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學生管理

(學校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

鎖定
學生管理是指學校對學生在校內外的學習和活動進行規劃、組織、協調、控制的總和,它是學校教務管理者組織、指導學生,按照教育方針所規定的教育標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各種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過程。
學生管理是學校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水平高低直接影響着人才培養的質量。把學生管理作為科學,探討學生管理活動的內在本質和規律,能夠推動學校教育及管理工作的科學化、理論化、規範化。 [1] 

學生管理基本含義

1.學生管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學生管理系統是學校管理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本身牽扯着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學生的班級管理、課外活動管理及生活管理等。這些學生管理活動雖然複雜多樣,但作為學生管理系統的一部分,有着整體性、層次性、目的性的共同特徵。學生管理系統是由相關各部門、管理人員及學生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直接與間接地與學校管理系統中的其他部門和成員發生着聯繫。在學生管理系統中客觀存在着高低層次,如:校、院、系、班等,按照不同的功能又可分為決策層、組織層、執行層等。同時,學生管理是按照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依據學校教育和管理目標有目的、有計劃進行的。
2.學生管理的主體是學校,也是學生。學生管理中存在着主體和客體的區分。一般來説,學校是學生管理的主體,學生是學生管理的客體。教育行政部門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以及各種規章制度(如規定招生制度、制定學生守則等),對學生的學習和活動做出明確的規定,在宏觀層面上對學生進行管理。教育行政部門是學生管理的重要主體,而學校負責行政部門各種規定的具體實施,負責對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等各方面的管理。但是,學生並不僅僅是作為被認識、被管理、被改造的客體進入學校管理系統,同時,學生也是學校管理活動的參與者,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不斷生成。同時,有研究者指出,學生也是管理活動結果的建構者,學生既要認識管理對象,又要認識自身,逐步形成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將自己建構成認識主體。因此學生是學校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主體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學校管理中要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的主體作用。 [1] 

學生管理目的意義

在各個不同的時代,學生管理的目標並非僵化不變,而是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變化,但學生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內容是有所繼承的。

學生管理主要目的

學生管理的目的在於服務學生,目標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培養學生自理、自強、獨立的生活能力,使學生能夠愉快地學習、健康地成長,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長期以來,學生管理是以將學生管住為目的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通過制定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強化和嚴格學生管理,以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學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範化是實現學生管理科學化的重要環節,也是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學生管理需要一定的規範,但不能將管住學生作為目的,否則將不利於學生主體的積極建構。因為學生既是學生管理的客體,也是自我管理的主體,學生管理的目標關係到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1] 

學生管理價值意義

學生管理的意義是多重的,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其意義也有不同的體現。
對學生來説,學生管理能夠促使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效的學生管理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健康適宜的外部環境,尤其是對於青少年來説,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放任不管顯然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學生管理不僅創設了一種良好的環境,而且起到了一種導向的作用。規章制度明確了學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學生從中可以學到做人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形成良好的個性品格。同時,學生管理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科學的學生管理積極引導和支持學生自己教育白己、白己管理自己,實現學生自律、自治、自立、自強。
對教學來説,學生管理的各項活動都是為教育教學服務的。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有利於維護正常的學校教育教學秩序和學生生活秩序,保證教育教學的有序進行。同時,學生管理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和效率。從一定意義上説,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是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支撐,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基石。
對社會來説,學校是一個社會組織體系,學校和社會從來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學生管理同樣對社會具有影響作用,它是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學生管理的各種規章制度、行為規範都是符合社會要求的,管理者通過各種活動向學生傳達為社會所允許和接受的知識、價值和行為規範,消除學生中間存在的錯誤觀念和行為,以保證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1] 

學生管理基本原則

學生管理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學生管理者必須遵循學生管理的基本原則,科學設計各項管理活動,才能達到學生管理的目標。
(一)瞭解和尊重學生是前提
學校管理的主要對象是學生,進行學生管理的首要要求就是了解學生。瞭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需要,並且尊重、信任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學生管理有效實施的基本前提。
1.瞭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
例如,對小學生來説,低年級學生生理變化比較平穩,各個系統發育也比較均衡,到高年級後,女生從10歲起,男生從12歲起開始進入青春發育期,生長速度開始明現明顯的上升。在心理發展方面,在整個小學時期,小學生心理發展非常迅速,尤其是智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小學生的思維逐漸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小學階段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小學生心理發展是開放的,他們經歷有限,內心世界不太複雜,心理活動純真、直率,情緒和情感易於外露,不善於修飾和控制,管理者容易瞭解小學生真實的心理活動,進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另外,小學生心理發展是可塑的。小學生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個性、社會性都易於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易於養成。所以,小學階段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管理者只有瞭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瞭解學生的發展水平,才有可能進行有效的學生管理,這是對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2.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學生是現實的人,有其特定的生活世界,在現實的生活中他們有着白己生活的方式、喜好的活動和複雜的人際交往,這些都給予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不斷塑造着學生的價值觀和行動準則。所以説,學生的語言和行為受到他們自己的生活世界極大的影響,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須介入學生的生活世界,感知他們的所思所想,並且能夠利用學生已有經驗促進學生白身的發展。
管理學生還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在學習生活、生理心理、情緒情感各方面都會有需求,對於學生合理的需求,管理者應該及時發現並滿足其需要。然而,在現實中,教師往往習慣用成人世界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用成人化的標準來要求學生,不瞭解學生真正需要什麼,致使學生管理難以奏效。
3.瞭解學生與尊重、信任學生相結合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不僅是管理的對象,更是管理的主體,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個體。因此在學生管理中應強調將規範管理與自我管理相結合,將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和自由的空間,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二)科學的學生觀是學生管理的核心
所謂學生觀,就是學生管理者對學生的基本看法,它決定着管理者進行學生管理和教育的行為,決定着管理者與學生交往中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不同的學生觀導致不同的管理方式,產生不同的教育管理結果。在學生管理的全部工作中,都貫穿着一個如何正確對待學生的問題。
從歷史考察和現實對比來看,學生管理者的學生觀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學生觀認為學生是被動的客體。這種觀念將學生作為管轄的對象,往往無視學生的興趣、情感和需要,管理者站到學生的對面成為權威,可以任意對學生髮號施令,通過各種嚴格的規章制度和規範約束學生,要求學生必須遵守,而不太尊重學生的個體經驗和權利,是一種單向的服從命令式的管理方式。這種學生觀下的學生管理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學生紀律,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卻也同樣壓抑學生的個體意識、自主意識和平等意識,不利於學生個性的養成。持這種學生觀的國家以中國、日本、韓國等封建專制社會發展歷史較長的國家和地區為代表。
第二種學生觀強調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和平等的公民,是學生管理的主體。這種觀念強調學生的興趣、情感和需要,主張學校的管理工作要圍繞學生展開,一切以適應學生、發展學生個性為中心,提倡學生白我管理。這種學生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在學生行為規範的養成和紀律性的培養方面較為薄弱,管理過程中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被過度淡化和削弱,容易導致學生管理變為放羊式的放任自流。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大多持這種學生觀。
第三種學生觀集中前兩種觀念的長處,是一種科學的學生觀。它認為學生既是客體也是主體,這種觀念強調作為學生管理和教育的對象,學生的客體身份和地位不可能抹去,但是學生這種客體不是物化的客體,而是有着生命性、自主性和選擇性的獨立個體。學生管理者既要通過制度、規定來規範學生的活動,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也應通過設計和提供各種適宜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育管理過程,形成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有效機制,促進管理者和學生在管理活動中的良性互動。
總之,科學的學生觀是學生管理的核心。學生觀是否科學,對學生的認識是否正確,學生管理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將直接影響着學生教育與管理的成敗。因此,必須具有科學的學生觀,並以此為基礎構建科學的學生管理體系,指導學生管理的實際活動。
(三)合理的組織機構和完善的規章制度是保證
要使學生管理科學化,合理的組織機構和完善的規章制度是保證。構建學生的管理組織機構,要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來考慮。在縱向組織的設置上,應設立從中央到地方以及學校的學生管理的垂直管理系統,形成通暢的自上而下的決策指揮系統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饋系統。在橫向設置上,需要建立教育系統與家庭及社會各界橫向聯繫的組織機構,以強化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與家庭、社會的聯絡,吸納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學生管理,這樣就能形成層次清晰、組織明確的管理網絡。
此外,在學生管理機構建立後,還要制定規章制度,明確各機構的職責、權限和工作形式等,使這些機構能夠有效運行。另外,還必須規定學生學習、生活和活動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包括課堂常規、宿舍常規、閲覽室守則、實驗操作規則等,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做出必要的規定,使學生的行為標準有據可依。總之,完善學生管理機構和制度建設是學生管理工作順利進行的保證。 [1] 

學生管理主要內容

儘管因學校的類別、層次、發展水平以及發展歷史等方面的客觀原因必然會導致各級各類學校學生管理的內容存有一定的差別,而且也難以面面俱到。但是,總的來看,下列方面應該是多數學校中都會涉及的學生管理的基本內容。
1.學習管理:總的來看,目前各級各類學校對於學生學習管理採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招生與學籍管理、學生入學輔導、學習指導、就業指導與管理等。
2.生活管理:眾所周知,學生是學校的主人,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家園”。近年來,隨着“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入實施,生活管理已經成為各級各類學校學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而論,目前各級各類學校學生管理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主要包括宿舍管理、日常行為規範和獎懲管理、學生資助管理、學生組織的指導與管理、心理諮詢等方面。
3.安全管理:隨着我國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學生層次日益多樣化,新的不安全因素不斷增多,危害越來越隱蔽,校園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學生安全管理的意義不言而喻。嚴峻的現實一方面突顯了加強學生公共安全教育的緊迫性;另一方面使很多學生管理者感覺到學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生安全管理是通過管理的手段,以保護學生安全為目的,進行相關決策、計劃、組織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以實現控制事故、消除隱患、減少損失,使整個學校達到最佳的安全水平,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全的學習、生活環境。總的來看,當前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構建學校安全工作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安全預警機制、建立校園周邊環境整治與信息多向溝通機制、加強安全教育、建立良好的危機恢復機制等方面。 [1] 

學生管理主要方法

一、學生個體管理和羣體管理相結合
學生管理是為學生的教育工作服務的,學生的教育工作是為使每個學生個體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而實施優質的教育。相應地,學校也要對每個學生個體實施優質的管理,為優化教育提供保障。學生不是完全獨立存在的個體,他們會與其他學生個體結成這樣或那樣的聯繫,組成這樣或那樣的羣體,從而對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管理必須注意個體管理與羣體管理相結合。
(一)學生個體的管理
1.學生的需要與學生管理
需要是有機體對客觀條件的要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需要是行為的原動力,研究學生的需要對於學生個體的管理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少年學生的需要從其內容來看,多與學習相聯繫,如:希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希望得到好成績等;從其滿足的方式來看,多是由外部的刺激而獲得間接或外部滿足,如:家長、教師、同學、親友對學生的評價。從其水平來看,水平較低,多以現實性需要和情境性需要為主,且較易從外部行為表現中觀察到。
對學生個體的管理要了解學生個體的不同需要;針對不同需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儘量滿足其合理需要,轉變其不合理需要;引導學生髮展較高水平的社會性需要;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樹立不同的合理的主導性需要,引導學生不斷地健康成長。
2.學習動機與學生管理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並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學生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要引導學生形成合理的動機結構。學生的學習動機十分複雜,同一個學生個體從事學習活動,可能有對其內容直接感興趣的原因,也可能是為了將來有用的動機,還可能是為了其他動機。學生管理工作要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動機從事學習活動,要以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動機為主導動機,形成合理的動機系統。
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要創造各種條件,增強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例如:可以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認識學習的目的、任務、意義來提高興趣,引起需要;或通過榜樣人物的思想行為和卓越成就引起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注意合理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效應,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及時瞭解學習的結果,看到自己所學知識在實際運用中的成效,解答問題時的答案正誤以及學習成績的優劣,都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開展適當的競賽活動,合理利用獎懲手段,也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競賽過程中,學生的成績動機或獲得自尊與成就的需要較為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就大大增強,學習效果會有很大提高。若對比賽結果給予恰當的強化,則效果會更明顯。
3.學生的感情與學生管理
感情是情緒、情感的總稱。感情對人的行為,有促進或阻礙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感情的產生如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集體主義情感等,將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自覺地刻苦學習。積極的感情還會加速對與決策有關的材料的加工,促進思維的流暢性,簡化決策過程的複雜性;同時在積極的感情下,人傾向於用肯定的眼光看事物,作判斷,做出積極的反應,因此,學生管理工作要培養和保持學生積極的感情。學生管理者也應對學生滿腔熱情,以積極的感情培養學生,管理學生。
4.學生的態度與學生管理
態度是個體對事物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反應。學生對學校工作如果持積極的態度,就會做出積極反應,反之,就會做出消極反應。學生管理工作要通過創設一定的活動情境、對話情境、規範情境等,引起學生對人生、對社會、對學校的積極的態度。
(二)學生羣體的管理
所謂羣體,是指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而組織起來的,按照一定的規範相互作用、共同活動的組織團體。按照學生羣體的形成方式,可以將學生羣體分為正式羣體和非正式羣體。
正式羣體是按學校正式文件的規定,在校領導者、班主任、教師的指導下,組織起來的學生羣體。例如,學校的年級、班級、學習小組、學生會、班委會、團支部、少先隊等。非正式羣體是學生在相互交往中,白髮地形成或組織起來的羣體。如興趣相投、關係密切的學生白髮形成並私下活動的興趣小組、小幫、小派等。正式羣體的管理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指導,這裏着重談談學生非正式羣體的管理。
1.正確對待不同類型的非正式羣體
非正式羣體可以分為:積極型、中間型、消極型和破壞型。
積極型的非正式羣體,對學校正式羣體、組織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對於積極型非正式羣體應加以保護和利用,對其核心人物可以適當授權,不僅讓他組織他的團體開展一些有意義的公開活動,還可以讓他成為班委會或學校正式組織的成員。
中間型非正式羣體是與組織若即若離,其活動與班集體或學校組織目標,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一般既沒有什麼積極作用,也沒有什麼消極作用。對中間型的非正式羣體要採用教育和引導的方法。
消極型非正式羣體屬於偏離學校組織或班集體的非正式學生羣體,其活動與校組織、班集體的目標不一致,對班集體、校組織會產生消極影響,但行為後果較輕,雖有違紀,但無違法。對消極型非正式羣體,則應採取改造的辦法。主要是從改造他們的思想、認識人手,加強思想教育來改造他們的行為。
破壞型非正式羣體屬於反學校組織或班集體的非正式學生羣體,其活動後果較嚴重,不僅違紀,而且具有違法性質,如學生盜竊團伙、流氓團伙等。對於破壞型的非正式羣體,重在預防,要注意防止消極型非正式羣體向破壞型非正式羣體轉化。對破壞型非正式羣體成員,學校仍然要以教育為主,特別是對情節較輕,出於好奇受人引誘而做了錯事的學生成員,不應推給公安機關了事,要力爭通過學校教育使其向好的方面轉變。
r.加強正式學生羣體的建設
搞好學生正式羣體的建設,不僅可以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還可以對非正式羣體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例如:通過建立多種類型、多層次的學生正式羣體,可以儘量滿足絕大部分學生的需要,控制非正式羣體的組成,通過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的正式羣體的活動,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吸引到正式羣體身上,削弱學生組建非正式羣體的興趣。儘管如此,學生管理工作還是應當允許非正式羣體的存在,並認識到它們的存在,不僅允許它們在正式羣體外存在,還可允許它們在正式羣體內存在。只要這些非正式羣體對正式羣體無害,就不要排斥它,解散它,事實上是不可能禁絕非正式羣體存在的。允許無害的非正式羣體的存在,與正式羣體建設並不矛盾,因為這樣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更多的自我滿足的機會,學生對正式羣體會產生更強烈的歸屬感,而不會把過多的精力花在非正式羣體上。
二、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參與管理
學生的白我管理指學生對自己的生活、學習、交際等進行設計、安排和調控的活動。學生的參與管理則指學生投入學生羣體中白我管理中來的活動。前者可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後者則可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一)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和參與管理能力
1.主體與客體的概念
“主體”這一概念最初出現於哲學範疇內。到20世紀80年代初,“主體”思想滲透到教育科學領域,但是對這一概念的界定或描述仍然模糊不清,要麼機械地劃分:教育主體就是教師,教育客體是學生;要麼認為教師是教育主體,學生也是教育主體,出現“雙主體”論。
其實,主體、客體是兩個關係範疇,兩者相互依存、互相規定,沒有主體就沒有客體,沒有客體也就沒有主體,有主體一定有客體,有客體一定有主體,指出教師為主體,學生就必為客體。而且,教師與學生也是相互規定、相互聯繫的關係範疇;如果指學生為主體,那麼教師就成為客體;如果教師、學生都為主體,那麼教育活動的客體是什麼?是教育內容、物質嗎?所以,必須明確學校教育活動必然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矛盾的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相互規定、相互依存、相互對立,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換,所以,教師為主體與學生為客體的關係,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發生轉變。
2.對學校工作中主體和客體關係的分析
學校工作包括教學和管理工作,教學又包括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從教學過程看,一個階段是教師傳授教育內容,學生接受新知識。這一過程中教師是作為主體存在,作用於學生,學生作為客體存在,接受教師的主動影響。另一個階段是,學生把教師傳授的新知識,同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的過程。這一過程中雖然有教師的導向、催化作用,但不起決定性作用。這一過程主要還是學生自主、自覺地實現知識內化、構建新知識體系的過程。此時,學生是主體,客體是教師所授的知識,教師只是條件。還有一個階段就是學生完全獨立地自學的過程,學生在自己的興趣、好奇心的推動下,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慾,在沒有教師的直接作用下,自主、白覺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這一個過程完全是學生的主體能動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科學文化知識是客體。
從師生關係來看,首先,在教育內容的傳遞上,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教與被教的關係。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他把受教育者作為對象,以其自身的活動來引導、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和變化,他把教育措施作為手段,用它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受教育者身上,使受教育者發生合乎白己意圖的變化。受教育者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處於客體的地位,接受教育者對自身的影響,按照教育者指明的方向,積極地轉化教育影響,朝着健康、明確的方向發展。從這一角度看,可以明確地指出教師是教育主體、學生是教育客體。但是,這一關係仍然不能機械地、僵化地看待。現在有的學生知道的東西比老師還多,教師有時也要從學生那裏學到新的知識,這一狀態下教師就成了教育客體,對教師產生影響作用的學生就是教育主體。孑L子日“教學相長”“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這一狀態的真實寫照。其次,在德育過程中,師生之間聯繫的過程,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使雙方道德都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教師以自身的言傳身教影響學生道德形成,發展學生良好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此時教師是主體的存在,學生是客體存在。然而,有時學生的某一道德行為會引起教師內心極大的震動,從而使教師轉變那些不好的認知和觀念,使自身道德結構更加完善,這樣,學生就成了主體,而教師則成了客體。最後,在人格上,師生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教師與學生都是一定社會中的獨立個體,都是公民的一分子,處於政治上平等的地位,沒有尊卑之分。如果是教師的主動行為對學生的人格產生影響,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如果是學生的自主行為對教師發生作用,學生就是主體,教師就是客體。
從學校的管理工作分析,學校的管理關係中有校長一教職員工,校長一學生,教職員T一學生,學生幹部一學生四種關係。第一種情況不涉及學生,此處不予分析。第二種情況穩定性相對較大,也不做詳細論述。第三種情況從傳統的靜態的觀念看,學生是被管理者,教師是管理者,這是絕對的。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看,現代學校管理要求實行民主管理、參與管理,我們通常稱“學生是學校的主人”,那麼學生也必然應該參與學校管理,參與學校有關事宜的決策,即學生的意見、建議在學校管理的決策過程中必須予以考慮。一旦學生的思想在學校的決議中得到體現,就會對教師產生影響,這樣學生就在一定意義上成了管理的主體,教職T就成了客體。第四種情況是學生幹部一學生,這是學生白己管理白己的情況,學生既是主體也是客體。因為主體既可以用於學生個體,也可以用於學生羣體,學生幹部(或代表)體現的是學生羣體的意志,是學生對自己的管理,是一種自我管理。所以此刻的學生既是管理的主體,也是管理的客體。
通過以上的主體和客體的關係的分析,我們可以把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描述為:使學生意識到,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教育、管理活動中是處於主體地位的,是活動的主體。同時,特別是從學校管理角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學生參與管理、發展學生參與管理的能力密切相關,只有讓學生參與管理,自己管理自己,學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處於管理的主體地位。意識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只有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才有可能形成學生的主體意識。而要讓學生參與管理,必須提高學生的參與管理的能力;能力是順利完成某項任務是必須具備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即只有具備了相應的能力,才能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只有擁有了參與管理的能力,才能成功地參與管理。簡言之,要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讓學生自我管理、參與管理,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和參與管理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和參與管理能力的途徑
1.創設良好的環境
現代科學證明,環境因素對人的能力形成的作用不可低估。環境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此外,所謂創設良好的環境,指的是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特指要在學校內部建立良好的民主管理制度,營造學生自我管理和參與管理的氛圍。
學生是學校的主人,應該對學校的發展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是學生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一種“當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識,對學校的事務漠不關心,更別談參與管理。這種情況來源於學校領導和教職工對學生認識的偏差。他們認為學生年齡小、知識少、能力差,對學校工作不可能瞭解,學生在學校裏只是來學習的,是處於被管的地位的,學生沒有自我管理、參與管理的能力。一方面學生沒有對學校負責的精神,另一方面校方沒有民主管理的意識,這樣就不可能形成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文化環境,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參與管理能力就不可能得到發展。這就需要在學校內部開展民主意識的雙向教育,既要對學生進行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的教育,又要使學校領導和教職T懂得:學生是學校的主人,有必要也有能力自我管理和參與管理;懂得學生是具有主體性的社會個性,而且在現今這個信息社會,學生通過各種媒體所接受到的信息,所掌握的知識,比有些教師還要多;學生有權利,也有義務進行自我管理和參與管理,校方要保證學生的這種權利得到行使,義務得到實現。學校管理者與教師的觀念是第一位的影響因素,如果不允許或不創造條件,學生有再強烈的參與意識都是難以實現的。
2.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實踐活動
人的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實踐活動,人的能力就難以形成和發展。我國古代思想家王充早就提出過“施用累能”的觀點,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積累的。大量的事實資料也證明,音樂能力只有在音樂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形成和發展,科研能力也只有在科研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形成和發展。當然,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參與管理能力也只有通過學校管理的實踐活動才能形成和發展。
在創設良好的學校管理文化環境後,就要通過各種形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參與管理活動和自我管理活動。例如,通過設立由教師、學生家長、社區名流、學生代表等組成的校務委員會,對學校的重大問題的決策進行諮詢和商議;通過實行校務公開,引導學生充分運用白己的權利,如發言權、監督權等,對學校事務的管理獻計獻策,監督幫助形成校長的決策意見以及各項規章制度和計劃;讓學生自己建立各種班、組、隊、會、團的組織,產生各級各類學生幹部,建立白己的各項規章制度,開展各種各樣的自我管理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參與管理、白我管理的能力。
3.培養學生優良的個性品質
在實踐活動中,優良的個性品質對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參與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動機會影響參與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的發展。動機強,學生就會在實踐中自覺積累管理經驗和知識,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動機弱,參與管理的意識和行為淡漠,就不會在管理實踐活動中主動地積累經驗和知識,更談不上發展能力了。
管理活動中,學生謙虛好學的態度,有利於管理能力的發展。活動中有不理解之處或難以決策的地方,謙虛好學的學生樂於請教學校領導、教師或其他有經驗的同學,無形中就增長了白身的經驗和知識,發展了自己的能力。相反,驕傲的學生就會認為白己這也知道,那也明H,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也不請教,不諮詢,知識、經驗得不到增加,能力當然上不去。
堅強的毅力有助於能力的增長。在管理實踐活動中,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沒有克服困難的毅力,就無法完成活動任務,更談不上能力的增長。即使是管理能力較差的學生,只要有毅力,百折不撓,勇於克服困難,其能力最終是會得到發展和提高的。當然,發展學生自我管理和參與管理能力不能只限於以上幾條途徑,但是以上三條途徑是學校培養自我管理和參與管理能力所應該予以足夠重視的。
三、常規管理和異常管理相結合
學生羣體是一個異常活躍的羣體,充滿了各種變數,故對學生羣體的管理必須做到常規管理與異常管理相結合。
(一)學生的常規管理
所謂學生的常規管理,是指有一定規章制度可依的、經常性的學生管理活動,也稱為靜態管理。對學生的常規管理包括學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和學生入學後的管理。
學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地區的學校有不同的做法。一般來講,小學、初中和高中一年級新生是經過招生工作這一關而被吸收進校的。小學和初中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以“就近入學”為原則,學校招生管理工作要了解本地範圍內的生源情況,按本地區的有關規定,把實現應有的普及率作為首要工作任務和內容。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招生管理工作,包括招生宣傳、報名、考試等一系列活動,並按學校規定的程序錄取學生。此外,還要準備處理有關學生的轉學、復學、插班等事宜。
學生入學後的管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工作:學籍管理、生活管理和社團管理。學生的學籍管理包括編班、考勤(檢查、登記、統計學生的考勤、遲到、早退、缺課、曠課等情況,辦理請假事宜)、考核(規定考核辦法、組織考核活動、記載和分析考核結果)、擬定和執行獎懲制度、核定學生升學情況等。學生生活常規管理包括食堂常規管理、宿舍常規管理、集會常規管理等。社團的常規管理根據不同的社團規章規定,其內容繁多,不一一列舉。
常規管理以規章制度為依據,但不能死摳規章制度。實際的管理活動中,常規起導向作用和一般的限定作用,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具體解決。常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學校的發展及時做出調整,以適應學校的新情況、新問題。
(二)學生的異常管理
所謂學生的異常管理,是對學校內所發生的,與學生有關聯的偶發、突發事件的管理。這種管理沒有現成的規章制度可依,需要管理者對可能的事故有所瞭解,有所準備,面對事變沉着冷靜,發揮主觀能動性予以積極的解決,校內的異常現象、事件一般有以下幾種。
1.師生衝突
師生衝突是指師生之間的行為的對立或對抗。根據不同的表現形式歸納為三種情況。(1)教師和學生在課堂裏的正面衝突,表現為學生和教師發生面對面的對抗行為或暴力行為。(2)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以外的衝突。這種衝突一般並不表現為師生雙方的正面衝突,而是表現為學生藉助其他手段對教師進行報復,它往往是師生課堂衝突的引中和發展。(3)教師和學生家長的衝突。這種衝突常常是由教師對學生的違紀行為的不當處理所引起的。
師生衝突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或者因為學生上課沒有守紀律、故意挑釁,引起衝突;或者因為教師與學生的價值觀對立,對事物的評價標準不一致,引起衝突;或者歸因於教師素質、能力不高,對學生的違紀行為處理過火,引起學生及其家長的不平和反感,引起衝突等等。
對於師生衝突的管理,重在防患於未然,而關鍵還是在於教師這一級。因為,教師在衝突中往往起着主動的、決定性的作用,即使是學生的故意挑釁,也可能是因為教師的某些言行令其不滿所致。這就要求教師在處理有關師生衝突的問題時注意做到:尊重學生的人格,樹立師生平等的意識;樹立教育法制觀念,知法守法,依法治教;樹立成才必先成人的思想,防止因要求學生成才之心太迫切,而導致粗暴的簡單的行為產生;要掌握有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教育技巧,形成高超的教育藝術和教育機智。
2.學生人身傷亡事故
學生人身傷亡事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純客觀的條件造成的,沒有教育者主觀意志和行為發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學生人身傷亡事故。例如,某市一中學因籃球架未安放穩定,導致學生在玩籃球時被倒塌的籃球架砸死。再如,1996年9月6日晨,雲南省臨論縣南屏小學舉行升旗儀式,學生在過天橋的途中發生擁擠,造成死亡24人,重傷17人,輕傷57人的特大學生傷亡事故。這種情況雖然沒有學校教育者的主觀意願和行為的影響,但學校仍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另一種是由於學校教育者不當的言行的直接或間接影響,造成的學生人身傷亡事故。例如,某學生隨家長工作調動轉學,學校有關人員為達到一定目的故意刁難學生,致使學生服毒自殺。再如,老師因某學生考試成績太差,決定將成績單寄回該生家中以作為懲罰,由於該生“家教甚嚴”,學生害怕回家捱打,而走上了輕生的道路,這種情況下,有關的教育者和學校都應承擔責任。
對這類事件的管理,同樣是重在預防。預防時要把握以下幾條策略。(1)要明確學校應當對(青少年)未成年學生施行保護的義務。學校有義務對未成年學生施行保護,未成年學生(中小學生多為未成年學生)有權利要求學校對其施行保護。(2)要提高學校保護青少年學生的能力,即要從思想觀念、法律意識、行為能力幾方面人手,不斷提高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素質。(3)要加強對學校可能導致學生傷亡的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的檢查、控制和監督。(4)要對學校造成學生傷亡的行為,依法追究學校及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3.學生犯罪問題
在世界範圍內青少年學生的犯罪現象都呈上升的趨勢。以日本為例,1950年青少年犯罪被捕的人數佔總人口的1.3%;1964年佔全國總人口的1.6%;1980年則上升到1.9%,而且犯罪手段越來越成人化,活動後果越來越嚴重。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除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外,還有個體的生理心理因素,更重要的是家庭與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針對這一問題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開展法律常識普及教育;開展心理輔導和青春期教育;制止“流失生”,幫助“雙差生”;對學生家長進行有關家庭教育的知識講座;創設學校健康、愉快、活潑、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
4.學生吸煙、吸毒問題
青少年學生吸毒問題現在也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必須引起學校管理者的足夠重視,特別強調預防在先。這需要學校與家庭相互溝通,聯合行動。家長要注意白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為孩子提供一個互愛、守紀、温暖和向上的家庭環境,培養孩子對吃、喝、玩、樂的正確態度;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教師要在呵護學生的好奇心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是非觀;注重理想教育和美育;教育學生踏實、好學、向上,不要愛慕虛榮;及早發現並糾正學生的不良品行,開展禁毒知識教育,幫助學生認識毒品的危害性;及早糾正學生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等;明令禁止,並想方設法不讓學生與吸毒者為伍。
中小學生的管理主要是常規管理,但異常管理也不容忽視,兩手工作都要做,兩個準備都應有,兩種管理相輔相成,緊密結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參考資料
  • 1.    趙海俠,郭婧萱主編. 教育管理學[M].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7.06:14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