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資

鎖定
孫資(?-251年),字彥龍,太原郡中都縣(今山西省平遙縣)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臣。
孫資三歲失去父母,由兄嫂撫養成人。長大後,進入太學,得到司徒王允賞識。舉孝廉出身,薦為縣令。刺殺謀害兄長的仇人後,全家避居他鄉。經過好友賈逵推薦,投入丞相曹操帳下。歷任相府功曹計吏、參軍,受到尚書令荀彧稱讚。曹魏建立後,歷任秘書郎、尚書右丞,遷中書令給事中,賜爵關內侯,與劉放同掌機要,進爵關內侯
正始元年,加右光祿大夫、金印紫綬、儀同三司;六年,為衞將軍,仍然兼領中書令。 [21] 
嘉平二年(250年),為驃騎將軍、轉侍中,特進如故。三年(251年),孫資去世,諡號為“貞”。 [22]  [28] 
彥龍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
逝世日期
251年
主要成就
與劉放共掌機要三十年餘年,為曹魏四朝重臣
主要作品
《以太尉司馬懿為太傅詔》《薦賈逵於相府》
本    名
孫資
官    職
驃騎將軍、侍中
爵    位
中都侯
諡    號

孫資人物生平

孫資早年經歷

孫資三歲喪雙親,由兄嫂撫養成人。長成後入太學,同郡人王允賞識其博學多才,舉薦他為縣令曹操司空時,曾徵辟孫資為官,恰巧孫資的兄長為人害,他刺殺仇人後攜家眷避居他鄉,不能赴任。後來,孫資在友人賈逵的勸説下出仕,歷任功曹、縣令,參丞相軍事。曹氏集團首要謀臣、尚書令荀彧曾讚歎道:“北方承亂喪已久,謂其賢智零落,今日乃復見孫計吏乎!”不久,曹操上表任命孫資為尚書郎,但孫資以家境困難為由,回到河東郡 [1] 

孫資始掌機要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魏國既建,曹操為魏王,劉放、孫資二人擔任秘書郎。 [2]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位,劉放、孫資擔任秘書左、右丞。數月後,劉放擔任秘書令。曹丕稱帝后,改秘書為中書,以劉放為中書監、孫資為中書令,各加給事中;賜爵劉放關內侯、孫資關中侯,都負責掌管機密。 [23] 
黃初三年(222年),孫資進爵關內侯 [24] 
黃初六年(225年),吳國境內彭綺舉兵叛亂,宣言替曹魏討伐吳國,有人提議趁機伐吳,孫資再次勸阻,認為彭綺造反,不會對吳國造成很大的危害。一年後,彭綺果然敗亡。 [3] 

孫資權勢益重

黃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繼位,劉放、孫資都加散騎常侍,進爵劉放西鄉侯,孫資樂陽亭侯。 [25]  當時諸葛亮出師攻南鄭,朝臣多主派兵征討。孫資以太祖(曹操)徵張魯攻佔城池不久失守為教訓,勸諫曹叡據險固守,使蜀漢軍徒耗兵力,曹叡納之。後蜀漢軍無功而退。 [4] 
太和二年(228年),烏丸校尉田豫討伐軻比能,擊破之後退回馬邑,軻比能率三萬騎兵包圍田豫。曹叡問計於孫資,孫資説:“上谷太守閻志是閻柔的弟弟,向來被軻比能歸信。發詔書命令閻志説服軻比能,不必勞師動眾自然可以解決。”曹叡從之,軻比能果然退兵放回田豫。 [5] 
太和六年(232年),吳主孫權周賀率舟百餘護使臣渡海抵遼東,誘招遼東太守公孫淵背魏聯吳。曹叡得知後欲討伐,朝臣以為公孫淵受封重爵,與吳隔海,不會捨近求遠,奉主吳國。孫資分析後,力主加兵遼東,殲滅吳軍,使公孫淵畏懼不敢叛逆。曹叡遂派田豫、王雄分兩路率軍赴遼東,田豫擊斬周賀於成山。同年十二月,公孫淵果斬吳使頭顱獻送魏都洛陽。孫資以功進爵左鄉侯。 [6] 
青龍元年(233年),孫資與劉放俱加侍中、光祿大夫 [7] 
景初二年(238年),公孫淵復叛,魏軍大舉出兵,將其討滅。孫資參與謀略,以功進爵,封本縣,為中都侯。 [26] 
黃初元年(220年)至景初二年(238年),孫資與劉放掌權幾近二十年,尤其是曹叡在位的十餘年間,處理日常政務、出師用兵等大小事,都由他們二人親管。朝廷決議大事,也經常讓他倆決斷是非,擇定而行。中書省的權力極大,官員們一聽“中書”之名,都奉行不敢違背。中護軍蔣濟曾上書,認為二人的權力太重,且每日侍奉皇帝左右,應該加以提防,避免出現“惡吏專權”之弊端,曹叡不聽。
徵東將軍滿寵、涼州刺史徐邈領兵在外又位高權重,經常受到詆譭,而孫資據理力爭,説明他們平常的作為,使其不受猜疑。滿寵、徐邈可保持功名,有賴孫資幫助。孫資的同鄉司空掾田豫(與上述烏丸校尉田豫非一人)等人曾經毀謗孫資,孫資卻不以為意,之後田豫等人感到慚愧,要求和解,孫資同意,並且令長子孫宏娶田豫之女,並照顧年老在家的田豫,還舉田豫的兒子為孝廉。 [8] 

孫資力薦曹爽

同年,曹叡卧病在牀,打算安排後事,想以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曹爽、頓騎校尉曹肇等宗室大臣輔政。夏侯獻、曹肇對劉放、孫資二人長期專權早心懷憤恨,曾指着大殿前的一棵雞棲樹借題發揮説,“這也太久了,看他們還能活幾天!”劉放、孫資聞知,非常懼怕,決心阻止他們掌權。一日,曹叡準備讓曹宇以大將軍名義輔政,曹宇照例謙辭推讓,曹叡問進入卧室的劉放和孫資:“燕王應該如此嗎?”劉放、孫資回答:“燕王知道自己能力不行,所以才推讓。”明帝問:“曹爽可以代替曹宇嗎?”劉放、孫資因贊成之。二人接着又推薦應當召司馬懿共同輔政。曹叡聽從其建議,決定由曹爽、司馬懿輔政。隨即給劉放黃色專用紙讓他書寫詔書。劉放、孫資出去後,曹叡的主意又有變化,下詔制止司馬懿不讓他來。不一會兒又召見劉放、孫資説:“我自己要召回太尉,而曹肇等人反讓我止住他,幾乎敗壞了我的大事!”命令他們再次書寫詔書,曹叡獨獨宣召曹爽和劉放、孫資一同接受詔書命令,終於罷免了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等人的官職。這時司馬懿也到了,走近曹叡的卧牀接受詔令,於是出宮當眾公佈,罷曹宇等人官職,不得在宮中停留。曹爽、司馬懿掌握朝政。 [9-10] 

孫資晚年歲月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去世,齊王曹芳登位,劉放、孫資各增邑三百户。孫資並前共一千户,封愛子一人亭侯,次子拜騎都尉,餘子皆拜郎中。
正始元年(240年),朝廷加孫資右光祿大夫金印紫綬儀同三司
正始六年(245年), 孫資任衞將軍,仍領中書令。
正始七年(246年),朝廷又封孫資一子為亭侯。劉放、孫資均以年老讓位,每月朔望之日仍以列侯的身份上朝,位特進 [11] 
正始九年(248年),曹芳下詔褒賞孫資,賜錢百萬。同年,孫資以列侯退職歸家,居留京師,地位崇高,影響很大。 [12] 
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殺曹爽,獨掌政權,對孫資很倚重,請其官復原職。次年(250年),孫資再次遜位,加拜驃騎將軍,轉侍中,特進如故。
嘉平三年(251年),孫資去世,諡號貞侯。 [13] 

孫資人物評價

曹芳:君掌機密三十餘年,經營庶事,勳著前朝。暨朕統位,動賴良謀。是以曩者增崇寵章,同之三事,外帥羣官,內望讜言。 [14] 
陳壽:①孫資勤慎,並管喉舌,權聞當時,雅亮非體,是故譏諛之聲,每過其實矣。②劉放才計優孫資,而自脩不如也。 [14] 
裴松之:孫於時號為專任,制斷機密,政事無不綜。資被託付之問,當安危所斷,而更依違其對,無有適莫。受人親任,理豈得然? [14] 
王夫之:迨於子桓之世,賈詡辛毗劉曄、孫資皆坐照千里之外,而持之也定。

孫資個人作品

全三國文》收錄有《以太尉司馬懿為太傅詔》 [15]  、《對明帝詔問萬年後計》 [16]  、《又對》 [17]  、《薦賈逵於相府》 [18] 

孫資家族成員

長子:孫宏,繼承爵位,娶田豫之女田氏; [8]  官至南陽太守。 [20]  [27] 
子:孫密 [19] 
此外,孫資還有數子,名無載。
孫子:孫楚 [20] 
曾孫:孫眾、孫洵、孫纂
玄孫:孫盛

孫資藝術形象

孫資遊戲形象

孫資劉放原畫 孫資劉放原畫
邊鋒《三國殺online》:孫資劉放

孫資影視形象

《軍師聯盟》中的孫資 《軍師聯盟》中的孫資
2017年電視劇《軍師聯盟》:王崗飾演孫資
參考資料
  • 1.    《資別傳》:資字彥龍。幼而岐嶷,三歲喪二親,長於兄嫂。講業太學,博覽傳記,同郡王允一見而奇之。太祖為司空,又闢資。會兄為鄉人所害,資手刃報讎,乃將家屬避地河東,故遂不應命。尋復為本郡所命,以疾辭。友人河東賈逵謂資曰:“足下抱逸羣之才,值舊邦傾覆,主將殷勤,千里延頸,宜崇古賢桑梓之義。而久盤桓,拒違君命,斯猶曜和璧於秦王之庭,而塞以連城之價耳。竊為足下不取也!”資感其言,遂往應之。到署功曹,舉計吏。尚書令荀彧見資,嘆曰:“北州承喪亂已久,謂其賢智零落,今日乃復見孫計君乎!”表留以為尚書郎。辭以家難,得還河東。
  • 2.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魏國既建,與太原孫資俱為秘書郎。
  • 3.    《資別傳》:時吳人彭綺又舉義江南,議者以為因此伐之,必有所克。帝問資,資曰:“鄱陽宗人前後數有舉義者,眾弱謀淺,旋輒乖散。昔文皇帝嘗密論賊形勢,言洞浦殺萬人,得船千萬,數日間船人復會;江陵被圍歷月,權裁以千數百兵住東門,而其土地無崩解者。是有法禁,上下相奉持之明驗也。以此推綺,懼未能為權腹心大疾也。”綺果尋敗亡。
  • 4.    《資別傳》:諸葛亮出在南鄭,時議者以為可因發大兵,就討之,帝意亦然,以問資。資曰:“昔武皇帝徵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後濟。又自往拔出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帝由是止。
  • 5.    《魏氏春秋》:烏丸校尉田豫帥西部鮮卑泄歸尼等出塞,討軻比能、智鬱築鞬,破之,還至馬邑故城,比能帥三萬騎圍豫。帝聞之,計未有所出,如中書省以問監、令。令孫資對曰:“上谷太守閻志,柔弟也,為比能素所歸信。令馳詔使説比能,可不勞師而自解矣。”帝從之,比能果釋豫而還。
  • 6.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太和末,吳遣將周賀浮海詣遼東,招誘公孫淵。帝欲邀討之,朝議多以為不可。惟資決行策,果大破之,進爵左鄉侯。
  • 7.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放善為書檄,三祖詔命有所招喻,多放所為。青龍初,孫權與諸葛亮連和,欲俱出為寇。邊候得權書,放乃改易其辭,往往換其本文而傅合之,與徵東將軍滿寵,若欲歸化,封以示亮。亮騰與吳大將步騭等,騭等以見權。權懼亮自疑,深自解説。是歲,俱加侍中、光祿大夫。
  • 8.    《資別傳》:是時,孫權、諸葛亮號稱劇賊,無歲不有軍徵。而帝總攝羣下,內圖禦寇之計,外規廟勝之畫,資皆管之。然自以受腹心,常讓事於帝曰:“動大眾,舉大事,宜與羣下共之;既以示明,且於探求為廣。”既朝臣會議,資奏當其是非,擇其善者推成之,終不顯己之德也。若眾人有譴過及愛憎之説,輒復為請解,以塞譖潤之端。如徵東將軍滿寵、涼州刺史徐邈,並有譖毀之者,資皆盛陳其素行,使卒無纖介。寵、邈得保其功名者,資之力也。初,資在邦邑,名出同類之右。鄉人司空掾田豫、梁相宗豔皆妒害之,而楊豐黨附豫等,專為資構造謗端,怨隙甚重。資既不以為言,而終無恨意。豫等慚服,求釋宿憾,結為婚姻。資謂之曰:“吾無憾心,不知所釋。此為卿自薄之,卿自厚之耳!”乃為長子宏取其女。及當顯位,而田豫老疾在家。資遇之甚厚,又致其子於本郡,以為孝廉。而楊豐子後為尚方吏,帝以職事譴怒,欲致之法,資請活之。其不念舊惡如此。
  • 9.    《世語》:放、資久典機任,獻、肇心內不平。殿中有雞棲樹,二人相謂:“此亦久矣,其能復幾?”指謂放、資。放、資懼,乃勸帝召宣王。帝作手詔,令給使辟邪至,以授宣王。宣王在汲,獻等先詔令於軹關西還長安,辟邪又至,宣王疑有變,呼辟邪具問,乃乘追鋒車馳至京師。帝問放、資:“誰可與太尉對者?”放曰:“曹爽。”帝曰:“堪其事不?”爽在左右,流汗不能對。放躡其足,耳之曰:“臣以死奉社稷。”曹肇弟纂為大將軍司馬,燕王頗失指。肇出,纂見,驚曰:“上不安,云何悉共出?宜還。”已暮,放、資宣詔宮門,不得復內肇等,罷燕王。肇明日至門,不得入,懼,詣延尉,以處事失宜免。帝謂獻曰:“吾已差,便出。”獻流涕而出,亦免。案世語所云樹置先後,與本傳不同。資別傳曰:帝詔資曰:“吾年稍長,又歷觀書傳中,皆嘆息無所不念。圖萬年後計,莫過使親人廣據職勢,兵任又重。今射聲校尉缺,久欲得親人,誰可用者?”資曰:“陛下思深慮遠,誠非愚臣所及。書傳所載,皆聖聽所究,向使漢高不知平、勃能安劉氏,孝武不識金、霍付屬以事,殆不可言!文皇帝始召曹真還時,親詔臣以重慮,及至晏駕,陛下即阼,猶有曹休外內之望,賴遭日月,御勒不傾,使各守分職,纖介不間。以此推之,親臣貴戚,雖當據勢握兵,宜使輕重素定。若諸侯典兵,力均衡平,寵齊愛等,則不相為服;不相為服,則意有異同。今五營所領見兵,常不過數百,選授校尉,如其輩類,為有疇匹。至於重大之任,能有所維綱者,宜以聖恩簡擇,如平、勃、金、霍、劉章等一二人,漸殊其威重,使相鎮固,於事為善。”帝曰:“然。如卿言,當為吾遠慮所圖。今日可參平、勃,侔金、霍,雙劉章者,其誰哉?”資曰:“臣聞知人則哲,惟帝難之。唐虞之聖,凡所進用,明試以功。陳平初事漢祖,絳、灌等謗平有受金盜嫂之罪。周勃以吹簫引強,始事高祖,亦未知名也;高祖察其行跡,然後知可付以大事。霍光給事中二十餘年,小心謹慎,乃見親信。日磾夷狄,以至孝質直,特見擢用,左右尚曰‘妄得一胡兒而重貴之’。平、勃雖安漢嗣,其終,勃被反名,平劣自免於呂須之讒。上官桀、桑弘羊與霍光爭權,幾成禍亂。此誠知人之不易,為臣之難也。又所簡擇,當得陛下所親,當得陛下所信,誠非愚臣之所能識別。”臣松之以為孫、劉於時號為專任,制斷機密,政事無不綜。資、放被託付之問,當安危所斷,而更依違其對,無有適莫。受人親任,理豈得然?案本傳及諸書並雲放、資稱讚曹爽,勸召宣王,魏室之亡,禍基於此。資之別傳,出自其家,欲以是言掩其大失,然恐負國之玷,終莫能磨也。
  • 10.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景初二年,遼東平定,以參謀之功,各進爵,封本縣,放方城侯,資中都侯。其年,帝寢疾,欲以燕王宇為大將軍,及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衞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輔政。宇性恭良,陳誠固辭。帝引見放、資,入卧內,問曰:“燕王正爾為?”放、資對曰:“燕王實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資因贊成之。又深陳宜速召太尉司馬宣王,以綱維皇室。帝納其言,即以黃紙授放作詔。放、資既出,帝意復變,詔止宣王勿使來。尋更見放、資曰:“我自召太尉,而曹肇等反使吾止之,幾敗吾事!”命更為詔,帝獨召爽與放、資俱受詔命,遂免宇、獻、肇、朗官。太尉亦至,登牀受詔,然後帝崩。
  • 11.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齊王即位,以放、資決定大謀,增邑三百,放並前千一百,資千户;封愛子一人亭侯,次子騎都尉,餘子皆郎中。正始元年,更加放左光祿大夫,資右光祿大夫,金印紫綬,儀同三司。六年,放轉驃騎,資衞將軍,領監、令如故。七年,復封子一人亭侯,各年老遜位,以列侯朝朔望,位特進。
  • 12.    《資別傳》:大將軍爽專事,多變易舊章。資嘆曰:“吾累世蒙寵,加以豫聞屬託,今縱不能匡弼時事,可以坐受素餐之祿邪?”遂固稱疾。九年二月,乃賜詔曰:“君掌機密三十餘年,經營庶事,勳著前朝。暨朕統位,動賴良謀。是以曩者增崇寵章,同之三事,外帥羣官,內望讜言。屬以年耆疾篤,上還印綬,前後鄭重,辭旨懇切。天地以大順成德,君子以善恕成仁,重以職事,違奪君志;今聽所執,賜錢百萬,使兼光祿勳少府親策詔君養疾於第。君其勉進醫藥,頤神和氣,以永無疆之祚。置舍人官騎,加以日秩餚酒之膳焉。”
  • 13.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資復遜位歸第,就拜驃騎將軍,轉侍中,特進如故。三年薨,諡曰貞侯。子宏嗣。
  • 14.    《三國志 魏書 程郭董劉蔣劉列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15]
  • 15.    《全三國文》:昔吳漢佐光武,有徵定四方之功,為大司馬,名稱於今。太尉體道(一作體履)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先帝本以前後欲更其位者輒不彌久,是以遲遲不施行耳。今大將軍薦太尉宜為大司馬,既合先帝本旨,又放推讓,進德尚勳,乃欲明賢良、辨等列、順長少也。雖旦、奭之屬,宗師呂望,念在引領以處其下,何以過哉!朕甚嘉焉。朕惟先帝固知君子樂天知命,纖芥細疑,不足為忌,當顧柏人彭亡之文,故用低迴,有意未遂耳!斯亦先帝敬重大臣,恩愛深厚之至也。昔周成王建保傅之官,近漢顯宗以鄧禹為太傅,皆所以優崇雋乂,必有尊也。其以太尉為太傅,持節統兵都督諸軍事如故。
  • 16.    《全三國文》:陛下思深慮遠,誠非愚臣所及。書傳年載,皆聖聽所究,向使漢高不知平、勃能安劉氏,孝武不識金、霍付屬以事,殆不可言!文皇帝始召曹真還時,親詔臣以重慮。及至晏駕,陛下即阼,猶有曹休外內之望,賴遭日月,御勒不傾,使各守分職,纖芥不間。以此推之,親臣貴戚,雖當據勢握兵,宜使輕重素定。若諸侯典兵,力均衡平,寵齊愛等,則不相為服;不相為服,則意有異同。今五營所領見兵,常不過數百,選授校尉,如其輩類,為其儔匹。至於重大之任,能有所維綱者,宜以聖恩簡擇,如平、勃、金、霍、劉章等一二人,漸殊其威重,使相鎮固,於事為善。
  • 17.    《全三國文》:臣聞知人則哲,惟帝難之。唐虞之聖,凡所進用,明試以功。陳平初事漢祖,絳灌等謗平有受金盜嫂之罪。周勃以吹簫引強,始事高祖,亦未知名也;高祖察其行跡,然後知可付以大事。霍光給事中二十餘年,小心謹慎,乃見親信。日夷狄,以至孝質直,特見擢用,左右尚曰「妄得一胡兒而重貴之」。平、勃雖安漢嗣,其終,勃被反名,平劣自免於呂須之讒。上官桀、桑弘羊與霍光爭權,幾成禍亂。此誠知人之不易,為君之難也。又所簡擇,當得陛下所親,當得陛下所言,誠非愚臣之所能識別。
  • 18.    《全三國文》:逵在絳邑,帥厲吏民,與賊郭授交戰,力盡而敗。為賊所俘,挺然直志,顏辭不屈,忠言聞於大眾,烈節顯於當時,雖古之直髮據鼎,罔以加也。其才兼文武,誠時之利用。
  • 19.    《三國志·諸葛誕傳》裴注引《魏晉世語》:中書監劉放子熙、孫資子密、吏部尚書衞臻子烈三人,鹹不及比,以父居勢位,容之為三豫,凡十五人。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7-01]
  • 20.    《晉書·卷五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14]
  • 21.    《三國志·卷十四 ·魏書十四》:正始元年,更加放左光祿大夫,資右光祿大夫,金印紫綬,儀同三司。六年,放轉驃騎,資衞將軍,領監、令如故。
  • 22.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嘉平二年,放薨,諡曰敬侯。子正嗣。資復遜位歸第,就拜驃騎將軍,轉侍中,特進如故。三年薨,諡曰貞侯。子宏嗣。
  • 23.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文帝即位,放、資轉為左右丞。數月,放徙為令。黃初初,改秘書為中書,以放為監,資為令,各加給事中;放賜爵關內侯,資為關中侯,遂掌機密。
  • 24.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三年,放進爵魏壽亭侯,資關內侯。
  • 25.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明帝即位,尤見寵任,同加散騎常侍;進放爵西鄉侯,資樂陽亭侯。
  • 26.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景初二年,遼東平定,以參謀之功,各進爵,封本縣,放方城侯,資中都侯。
  • 27.    《晉書·卷五十六·列傳二十六》:孫楚,字子荊,太原中都人也。祖資,魏驃騎將軍。父宏,南陽太守。
  • 28.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