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玉嬌

(西安廣播電視台外宣記者)

鎖定
孫玉嬌,女,西安廣播電視台外宣記者。 [1] 
中文名
孫玉嬌
職    業
西安廣播電視台外宣記者
性    別

孫玉嬌人物經歷

Nati是我採訪的第一位外國友人。一個在西安生活了十年的格魯吉亞女孩兒。我們第一次見面,非常有趣,她跟我打招呼的話,不是“你好”,而是一句地道的陝西話“回來啦”!這引起了我的好奇,答案,隨着採訪的深入,被慢慢揭開。聊天時,我發現她中文説得非常地道,尤其是外國人學中文,最難掌握的四聲音調,她發音很準。我問她怎麼學的,她指着牆上自己手寫的一排排漢字和音調,笑着蹦出了一個成語,勤學苦練。中午吃飯,Nati嘲笑我拿筷子的方法不對,我看着她輕鬆夾起米皮的樣子,跟她開玩笑説,你有天賦。她認真地搖搖頭説,自己19歲,第一次來中國,就發現拿筷子吃飯是必修課。於是,她堅決地收起了宿舍所有的刀叉,堅持頓頓飯都用筷子吃。我問她為什麼想留在中國?她説最初是喜歡中國的歷史,所以選擇在西安上學。後來,四年的生活讓她愛上了這座城市。剛來時,口腔無法接受的涼皮,如今成了最熟悉的味道;偶爾在城牆上眺望夕陽,好像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呼吸;學兩句地道的陝西話,變成了最有趣的放鬆方式。身體給我們的感受,往往最直接的。於是,Nati留下了。後來我們成了好友。一次我跟她回家,進小區時,保安大叔親切而自然地問了句“回來啦”!Nati笑着跟我説,自從5年前我搬到這兒,每天下班,這些保安大叔都會親切地跟我説“回來啦”!這是我來中國聽到過最樸實的問候。後來,Nati的弟弟和媽媽也來到西安生活,她説,這才是真的“回來咧”。
有人留下,就會有人離開。阿克,一名從烏茲別克斯坦來西安的00後留學生。前不久,我去學校邀請他參加一檔文化體驗節目《假如節氣有顏色》。他説中國文化太深奧了,很多都聽不懂,所以我不太感興趣。他面露難色,我沒再勉強,笑着跟他説,中國有句俗語“買賣不成,仁義在”,聽你的老師説,你喜歡喝茶,我帶了些綠茶送給你。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我們五千年的文明,有太多值得向世界傳播與分享的內容,要用怎樣的方式講述,才能讓外國朋友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呢?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我接到了阿克的電話。他説,茶很好喝,謝謝你。我想了想,應該參加你的節目,説不定會有意思呢。有意思?這三個字點醒了我。那期節目,我精心策劃了很多和小滿節氣相關且有意思的內容,比如親手用熊貓糞便造一張紙,感受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把蠶繭放在熱水裏抽絲剝繭,瞭解古絲綢之路的繅絲技術;穿越千年到盛唐,打開盛唐密盒,祈禱福來福往。阿克問我,為什麼有小滿節氣,卻沒有大滿?我告訴他,中國古人説“滿招損,謙受益”,意思是説做人應該時刻保持謙虛。所以我們喜歡為人處世“剛剛好”的小滿。阿克認真地想了想説,這一次,我聽懂了。後來,他把節目分享到了自己的社交平台,很多外國朋友通過他的分享,瞭解了二十四節氣,點贊中國的傳統文化。前兩天,阿克回國了。這一次他把茶葉和有意思的中國文化一起帶回了烏茲別克斯坦。如何跟外國朋友講好中國故事呢?不僅要選擇吸引人的方式,更要選擇讓外國朋友聽有所思,聽有所得的內容,這樣國際傳播才能深入人心。
Nati留下了,阿克離開了,而哈薩克斯坦姑娘阿妮塔,在留下和離開之間,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19歲的阿妮塔在西安上大學時,最喜歡的事兒是跟家鄉的閨蜜分享在中國買到的漂亮衣服和鞋子。久而久之,她做起了代購,小到牙刷,大到麥克風,來自哈薩克斯坦的訂單供不應求。2013年,阿妮塔畢業了,但她的代購併沒有因為畢業而終止,反而越做越大。她的生意夥伴也是她的婚姻合夥人:中國小夥元朝暉。他們結婚的那一年,正是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那一年。這個宏偉的國家計劃,會給一對夫妻帶來什麼呢?元朝暉摸索到了答案。他在西安國際港務區註冊了一家跨國貿易公司,把很多以前普通快遞無法寄出的商品打包到集裝箱裏,通過中歐班列“長安號”,運往阿拉木圖,運輸成本節約一半,運輸時效更是從一個月縮短到了7天。我問阿妮塔,看着裝載着你們貨物的首發列車啓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她不假思索地説,如今即便十年過去了,我依舊記得那是夢想實現的感覺。是的,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十年間,中歐班列的高速列車讓阿妮塔和丈夫的跨國電商版圖越來越大。十年來,中歐班列源源不斷的擴大“朋友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國製造,“造福”着沿線人民。而前不久在西安召開的中國中亞峯會,更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了新的動力。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當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者,要從外國人的視角發現多彩中國,用最樸素的故事闡釋中國“世界觀”。在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中,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1] 

孫玉嬌人物履歷

西安廣播電視台外宣記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