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孺子橋

鎖定
孺子橋位於城西門外20米處,東西橫跨承水河上。為多跨梁式橋,其結構採用青石築砌。橋全長90米,橋面寬6.8米,高2.6米,中部北側近水部位砌有分水石。分水石東有5孔,西有7孔。橋孔均為豎長方形,高1.6米,寬1.2米左右不等。橋西端原有記事碑數通,70年代已無存。孺子橋石墩上刻有15條魚,7條頭朝上,8條頭朝下,名曰:“七上八下”。據嶧縣誌《橋樑》載:“孺子橋,縣西水上,始建無考,明弘治年間知縣許承芳重建,嘉靖時知縣龔汝勤、陶汝弼,崇禎七年間知縣喬侖先後修廣之”。1988年,承水改道,此橋已淤塞。
孺子橋舊名丞橋,土人或曰為子橋。自陶尹辨丞水即孟子所謂滄浪因改名,今仍之。”此後,孺子橋又先後於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三十年(公元1941年)兩次維修過。
孺子橋緊傍古嶧縣西門,是古時嶧縣通往臨城驛官道的必經之地。據《嶧縣誌》載:“嶧縣舊城,周十餘里,北枕鳳麓(即壇山),西臨承河,晉蘭陵郡,宋承縣俱理此城,元置嶧州,今縣偏筑西南隅。”《齊乘》又載:“宋始移治承水東焉.”
途經此站點公交:
117路、12路、13路、17路、202路、205路、20路、228路、29路環線241路、27路、2路內線、2路外線、301路、307路、7路環線、8路、旅遊1路
中文名
孺子橋
所屬地區
嶧縣
長    度
90 m
寬    度
6.8 m

目錄

孺子橋橋名由來

孺子橋因歷史名人徐稚而得名。

孺子橋名人

徐稚(公元97-168) 字孺子,號聘君,東漢南昌人,博學多才的著名隱士。幼時家境清寒,但勤奮好學,精通史學、哲學,對正確認識、數學等亦有很高造詣,卓然與世俗不同。由於他學識淵博且又虛已待人、和睦鄉里,青年時代即已聞名海內。桓帝時,宦官專權,官場腐敗,徐稚潔身自好堅不為伍,隱居南昌故里,追羨梅福遺風,在梅福宅東築室而居,淡泊持志,躬耕自食,為人恭、儉、義、讓,非禮不言,曾四察孝廉,五辟宰府,三舉茂才,均辭謝不就,拒不為官。世人盛讚其高風亮節,尊稱他為“南州高士”。守義廉潔之士陳蕃任豫章太守時極少接待賓客,唯徐稚除外,來而不拒,並特設一榻供徐稚專用,徐去則懸之。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寫“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即言此。後來,陳蕃升任尚書令,與僕射胡廣等上疏桓帝力薦徐稚,桓帝派專人攜厚禮徵召,徐稚仍堅辭不受,被傳為佳話。從此,孺子高風,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