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蘭

(上海市教育局原局長)

鎖定
孫蘭原名韋毓梅,1913年出生於江蘇鹽城,7歲時隨父母遷居上海讀書。1932年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加入左翼作家聯盟。1968年4月8日夜跳樓自盡。 [1] 
中文名
孫蘭
別    名
韋毓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3年
逝世日期
1968年4月8日
出生地
江蘇鹽城
性    別

孫蘭人物生平

孫蘭從復旦到清華

孫蘭原名韋毓梅,1913年出生於江蘇鹽城,7歲時隨父母遷居上海讀書。九一八事變後,她憤然帶領女中同學赴南京請願,主張積極抗戰。孫蘭1932年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加入左翼作家聯盟。她因組織學生參加“反對賣國投降,呼籲團結抗戰”遊行被捕入獄。父親韋維清(上海知名律師)將女兒保釋,希望她安心讀書。但她卻於1934年夏赴北平,考進清華大學中文系。在清華園她如魚得水,融入抗日救亡運動,是共產黨領導的“民族武裝自衞會”的女生領袖。領導“自衞會”的蔣南翔評價,孫蘭“臨事總是不慌不忙,很有大將風度,又善於接近羣眾……是女生宿舍的一顆火種,憑着自己的影響力,使全校108名女生的一半以上成為自衞會成員”。在一二九運動中,孫蘭積極配合蔣南翔,組織學生走上街頭,成為青年愛國運動骨幹。1936年7月孫蘭入黨,回滬開展工作。 [1] 
孫蘭是天生的社會活動家,與民主人士交往密切。她與流亡作家蕭紅、蕭軍是魯迅家常客;《魯迅日記》多次提到蘇北鹽城來的“韋姑娘”。她深得朱自清賞識,校友趙芳瑛回憶:為躲避搜捕,孫蘭深夜帶同學到朱自清家避難,其中有日後知名作家韋君宜、翻譯家王作民等。她在宋慶齡、許廣平領導下做婦運工作,許廣平喜愛“韋姑娘”豪爽仗義,暱稱她“野貓”。宋慶齡看她剪一頭短髮,工作灑脱利落,就説“小韋,你就改姓孫,叫孫男吧”。由此,“小韋”改姓“孫”。但她更喜愛花木蘭,故以“蘭”名。 [1] 

孫蘭從“紅衣縣長”到上海教育局局長

“皖南事變”後孫蘭來到蘇北,先後任漣東縣(今漣水東部)文教科長、縣政府秘書,建陽縣(今建湖縣)文教科長,蘇北婦聯籌委會主任。1945年以後擔任淮安縣副縣長、縣長。1952年,孫蘭任安徽省教育廳廳長,1959年轉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文革”初因批評葉羣(掛名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長)“不幹工作”,揭發“陳伯達確曾自過首”,受到殘酷迫害,於1968年4月8日夜跳樓自盡,時年55歲。 [1] 
蘇北的烽火淬鍊,讓孫蘭思想成熟,才華展露。淮安是中共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首腦機關所在地,政治任務重,工作頭緒多。孫蘭擔任縣政府領導,鞏固政權,組織生產,興修水利,救助難民,樣樣工作走在前列。她穿一件紅上衣,不蹲“衙門”,常跑鄉里,老百姓嘖嘖誇讚:“共產黨,人才多,文武雙全,紅衣姑娘當縣太爺。”百姓盼望政府整治文渠,縣政府成立文渠疏浚委員會,孫蘭自任主任,突擊奮戰43天,完成疏浚工程。 [1] 
當年美國報紙記者採訪孫蘭,描寫孫蘭“身材矮小但富於吸引力,如果她穿別的服裝,簡直是美國高等女校的老師,或都市職業女性、女企業家。然而此刻,她穿的是新四軍制服,黑色短髮精緻地攏在藍色的士兵帽裏……她的幹練才華與理想抱負,令人對中國知識女性刮目相看。”在採訪中,孫蘭寄語美國婦女:“我在清華唸書時,就多有了解美國的民主生活和美國婦女的進步。我相信美國婦女將有行動,要求杜魯門總統改變美國的對華政策。”女縣長的風采、共產黨人的氣度躍然紙上。18年後周恩來總理視察上海,當着市領導面握着教育局局長手介紹:“這是蘇北解放區第一位女縣長,是我家鄉的父母官哪!” [1] 

孫蘭從革命伴侶到分飛勞燕

孫蘭以清華才女、“紅衣縣長”知名,她曲折的婚姻卻罕為人知。在淮工作期間她有了家庭。丈夫萬金培1927年入黨,1928年任漣水縣委書記,四次被關進國民黨監獄。萬金培九死不悔的意志、敢説敢言的擔當讓年輕的革命者敬佩;而孫蘭的才情氣度和鎮定幹練,也使年長的“老革命”心儀。他們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在情感上惺惺相惜,最終成為革命伴侶,在戎馬倥傯中營建起温馨家庭。 [1] 
新中國建立之初,萬金培先後任國家治淮委員會財務部長、安徽省委副秘書長、省財辦主任。後被錯劃“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下放淮南煤礦。此時孫蘭是三個孩子的母親,要頂着政治壓力,又要保護膝下年幼兒女,她不得不做出無奈抉擇,帶着兒女離開,結束一場曲折婚姻。 [1] 
因為萬金培曾有過一次婚姻。其長子萬洪桂講述:“漣水戰役後父親堅持抗敵鬥爭,母親在老家躲避還鄉團,不幸中了一槍……被鄉親救起後,又在野外掩藏好幾個月。當時老鄉堆了個假墳,瞞過了敵人搜捕,也使苦苦尋找的父親信以為真,斷了念想。後來得知母親死裏逃生,父親已組成新家庭。父親愧疚莫及,只得與母親補辦離婚手續。” “文革”結束後,孫蘭和萬金培均得平反,恢復名譽。此時一對革命伴侶已勞燕分飛二十載,孫蘭去世也整十年。 [1] 

孫蘭從漣水老屋到紫藤園墓地

孫蘭在蘇北奮鬥六年,情繫淮鹽大地。她在文章裏寫道:“淮安是一個可愛的縣份。人們説着頗為悦耳的淮腔,有着悠久的文化遺址,出產着大米、小麥、玉米、鮮魚、藕……我們43萬人,共同熬過了災荒,還開了兩條河,漁濱河和衡河,這兩條河好似淮安的兩條動脈,它將減少水災對淮安人民的威脅……在這一年中,和淮安人民熟悉了,今天他們受着災難,我是絕對要和他們在一起共甘苦的。”字裏行間流露女性柔情和主人翁的自豪。 [1] 
孫蘭沒有忘記投筆從戎的起點和牽動她心絃的老屋。從安徽到上海,無論是一家人還是一個人帶着三個孩子,每月都向老屋寄生活費。洪桂説:“前面10多年,孫媽媽每月寄來50元,其中30元供養奶奶(萬金培母親),20元補貼我們母子。1963年我上高中,孫媽媽每月增加5元,支持我讀書。”孫蘭的這份堅持,有“紅衣縣長”的家國情懷,也有知識女性的兒女情長。這份深情也化為後輩割不斷的心結。1969年長子孫恆志來漣水插隊,在老家五年,洪桂大哥護愛備至。洪桂家的老屋幾經翻修,到2014年已很破舊,洪桂籌劃着重建。恆志兄弟得知,立馬籌措款項,合力建起樓上下八間新房。 [1] 
孫蘭去世40週年,恆志兄弟籌劃把母親遷回她戰鬥過的淮安,讓女兒(孫小蘭,2005年去世)陪伴母親身邊。願望得到了省、市、區三級黨委支持,墓址選在淮安紫藤園,坐落於松柏掩映中。墓碑由紅花崗岩和漢白玉構成,上面浮雕蘭花,左邊紅花崗岩刻“孫蘭之墓”,右側漢白玉刻“孫小蘭之墓”。兩塊碑長寬高均55釐米,象徵母女相同的55歲生命。兩塊碑石在19釐米處聯結,象徵母女共同生活19年。 [1] 
2008年清明,紫藤園春意盎然。“紅衣縣長”由愛女陪伴,背倚奔流千年的古淮河,守望生生不息的淮鹽大地,魂兮歸來,英靈永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