和四年(569年),北齊將領獨孤永業前來侵犯,強盜殺死孔城防主能奔達,據城響應齊軍。詔命宇文憲與柱國李穆率兵從宜陽出發,修築崇德等五城,切斷齊軍運糧通道。北齊將領斛律光率軍四萬,在洛水以南筑起營壘。天和五年(570年),宇文憲涉過洛水進攻齊軍,斛律光逃走。宇文憲追擊到安業,多次交戰後才回來。 [5] 
同年,斛律光親率大軍在汾水北岸修城,向西直到龍門。宇文護對宇文憲説:“盜賊遍地,軍馬縱橫,使戰場之上,百姓困苦。豈能坐視百姓被大肆殺戮,而不想法解救?你説用什麼計策?”宇文憲答道:“依我看,兄長應當暫且從同州出兵,以作為威懾,我請求以精鋭軍隊在前,根據情況進攻。不僅邊境可以安寧,而且能夠另有所獲。”宇文護表示同意。 [6] 
天和六年(571年),派宇文憲率兵二萬,從龍門出發。北齊將領新蔡王王康德由於宇文憲兵到,連夜率軍悄悄逃跑。宇文憲於是向西返回。又掘開汾水,使河水向南淹沒齊軍營壘,率軍重新進入北齊境內。齊人以為宇文憲難以深入,就放鬆了邊防戒備。宇文憲於是渡過黃河,進攻伏龍等四城,兩天內全部佔領。又攻克張壁,繳獲其軍用物資,將城壘平掉。當時斛律光在華谷,無法救援,就向北攻佔了姚襄城。這時汾州已久被圍困,運糧通道被截斷。宇文憲派柱國宇文盛運粟接濟。宇文憲自己經過兩乳谷,襲擊北齊的柏社城,將其佔領,又向姚襄城推進。齊人據城死守。宇文憲令柱國、譚公宇文會修建石殿城,作為汾州後援。北齊平原王段韶、蘭陵王高長恭率大軍抵達,宇文憲命令將士結陣以待。大將軍韓歡被齊人偷襲,部屬奔逃,宇文憲親自督戰,齊軍稍退。天色已晚,雙方各自收兵。 [7] 

宇文憲護死奪權

宇文護被處死以後,周武帝宇文邕召宇文憲入朝,宇文憲免冠請罪。周武帝對他説:“天下是太祖(宇文泰)的天下,朕繼守大業,常恐丟失。宇文護目中無君,欺凌君上,打算反叛,因此朕將他處死,以安定國家。你與我本是親兄弟,同甘共苦,此事與你無關,為什麼還要請罪?”詔命宇文憲前往宇文護宅第,收繳兵符、文書等物。隨即任命宇文憲為大冢宰。這時武帝已經親理朝政,打算整頓政治,統一刑令,即便牽涉到宗室中人,也不加以寬容。宇文憲原來被宇文護所重用,從天和年間以後,威勢漸大。宇文護欲有所言,大多令宇文憲上奏。皇帝有允許的,也有不同意的,宇文憲擔心皇帝同丞相之間互相猜忌,每次都是委婉地説清意思。武帝也知道他的用心,所以得以免禍。可是仍然因為他威名太大,始終放心不下,雖然遙授冢宰之職,實際上奪去了他的權力。 [8] 
開府裴文舉是宇文憲的侍讀,武帝經常駕臨內殿,接見裴文舉。武帝對他説:“宇文護反叛的跡象,朝野均知,我之所以含淚將他處死,是為了安定國家,有利百姓。從前北魏末年動亂,太祖輔佐元氏;周朝上承天命,宇文護才執掌大權。積久而成的習慣,變成了常規,就認為政令應當這樣。難道有三十歲的天子還要被人制約嗎?況且近代以來,還有一種弊病,曾經暫為部屬的,就禮敬上級猶如君王。這是擾亂社會的權宜之法,不是治理國家的辦法。《詩經》説:‘日夜不敢懈怠,用來服侍一人。’一人,只能是天子。你雖然陪侍齊公宇文憲,但不能形同君臣。再説太祖有十個兒子,難道都能當天子?你應當用做人的正道來規勸齊公,使我們君臣和睦,骨肉融洽,不要讓我們兄弟之間互相猜疑。”裴文舉拜謝而出,回來告訴宇文憲。宇文憲手撫几案,指着心道:“我向來的心意,您難道不清楚嗎?只有盡忠效命,還有什麼話説?” [9] 

宇文憲兄弟不和

建德三年(574年),宇文憲晉爵為王。宇文憲的朋友劉休徵獻上《王箴》一首,宇文憲十分讚美。後來,劉休徵又把《王箴》獻給武帝。武帝正想削弱他的幾個弟弟的勢力,很喜歡這篇箴言。宇文憲常常感到兵書內容繁雜廣泛,難求要旨,就自己編定為《要略》五篇,上表陳述。武帝讀後表示稱讚。當年秋天,武帝駕臨雲陽宮,卧病在牀。衞王宇文直在京城舉兵叛亂。武帝召見宇文憲,對他説:“衞王反叛,你知道嗎?”宇文憲答道:“微臣原來不知道,如今才見到詔書。宇文直違背天命,就是自取滅亡。”武帝説:“你即刻作為前鋒,我也隨後出發。”宇文直不久敗逃。武帝抵達京師,宇文憲和趙王宇文招都入朝拜謝。武帝説:“從前管叔鮮蔡叔度被殺,而周公卻輔佐周成王完成大業,人心不同,猶如人的外貌各不一樣。我只慚愧兄弟之間動兵,這是我的不足之處。” [10] 
當初,宇文直內心十分忌恨宇文憲,宇文憲權當不知,對他容讓。又因他是武帝同母之弟,更加友愛尊敬。處死宇文護時,宇文直堅持請求罪及宇文憲。武帝説:“齊公宇文憲的心跡,我全都清楚,不得再有懷疑。”武帝的母親叱奴太后去世後,宇文直又秘密報告道:“宇文憲喝酒吃肉,與平時沒有區別。”武帝説:“我同齊王不是一母所生,都不是嫡子,他為了我,而特別自我約束。你應當感到慚愧,有什麼理由再去議論他的對錯?你是太后最喜歡的兒子,承蒙慈愛。如今只須自勉,不要再沒有根據地亂説別人。”宇文直才不再説什麼。 [11] 

宇文憲隨軍東征

建德四年(575年),武帝打算東征北齊,只同內史王誼商議此事,其他人都不知道。後來認為諸弟的才能謀略,沒有超過宇文憲的,才告訴他。宇文憲當即贊同東征。大軍準備出發時,宇文憲上表獻出自己的財產以贊助軍費説:“我聽説把握機會適應氣運,理應藉助時機的到來,兼併弱小攻擊愚昧,要憑藉隨機應變的謀略。希望陛下保持和振興聖明,開創大業弘揚教化,順從天意,恢弘武略。才能使兇惡被剪除,天下大同,軍民人心歸附,車軌文字統一。我私下以為龍旗飄動,天網密佈,糧草物資,也許需要供給。從前邊境沒有平靜,卜式自願獻出家中財產;天下混亂,衞茲請求獻出自己的粟米。我雖然愚笨,但怎敢忘記效仿他們。恭敬地獻上金銀財寶等十六件,稍稍資助軍需。”武帝詔命不予接受,並拿宇文憲作榜樣,對公卿們説:“臣子應當如此,我看重他的心意,難道還需要他的東西嗎?”於是詔命宇文憲率兵二萬為前軍,向黎陽推進。武帝親自圍攻河陰,未能攻下。宇文憲攻佔武濟,進兵包圍洛口,攻下洛口東西二城。因為武帝患病而撤軍返回。同年,開始設置上柱國官職,讓宇文憲擔任。 [12] 
建德五年(576年),大規模東征北齊。宇文憲率領精鋭騎兵二萬人,仍擔任先鋒,把守雀鼠谷。武帝親自圍攻晉州。宇文憲向前推進,佔領洪同、永安二城,打算擴大戰果。齊人燒燬橋樑,固守險要,周軍無法前進,於是屯集在永安。齊後主高緯聽説晉州被圍,就率兵十萬,親自來援。當時,柱國、陳王宇文純駐軍千里徑,大將軍、永昌公宇文椿屯兵雞棲原,大將軍宇文盛把守汾水關,都受宇文憲指揮。宇文憲悄悄對宇文椿説:“用兵講究欺騙,去留不定,見機而行,不能死守常規。你安營時,不要支起帳幕,可以砍伐柏樹搭成小庵,以示有兵。這樣,軍隊離開以後,敵軍還會起疑。”這時,北齊後主高緯分兵一萬進攻千里徑,又命令部屬出汾水關,自己親率大軍與宇文椿交戰。宇文盛派騎士告急,宇文憲自率騎兵千人援助。齊兵遠遠看見谷中飛塵揚起,急忙相繼退去。宇文盛與柱國侯莫陳芮涉過汾水追擊,斬殺不少齊兵。不久,宇文椿報告齊軍漸漸逼近,宇文憲又回兵救援。恰巧宇文椿被命令撤軍,就率軍乘夜返回。齊人果然認為柏庵是軍隊營帳,沒有懷疑周軍已退,一直到第二天才明白上了當。 [13] 

宇文憲介休會師

當時武帝已經離開晉州,留下宇文憲為後衞。高緯親自率軍來追,抵達高梁橋。宇文憲率領精鋭騎兵二千人,隔河布成陣勢。北齊領軍段暢一直進到橋頭。宇文憲隔河招呼段暢,同他交談。宇文憲問段暢道:“你叫什麼名字?”段暢答道:“我是領軍段暢。您是誰?”宇文憲回答説:“我是虞侯大都督。”段暢説:“聽您的言談,不是一般的人,今朝相見,為什麼隱瞞姓名官職?”陳王宇文純、梁國公侯莫陳芮、內史王誼等人都在宇文憲身邊。段暢問個不停。宇文憲才説:“我是天子的弟弟齊王。”又指着陳王等人,把他們的姓名封號一一告訴段暢。段暢打馬而去,宇文憲立即命令撤軍,不料齊人突然追來,兵勢勁鋭。宇文憲與開府宇文忻各率精選騎兵一百人殿後抵擋,斬其猛將賀蘭豹子、山褥瑰等一百餘人,齊軍才退去。宇文憲渡過汾水,在玉壁趕上武帝。 [14] 
武帝又命令宇文憲率兵六萬,回援晉州。宇文憲率軍推進,在涑水紮營。高緯圍攻晉州,日夜不停。回來的間諜,有的説晉州已經陷落。宇文憲派遣柱國越王宇文盛、大將軍尉遲迥、開府宇文神舉等率領輕裝騎兵一萬人,連夜趕到晉州。宇文憲進兵據守蒙坑,作為後援,得知晉州沒有陷落,就又回到涑水。武帝隨即東去,駐軍高顯,宇文憲率領部屬,先向晉州推進。次日,諸軍會合,漸逼城下。齊人也出動大軍,在周軍營地以南布成陣勢。武帝召宇文憲騎馬前往察看。宇文憲回來報告説:“這個好對付,請打敗敵軍後再吃飯。”武帝高興地説:“如果像你説的那樣,我就沒有憂慮了。”宇文憲退下後,內史柳虯悄悄對他説:“敵軍並不少,大王怎麼能輕視他們?”宇文憲説:“我被委任為前鋒,為國為家,掃蕩這些殘敵,猶如摧枯拉朽。商朝、周朝的事,您是知道的,賊兵雖多,能把我怎麼樣?”不久,各軍一塊進擊,齊軍立即潰不成軍。當夜,高緯逃走,宇文憲率輕裝騎兵追擊。追到永安時,武帝也隨後趕到。齊人收集殘兵,又據守高壁、洛女寨。武帝命令宇文憲進攻洛女寨,將其佔領。次日,在介休與大軍會師。 [15] 

宇文憲攻佔鄴城

周武帝 周武帝
當時高緯已敗走鄴城,留其堂兄安德王高延宗據守幷州。高延宗自立為帝,出兵抗拒。武帝進兵包圍幷州,宇文憲進攻城西。武帝城中遇伏,鏖戰至深夜僅以身免。逃出城後,疲累的武帝欲撤兵,宇文憲與王誼力勸方免。次日再戰,高延宗逃走,被追上活捉。由於戰功,晉封第二子安城公宇文質為河間王,任命第三子宇文賨為大將軍。仍然詔命宇文憲先行進兵鄴城。次年(577年),北周攻佔鄴城。 [16] 
北齊任城王高湝、廣寧王高孝珩等人據守信都,擁兵數萬。武帝又詔命宇文憲討伐。令高緯親自寫信給高湝説:“朝廷待我寬厚,諸王都好。叔父如果放下武器,則一定都會受到優待。”高湝拒不收信,反而大肆召募賞賜,多給金帛,和尚要求當兵的,就有數千人。宇文憲率軍經過趙州時,高湝派兩名間諜前去偵察,被巡邏騎兵捉住,報告宇文憲。宇文憲就把北齊的舊將都召集在一起,讓這兩名間諜一一看過。宇文憲對這兩名間諜説:“我要爭的是大事,不在你們。放你們回去,可以當我的使者。”於是寫信給高湝,敦促他投降。 [17] 
宇文憲到信都,高湝在城南佈下陣地,宇文憲登上張耳墳遠遠觀察。不一會兒,高湝的領軍尉相願假裝出來巡視陣勢,率領部屬投降。尉相願是高湝的親信,眾人驚恐。高湝大怒,殺死尉相願的妻子和孩子。次日再戰,周軍大勝,俘虜、斬殺共三萬人,活捉高湝、高孝珩等人。宇文憲對高湝説:“任城王何苦如此?”高湝答道:“我是神武帝的兒子,兄弟十五人,只有我還僥倖活着。時逢國家敗滅,即使雖死,也無愧祖先。”宇文憲讚賞高湝的氣節,命令釋放他的妻子和孩子,多給錢財。又審問高孝珩。高孝珩陳述北齊危難,邊説邊哭,舉止不失風度,宇文憲也為之感動。 [18] 

宇文憲威盛隱退

宇文憲素來善於計謀,多有策略,尤其擅長安撫駕馭部屬,知人善任,衝鋒陷陣,身先士卒,部眾感動,心悦誠服,都為他效力。齊人早就聽説他的威名聲望,都害怕他的勇敢謀略。幷州大捷之後,在齊境長驅直入,宇文憲的部隊從不侵擾百姓,將士沒有私蓄。
當初,稽胡劉沒鐸自稱皇帝,又詔命宇文憲督率趙王宇文招等人將其討平。宇文憲自感威名越來越大,暗自考慮隱退。武帝準備親征北部蠻族時,就以有病推辭。武帝變色道:“你若害怕遠征,讓我用誰?”宇文憲害怕,答道:“微臣侍奉陛下,實在是誠心誠意,只是身患疾病,無法領兵。”武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19] 

宇文憲陷害處死

建德七年(578年),北周武帝駕崩,北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北宣帝認為叔父宇文憲輩分高而名望大,擔心宇文憲會成為第二個宇文護,對他十分忌恨害怕。當時武帝尚未安葬,諸王在朝內守靈。司衞長孫覽總管軍隊,輔佐朝政,擔心諸王有叛變意圖,經上奏,命令開府於智偵伺諸王動靜。安葬武帝后,諸王各回府第。宣帝又命令於智到宇文憲宅第等候宇文憲,趁機告發他另有圖謀。宣帝於是派小冢宰宇文孝伯對宇文憲説:“三公之位,應當歸於親屬中賢能之人,如今打算任命叔父為太師,九叔為太傅,十一叔為太保,叔父認為怎樣?”宇文憲答道:“微臣才能低下,而地位很高,常引以為懼。三師的重任,不是我所敢於承當的,太祖時的功臣應當擔當此任。如果只用我們兄弟,恐怕會招致議論。”宇文孝伯回去報告,隨即又趕來,説:“詔命大王今晚和諸王一塊到殿門。”
宇文憲一個人被領進宮殿,宣帝預先在另一間屋裏埋伏下壯士,宇文憲一到,立即被抓住。宇文憲神色不屈,陳説道理。周宣帝讓於智與宇文憲對質。宇文憲目光灼灼,與於智相互對證。有人對宇文憲説:“以大王今天的形勢,還用多説?”宇文憲答道:“我位重輩高,一旦到這種地步,生死聽任天命,難道還想活着?只是因為老母還在,恐怕留下遺憾罷了。”就把手板扔到地上。於是周宣帝派人把宇文憲勒死,時年三十五歲。
之後,北周宣帝任命於智為柱國,封齊國公。宣帝處死宇文憲以後,找不出罪名,就藉口上大將軍、安邑公王興等人與宇文憲共謀,將其處死。此外,上開府獨孤熊、開府豆盧紹等人也被處死。當時的人知道王興等人冤枉,都説他們是陪伴宇文憲死的。 [20] 

宇文憲後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包括“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 [28]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宇文憲。 [29]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宇文憲亦位列其中。

宇文憲主要影響

宇文憲抵禦北齊

宇文憲是北周重要將領,一生中參與多次對北齊的戰爭,隨周武帝宇文邕平齊,立下大功。保定三年(563年)宇文護東征北齊時,宇文憲與達奚武王雄等人屯兵邙山。其他各軍分守險要。北齊兵數萬人,突然從北周軍後面殺出,各軍驚恐,紛紛潰散。只有宇文憲與王雄、達奚武率兵抵擋。宇文憲親自督率激勵,軍心才安定下來。天和四年(569年),北齊將領獨孤永業攻打北周,宇文憲與柱國李穆率兵從宜陽出發,修築崇德等五城,切斷齊軍運糧通道。天和五年(570年),宇文憲涉過洛水進攻齊軍,擊敗斛律光 [21] 

宇文憲東征滅齊

建德四年(575年),周武帝打算出兵消滅北齊。命宇文憲率兵二萬為前軍,向黎陽推進,攻佔武濟,進兵包圍洛口,攻下洛口東西二城。建德五年(576年),北周大規模東征北齊。宇文憲率領精鋭騎兵二萬人,仍擔任先鋒,把守雀鼠谷。宇文憲佔領洪洞縣永安縣。建德六年(577年),攻佔鄴城。 [21] 

宇文憲歷史評價

  • 令狐德棻周書》:①“齊王奇姿傑出,獨牢籠於前載。以介弟之地,居上將之重,智勇冠世,攻戰如神,敵國系以存亡,鼎命由其輕重。比之異姓,則方、召、韓、白,何以加茲。挾震主之威,屬道消之日,斯人而嬰斯戮,君子是以知周祚之不永也。昔張耳、陳餘賓客廝役,所居皆取卿相。而齊之文武僚吏,其後亦多至台牧。異世同符,可謂賢矣。”;②“性通敏,有度量,雖在童齔,而神彩嶷然。”;③“善於撫綏,留心政術,辭訟輻湊,聽受不疲。”;④“憲素善謀,多算略,尤長於撫御,達於任使,摧鋒陷陣,為士卒先。羣下感悦,鹹為之用。齊人夙聞威聲,無不憚其勇略。”;⑤“憲有至性,事母以孝聞。” [21] 
  • 李延壽北史》:“以齊王之奇姿傑出,足可牢籠於前載。處周公之地,居上將之重,肋冠俗,攻戰如神,敵國系以存亡,鼎命由其輕重。屬道消之日,挾震主之威,斯人而嬰斯戮,君子是以知國祚之不永也。” [22] 
  • 宇文泰:“此兒智識不凡,當成重器。” [21] 
  • 陳元靚:“銀漢分派,瓊枝擢秀。武庫橫心,兵機在手。扶齊功多,安蜀政厚。國之盤維,旡出其右。” [23] 
  • 黃道周:“憲周諸子,度量不羣。文帝賜馬,取駁為馴。色既出類,牧圉易分。帝嘉智識,迥不猶人。撫蜀擇守,憲即自任。既而受命,綏果得民。屢與晉戰,戰必立勳。或行詭道,或以名聞。或請破敵,頃刻而奔。就間用間,妙若轉輪。為將若此,可謂入神。” [24] 
  • 蔡東藩:“然當時如齊王憲輩,不能為伊霍之行,徒拱手而受戮,忠而近愚,亦不足取,身亡而國俱亡,此任聖之所以夐絕古今也!” [25] 

宇文憲軼事典故

宇文憲雜馬易認

宇文泰曾賞賜給兒子們良馬,讓他們自己選擇。只有宇文憲選了一匹雜色馬。宇文泰詢問,宇文憲答道:“這匹馬顏色特殊,可能出類拔萃。如果從軍作戰,馬伕容易辨認。”宇文泰高興地説:“這個孩子識見不凡,必當成為大才。”後來隨從在隴山上打獵,經過官馬牧場,宇文泰每次看見雜色馬,都説:“這是我兒子的馬啊!”命令隨從牽來,賞賜給他。 [26] 

宇文憲至孝之子

宇文憲性情淳厚,侍奉母親達步幹氏,以孝順出名。達步幹氏原先患有風熱之病,多次發作,宇文憲衣不解帶,在身邊侍候。宇文憲有時東征西戰,每次感到心驚,其母必有病,便派使者馳回問候,果然如此。 [27] 

宇文憲人際關係

宇文憲父母

  • 父親:宇文泰,北周文帝。
  • 母親:達步幹氏。

宇文憲兄弟姐妹

哥哥
弟弟
姐妹

宇文憲妻子

宇文憲兒子

  • 長子:宇文貴,齊國世子。
  • 次子:宇文質,河間郡王。
  • 三子:宇文賨,中壩公。
  • 四子:宇文貢,莒國公。
  • 五子:宇文乾禧,安城公。
  • 六子:宇文乾洽,龍涸公。

宇文憲史料索引

  •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21] 
  • 北史·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 [22] 

宇文憲影視形象

2020年電視劇《替嫁醫女》:張永博飾演宇文憲(劇中名為宇文昭)。
參考資料
  • 1.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齊煬王憲,字毗賀突,太祖第五子也。性通敏,有度量,雖在童齔,而神彩嶷然。初封涪城縣公。少與高祖俱受《詩》、《傳》,鹹綜機要,得其指歸。
  • 2.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魏恭帝元年,進封安城郡公。孝閔帝踐阼,拜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世宗即位,授大將軍。武成初,除益州總管、益寧巴瀘等二十四州諸軍事、益州刺史,進封齊國公,邑萬户。
  • 3.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初,平蜀之後,太祖以其形勝之地,不欲使宿將居之。諸子之中,欲有推擇。遍問高祖已下,誰能此行。並未及對,而憲先請。太祖曰:“刺史當撫眾治民,非爾所及。以年授者,當歸爾兄。”憲曰:“才用有殊,不關大小。試而無效,甘受面欺。”太祖大悦。以憲年尚幼,未之遣也。世宗追遵先旨,故有此授。憲時年十六,善於撫綏,留心政術,辭訟輻湊,聽受不疲。蜀人懷之,共立碑頌德。尋進位柱國。
  • 4.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保定中,徵還京,拜雍州牧。及晉公護東伐,以尉遲迥為先鋒,圍洛陽。憲與達奚武、王雄等軍於亡阝山。自餘諸軍,各分守險要。齊兵數萬,奄出軍後,諸軍驚駭,並各退散。唯憲與王雄、達奚武率眾拒之。而雄為齊人所斃,三軍震懼。憲親自督勵,眾心乃安。時晉公護執政,雅相親委,賞罰之際,皆得預焉。
  • 5.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天和三年,以憲為大司馬,治小冢宰,雍州牧如故。四年,齊將獨孤永業來寇,盜殺孔城防主能奔達,以城應之。詔憲與柱國李穆將兵出宜陽,築崇德等五城,絕其糧道。齊將斛律明月率眾四萬,築壘洛南。五年,憲涉洛邀之,明月遁走。憲追之,及於安業,屢戰而還。
  • 6.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是歲,明月又率大眾於汾北築城,西至龍門。晉公護謂憲曰:“寇賊充斥,戎馬交馳,遂使疆場之間,生民委弊。豈得坐觀屠滅,而不思救之。汝謂計將安出?”曰:“如憲所見,兄宜暫出同州,以為威勢,憲請以精兵居前,隨機攻取。非惟邊境清寧,亦當別有克獲。”護然之。
  • 7.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六年,乃遣憲率眾二萬,出自龍門。齊將新蔡王王康德以憲兵至,潛軍宵遁。憲乃西歸。仍掘移汾水,水南堡壁,復入於齊。齊人謀略不及遠,遂弛邊備。憲乃渡河,攻其伏龍等四城,二日盡拔。又進攻張壁,克之,獲其軍實,夷其城壘。斛律明月時在華谷,弗能救也,乃北攻姚襄城,陷之。時汾州又見圍日久,糧援路絕。憲遣柱國宇文盛運粟以饋之。憲自入兩乳谷,襲克齊柏社城,進軍姚襄。齊人嬰城固守。憲使柱國、譚公會築石殿城,以為汾州之援。齊平原王段孝先、蘭陵王高長恭引兵大至,憲命將士陣而待之。大將軍韓歡為齊人所乘,遂以奔退,憲身自督戰,齊眾稍卻。會日暮,乃各收軍。
  • 8.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及晉公護誅,高祖召憲入,憲免冠拜謝。帝謂之曰:“天下者,太祖之天下。吾嗣守鴻基,常恐失墜。冢宰無君凌上,將圖不軌,吾所以誅之,以安社稷。汝親則同氣,休慼共之,事不相涉,何煩致謝。”乃詔憲往護第,收兵符及諸簿書等。尋以憲為大冢宰。時高祖既誅宰臣,親覽朝政,方欲導之以政,齊之以刑,爰及親親,亦為刻薄。憲既為護所委任,自天和之後,威勢漸隆。護欲有所陳,多令憲聞奏。其間或有可不,憲慮主相嫌隙,每曲而暢之。高祖亦悉其心,故得無患。然猶以威名過重,終不能平,雖遙授冢宰,實奪其權也。
  • 9.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開府裴文舉,憲之侍讀,高祖常御內殿,引見之。謂曰:“晉公不臣之跡,朝野所知,朕所以泣而誅者,安國家,利百姓耳。昔魏末不綱,太祖匡輔元氏;有周受命,晉公復執威權。積習生常,便謂法應須爾。豈有三十歲天子,而可為人所制乎?且近代以來,又有一弊,暫經隸屬,便即禮若君臣。此乃亂代之權宜,非經國之治術。《詩》雲:‘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一人者,止據天子耳。雖陪侍齊公,不得即同臣主。且太祖十兒,寧可悉為天子?卿宜規以正道,勸以義方,輯睦我君臣,協和我骨肉,無令兄弟自致嫌疑。”文舉拜謝而出,歸以白憲。憲指心撫幾曰:“吾之夙心,公寧不悉,但當盡忠竭節耳,知復何言。”
  • 10.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建德三年,進爵為王。憲友劉休徵獻《王箴》一首,憲美之。休徵後又以此箴上高祖。高祖方剪削諸弟,甚悦其文。憲常以兵書繁廣,難求指要,乃自刊定為《要略》五篇,至是表陳之。高祖覽而稱善。其秋,高祖幸雲陽宮,遂寢疾。衞王直於京師舉兵反。高祖召憲謂曰:“衞王構逆,汝知之乎?”憲曰:“臣初不知,今始奉詔。直若逆天犯順,此則自取滅亡。”高祖曰:“汝即為前軍,吾亦續發。”直尋敗走。高祖至京師,憲與趙王招俱入拜謝。高祖曰:“管蔡為戮,周公作輔,人心不同,有如其面。但愧兄弟親尋干戈,於我為不足耳。”
  • 11.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初,直內深忌憲,憲隱而容之。且以帝之母弟,每加友敬。晉公護之誅也,直固請及憲。高祖曰:“齊公心跡,吾自悉之,不得更有所疑也。”及文宣皇后崩,直又密啓雲:“憲飲酒食肉,與平日不異。”高祖曰:“吾與齊王異生,俱非正嫡,特為吾意,今袒括是同。汝當愧之,何論得失。汝親太后之子,偏荷慈愛。今但須自勖,無假説人。”直乃止。
  • 12.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四年,高祖將欲東討,獨與內史王誼謀之,餘人莫得知也。後以諸弟才略,無出於憲右,遂告之。憲即贊成其事。及大軍將出,憲表上私財以助軍費曰:“臣聞撫機適運,理藉時來,兼弱攻昧,事資權道。伏惟陛下繼明作聖,闡業弘風,思順天心,用恢武略。方使長蛇外剪,宇宙大同,軍民內向,車書混一。竊以龍旗雷動,天網雲布,芻粟糧餼,或須周給。昔邊隅未靜,卜式願上家財;江海不澄,衞茲請獻私粟。臣雖不敏,敢忘景行。謹上金寶等一十六件,少助軍資。”詔不納,而以憲表示公卿曰:“人臣當如此,朕貴其心耳,寧須物乎。”乃詔憲率眾二萬為前軍,趣黎陽。高祖親圍河陰,未克。憲攻拔武濟,進圍洛口,收其東西二城。以高祖疾,班師。是歲,初置上柱國官,以憲為之。
  • 13.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五年,大舉東討,憲率精騎二萬,復為前鋒,守雀鼠谷。高祖親圍晉州。憲進兵克洪同、永安二城,更圖進取。齊人焚橋守險,軍不得進,遂屯於永安。齊主聞晉州見圍,乃將兵十萬,自來援之。時柱國、陳王純頓軍千里徑,大將軍、永昌公椿屯雞棲原,大將軍宇文盛守汾水關,並受憲節度。憲密謂椿曰:“兵者詭道,去留不定,見機而作,不得遵常。汝今為營,不須張幕,可伐柏為庵,示有形勢。令兵去之後,賊猶致疑也。”時齊主分軍萬人向千里徑,又令其眾出汾水關,自率大兵與椿對陣。宇文盛馳騎告急,憲自以千騎救之。齊人望谷中塵起,相率遽退。盛與柱國侯莫陳芮涉汾逐之,多有斬獲。俄而椿告齊眾稍逼,憲又回軍赴之。會椿被敕追還,率兵夜返。齊人果謂柏庵為帳幕也,不疑軍退,翌日始悟。
  • 14.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時高祖已去晉州,留憲為後拒。齊主自率眾來追,至於高梁橋。憲以精騎二千,阻水為陣。齊領軍段暢直進至橋。憲隔水招暢與語,語畢,憲問暢曰:“若何姓名?”暢曰:“領軍段暢也。公復為誰?”憲曰:“我虞候大都督耳。”暢曰:“觀公言語,不是凡人,今日相見,何用隱其名位?”陳王純、梁公侯莫陳芮、內史王誼等並在憲側。暢固問不已。憲乃曰:“我天子太弟齊王也。”指陳王以下,並以名位告之。暢鞭馬而去,憲即命旋軍,而齊人遽追之,戈甲甚鋭。憲與開府宇文欣各統精卒百騎為殿以拒之,斬其驍將賀蘭豹子、山褥瑰等百餘人,齊眾乃退。憲渡汾而及高祖於玉壁。
  • 15.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高祖又令憲率兵六萬,還援晉州。憲遂進軍,營於涑水。齊主攻圍晉州,晝夜不息。間諜還者,或雲已陷。憲乃遣柱國越王盛、大將軍尉遲運、開府宇文神舉等輕騎一萬夜至晉州。憲進軍據蒙坑,為其後援。知城未陷,乃歸涑川。尋而高祖東轅,次於高顯。憲率所部,先向晉州。明日,諸軍總集,稍逼城下。齊人亦大出兵,陣於營南。高祖召憲馳往觀之。憲返命曰:“是易與耳,請破之而後食。”帝悦曰:“如汝所言,吾無憂矣。”憲退,內史柳虯私謂憲曰:“賊亦不少,王安得輕之?”憲曰:“憲受委前鋒,情兼家國,掃此逋寇,事等摧枯。商周之事,公所知也。賊兵雖眾,其如我何。”既而諸軍俱進,應時大潰。其夜,齊主遁走,憲輕騎追之。既及永安,高祖續至。齊人收其餘眾,復據高壁及洛女寨。高祖命憲攻洛女,破之。明日,與大軍會於介休。
  • 16.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時齊主已走鄴,留其從兄安德王延宗據幷州。延宗因僣偽號,出兵拒戰。高祖進圍其城,憲攻其西面,克之。延宗遁走,追而獲之。以功進封第二子安城公質為河間王,拜第三子賨為大將軍。仍詔憲先驅趣鄴。明年,進克鄴城。
  • 17.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齊任城王湝、廣寧王孝珩等據守信都,有眾數萬。高祖復詔憲討之。仍令齊主手書與湝曰:“朝廷遇緯甚厚,諸王無恙。叔若釋甲,則無不優待。”湝不納。乃大開賞募,多出金帛,沙門求為戰士者,亦數千人。憲軍過趙州,湝令間諜二人覘窺形勢,候騎執以白憲。憲乃集齊之舊將,遍示之。又謂之曰:“吾所爭者大,不在汝等。今放汝還,可即充我使。”乃與湝書………
  • 18.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憲至信都,湝陣於城南,憲登張耳冢以望之。俄而湝所署領軍尉相願偽出略陣,遂以眾降。相願,湝心腹也,眾甚駭懼。湝大怒,殺其妻子。明日復戰,遂破之,俘斬三萬人,擒湝及孝珩等。憲謂湝曰:“任城王何苦至此?”湝曰:“下官神武帝子,兄弟十五人,幸而獨存。逢宗社顛覆,今日得死,無愧墳陵。”憲壯之,命歸其妻子,厚加資給。又問孝珩。孝珩布陳國難,辭淚俱下,俯仰有節,憲亦為之改容。
  • 19.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憲素善謀,多算略,尤長於撫御,達於任使,摧鋒陷陣,為士卒先。羣下感悦,鹹為之用。齊人夙聞威聲,無不憚其勇略。及幷州之捷,長驅敵境,芻牧不擾,軍無私焉。先是,稽胡劉沒鐸自稱皇帝,又詔憲督趙王招等討平之。語在《稽胡傳》。憲自以威名日重,潛思屏退。及高祖欲親征北蕃,乃辭以疾。高祖變色曰:“汝若憚行,誰為吾使?”憲懼曰:“臣陪奉鸞輿,誠為本願,但身嬰疹疾,不堪領兵。”帝許之。
  • 20.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尋而高祖崩,宣帝嗣位。以憲屬尊望重,深忌憚之。時高祖未葬,諸王在內治服。司衞長孫覽總兵輔政,而諸王有異志,奏令開府於智察其動靜。及高祖山陵還,諸王歸第。帝又命智就宅候憲,因是告憲有謀。帝乃遣小冢宰宇文孝伯謂憲曰:“三公之位,宜屬親賢。今欲以叔為太師,九叔為太傅,十一叔為太保,叔以為何如?”憲曰:“臣才輕位重,滿盈是懼。三師之任,非所敢當。且太祖勳臣,宜膺此舉。若專用臣兄弟,恐乖物議。”孝伯反命,尋而復來曰:“詔王晚共諸王俱至殿門。”憲獨被引進,帝先伏壯士於別室,至即執之。憲辭色不撓,固自陳説。帝使於智對憲。憲目光如炬,與智相質。或謂憲曰:“以王今日事勢,何用多言?”憲曰:“我位重屬尊,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寧復圖存。但以老母在堂,恐留茲恨耳。”因擲笏於地。乃縊之。時年三十五。以於智為柱國,封齊國公。又殺上大將軍安邑公王興、上開府獨孤熊、開府豆盧紹等,皆以暱於憲也。帝既誅憲,無以為辭,故託興等與憲結謀,遂加其戮。時人知其冤酷,鹹雲伴憲死也。
  • 21.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9]
  • 22.    《北史·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9]
  • 23.    事林廣記後集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1-10]
  • 24.    黃道周·《廣名將傳》
  • 25.    老將失謀還師被虜 昏君嗣位慘戮沈冤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2-26]
  • 26.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太祖嘗賜諸子良馬,惟其所擇。憲獨取駁馬。太祖問之,對曰:“此馬色類既殊,或多駿逸。若從軍征伐,牧圉易分。”太祖喜曰:“此兒智識不凡,當成重器。”後從獵隴上,經官馬牧,太祖每見駁馬,輒曰:“此我兒馬也。”命左右取以賜之。
  • 27.    《周書·卷十二·列傳第四》:憲有至性,事母以孝聞。太妃舊患風熱,屢經發動,憲衣不解帶,扶侍左右。憲或東西從役,每心驚,其母必有疾。乃馳使參問,果如所慮。
  • 28.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7-05]
  • 29.    《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7-05]
  • 30.    張品興,齊大芝等編著;魏洛,鄭福田,馬建臣,張品興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中[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6.第619頁
  • 31.    劉德仁,楊明,趙心愚等.中國少數民族名人辭典古代[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07.第481頁
  • 32.    胡守為,楊廷福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2.第282頁
  • 33.    呂紹綱,呂美泉編著.中國曆代宰相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01.第152頁
  • 34.    車吉心主編.中國宰相全傳第10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05.第264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