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龍珍

鎖定
孫龍珍,女,1940年出生在江蘇省泰縣,1959年支邊來疆,1960年加入中國共青團,1969年6月10日,在反擊蘇聯入侵巴爾魯克山西部地區的鬥爭中,為保衞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而英勇犧牲。1969年6月13日,被上級黨組織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8月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授予她“革命烈士”稱號。
中文名
孫龍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0年
逝世日期
1969年6月
主要成就
保衞祖國領土,捍衞民族尊嚴
出生地
江蘇省泰州市

孫龍珍人物生平

孫龍珍,女,1940年出生於江蘇省泰縣一個農民家庭。1959年支邊來新疆,在吐魯番化工廠當工人。她工作積極,曾被評為紅旗手。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62年塔城發生邊民越境事件後,自願報名到邊境第一線工作。5月,來到巴爾魯克山西部地區,分配在兵團農九師一六一團十二連牧一隊當牧工。
1969年6月10日傍晚,牧工張成山帶着4歲的兒子,在塔斯提河與烏斯格河交叉地帶放牧,被侵入我邊界地區的蘇聯騎兵綁架。副隊長王副生、王景海聞訊後,立即帶領牧工三四十人,操起各種工具,奔赴出事現場。已有兩個孩子的孫龍珍,不顧身懷有孕,和大家一起勇猛地向前衝去。蘇軍發現他們後,開槍射擊。剛衝到下坡處的孫龍珍中彈犧牲。
孫龍珍犧牲後埋葬在巴爾魯克山西部地區的邊境線上。1969年6月16日,上級黨委根據孫龍珍生前的要求和一貫表現,追認她為中共黨員。同年8月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做出決定,授予“革命烈士”稱號。 [1] 

孫龍珍主要事蹟

孫龍珍投身邊疆

1959年6月,黨中央發出號召:支援大西北,建設邊疆。消息傳來,泰州城鄉四處沸騰,各個大隊連續召開着志願支援邊疆建設動員大會。孫龍珍在孃家參加了動員大會。會上,她大步邁向主席台,第一個報名支邊,隊長見她簽了名,走過來將她的名字劃了:“孫龍珍你的户口已不在我們大隊,你應該回婆家所在大隊報名。”
聽隊長一説,孫龍珍更是心急火燎,是啊,萬一報名晚了就糟了,我無論如何要到大西北去,一是要告別個人的不幸,更重要的是祖國更偉大的事業在召喚着我,孫龍珍想到這些,飯也顧不得吃,立即打點行李,趕到婆家所在大隊報了名。
報名後,隊長問道:
“孫龍珍,你不怕苦?”
“不怕,沒有今日苦,哪有明日甜。”
“這次可不是一股的苦,那是新疆,既寒冷又荒涼,…走恐怕一輩子也難得回家一趟。”
“只要有人的地方,再苦也可以熬過來的,再説新疆是祖國的一部分,我們總不能見那條件艱苦而不去管它。”
“你,可是個女的!”
“男人能幹的活,婦人同樣能幹!”
聽完孫龍珍的回笞,隊長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告別了魚米之鄉,來到新疆吐魯番。孫龍珍被分配在火焰山化工廠當職工。吐魯番,是著名的“火爐",這裏, 四周是戈壁,夏天平均氣温均在40度以上.被子鋪在最陰涼的地上也熱得人無法入睡。這裏,尤其使人難熬的,是喝的是苦水,住的是地窩子,人走在地面上,分不清哪是山丘,哪是地窩。。據説一次外面的汽車運送物資,竟然把地窩子的房頂當成停車的空地,將車子開了過來,結果地窩子裏的三個人被壓死,看着與家鄉天壤之別的環境,聽着旁人的種種敍説,不少職工內心動搖,他們時常開小差逃離工地,有一位女青年竟發出抽泣聲。孫龍珍走近一看是自己的老鄉,於是安慰道: “別難過,條件總會改變的。"
“這能住嗎?我當初就不該報名……¨
“適應環境了就會好的,再説,正因為條件艱苦才需要我們來建設啊。"孫龍珍又意味深長地説: “看你人小,且是初次出門,我們就睡在一塊吧,有什麼困難只要吭一聲,我會幫你的。"
“同志們,首先我代表廠領導歡迎大家的到來”,廠長來到了職工中間説道: “我們這個廠是新建的廠,條件簡陋,主要靠大家白手起家。儘管條件艱苦些,但比前幾年要好多了,至少我們現在不用擔心土匪的騷擾了。”
“怎麼,這裏有土匪?”人們又議論紛紛了,各自臉上露出嚴肅的神情。”
“是的,前幾年這裏有小股土匪活動。”大概廠長聽到了人們的議論,於是補充道,“但是,土匪已經被我們殲滅了。現在我們的重點是儘快地發展生產,使祖國富強,也使我們的生活得到改善。”
廠長接下來是安排工人的任務,安排到第三項時,廠長説:”熬硝爐旁卸礦石的工作是最艱苦的,根據情況,我們覺得必須由一名男同志來承擔。”
“我來承擔”一個女中音打斷了廠長的講話。
廠長用驚奇地目光望去,見是一個剪着短髮的的女職工,於是問道: “你來幹能行嗎?,,
“能行。“
“可你是個女的,那勞動強度你承受不了。”
“女的又咋啦,男人們能幹的活我們女同志同樣能幹!”
“好,那你叫什麼名字?”
“孫龍珍”
“好響亮的名字”,廠長的話剛落,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於是孫龍珍承擔起了卸礦石的艱鉅任務。她冒着酷暑,頂着烈日,在熬硝爐前卸下了一車車礦石。冬去春來,三個年頭,許多人幹一段時間後,就想調到別的車間去了,只有孫龍珍整整幹了3年。並且年年被評為“勞動模範”、 “先進生產者”。由於她的潛移默化,與她同睡一塊的女青年也安心邊疆,紮根邊疆了。
1960年5月4日,是孫龍珍同志最難忘、最幸福的日子,這一天,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62年5月,國際風雲突變,蘇聯霸權主義用卑鄙的手段在伊犁、塔城地區策動和脅迫6萬多中困邊民逃往蘇聯,嚴重地破壞了我邊境地區的生產建設和政治穩定,造成大片土地無人種,萬頭牛羊無人管的局面。為了穩住邊境地區的勞動生產,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組織上決定從農四、五、六、七、八師派幹部810名,工人16 750名、汽車39輛,拖拉機和康拜因45台,前往裕民、塔城、霍城、額敏4個縣的12個公社、6個牧場執行代耕、代牧、代管工作。
5月初的一個夜晚,火焰山化工廠的職工全部聚集在廣會議室前,聽領導傳達“三代’’工作的文件。
“這次選派人員,依照採取志願報名的方式由上級領導批准方可定員。下面開始報名”,廠長話音剛落,“我願意至巴爾魯克山第一線去!”平素不愛説話的孫龍珍,關鍵時刻總是打第一炮。
“又是你,孫龍珍!”廠長向她投去讚賞的目光。
“”羣眾情緒異常激動,儘管這次出征,將會遇到千難萬險。然而社會主義大家庭對他們思想的陶冶,使他們把自己的生命時刻同祖國的事業聯在一起了。
報名工作一個晚上就結束了。第二天兵團派出車子送他們上路一奔赴祖國的最前線。
孫龍珍告別了生活戰鬥三個春秋的火焰山化工廠,向塔城裕民方向前進。當滿載着軍墾戰士的車輛經過石河子市時,同志們無不為達座拯立在準噶爾盆地戈壁灘上的美麗城市而歡呼,是啊,僅僅10年來的歷史,軍墾戰士們用勤勞與汗水建成了這聞名中外的新興城市。祖國的西大門,原來是這般的美麗,孫龍珍暗自嘆道: “這真是塞北勝江南啊!”
車隊繼續前行,塔城到了,裕民到了,同志興奮不巳,紛紛下車,以為目的地就在眼前。
“同志們,休息半小時,繼續趕路。”連長命令道。
“怎麼,還要坐車往前走?前面路都沒有了。”有人埋怨地説道。
“我們要去的地方是巴爾魯克山西部,而不是裕民縣城。”連長糾正那人的話語。
半小時過去,車子又發動了,越往前走,路越陟,年子彷彿像上了年紀,在吃力地爬坡。車篷裏的戰士個個捏了一把冷汗。翻過兩座山坡,好不容易來到了老裕民縣址。可是眼前的景包令人大吃一驚:公路被洪水沖斷,傾盆大雨下個不停,夜幕已經降臨,陣陣寒風不住地向人襲來,隊伍只得在樹林裏宿營,可是雨依舊在下,大家在哪休息?這時,孫龍珍解開自己的行李,取出牀單,在樹叢中搭起了一個小帳蓬。於是大家都學她的樣子用牀單搭起了一個個小帳蓬。暴風雨終於向同志們低下了頭。
第二天起來,吃了幾口乾糧,大家又趕路。車子到巴音溝,路面又陡又窄,駕駛員小心翼翼地操作,目不轉睛地注視着前方。過了巴音溝,離塔斯提河只有20來公里了,路已不像前面走過的那麼險。可是,來到了目的地時,大家卻呆在車裏不願下來,眼前的景色太荒涼,除了那山坡上時隱時現失散的牛羊外,餘下的便是山坡上一羣羣的荒墳,滿天飛竄的烏鴉。
“大家下車吧,下車吧,到家了。”連長已經是第二次哀求大家。
“是共青團員的都下車。”孫龍珍在車下喊道。
“這是什麼鬼地方?”“來到這兒還能出去嗎?”有人發牢騷説。
説是説,幹是幹。這些中華好兒女終究還是下車了。的確,他們中有相當一些人,自隨隊伍進來的那一天起,直到1971年連裕民縣城都沒出來看過。他們已經把青春、熱血全部獻給了巴爾魯克山。
這兒與蘇聯國土緊緊相連,兩國的哨兵隔河相望。孫龍珍來到這兒,與牧一隊的全體戰士一道,主要任務是替出逃的牧民放牧。 [2] 

孫龍珍為國捐軀

1969年6月10日,巴爾魯克山上空籠罩若:密市的陰雲,它在向人們暗示:一場風雨就要來臨。 .
下午,婦女班的同志打完土牆下班回家,孫龍珍便去看望剛探家歸來的鄭桂梅母子倆。兩人又説又笑,好不歡喜。
“快——來——人!蘇軍又來挑釁,綁架我們的人啦。’’
一陣呼聲從烏斯格河畔傳來。孫龍珍順手從鄭桂梅家門後抓了一把鐵鍁,跨出門去,與大夥一道撒開大步飛快地奔向出事地點。
翻過一道高坡,孫龍珍和同志們清楚地看到,一羣蘇聯軍人把我國牧民張成山五花大綁後裝進了裝甲車,他們還正在驅趕我們的羊羣,踐踏我們的國土,後面,還有更多的蘇軍騎兵朝我們這邊闖來。我們走在前頭的牧民在同蘇軍説理。
“龍珍,你身懷有孕,快回去吧!”副隊長高福生和同夥們勸她。
“不行,保衞國土是我們的責任。”孫龍珍邊回答邊和同志們一塊向蘇軍逼近、逼近。蘇軍在理屈詞窮的窘態中竟然在我同領土上向我牧民開槍了。
一顆罪惡的子彈從孫龍珍的左腹穿入直到胸膛,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孫龍珍同志為保衞祖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巴爾魯克山在怒吼,塔斯提河在咆哮!連綿的細雨是蒼天灑下的悲憤的淚水。我英勇的邊防戰士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自衞還擊,蘇軍潰退了。
根據烈士家屬的願望和人民的要求,孫龍珍烈士的遺體被安葬在塔斯提河畔,與她生活和戰鬥過的熱土朝夕相伴。
1969年6月16日,上級黨委追認孫龍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於同年8月25日決定授予她“革命烈士”的光榮稱號。1972年裕民縣民政局準備將烈士遺骸遷葬牧一隊新址山上,將烈士紀念塔建在現161團11連山頭。值得告慰的是,烈士的後代都已經走上工作崗位,長女高中畢業留校任教,團工會成立後,調任工會女工委員。二女初中畢業分在收購站任出納。
烈士的丈夫於志林也得到了組織上很好的照顧,在團部行政辦公室任職工。
昔日的牧一隊舊址,1983年又住進了一個新的連隊:14連,40多名年輕的農墾戰士,他們繼承烈士的遺志,發揚孫龍珍艱苦創業、保家衞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用勤勞和智慧,裝點得這塊土地更加美麗富饒。烈士艱苦創業的精神,烈士為國獻身的精神,將與巴爾魯克山共存! [2] 

孫龍珍後世紀念

孫龍珍孫龍珍烈士墓

孫龍珍烈士墓 孫龍珍烈士墓
位於塔城地區中哈邊境塔斯提河岸小白楊哨所前一六一團十二連附近。一六一團墾區公路可達。始建於1969年,1999年重修。佔地面積60平方米,垃墓用卵石砌築,槽形板蓋頂,用水泥漿抹面,混凝土澆築地坪,四周採用鋼筋欄杆保護,墓碑採用花崗岩。一條寬4米,長20米的砂石路面,使墓地與邊境公路相連。1969年6月10日,數十名全副武裝的蘇聯邊防軍先後侵人新疆裕民縣的塔斯提地區,強行驅趕中國牧民的羊羣,野蠻毆打、捆綁中國牧民。駐守在這一地區的農九師一六一團職工寸土不讓,毫不畏懼地與荷槍實彈的前蘇軍進行鬥爭。29歲的女牧工孫龍珍身懷六甲,為保衞祖國領土英勇捐軀。6月14日,兵團黨委追認她為中國共產黨黨員。8月25日,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授予孫龍珍“革命烈士”稱號。每年到邊境地區檢查工作的部隊首長、自治區及兵團領導和組織春遊的團體,都要到烈士墓前瞻仰和留影,烈士墓已成為兵團屯墾戌邊的豐碑。為緬懷先烈,發揚光大英雄精神,又分別在一六一團團部、十二連修建了仿古式龍珍紀念亭和龍珍古蹟陳列館。 [3] 

孫龍珍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

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內孫龍珍生前居住的地窩子情景復原(資料圖 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內孫龍珍生前居住的地窩子情景復原(資料圖 [4]
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位於九師一六一團塔爾烈河北岸,佔地780平方米。它記錄了一位兵團女英烈的壯舉,見證着過往的風雲變幻,見證着兵團人的拳拳赤子心。
當年參與陳列館籌建的李廣斌説:“這座陳列館是2001年建成的,起初叫孫龍珍民兵班陳列室,後經過幾次擴建才成了如今這般規模。”
而為什麼要建陳列館,李廣斌道出了其中的緣由。時任一六一團政委的王建林是“兵二代”,他總説,不能讓一六一團人衞國戍邊的功績因時間流逝而被淡忘,必須建造一座幹部職工能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能傳承孫龍珍精神的紀念館。
於是,時任一六一團副政委的周求新主抓陳列室籌建工作。經黨委討論,決定在孫龍珍生前所在連隊即距孫龍珍烈士陵園不足3公里的塔爾烈河河岸建立該陳列館。與此同時,一六一團改組了原孫龍珍民兵班,由女民兵擔負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義務講解員職能。
2004年6月,在孫龍珍烈士犧牲35週年之際,該陳列館被確立為兵團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一六一團對該館進行修繕擴建,新館共分為“有一種使命叫屯墾戍邊”“有一種情懷叫感天動地”“有一種忠誠叫國家利益”三大部分10個展區,收藏有關圖片500餘件(幅),展出歷史實物200餘件(幅),實景再現2處,記錄和展示了孫龍珍烈士紮根邊疆、衞國戍邊的英勇事蹟及九師人開墾荒地、建設家園的難忘歲月。
不僅如此,陳列館還始終把時代精神貫穿其中,將黨的十八大以來團場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七一勳章”獲得者魏德友、“全國勞動模範”梅蓮等先進模範代表的事蹟放進陳列館,讓參觀者在這裏不僅能找到歷史的難忘印記,還能感受到濃厚的時代氣息。 [4] 
參考資料
  • 1.    吳邦海主編.塔城地區.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120-122
  • 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政廳編.新疆烈士傳 第5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65-79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編.中國旅遊景區景點大辭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2007:2124
  • 4.    馬嫄;蔡婉玉. 孫龍珍屯墾戍邊陳列館[N]. 兵團日報,2021-7-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