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宇宙膨脹率

鎖定
宇宙膨脹率,是宇宙的膨脹速度。
宇宙膨脹率可用來確定其大小和年齡,也可作為解釋其他觀測的重要工具。 [1]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15年在創新立他的廣義相對論的時候,就已經認識到,他的學説將會導致一個震撼人心的預言:宇宙在膨脹。在那時,大多數天文學家都認為宇宙一直是那樣的,它不會隨時間改變的。而宇宙的膨脹速度就被稱為了宇宙膨脹率。
中文名
宇宙膨脹率
外文名
Cosmic expansion rate
釋    義
宇宙的膨脹速度
提出者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提出時間
1915年
所在理論
廣義相對論

宇宙膨脹率現象描述

一個膨脹着的宇宙意味着一件事:宇宙必然有一個開端。那就勢必會引出一個問題:在宇宙開端之前有物質存在嗎?在廣義相對論提出之前兩年,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就已經通過測量幾個旋渦星系(那時候還叫“星雲”)的紅移得出了一個結論,即這些星系都在退行。
事實上,沒有理由可以讓我們認為銀河系是宇宙中的一個靜止不動的星系。因為無論觀測者處在哪一個星系中觀測,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其它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而去。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膨脹宇宙中的星系本身並不運動,而是星系間的空間在膨脹。如果的確是這樣的話,那麼在過去的某個時刻,宇宙就應該是一個處於極端高密狀態的點。據此還可以推算出宇宙的年齡。根據估計,宇宙的年齡約為一百二十億至一百五十億年間。

宇宙膨脹率研究歷史

1924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觀測了仙女座大星系和其他一些旋渦星系,並測定了它們的紅移。結果發現,這些四面八方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星系離得越遠,退行的速度就越快。星系距離與退行速度之間的關係就是“哈勃定律”。由此定律得出的星系退行率就是“哈勃常數”,即宇宙膨脹的速率。人們根據新獲得的觀測結果不斷地修正着哈勃常數。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天文學家裏徹等人,利用哈勃望遠鏡,觀測到了距地球7000光年遠的天蠍座中一個被視為宇宙最古老的星系,它是在宇宙“大爆炸”後約10億年形成的。在該星系內有數十顆白矮星,即其核心燃料已燒盡的星體。這種星體可按預定速率變冷、變暗。這種可預測的冷卻率,可用於推算宇宙年齡。如果知道這些白矮星的冷卻率,就能夠根據它們的亮度來推算其年齡。裏徹等人估計出這些白矮星已存在近130億年,再加上從宇宙誕生到形成這些天體之間相隔大約10億年,顯示出宇宙已存在140億年。
1928年,天文學家哈勃對星系進行測量後認為,宇宙處於均勻膨脹狀態,這表明宇宙有一個有限的年齡,當時他估計這個年齡為20億歲。
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對宇宙真正的膨脹率估值不準,人們認為宇宙的年齡應在80億年至180億年之間。1997年,天文學家利用哈勃望遠鏡對宇宙膨脹率進行精確測量,公佈了一個可靠的宇宙年齡。後來,利用地面及哈勃望遠鏡進行連續觀測,發現宇宙膨脹率不是一個定量,而是存在一個特殊的“暗能量”產生加速度膨脹,以此測定宇宙年齡為130億年至140億年。
澄清一個事實,先舉個例子吧:假設空間膨脹率為2,現在有一把長20米的尺子,在零刻度的位觀察者看到10米刻度處了退行速度是10米每秒,而20米刻度處的退行速度是20米每秒。所以結論是什麼呢?宇宙加速膨脹了,而且推行速度剛好和距離成簡單的正比,也就是説距離越遠退行速度越快!我們就沒有發現其中的錯誤嗎?事實就是,宇宙是在加速膨脹,但膨脹率一直保持不變。而且也不是由暗能量引起的宇宙膨脹,是一種機制。

宇宙膨脹率觀測歷史

2019年7月,國際科研團隊稱,結合引力波和射電觀測,再加上理論建模,可將中子星對的併合變成“宇宙標尺”,用以測量宇宙膨脹率——哈勃常數,或可解決目前測得的宇宙膨脹率不一致的問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