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義燧

鎖定
孫義燧,1936年12月20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天體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 
1958年孫義燧從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79年被公派到法國尼斯天文台做訪問學者;1993年擔任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  ;2010年7月26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國際編號為185640號小行星命名為孫義燧星;2015年當選為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3] 
孫義燧長期從事天體力學和非線性動力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2] 
中文名
孫義燧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1936年12月20日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
南京大學
主要成就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代表作品
非線性科學若干前沿問題
籍    貫
浙江瑞安

孫義燧人物經歷

孫義燧
孫義燧(7張)
1936年12月20日,孫義燧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籍貫浙江省瑞安市,第二年隨父母回到浙江的瑞安小城。
1954年,孫義燧從浙江省瑞安中學畢業,並考入南京大學天文系。
1958年,孫義燧從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
1979年,孫義燧被公派到法國尼斯天文台做訪問學者。
1993年2月,孫義燧擔任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4] 
1997年10月,孫義燧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孫義燧擔任温州大學城市學院名譽院長 [5] 
2015年5月,孫義燧當選為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3] 

孫義燧主要成就

孫義燧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孫義燧與陳翔炎等合作對給定的三體位置解決了三體軌道的變化範圍問題。對具有相同三體質量和角動量常數的三體系統,與C.Marchal等合作證明了三體問題橢圓Euler特解對應的慣量矩的最大下界即為所有有界運動慣量矩的最大下界。首先發現並與程崇慶一起證明了保守系統中近可積三維保體積映射存在充分多的二維不變環面,由此結果可以否定保守系統中的擬遍歷猜測和Pesin的正Lyapunov指數猜測,而正Lyapunov指數是一個系統具有混沌運動的標誌 [1] 
孫義燧對具有相同三體質量和角動量常數的三體系統,與C. Marchal等合作證明了三體橢圓Euler特解(即共線特解)對應慣量矩的最大下界便為所有有界運動慣量矩的最大下界,並首先提出了第三“孤立體’’的概念和存在的條件,得到了具負總能量且總動量矩常數不為零的三體系統中的第三“孤立體’’的向徑、速度和加速度的變化規律以及第三“孤立體”的逃逸速度。當某一時刻第三“孤立體”具有逃逸速度時,它將逃逸至無窮遠。與陳翔炎等合作得到,對給定三體位置,三體相對於不變平面的軌道傾角和緯度、任兩天體的軌道夾角、瞬時橢圓的半長徑和偏心率及軌道升交點經度的變化範圍,並給出了三體運動的Euler特解相應上述各軌道參數(此時軌道升交點經度沒有定義)變化的最大和最小範圍,證明了這便為所有三體運動上述各軌道參數變化的最大和最小範圍。所得結果皆為充要的,因而解決了對給定的三體位置,三體軌道的變化範圍的問題 [2] 
孫義燧對只具有保體積性質而不具有Hamilton結構(辛結構)的保守系統,在20世紀80年代 以前,既無理論上的結論,又無數值上的結果。孫義燧首先對近可積三維保體積映射這樣一種不具有Hamilton結構的保守系統進行了研究,發現了在橢圓型不變閉曲線領域內,存在充分多的二維不變環面和週期不變曲線;並用平均方法給以理論解釋。這種二維不變環面具有兩個重要性質:①具有“結構穩定性”,即在小擾動範圍內總是存在充分多的二維不變環面;②阻止遍歷運動。之後與程崇慶合作對上述發現給予了嚴格的數學證明。這個結果(定理)的重要意義之一是直接否定了著名的保守系統擬遍歷猜測(起源於Boltzman,Maxwell,P0incare和Birkhoff),因為二維不變環面將三維空間分為互不連通的兩部分。M. Hennan還根據這一定理否定了動力系統中著名的Pesin關於保體積映射非零Lyapunov指數的猜測,而正Lyaounov指數是衡量一個系統是否具有混沌現象的重要標誌。這一結果得到國際著名學者的重視,在1994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應屆“菲爾茲獎”獲得者J. Yoccoz在其一小時大會演講中完整地介紹了這一結果。數學大師V. I. Arnold在其著作《Topological Methods in Hydrodynamics》中敍述了此定理在流體力學中的應用,此結果同時也被國際上其他一些學者所引用。將上述結果應用到彗星運動,得到彗星運動中有序區域存在的臨界參數值,從而得到彗星由彗星雲形成的條件 [2] 
孫義燧還擔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非線性科學中的若干前沿問題”項目首席科學家。
  • 學術論著
截至2011年1月,孫義燧出版學術專著2部,在中國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 [6]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1年1月,孫義燧先後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中國高校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7]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78年

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1985年
動力系統的數值研究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1987年
天體力學基礎理論及應用研究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8] 
1995年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年
KAM理論與極小軌道
中國高校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五) [9] 
2001年
KAM理論中若干問題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二) [10] 
2011年3月
《非線性科學若干前沿問題》
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11] 

孫義燧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孫義燧常對學生説,不要因為發現問題而沾沾自喜,因為這只是第一步。孫義燧常常教導學生,出國學習不僅是學知識,還要重點學習幾樣東西:一是,學習別人研究的前沿在哪裏;二是,學習別人是怎麼工作的;三是交朋友。他説,自己有位非常著名的國際學者朋友,做出了一項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創新成果後,就轉向研究另外的問題了,而別人沿着他的原始創新成果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我問他為什麼不繼續做,這樣還可以發表很多論文,這位朋友卻説:“在之後的十年內,新的成果很難超過我現在的結果。”所以,孫義燧院士也常常用這句話教導他的學生,研究創新不要按部就班,一定要有新的東西,這才能稱之為創新 [12] 

孫義燧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97年10月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物理學部) [1] 
200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 

孫義燧社會任職

孫義燧先後擔任國際天文聯合會、天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第十四屆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13] 

孫義燧出版圖書

孫義燧個人生活

孫義燧喜愛中國畫,飄逸灑脱的畫風,讓他有種迴歸自然的感覺。除了水墨畫,青年時的孫義燧,還特別喜歡畢加索的畫作 [12] 

孫義燧人物評價

孫義燧長期從事天體力學和非線性動力學研究並作出顯著貢獻,首先提出並與程崇慶一起證明了餘維一不變環面的存在,這一重大成果被應用於流體力學和彗星運動的理論研究之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14] (新華網評)
孫義燧在天文學方面所做的突出貢獻,受到中國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6] (中共南京市黨史工作辦公室評)

孫義燧人物影響

  • 孫義燧星
2010年7月26日,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將國際編號為185640號小行星命名為孫義燧星,12月6日孫義燧星小行星命名儀式在南京大學科技館舉辦,該小行星發現於2008年3月1日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