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鬥村

鎖定
孫鬥村位於廣饒縣城北二十點五公里,陳官鄉駐地以南,辛河路東,與楊鬥村東側相連,南邊是董鬥村,東500米是李鬥村,2006年以來,村莊規劃的新區主要處在在三幹以南。
中文名
孫鬥村
行政區類別
鄉村
地理位置
廣饒縣城北二十點五公里
人均收入
4749元。

孫鬥村村名由來

據《孫氏家譜》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孫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山東省青州府樂邑北四十五華里,陡河北岸立村,取名孫家陡河,後演為孫家鬥柯。1958年始稱孫鬥,村民198户,795人,皆姓孫。民國修志載有孫鬥村。隸屬沿革:明清兩代樂安縣崇信鄉,1911年崇信鄉崇一保,1914年廣饒縣義區, 1929年六區,1941年1月廣北縣六區,1945年9月廣饒縣六區,1948年12月六區陳官鄉,1956年1月碑寺區陳官鄉,1957年12月花官鄉,1958年9月東風公社,10月花官公社,1964年3月花官區鬥柯公社,1970年11月鬥柯公社,1984年7月陳官鄉。

孫鬥村自然資源

該村自古以來,人民就是以種地為主,在改革開放前,村裏大部分是鹽鹼地。自1991年鄉土地開發以來,水利條件逐漸完善,設施逐漸健全,現已能做到旱能澆,澇能排,村裏的鹽鹼地已等到改良,大片大片的良田連成一片,溝渠兩邊樹木成片。前幾年,村裏以種植棉花、小麥為主,近幾年以種植大蒜為主,生產規模以一家一户為主,2006年人均收入達4749元。

孫鬥村村莊建設

隨着經濟的發展,新農村建設發展很快,2004年,該村根據村民要求報上級批准進行了新村規劃,高標準規劃了新村南北大街、東西大街,18米寬,每8户1個方。現已遷住90餘户。新村內建築統一模式,街道統一進行了綠化、亮化,家家安有沼氣池,水電齊全。村文化大院有文化室、活動室、衞生室。 [1] 

孫鬥村傳統文化

該村的文化傳統有很長的歷史,在解放前,該村每年都有莊户劇團演戲,特別是村裏的民間藝術(跑旱船跑驢、霸王鞭)是該村自編自演的傳統節目,現在每年由藝人孫奎山自發組織縣、鄉、村匯演,得到了羣眾的歡迎,受到了各級領導的好評。
羣眾眼中的“玩藝”
------孫鬥村的民間藝術“跑驢”、“劃旱船”、“推滑車”
我鄉孫鬥村的民間藝術------跑驢、劃旱船、推滑車,因其特有的熱鬧、幽默、滑稽的風格,被羣眾們通俗的稱為“玩藝”。相傳,孫鬥村的這些民間藝術活動大約開始於一百多年前,當時,每年冬春的農閒季節,人們為了自娛自樂,不少羣眾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用紙、布、稻草等物品製造了驢、船、滑車等模型,模仿實物動作進行表演、玩耍。特別是逢年過節,羣眾們自發組織起來,熱熱鬧鬧,雖然設備粗糙,表演形式簡單,但深受羣眾歡迎,他們還走村串巷,到外村進行演出,慢慢把這些表演形式固定並流傳了下來,發展到今天的這種形式。
上世紀 年代,村民孫善明老人繼承了前人這一文化遺產,不斷進行整理加工,使藝術形式更加規範,表演內容更加豐富。孫善明又將技術傳到孫智遜手上,兩人經常一起組織表演,現在村裏的老人們説起當時他們兩位表演時熱鬧、幽默、滑稽的場面,仍然津津樂道。當時,羣眾都是自發演出,自湊材料,自己動手扎制驢、旱船、滑車等道具,驢毛用麻,驢眼用雞蛋殼。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村民們還通過這些表演形式,宣傳抗戰,鼓舞羣眾。當時的表演還有霸王鞭、打花棍等形式,現已失傳。
解放初期,孫鬥村的這些藝術表演又傳到了共產黨員、復員軍人孫開山手中,他組織帶領羣眾繼續傳統,發揚光大,歌頌社會主義,鼓勵開展生產,深受羣眾喜愛。“文化大革命”中這些藝術形式遭到破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黨的政策鼓舞下,孫鬥村羣眾又自發組織起了這些表演。村民孫奎山、孫三興等人十分熱情,積極投入,根據當年所學和記憶,反覆探索,努力鑽研,克服資金、經驗等難題,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1978年冬天重又演出了跑驢、旱船、滑車等節目,受到全村羣眾的熱烈歡迎。自此以後,這些表演形式成為重大節日的必演節目,他們還到周圍村莊巡迴演出,還多次代表鄉政府參加市、縣民間藝術會演,由於其風格獨特,內容幽默,非常適合烘托節日氣氛,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