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學思

(孔子在認知問題上使用的範疇)

鎖定
通過讀書或觀察事物而獲得知識謂學;在獲得初步觀感知識的基礎上,再思考分析問題謂思。孔子在認知問題上使用的一對範疇,兩者之間是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如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這都是闡明學與思的辯證關係。 [1] 
中文名
學思
定    義
通過讀書或觀察事物而獲得知識謂學;在獲得初步觀感知識的基礎上,再思考分析問題謂思
中國古代已懂得人有思考能力,孟子就説過:“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如果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陷入惘惘然無所適從的地步。因為學習中雖然佔有一些文獻資料或感性知識,如不經過消化理解,將之條理化並上升到理論高度,所得到的僅為浮淺和零碎知識,收穫是不大的。相反,如果不認真學習而整日苦思空想,徒然使人精神疲殆。孔子也曾説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衞靈公》)“學”是“思”的前提,先要有廣博的學識,再經過獨立思考,即是切問近思,這是為學的程序。《中庸》説:“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朱熹揭於白鹿洞學者,列稱“為學之序”,正是説明學與思的關係。
孔子學與思結合的思想,既是哲學上的認識論,又是教育學的教學方法。兩者的關係,朱熹在《論語集註》中説:“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則危而不安。”王夫之則明確提出:“致知之道有二:曰學,曰思。”他認為:“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助於學。”(《四書訓義》卷六)這説明了學與思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道理。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