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鏜

(明代中期將領、勳臣)

鎖定
孫鏜(約1392年-1471年), [31]  字振遠,東勝州(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人。 [30] 
孫鏜初承襲濟陽衞指揮同知。正統末年,升為指揮僉事,充任左參將,跟從總兵官徐恭鎮壓葉宗留等起義軍。土木之變,景帝召孫鏜還京,超擢都督僉事,主管三千營。也先將南犯,孫鏜進升右都督,充任總兵官,擬統率京軍一萬駐紮於紫荊關。保衞北京大戰中,孫鏜率軍同也先展開大戰,斬其前鋒數人。與楊洪等追寇,殲敵於涿州深溝,頗有斬獲。勝利還師,仍主管京營。 [30] 
景泰元年(1450年),楊洪舉發孫鏜下獄。因城下之役孫鏜戰功最赫,故釋放之。景泰三年(1453年)冬,充副總兵,協助郭登鎮守大同。因郭登節制嚴格,孫鏜才能不得充分發揮,欲與其分軍,且令子百户孫宏侮郭登。帝命用刑具制裁孫宏,因孫鏜寬宥之。奉召還京,仍然主管三千營。英宗復辟,以“奪門”之功封懷寧伯。天順初年,甘肅報急,帝詔孫鏜任總兵官,擬率京軍前往鎮壓。時太監曹吉祥、昭武伯曹欽叛亂。孫鏜連夜聚眾兩千人,平息叛亂。論功,孫鏜第一,晉爵世侯,仍主管三千營。於成化七年(1471年),去世。 [30] 
振遠
所處時代
明朝中期
出生地
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縣)
出生日期
約 1392年
逝世日期
1471年2月4日
主要成就
參與北京保衞戰、奪門之變、平定石曹之亂
本    名
孫鏜
爵    位
懷寧伯→懷寧侯→淶國公(贈)
諡    號
武敏

孫鏜人物生平

孫鏜早年經歷

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孫鏜繼承其父濟陽衞指揮同知之職,後因為成國公朱勇的推薦,升為代理指揮使 [2]  因出塞徵胡功,再升都指揮僉事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充任左參將,跟隨總兵官徐恭平定葉宗留,先後在金華烏龍嶺擊敗義軍,升任督府僉事 [3-5] 

孫鏜保衞京師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其弟朱祁鈺繼位,改年號為景泰,召回孫鏜,越級提拔他為都督僉事,命他主管三千營。十月,孫鏜賄賂太監金英,被進升為右都督,充任總兵官,率領一萬京軍準備前往紫荊關抵禦,將要出發時,紫荊關已經被也先攻破,孫鏜於是在北京城外紮營,負責守衞西直門 [6-7]  十三日,也先軍隊攻打德勝門,被于謙等人擊退,又轉至西直門,孫鏜與之大戰,力斬也先先鋒數人,乘勢追逼,也先增軍包圍了孫鏜,孫鏜拼力作戰也不能突圍,請求守城頭的給事中程信開城門放他進去,程信不允,只和都督王通、通御史楊善在城牆上鼓譟助威並用槍炮遙擊也先軍隊,後來毛福壽、陶瑾領軍來援 [8]  ,同時石亨也率軍趕到,也先軍被迫撤退。明代宗詔令孫鏜協助楊洪率軍追擊,與也先軍隊戰於涿州深溝,斬獲頗多,後又追擊也先到固安。回師之後,孫鏜仍主管營務。 [9]  [10]  後來孫鏜賄賂金英之事敗露,按理論斬,明代宗特赦了孫鏜。 [11] 

孫鏜景泰時期

景泰元年(1450年),孫鏜上書推薦都指揮李奇,鎮朔將軍楊洪彈劾孫鏜徇私,孫鏜被捕入獄。武清侯石亨請求赦免孫鏜,刑部右侍郎江淵上書説京師保衞戰時孫鏜戰得最猛,明代宗於是下令釋放了孫鏜。 [12-13] 
景泰三年(1452年)冬,孫鏜充任副總兵,協助郭登鎮守大同,孫鏜受到了郭登的嚴厲管制,於是孫鏜想要和郭登分軍,明代宗不許。孫鏜於是讓兒子孫宏侮辱郭登,因此,明代宗下令拘禁孫宏,後來又因為孫鏜的緣故而赦免了孫宏,但將孫鏜召回京,令其主管三千營。 [14] 
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於奉天殿登基,論復辟之功時,封孫鏜為懷寧伯。 [15] 
天順二年(1458年),明英宗賜世券,孫鏜世襲懷寧伯之爵。 [15]  [16] 

孫鏜石曹之亂

天順五年(1461年)六月,甘肅告急,明英宗令孫鏜充任總兵官,與兵部尚書馬昂率軍前去征討。七月初一日,孫鏜前去向明英宗辭行時,因病夜宿朝房。當夜二更時分,太監曹吉祥、昭武伯曹欽率軍造反,錦衣衞都指揮馬亮向恭順侯吳瑾告變,吳瑾告訴孫鏜,孫鏜草擬奏書,叩響東長安門,從門縫將奉書投入內廷,明英宗令孫鏜父子好生平亂,孫鏜才得以招集軍隊捆住曹吉祥,防守皇城諸門。此後,孫鏜前往太平侯張瑾家,求兵擊賊,張瑾不敢派兵。孫鏜又倉促趕往宣武門,急派他的兩個兒子孫輔、孫軏去叫孫鏜所率領的征討甘肅的軍隊,騙他們説刑部有囚徒逃獄,抓獲者有重賞,於是聚集了二千軍隊,孫鏜告訴他們曹欽造反,率領他們去征討曹欽。此時已是黎明時分,其子孫軏、孫輔看見東安門火光,率軍前去,與曹欽軍隊交戰,孫軏砍中曹欽的胳膊後戰死,孫鏜調令大炮和兵夾攻曹欽軍隊,曹欽知道敗局已定,便竄回家中,仍率眾拼力抗拒孫鏜,一直打到午後才將曹欽軍隊消滅,曹欽投井自殺,自此,石曹之亂平定。孫鏜因立下首功進封為懷寧侯,俸祿一千三百石,仍主管三千營。 [17]  [18] 

孫鏜晚年歲月

天順末年,孫鏜因為接受將士賄賂,屢次被彈劾,孫鏜心中不安,請求辭官,明英宗下令解除他主管營務及府軍前衞事務之權,仍命他掌管左軍都督府。 [19] 
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盡革奪門之功,孫鏜也在其中,説:“鏜有勞於國,老且無恙,可食祿、奉朝請”。明憲宗下詔稱宦官牛玉矯詔方使吳氏為後,於是廢吳皇后,發配牛玉去明孝陵掃地,孫鏜因與牛玉是姻親而受牽連,被停支俸祿,閒住家中,孫鏜上書訴説冤屈,明憲宗下令供給一半俸祿,後又上書陳述自己的功勞,從而恢復以前一樣的俸祿。 [20-21] 
成化七年正月十五日(1471年2月4日),孫鏜去世,享年八十歲,追封淶國公,諡號武敏 [1]  [22]  [29] 

孫鏜人物成就

正統十四年(1449年),孫鏜於京師保衞戰中力戰也先軍隊,困住了也先軍隊的主力,守住了西直門,擊退也先後趁勝追擊,與也先軍隊戰於涿州深溝,斬獲頗多。 [9]  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孫鏜隨機應變、審時度勢,率領徵西將士和曹欽叛軍激戰,以個人之力平定了曹欽之亂,維護了明王朝的統治。 [17] 

孫鏜兒子

  • 孫宏,曾侮辱過郭登。 [14] 
  • 孫輔,明憲宗時襲爵為第二代懷寧侯。 [23] 
  • 孫軏,戰死東安門,追贈百户,世襲。 [17] 

孫鏜爵位世系

孫鏜於明英宗天順年間累封至懷寧侯,子孫承襲,共歷九世十二代,至明亡而絕。
  • 懷寧侯世系
第一代:孫鏜,天順元年(1457年)封懷寧伯,予伯爵世券。天順五年(1461年)進封懷寧侯,再予侯爵世券。成化七年(1471年)去世,追封淶國公,諡號“武敏”。
第二代:孫輔,孫鏜之子,成化七年(1471年)襲爵。成化十六年(1480年)去世。
第三代:孫泰,孫輔之子,成化十六年(1480年)十二月襲爵。弘治十四年(1501年)去世。
第四代:孫應爵,孫泰之子,弘治十五年(1502年)襲爵。正德十二年(1517年)去世。
第五代:孫瑛,孫應爵之子,正德十三年(1518年)襲爵。嘉靖十八年(1539年)去世。
第六代:孫瑁,孫瑛之弟,嘉靖十八年(1539年)襲爵。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去世。
第七代:孫秉元,孫瑁之子,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襲爵。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去世。
第八代:孫世忠,孫秉元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襲爵。萬曆二十年(1592年)去世。
第九代:孫承恩,孫世忠之子,萬曆二十年至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1602年)間襲爵。卒年不詳。
第十代:孫承蔭,孫承恩之弟,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襲爵 [24]  。卒年不詳。
第十一代:孫繼浚,輩分、卒年不詳,崇禎四年(1631年)襲爵。
第十二代:孫維藩,輩分、襲年不詳,崇禎十七年(1644年)為大順軍所殺
懷寧侯世系參考資料: [25-26] 

孫鏜人物評價

《明史》:鏜粗猛善戰,然數犯法。
《明史》:孫鏜、範廣善戰略相等,而廣以冤死。所遇有幸有不幸,相去豈不遠哉。
明憲宗:鏜伯以奪門功封,然滅曹賊功大。 [27] 

孫鏜史料記載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 [26] 
《國朝獻徵錄·卷七》 [28] 

孫鏜影視形象

2003年電視劇《大明王朝驚變錄》:老皮飾演孫鏜。
參考資料
  • 1.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八十七》:成化七年春正月……戊子……懷寧侯孫鏜卒……卒年八十,訃聞,上輟朝一日,追封淶國公,諡武敏,賜祭葬如例。按台灣大學“中西對照查詢查詢系統(明代以降)”成化七年春正月戊子(十五日)即公元1471年2月4日
  • 2.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孫鏜,字振遠,東勝州人。襲濟陽衞指揮同知。用朱勇薦,進署指揮使。
  • 3.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正統末,擢指揮僉事,充左參將,從總兵官徐恭討葉宗留。敗賊金華,復破之烏龍嶺。
  • 4.    《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四》:正統十四年春正月……辛未……升錦衣衞指揮使徐恭、濟陽衞指揮同知孫鏜俱為都指揮僉事,和陽衞署都指揮僉事陶瑾實授都指揮僉事。命恭充總兵官、鏜充左參將、瑾充右參將、工部尚書石璞參贊軍務,統率浙江官軍民壯往處州等處討葉宗留,仍敕備倭署都指揮僉事脱綱調沿海官軍一千名聽恭等節制。
  • 5.    《國朝獻徵錄·卷七》:孫鏜東勝州人永樂二十年嗣父指揮同知從出塞徵胡功再升都指揮僉事。
  • 6.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英宗北狩,景帝召鏜還,超擢都督僉事,典三千營。也先將入犯,進右都督,充總兵官,統京軍一萬御之紫荊關。將發,寇已入,遂營都城外。
  • 7.    《明史·于謙傳》:十月敕謙提督各營軍馬。而也先挾上皇破紫荊關直入,窺京師。石亨議斂兵堅壁老之。謙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亟分遣諸將,率師二十二萬,列陣九門外:都督陶瑾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宣武門,而謙自與石亨率副總兵範廣、武興陳德勝門外,當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吳寧,悉閉諸城門,身自督戰。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於是將士知必死,皆用命。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卻敵彰義門北,擒其長一人。帝喜,令謙選精兵屯教場以便調用,覆命太監興安、李永昌同謙理軍務。
  • 8.    《明英宗實錄》:兵部奏先命左都督毛福壽、都督僉事陶瑾領官軍一萬策應孫鏜殺賊,訪得鏜與福壽平昔不和,恐有誤事宜,再添官軍一萬,令瑾率領。又據瑾言,管軍署都指揮陳友、指揮巫啓、劉鑑、母英俱堪任用,乞量升擢,隨瑾殺賊。帝準所擬,命友為都指揮,啓、鑑、英俱升署都指揮僉事。
  • 9.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寇薄德勝門,為于謙等所卻,轉至西直門。鏜與大戰,斬其前鋒數人。寇稍北,鏜逐之,寇益兵圍鏜。鏜力戰不解。高禮、毛福壽來援,禮中流矢。會石亨兵至,寇乃退。詔鏜副楊洪追之,戰於涿州深溝,頗有斬獲。師還,仍典營務。
  • 10.    明朝的北京保衞戰   .中希網[引用日期2015-11-08]
  • 11.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初賄太監金英,得遷都督。事覺,論斬,景帝特宥之。
  • 12.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景泰初,楊洪劾鏜下獄。石亨請赦鏜,江淵亦言城下之役,惟鏜戰最力,乃釋之。
  • 13.    《國朝獻徵錄·卷七》:景泰元年薦都指揮李奇楊洪劾循私下御史獄武清侯石亨刑部右侍郎江淵勇敢得釋。
  • 14.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三年冬充副總兵,協郭登鎮大同。登節制嚴,鏜不得逞,欲與分軍,且令子百户宏侮登。帝械宏,竟以鏜故貰之。召還,典三千營如故。
  • 15.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英宗復辟,以奪門功封懷寧伯,尋予世券。
  • 16.    《國朝獻徵錄·卷七》:鏜以奪門功封懷寧伯明年與世券
  • 17.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天順初,甘肅告警,詔鏜充總兵官,帥京軍往討。將陛辭,病宿朝房。夜二鼓,太監曹吉祥、昭武伯曹欽反。其部下都指揮馬亮告變於恭順侯吳瑾,瑾趨語鏜。鏜草奏,叩東長安門,自門隙投入內廷,始得集兵縛吉祥,守皇城諸門。鏜走太平侯張瑾家,邀兵擊賊,瑾不敢出。鏜倉猝復走宣武街,急遣二子輔、軏呼徵西將士,紿之曰:刑部囚反獄,獲者重賞。眾稍聚至二千人,始語之故。時已黎明,遂擊欽。欽方攻東長安門,不得入,轉攻東安門。鏜兵追及,賊稍散。軏斫欽中膊,軏亦被殺。欽知事不成,竄歸其家,猶督眾拒鏜力戰,至晡始定。論功第一,進爵世侯,仍典三千營。贈軏百户,世襲。
  • 18.    《國朝獻徵錄·卷七》:上喜手勑鏜父子朕用心滅賊賊攻長安右門不得入走攻左門又不得入欽兄弟率胡兵直趨東安門發火力攻上又勑鏜賊犯闕急鏜等努力殺賊俄又勑鏜昂盡統各營兵殺賊鏜子輔子軏追賊至東市大戰力入陣砍欽兩臂傷賊併力軏攢鎗殺軏鏜急神炮與諸營兵夾攻欽傷遁歸家投井中並其黨盡擒大誅進封侯食祿千三百石與世券
  • 19.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鏜粗猛善戰,然數犯法。初賄太監金英,得遷都督。事覺,論斬,景帝特宥之。天順末,以受將士賄,屢被劾。不自安,求退。詔解營務及府軍前衞事,猶掌左府。
  • 20.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憲宗即位,中官牛玉得罪。鏜坐與玉婚,停祿閒住。尋陳情,予半祿。已,復自陳功狀,給祿如故。
  • 21.    盤點曾經扳倒皇后的妃子們:直接毒殺皇后的是誰  .武進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11-08]
  • 22.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成化七年卒。贈淶國公,諡武敏。
  • 23.    《明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子輔請嗣,吏部言奪門功,例不得世傳。帝以鏜捕反者,予之。傳子至孫應爵,正德中總督團營。四傳至曾孫世忠。萬曆中鎮守湖廣,總督漕運凡二十年。又三傳至孫維籓。流賊陷京師,被殺。
  • 24.    《的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七》:(萬曆二十九年三月)癸亥,命懷寧侯孫承恩弟承廕襲封懷寧侯。
  • 25.    《明史·卷一百七·表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26.    《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7-25]
  • 27.    《國朝獻徵錄·卷七》:子輔乞嗣上曰鏜伯以奪門功封然滅曹賊功大輔可嗣侯卒子應爵嗣侯卒子瑛嗣侯卒□子弟瑁嗣卒子秉元嗣卒子世忠嗣
  • 28.    《國朝獻徵錄·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7-25]
  • 29.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  .國學典籍網[引用日期2021-05-09]
  • 30.    曹子西主編. 北京歷史人物傳 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02.第345頁
  • 31.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128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