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宇文孝伯

鎖定
宇文孝伯(544年―579年),字胡三(一作胡王 [1]  ),鮮卑族,京兆尹、安化公宇文深之子 [2] 南北朝時期西魏北周官員、將領。宇文孝伯是北周重臣,深受北周武帝宇文邕的信任與器重,歷任朝廷要職。宇文邕之子北周宣帝宇文贇繼位後,疏遠排斥宇文孝伯,最終將宇文孝伯賜死家中,時年三十六歲。隋文帝楊堅繼位後,下令重新安葬宇文孝伯,並恢復他的官爵。
本    名
宇文孝伯
胡三(一作胡王)
所處時代
西魏→北周
民族族羣
鮮卑族
出生日期
544年
逝世日期
579年
職    業
官員、將領
官    職
大將軍、小冢宰
爵    位
廣陵郡公

宇文孝伯人物生平

宇文孝伯侍讀武帝

宇文孝伯與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北周武帝)同日出生,所以宇文泰很喜愛他,把他撫養在自己家中。宇文孝伯長大後,又與宇文邕一同學習。武成元年(559年),宇文孝伯被任命為宗師上士,時年十六歲。宇文孝伯沉靜正直,喜歡率直而言。宇文邕即位後,想把他安置在自己身邊。當時晉公宇文護把持朝政,宇文邕無法獨行其事,只得藉口小時候與宇文孝伯一塊學習經籍,可以藉此互相啓發。宇文護因此沒有猜忌,宇文孝伯得以入朝擔任右侍上士,常常侍奉宇文邕讀書。 [3] 

宇文孝伯參與除護

天和元年(566年),宇文孝伯升任小宗師,兼任右侍儀同。天和三年(568年),宇文孝伯的父親宇文深去世,朝廷詔命他在服喪期內繼承父親安化公的爵位。宇文邕曾從容對宇文孝伯説:“你對於我,好比漢高祖盧綰一樣。”於是賞賜他十三環金帶。從此宇文孝伯總是隨侍在宇文邕左右,出入卧室,朝廷的機密大事,都得以參與。宇文孝伯也盡心盡力,無所顧忌。至於政事得失,宮外小事也都一一上奏。宇文邕對他十分信任,當時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宇文邕準備處死宇文護時,秘密與衞公宇文直策劃。只有宇文孝伯、王軌宇文神舉等人得以積極參與。天和七年(572年),宇文邕處死宇文護,授任宇文孝伯為開府儀同三司,後歷任司會中大夫、左右小宮伯、東宮左宮正。 [4] 

宇文孝伯奏教太子

建德年間(572年—578年)以後,皇太子宇文贇漸漸長大,沒有美德,只親近小人。宇文孝伯對宇文邕説:“皇太子為四海所仰慕,而沒有聽説過他的美德。微臣愧任宮官,應當受到責備。況且他年紀還輕,志向事業尚未成就,請認真選擇正直的人,當他的老師和朋友,調理皇太子,希望日有所得,月有所進。如果不這樣做,那就後悔莫及了。”宇文邕嚴肅地説:“你家世代剛直,盡心效力。聽到你這些話,確有家族遺風。”宇文孝伯拜謝道:“説出意見並不困難,最難的是接受意見。誠懇希望陛下慎重考慮。”宇文邕説:“沒有比你更正直的人了。”於是任命尉遲運為右宮正,宇文孝伯仍任左宮正。不久,授任宗師中大夫。 [5] 

宇文孝伯決斷軍事

吐谷渾入侵北周邊境時,宇文邕詔命太子宇文贇征討。軍中諸事,大多由宇文孝伯決斷。隨即授任他為京兆尹。入朝任左宮伯,轉任右宮伯。有一次宇文孝伯陪侍宇文邕,宇文邕問他:“我兒近來有點長進嗎?”宇文孝伯答道:“皇太子近來懼怕陛下,沒有過失。”後來王軌在宮中宴會上捋住宇文邕鬍鬚,訴説太子的過失,宇文邕停酒不飲,責備宇文孝伯説:“你常常對我説,太子沒有什麼過錯。如今王軌又這樣説,你在欺騙我嗎?”宇文孝伯再次叩拜,説道:“微臣聽説父子之間,別人很難説什麼話。微臣知道陛下不能忍痛割愛,所以有些話到了嘴邊而沒有説出來。”宇文邕明白他的心意,沉默了很久,才説道:“朕已託付給你,希望你自勉。” [6] 

宇文孝伯託付後事

建德五年(576年),宇文邕率軍東征北齊,任命宇文孝伯為內史下大夫,命令他留守京師,掌管內閣政事。大軍返回後,宇文邕説:“留守重任,無須戰功。”於是加任宇文孝伯為大將軍,進封廣陵郡公,食邑三千户,並賞賜金帛、女妓等。建德六年(577年),宇文孝伯仍任宗師。宇文邕每次外出視察,常常命令他在京師留守。後來宇文邕北征,到雲陽宮時病情加重。命令驛站急召宇文孝伯趕赴雲陽宮。宇文邕拉着他的手説:“我估計我的病很難治癒,把後事託付給你。”當天夜裏,任命宇文孝伯為司衞上大夫,總領宿衞兵馬。又命令他騎着驛站的馬入京鎮守,防備出現異常情況。 [7] 

宇文孝伯宣帝疏遠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去世,宇文贇即位,是為北周宣帝,任命宇文孝伯為小冢宰。宇文贇忌恨齊王宇文憲,想除掉他。對宇文孝伯説:“你如果能為我除掉齊王,我就把他的官職爵位授給你。”宇文孝伯叩頭説:“先帝遺詔,不許亂殺骨肉。齊王是陛下的叔父,既是近親,又有大功,是國家重臣,社稷棟樑。陛下如果隨便治罪處死,微臣又違心順從旨意,那麼臣就是不忠之臣,陛下就是不孝之子了。”宇文贇不高興,就逐漸疏遠宇文孝伯。而與於智、王端、鄭譯等人秘密策劃此事。後來命令於智告發宇文憲圖謀反叛,派宇文孝伯召喚宇文憲入宮,殺掉宇文憲。 [8] 
當初,宇文贇西征時,在軍中犯有過錯,鄭譯有時也參與作惡。軍隊回來後,宇文孝伯和王軌把這些事都告訴宇文邕,宇文邕大怒,打了宇文贇數十杖,又將鄭譯免官。到此時,鄭譯再次受到宇文贇的寵幸。宇文贇追恨捱打之事,問鄭譯道:“我腳上的杖痕,是由誰引起的?”鄭譯答道:“事情由宇文孝伯、王軌引起。”鄭譯又乘機説出王軌捋宇文邕鬍鬚的事。宇文贇就把王軌處死。尉遲運害怕,私下對宇文孝伯説:“我們一定免不了災禍。怎麼辦?”宇文孝伯回答説:“如今家中有老母,地下有武帝,為臣為子,都應當知道該怎麼辦。況且接受委託,侍奉他人,已經獻身名譽和道義,規勸而不被採納,又怎麼能貪圖活命呢?您如果只為自己性命打算,應當離我遠一些。”於是各人按自己想法行事。不久,尉遲運出任秦州總管。宇文贇荒廢事務,迷於佚樂,一天更甚一天,而且胡亂殺人,朝廷典章廢弛混亂,沒有法紀。宇文孝伯又連續懇切勸諫,都不被接受。從此更被疏遠排斥。 [9] 

宇文孝伯賜死家中

宣政元年(578年)九月,稽胡反叛,宇文贇命令宇文孝伯為行軍總管,跟隨越王宇文盛討平稽胡。大成元年(579年),軍隊回來後,宇文贇打算殺掉宇文孝伯,就藉口齊王宇文憲之事,責備他説:“你知道齊王謀反,為什麼不揭發?”宇文孝伯回答道:“微臣知道齊王忠於國家,被那羣小人陷害,橫加罪名,微臣認為説了必定無用,所以不説。況且先帝囑託微臣,只命令我輔導陛下,如今勸諫而不聽從,實在辜負先帝的囑託。把這個當做罪名,我甘心服罪。”宇文贇十分慚愧,低頭不語。於是命令把他推出去,賜死家中,時年三十六歲。 [10] 
隋文帝楊堅受禪即位後,認為宇文孝伯、王軌都是由於忠心耿耿而被治罪,下令將他們重新安葬,恢復他們的官職爵位。又曾經對高熲説道:“宇文孝伯實在是周國的良臣,如果當時此人在朝中,我們這些人就什麼也幹不成了。” [11] 

宇文孝伯人物成就

吐谷渾入侵北周邊境時,宇文孝伯曾輔佐當時是太子的宇文贇進行抵禦。宣政元年(578年)稽胡反叛,宇文孝伯又隨越王宇文盛討平稽胡。

宇文孝伯歷史評價

宇文邕:“正人豈復過君。” [12] 
楊堅:“宇文孝伯實有周之良臣,若使此人在朝,我輩無措手處也。” [12] 
令狐德棻周書》:“王軌、宇文孝伯、神舉志惟無隱,盡言於父子之間,淫刑既逞,相繼夷滅。隋文之將登庸,人懷去就。” [12] 
李延壽北史》:“宇文測兄弟驅馳於經綸之日,孝伯、神舉盡言於父子之間,觀其智勇忠概,並可追從於古人矣。” [13] 

宇文孝伯史書記載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 [12]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 [13] 

宇文孝伯家庭成員

祖父:宇文永
父親:宇文深,封安化公,官至京兆尹、司會中大夫。
兒子:宇文歆,襲封安化公。 [14] 
參考資料
  • 1.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孝伯,字胡王………
  • 2.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宇文孝伯,字胡三,吏部安化公深之子也。
  • 3.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其生與高祖同日,太祖甚愛之,養於第內。及長,又與高祖同學。武成元年,拜宗師上士。時年十六。孝伯性沉正謇諤,好直言。高祖即位,欲引置左右。時政在冢臣,不得專制,乃託言少與孝伯同業受經,思相啓發。由是晉公護弗之猜也,得入為右侍上士,恆侍讀書。
  • 4.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天和元年,遷小宗師,領右侍儀同。及遭父憂,詔令於服中襲爵。高祖嘗從容謂之曰:“公之於我,猶漢高之與盧綰也。”乃賜以十三環金帶。自是恆侍左右,出入卧內,朝之機務,皆得預焉。孝伯亦竭心盡力,無所迴避。至於時政得失,及外間細事,皆以奏聞。高祖深委信之,當時莫與為比。及高祖將誅晉公護,密與衞王直圖之。唯孝伯及王軌、宇文神舉等頗得參預。護誅,授開府儀同三司,歷司會中大夫、左右小宮伯、東宮左宮正。
  • 5.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建德之後,皇太子稍長,既無令德,唯暱近小人。孝伯白高祖曰:“皇太子四海所屬,而德聲未聞。臣忝宮官,實當其責。且春秋尚少,志業未成,請妙選正人,為其師友,調護聖質,猶望日就月將。如或不然,悔無及矣。”帝斂容曰:“卿世載鯁直,竭誠所事。觀卿此言,有家風矣。”孝伯拜謝曰:“非言之難,受之難也。深願陛下思之。”帝曰:“正人豈復過君。”於是以尉遲運為右宮正,孝伯仍為左宮正。尋拜宗師中大夫。
  • 6.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及吐谷渾入寇,詔皇太子徵之。軍中之事,多決於孝伯。俄授京兆尹,入為左宮伯,轉右宮伯。嘗因侍坐,帝問之曰:“我兒比來漸長進不?”答曰:“皇太子比懼天威,更無罪失。”及王軌因內宴捋帝須,言太子之不善,帝罷酒,責孝伯曰:“公常語我,雲太子無過。今軌有此言,公為誑矣。”孝伯再拜曰:“臣聞父子之際,人所難言。臣知陛下不能割情忍愛,遂爾結舌。”帝知其意,默然久之,乃曰:“朕已委公矣,公其勉之。”
  • 7.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五年,大軍東討,拜內史下大夫,令掌留台事。軍還,帝曰:“居守之重,無忝戰功。”於是加授大將軍,進爵廣陵郡公,邑三千户,並賜金帛及女妓等。六年,復為宗師。每車駕巡幸,常令居守。其後高祖北討,至雲陽宮,遂寢疾。驛召孝伯赴行在所。帝執其手曰:“吾自量必無濟理,以後事付君。”是夜,授司衞上大夫,總宿衞兵馬事。又令馳驛入京鎮守,以備非常。
  • 8.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宣帝即位,授小冢宰。帝忌齊王憲,意欲除之。謂孝伯曰:“公能為朕圖齊王,當以其官位相授。”孝伯叩頭曰:“先帝遺詔,不許濫誅骨肉。齊王,陛下之叔父,戚近功高,社稷重臣,棟樑所寄。陛下若妄加刑戮,微臣又順旨曲從,則臣為不忠之臣,陛下為不孝之子也。”帝不懌,因漸疏之。乃與於智、王端、鄭譯等密圖其事。後令智告憲謀逆,遣孝伯召憲入,遂誅之。
  • 9.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帝之西征也,在軍有過行,鄭譯時亦預焉。軍還,孝伯及王軌盡以白,高祖怒,撻帝數十,仍除譯名。至是,譯又被帝親暱。帝既追憾被杖,乃問譯曰:“我腳上杖痕,誰所為也?”譯答曰:“事由宇文孝伯及王軌。”譯又因説王軌捋須事。帝乃誅軌。尉遲運懼,私謂孝伯曰:“吾徒必不免禍,為之奈何?”孝伯對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為臣為子,知欲何之。且委質事人,本徇名義,諫而不入,將焉逃死。足下若為身計,宜且遠之。”於是各行其志。運尋出為秦州總管。然帝荒淫日甚,誅戮無度,朝章弛紊,無復綱紀。孝伯又頻切諫,皆不見從。由是益疏斥之。
  • 10.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後稽胡反,令孝伯為行軍總管,從越王盛討平之。及軍還,帝將殺之,乃託以齊王之事,誚之曰:“公知齊王謀反,何以不言?”孝伯對曰:“臣知齊王忠於社稷,為羣小媒孽,加之以罪。臣以言必不用,所以不言。且先帝付囑微臣,唯令輔導陛下,今諫而不從,實負顧託。以此為罪,是所甘心。”帝大慚,俯首不語。乃命將出,賜死於家。時年三十六。
  • 11.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及隋文帝踐極,以孝伯及王軌忠而獲罪,並令收葬,復其官爵。又嘗謂高熲曰:“宇文孝伯實有周之良臣,若使此人在朝,我輩無措手處也。”
  • 12.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9]
  • 13.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19]
  • 14.    《周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二》:(宇文孝伯)子歆嗣。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