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漢韶

鎖定
孫漢韶(884年-955年),字享天,振武(今山西代縣)人,一作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末五代時期晉國後唐)、後蜀軍事將領,振武節度使李存進長子。
孫漢韶十餘歲便在晉國軍中效力,至後唐建立時已擔任河東牢城都指揮使,因平定麟州蕃落叛亂有功,進拜蔡州刺史,後歷鎮應州、洋州,官至檢校太傅、武定節度使,應順元年(934年)時因征討鳳翔兵敗,舉地歸附後蜀。他在後蜀入則領禁軍,出則掌藩鎮,廣政十年(947年)時領兵攻取鳳州,官至守太傅,兼中書令,封樂安郡王
廣政十八年(955年),孫漢韶病逝於武信軍節度使任上,終年七十二歲,追贈太尉,諡號忠簡。
本    名
孫漢韶
別    名
李漢韶
享天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出生地
振武,一作太原 [2] 
出生日期
884年
逝世日期
955年
主要成就
攻取鳳州,使後蜀疆域達到最大
效力政權
後唐(晉國)→後蜀
官    職
[後蜀]守太傅、兼中書令、武信節度使
爵    位
樂安郡王
諡    號
忠簡

孫漢韶人物生平

孫漢韶早年經歷

孫漢韶是唐末晉國將領李存進(本名孫重進)的長子,幼年時因父親被晉王李克用收為養子,隨父改姓李氏,稱為李漢韶。 [1]  他自幼便很有器量 [7]  ,被李存進推薦給了李克用,十餘歲便在晉國軍中充任隨使軍將,後任定海軍副兵馬使。 [8] 
天祐四年(907年),唐朝後梁所取代。但李克用與其子李存勖拒不承認後梁政權,以復興唐朝的名義繼續與後梁相對抗。 [9]  當時,李漢韶被署為定安軍使,加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他此後又相繼擔任第五院軍使、第二院軍使兼都知兵馬使,至天祐十五年(918年)時已官至河東牢城都指揮使,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 [10] 

孫漢韶效力後唐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史稱後唐莊宗,隨後滅亡了後梁。 [11]  當時,麟州(治今陝西神木北)有蕃落叛亂(《舊五代史》稱是契丹犯境)。李漢韶在北京留守孟知祥的推薦下被委以征討之任 [12]  ,率軍討平了叛亂。他因此功,於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被加授檢校右僕射蔡州刺史。 [13] 
天成元年(926年),李存勖在洛陽興教門之變中被殺,明宗李嗣源即位。 [17]  當時,武寧節度使李紹真(即霍彥威、齊州防禦使李紹虔(即王晏球、河陽節度使李紹奇(即夏魯奇等皆奏請朝廷,恢復原有姓名。 [18]  李漢韶亦於此時恢復本姓,稱為孫漢韶。 [19]  他於次年(927年)又獲授竭忠建策興復功臣稱號,超授檢校司空,仍舊鎮守蔡州(治今河南汝南)。 [20] 
天成三年(928年),孫漢韶又授檢校司徒,並由蔡州移鎮應州(治今山西應縣東) [25]  ,擔任彰國軍節度觀察留後,封樂安縣男 [27]  應州是李嗣源的家鄉,建有供奉其父祖四代皇帝的宗廟。 [26]  孫漢韶奉詔修廟有功,於次年(929年)三月得授光祿大夫、檢校太保。他不久因母親去世,回太原奔喪,並依禮離職守孝,直至長興二年(931年)秋方才期滿除服 [28] 
長興三年(932年),孫漢韶又遙領昭武軍節度使,進封樂安縣子,仍授檢校太保。他於次年(933年)改任武定軍節度使,鎮洋州(治今陝西洋縣 [30]  ,並改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進封樂安縣伯 [29]  後來,李嗣源病逝。閔帝李從厚即位,又加授孫漢韶為特進。但孫漢韶因“特進”之名犯了其父李存進的名諱,推辭不受,又被改授為檢校左僕射 [31] 

孫漢韶兵敗投蜀

孫漢韶、張虔釗降蜀,後蜀得山南 孫漢韶、張虔釗降蜀,後蜀得山南
應順元年(934年),孫漢韶又改授檢校太傅,進拜樂安縣侯 [32]  當時,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起兵叛亂。唐廷乃命孫漢韶與西京王思同、護國安彥威、山南西道張虔釗、彰義張從賓、靜難康福等六鎮節度使一同出兵,共討李從珂。 [33]  孫漢韶隨即進抵興元山南西道治所,在今陝西漢中),與張虔釗同議進軍。 [34]  張虔釗讓孫漢韶留守興元,自率所部軍趕赴鳳翔前線。 [35]  但各路唐軍卻大敗於鳳翔城下。 [36]  李從珂乘勝反攻,很快便攻入洛陽,廢殺了李從厚,即位稱帝,史稱後唐末帝 [37] 
張虔釗在鳳翔之敗後,逃歸興元,與孫漢韶會合。 [39]  他們因心懷不安 [38]  ,於是向已在蜀地稱帝的孟知祥請降,舉族遷往成都。後蜀趁機奪取了後唐的山南之地,並於當年(934年)七月於雅州(治今四川雅安)置永平軍,以孫漢韶為永平軍節度使。 [40]  當時,孫漢韶不但被保留了在後唐時的光祿大夫、檢校太傅等官銜,還獲賜安時順國全節功臣稱號,封樂安郡公。不久,孟知祥病逝。後主孟昶即位,又於次年(935年)正月進拜孫漢韶為使相,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同平章事,改賜匡國奉聖葉力功臣。 [41] 
明德四年(937年),孫漢韶由雅州入朝 [42]  ,充任右匡聖馬步軍都指揮使。次年(938年),又被拜為昭武軍節度使,出鎮利州(治今四川廣元)。 [43] 
廣政二年(939年),孫漢韶又改任山南西道節度使,鎮興元。 [44] 

孫漢韶拓土有功

後蜀攻取鳳州之戰示意圖 後蜀攻取鳳州之戰示意圖
孫漢韶在山南西道任滿後卸任歸朝,後於廣政七年(944年)時被加授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但他在當年六月又被拜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再次出鎮興元。 [45] 
中原之地此時早已由後晉統治。但後晉卻在廣政十年(947年)初為契丹所滅。後晉的雄武軍節度使何重建不願臣服於契丹,遂以秦(治今甘肅秦安西北)、成(治今甘肅成縣)、階(治今甘肅武都東)三州之地歸附後蜀。 [51] 後漢亦於同時立國,並趁契丹北撤而入主中原,但無暇顧及關中。後蜀趁機進圖關中,先遣軍攻佔固鎮(在今甘肅徽縣),繼而又調孫漢韶的山南西道兵北上,會同何重建攻打鳳州(治今陝西鳳縣東北),但未能破城。孫漢韶隨後又親自領兵二萬北上,屯於固鎮,進攻鳳州,並分兵扼守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以阻援軍。鳳州防禦使石奉頵最終舉城投降。後蜀由此盡有秦、鳳四州之地,達到了此前前蜀的疆域。 [52] 
孫漢韶在戰後進入鳳州宣慰,號令嚴肅,秋毫無犯。他在鳳州駐兵數日,而後返回興元。 [47]  不久,孫漢韶調任武信軍節度使,移鎮遂州(治今四川遂寧),但在次年(948年)又改任左匡聖馬步軍都指揮使。 [48] 

孫漢韶晚年及病逝

廣政十三年(950年),孟昶加尊號,並授孫漢韶為守太保,改賜匡時翊聖推忠保大功臣稱號,次年(951年)又改任其為捧聖控鶴都指揮使。 [46] 
廣政十七年(954年),孫漢韶因病請辭軍職 [21]  。孟昶遂解除了孫漢韶擔任的禁軍軍職 [22]  ,再次任命他為武信軍節度使,加守太傅,仍兼中書令,進封樂安郡王。當時,孫漢韶還享有乘肩輿出入的待遇。 [23] 
廣政十八年(955年),孫漢韶在武信軍節度使任上,病逝於成都私邸,終年七十二歲。孟昶輟朝七日,追贈他為太尉、梁州牧,賜諡號忠簡。 [24] 

孫漢韶主要影響

後唐時期:孫漢韶很早便在晉國軍中效力,在後唐建立領兵平定了麟州的蕃落叛亂,先後鎮守蔡州、應州、洋州等地,後又與張虔釗等一同征討鳳翔叛亂。 [13]  [20]  [25]  [27]  [30]  [31]  [33]  [34] 
後蜀時期:孫漢韶和張虔釗在鳳翔兵敗後,投奔後蜀,使得後蜀得到了山南、武定兩鎮之地。他在廣政十年(947年)時又領兵攻取鳳州,使後蜀達到了此前前蜀的疆域。 [39]  [38]  [40]  [52]  此外,孫漢韶還協助孟昶剷除了權臣張業。 [58] 

孫漢韶歷史評價

呂夢奇:久讀兵書,頗精師律。謙恭接下,廉謹立身。戰勝而口不言功,任重而心益為懼。仁孝既聞於鄉里,忠勤復表於常。藴茲全才,以固都邑。 [54] 
孟昶:漢高帝三傑定海內,朕今得趙季良趙廷隱張業李昊、張虔釗、孫漢韶,是六傑也;虞舜舉八元而天下治,朕有王處回毋昭裔張公鐸範仁恕,是四元也。 [55] 
王乂:大昴傳精,洪□降氣,早親弓箭,素藴機謀。……向國輸忠,臨民布惠,土豐襦袴,境絕凶荒,千里無虞,一郡大理。……更峻軍權,顯持龍節,帥戎集睦,黎庶安康。舉申令以嚴明,致封疆而肅靜。……公曆仕數朝,久登貴位,□戎有截,事主無回,以至位正公台,爵分王土。將覬長施宏略,永奉明時,何期忽染微痾,□成美疹,顧短長而有數,諒藥石以無徵。(《孫漢韶墓誌》) [56] 
路振:漢韶忠勇有父風,而重厚過之。居藩間皆有治跡。始以去危即安,委質於我,頗竭股肱之力,終保富貴,識者多其淳愨。 [4] 
吳任臣:① 後主得盡有秦、鳳、階、成之地者,漢韶與有功焉。 [5]  ② 孫漢韶、張虔釗皆後唐忠藎之臣,兵潰來歸,一則賜爵安樂,一則忿懣喪軀,成與不成,命也。 [6] 

孫漢韶軼事典故

孫漢韶和張虔釗投降後蜀時,孟知祥欣喜若狂,認為得此二人“若生兩翼”,並將他們的來投之舉與陳平歸漢、許攸投曹相提並論。 [15]  孫漢韶因早年與孟知祥有舊,尤得善待,被比作漢高祖的豐沛故人。他們談起當年在太原時的舊事,又提到李存勖身死的興教門之變,不禁相對感泣。孟知祥道:“豐沛故人,相遇於此,何樂如之!”他賞賜孫漢韶宅第、金帛,所用供帳、什物悉數都由官府供應。 [16] 
孟知祥還設宴款待孫漢韶、張虔釗,但在席間突然發病,到了“手緩不能舉觴”的程度,不到一個月便去世了。 [53] 

孫漢韶人際關係

孫漢韶父親

李存進(孫重進),晉王李克用養子,在晉國官至特進、檢校太傅、蕃漢馬步副總管、振武節度使。天祐十九年(922年)時以北面行營都招討使之職征討成德叛亂,戰死於鎮州。後唐建立後追贈太尉。 [50] 

孫漢韶兄弟

孫漢威,後唐同光二年(924年)時為河東節度押衙、安國軍馬步軍副指揮使兼都牢城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 [60] 
孫漢殷,《舊五代史》作孫漢英,後唐同光二年(924年)時為前振武節度押衙、沿河五鎮都知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因受孫漢韶降蜀一事牽連,長期不得調任。後歷仕後晉、後漢、後周三朝,隨郭威討平三鎮叛亂,官至絳州刺史、檢校司徒。 [49]  [60] 
孫漢郇,後唐同光二年(924年)時為河東節度隨使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 [60] 
孫漢筠,後唐同光二年(924年)時為前振武節度單于安北都護府司馬。因受孫漢韶降蜀一事牽連,長期不得調任。後歷仕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四朝,官至和州團練使。 [49]  [59-60] 
孫祿兒,後唐同光二年(924年)時尚未成年。 [60] 
孫歡兒,後唐同光二年(924年)時尚未成年。 [60] 

孫漢韶妻子

李氏,贈譙國夫人,先於孫漢韶去世。 [61] 

孫漢韶子女

兒子
孫晏琮,懷忠秉義功臣、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守右威衞大將軍、守眉州刺史兼御史大夫、駙馬都尉。其妻孟氏是孟知祥之女,封蘭英公主。 [61] 
孫晏琦,充東頭供奉官。 [61] 
孫晏珍,充東頭供奉官。 [61] 
孫晏珪,孫漢韶去世時未仕官。 [61] 
孫晏玫,孫漢韶去世時未仕官。 [61] 
女兒
孫氏。其夫呂宗□,武定軍節度使呂彥琦次子,官西頭供奉官。 [61] 

孫漢韶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五十三·唐書列傳五》 [57] 
新五代史·卷三十六·義兒傳第二十四》 [3] 
九國志·卷七》 [4] 
十國春秋·卷五十三·後蜀六》 [5] 

孫漢韶後世紀念

墓葬
孫漢韶墓於1984年在四川成都市北郊駟馬橋附近被發現,原為一座大型磚室墓,由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墓中出土有墓誌一方,志石為正方形,邊長82釐米,厚10釐米。志蓋刻有篆文“大蜀故守太傅樂安郡王贈太尉梁州牧賜諡忠簡孫公內志”,共6行24字;志文楷書,共45行,滿行44字。 [14] 
該墓曾被盜,發掘時已遭破壞,隨葬器物保存完整的很少,但墓誌基本保存完好。 [14]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53《李存進傳》稱:“景福中,為義兒軍使,賜姓名。”《全唐文》卷840錄呂夢奇《後唐招討使李存進墓碑》亦稱:“景福二年五月,太祖武皇帝以公性稟淳和,言無矯飾,勇能排難,忠不病國,錫以姓名,同之骨肉。”則李存進被李克用收為養子是在景福二年,即公元893年,此時孫漢韶已十歲,則其出生時為孫姓。《新五代史》卷63《李存進傳》稱:“子漢韶,明宗時複本姓。”則孫漢韶在父親改姓李氏時,也隨之改姓。
  • 2.    注:關於孫漢韶的籍貫,新、舊《五代史》均將孫漢韶附於其父李存進的傳後,並稱李存進為“振武人”,如此則孫漢韶亦當為振武人,《十國春秋》卷53《孫漢韶傳》採此説,稱“孫漢韶,振武人也”。但後蜀時王乂撰寫的《孫漢韶墓誌》則稱“公諱漢韶,字享天,其先太原人也”,《九國志》卷7《孫漢韶傳》亦作“漢韶,太原人”。孫漢韶的弟弟孫漢筠在北宋時病逝,其墓誌(《孫漢筠墓誌》)亦稱其“近世徙家太原,今為太原人也”。
  • 3.    新五代史:卷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6-17]
  • 4.    [宋]路振撰,連人點校.九國志[M].濟南:齊魯書社,2000:85-86
  • 5.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83:786
  • 6.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83:791
  • 7.    《九國志》卷7《孫漢韶傳》:祖昉,唐嵐州刺史;父存進,振武節度使。漢韶幼有器局,風儀峻整,存進尤愛之。
  • 8.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高祖武皇帝潛龍並汾,先太尉握兵輔翼,歲在庚申,遂內舉公,武皇錄公充隨使軍將。天祐初,轉充定海軍副兵馬使。
  • 9.    《舊五代史》卷26《唐武皇本紀下》:天祐四年四月,天子禪位於汴帥,奉天子為濟陰王。改元為開平,國號大梁。是歲,四川王建遣使至,勸武皇各王一方,俟破賊之後,訪唐朝宗室以嗣帝位,然後各歸藩守。武皇不從,以書報之曰:“……誓於此生,靡敢失節,仰憑廟勝,早殄寇讎。如其事與願違,則共臧洪遊於地下,亦無恨矣。”……天祐五年正月戊子朔,武皇疾革。辛卯,崩於晉陽,年五十三。莊宗即位,追諡武皇帝,廟號太祖,陵在雁門。
  • 10.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武皇厭代,莊宗嗣興。(天祐)四年春,署公定安軍使,墨制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國。於時,□位未定,戎事方殷,公累歷艱危,繼伸勞效,至癸酉,轉五院第五院軍使。丁丑,以功升第二院兼都知兵馬使,加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庚辰,遷牢城都指揮使,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
  • 11.    《十國春秋》卷67《楚武穆王世家》:龍德三年夏四月己巳,晉王存勖稱皇帝於魏州,國號大唐,改元同光。冬十月朔,日有食之。唐主入大梁,遂滅梁。
  • 12.    《九國志》卷7《孫漢韶傳》:知祥留守晉陽,屬蕃渾侵擾邊郡,表令漢韶督軍進討。莊宗知其可用,遂委以戎律。
  • 13.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同光元年,莊宗克復梁朝,奄有區宇,以麟州蕃落背叛,命公剪除。氛祲才消,絲綸薦至,三年冬十有二月,授公檢校尚書右僕射、守蔡州刺史。
  • 14.    毛求學、劉平.五代後蜀孫漢韶墓[J]:文物,,1991(5):11-26,98-99
  • 15.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文怙《張虔釗墓誌》:我高祖文皇帝倍弘禮遇,悉有頒宣。恩既□□□□□□□□□□□□□□□□□□朝方開□□□□英雄得此賢,若生兩翼。次日□謂公曰:昔者陳平去項羽而歸漢,許□□□□□□□□□□□□明豈逭逃天之青曷若少□□狀節□□忠□□□抒□我君之尤□能□□思趙,遁無出境之□□□惡名。
  • 16.    《舊五代史》卷53《李存進傳附子漢韶傳》:洎至成都,孟知祥以漢韶故人,尤善待之。(《九國志》:漢韶與知祥敍汾上舊事,及洛中更變,相對感泣。知祥曰:“豐沛故人,相遇於此,何樂如之!”於是賜第宅金帛,供帳什物,悉官給之。)
  • 17.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本紀》:頃之莊宗遇弒,魏王繼岌自殺,明宗入立,改是年為天成元年。
  • 18.    《舊五代史》卷36《唐明宗本紀二》:天成元年五月,徐州節度使李紹真、貝州刺史李紹英、齊州防禦使李紹虔、河陽節度使李紹奇、洺州刺史李紹能等上言,前朝寵賜姓名,今乞還舊。……詔並可之。李紹真復曰霍彥威,李紹英復曰房知温,李紹虔復曰王晏球,李紹奇復曰夏魯奇,李紹能復曰米君立。
  • 19.    《舊五代史》卷53《李存進傳附子漢韶傳》:天成初,複姓孫氏,尋授彰國軍留後,累加檢校太保。
  • 20.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四年,莊宗晏駕,明宗鼎新,改元天成。至二年秋八月,就加公竭忠建策興復功臣,超授檢校司空,依前守蔡州刺史。
  • 21.    《九國志》卷7《孫漢韶傳》:後以疾乞解兵柄,封樂安郡王,賜肩輿舁入謁。卒年七十二。
  • 22.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本紀》:廣政十七年三月乙亥朔,加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孫漢韶武信軍節度使,賜爵樂安郡王,罷軍職。
  • 23.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廣政)十有七年春三月,再授武信軍節度使,加守太傅,依前兼中書令,封樂安郡王。旋年賜肩輿出入,崇恩厚也。
  • 24.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以廣政十有八年歲次乙卯秋八月丁酉朔十日丙午,未罷藩鎮,薨於成都縣武檐坊私第,享年七十有二。上聞之出涕,輟朝七日,降使持節行禮,追贈太尉、梁州牧,賜諡忠簡。
  • 25.    《舊五代史》卷39《唐明宗本紀五》:天成三年三月戊辰,以前彰國軍節度副使陳皋為鳳州武興軍留後,以前蔡州刺史孫漢韶為應州彰國軍留後。
  • 26.    《舊五代史》卷40《唐明宗本紀六》:天成四年九月丁卯,中書奏:“據宗正寺申,懿祖永興陵、獻祖長寧陵、太祖建極陵並在代州雁門縣,皇帝追尊四廟在應州金城縣。”
  • 27.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天成)三年春三月,除檢校司徒,充彰國軍節度觀風留後,封樂安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
  • 28.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四年春三月,天子以故林在乎彰國,薦其祖宗。公躬奉詔書,修崇清廟,厥工才畢,寵澤爰覃。就加光祿大夫、檢校太保,依前充彰國軍節度觀風留後。其年夏四月,值太夫人兇變,俄返北京。哭即過哀,毀而幾滅,雖□加起復,而終被縗麻。長興二年秋,服滿朝參。
  • 29.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長興)三年春正月,除依前檢校太保,遙授昭武軍節度使,充西面行營副都部署,遷封開國子,加食邑二百户。四年夏六月,移授武定軍節度使兼西面諸州本城屯駐馬步軍副都部署,封開國伯,加食邑二百户,改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
  • 30.    《舊五代史》卷44《唐明宗本紀十》:長興四年六月戊辰,以前利州節度使孫漢韶為洋州節度使。
  • 31.    《九國志》卷7《孫漢韶傳》:閔帝嗣位,加特進。漢韶以其父名,上表讓之,改檢校左僕射。制曰:改會稽之字,抑有前聞;換瑰寶之文,非無故事。
  • 32.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明年春正月,就轉檢校太傅,遷封開國侯,加食邑三百。
  • 33.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本紀》:唐潞王從珂舉兵於鳳翔,唐主遣西京留守王思同討之。護國安彥威與山南西道張虔釗、武定孫漢韶、彰義張從賓、靜難康福五節度使合兵攻鳳翔,官軍敗潰。
  • 34.    《舊五代史》卷45《唐閔帝本紀》:應順元年三月丁未,洋州孫漢韶奏,至興元與張虔釗同議進軍。
  • 35.    《十國春秋》卷53《孫漢韶傳》:潞王從珂之亂也,漢韶與張虔釗等奏合兵討之,已而虔釗會官軍攻鳳翔,留漢韶守興元。
  • 36.    《舊五代史》卷65《王思同傳》:三月十四日,與張虔釗會於岐下,梯衝大集。……十六日,復進攻其城,潞王登陴泣諭於外,聞者悲之。張虔釗性褊,詰旦,西南用軍,與都監皆血刃以督軍士,軍士齊詬,反攻虔釗,虔釗躍馬避之。時羽林指揮使楊思權引軍自西門先入,思同未之知,猶督士登城。俄而嚴衞指揮使尹暉呼曰:“西城軍已入城受賞矣,軍士可解甲!”棄仗之聲,振動天地。日午,亂軍畢集,涇州張從賓、邠州康福、河中安彥威皆遁去。
  • 37.    《舊五代史》卷46《唐末帝本紀上》:應順元年三月十七日,率居民家財以賞軍士。是日,帝整眾而東。……二十七日,次陝州,下令告諭京城。二十八日,康義誠軍前兵士相繼來降,……是夜,閔帝與帳下親騎百餘出元武門而去。夏四月壬申,帝至蔣橋,文武百官立班奉迎,……癸酉,皇太后下令降閔帝為鄂王。……乙亥,監國赴西宮,柩前告奠即位。
  • 38.    《舊五代史》卷53《李存進傳附子漢韶傳》:及西師俱叛,漢韶逃歸本鎮。聞末帝即位,心不自安,乃與張虔釗各舉其城送款於蜀。
  • 39.    《十國春秋》卷53《孫漢韶傳》:虔釗敗歸,遂與漢韶舉兩鎮降高祖。
  • 40.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本紀》:明德元年夏四月庚午朔,地震,張虔釗、孫漢韶以興元、武定兩鎮來降,……五月己酉,虔釗、漢韶舉族遷成都。壬戌,取唐成州。先是,趙廷隱獻取山南之計,帝以兵罷民困,不許,至是乘勢進逼,漸次略地山南。秋七月,置永平軍於雅州,以孫漢韶為節度使。
  • 41.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高祖文皇帝以公有太原之舊,禮遇加崇。明德元年秋七月,制賜公安時順國全節功臣,授永平軍節度使,依前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封開國公,加食五百户。是月,高祖登遐,今上纂極。二年春正月,就加公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添食邑五百户,改賜匡國奉聖葉力功臣。
  • 42.    《九國志》卷7《孫漢韶傳》:授永平軍節度使。昶襲位,加同平章事。明德四年,入為匡聖馬步軍都指揮使。
  • 43.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明德)四年春三月,奉宣充右匡聖馬步軍都指揮使。廣政元年春正月,除昭武軍節度使,加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一百户。
  • 44.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廣政)二年春二月,上以公世為華族,家有名才,爰遵歸妹之文,遂展降嬪之禮。秋七月,遽轉授公山南節度使。自軼滿歸朝,至七年春正月,復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增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一百户。其年夏六月,再授山南節度使。
  • 45.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廣政)二年春二月,上以公世為華族,家□名才,爰遵歸妹之文,遂展降嬪之禮。秋七月,遽轉授公山南節度使,自軼滿歸朝。至七年春正月,復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增食邑五百户,食實封一百户。其年夏六月,再授山南節度使。
  • 46.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廣政)十有三年春正月,公以聖主昭彰一德,表正萬邦,乃竭赤誠,同獻徽號。冊禮既飭,命數彌隆,就加公守太保,改賜匡時翊聖推忠保大功臣。十有四年春正月,轉充捧聖控鶴都指揮使。
  • 47.    《九國志》卷7《孫漢韶傳》:會何重建以秦、階、成三州歸附,鳳州石奉頵堅守不通我使,昶遣漢韶入城宣慰,號令嚴肅,秋毫無犯,駐數日乃還。
  • 48.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廣政)十年春正月,雄武帥臣將山河而仗順,鳳集郡守握兵甲以攜離。公奉命專征,籌謀制勝,洎成勳烈,益腆渥恩。秋七月,除武信軍節度使,旋年轉左匡聖馬步軍都指揮使。
  • 49.    《舊五代史》卷129《孫漢英傳》:孫漢英,太原人也。父重進,事唐武皇、莊宗為大將,賜姓,名存進,《唐書》有傳。漢英少事戎伍,稍至都將,嘗為東面馬步軍都指揮使。清泰初,興元節度使張虔釗失軍於岐下,遂以其地西臣於蜀,漢英兄漢韶,時為洋州節度使,因茲阻隔,亦送款於蜀,由是漢英與弟漢筠久之不調。漢乾祐中,太祖西征蒲、雍,以漢英戚里之分,奏於軍中指使。蒲、雍平,班師,隱帝以漢英為絳州刺史、檢校司徒。廣順元年冬,卒于都。
  • 50.    《全唐文》卷840錄呂夢奇《後唐招討使李存進墓碑》:公諱存進,字光嗣。本姓孫氏,樂安人也。……父佺,振武節度都押衙左校練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十四年正月轉左廂步軍都指揮使。二月,奉命權蕃漢馬步副總管。……十六年三月制授單于安北都護御史大夫,充振武節度麟勝朔等州觀察處置營田押蕃漢等使。……(十九年)二月,以公之功加特進、檢校太傅、隴西郡開國男,食邑三百户。當年鎮州有不令之臣張文禮,弒其主而據其位,……四月授北面行營都招討使,公奉辭伐罪,固敵是求。……惟公乘勝深入,為流矢所中,身終於陣。享年六十八。……同光二年冬十月贈太尉,以十一月八日葬於太原縣(闕)夏鄉鄭村東厚,禮也。
  • 51.    《九國志》卷7《何重建傳》:廣政十年,契丹犯中原,虜使齎偽詔至,重建不勝其憤,謂將吏曰:“吾事石氏二主,八擁旄節,人臣之榮已極矣,豈能交臂以事戎狄?”乃斬其使,以秦、成、階三州歸款於我。
  • 52.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本紀》:廣政十年春正月,晉雄武節度使何重建殺契丹使者,以秦、階、成三州來降。癸丑,命左千牛衞上將軍李繼勳為秦州宣慰使。二月壬戌,李繼勳與興州刺史劉景攻固鎮,拔之。何重建請我兵與階、成兵共扼散關以取鳳州。丙寅,帝發山南兵三千七百赴之。辛未,重建遣宮苑使崔延琛攻鳳州,不克。是月,晉劉知遠稱帝於晉陽。三月癸巳,詔山南西道節度使孫漢韶詣鳳州行營。先是,翰林承旨李昊謂王處回曰:“敵復據固鎮,則興州道絕,不能復援秦州矣。請移興元兵救之。”因有是命。丙午,漢韶將兵二萬攻鳳州,軍於固鎮,分兵扼散關以絕援路。夏四月乙亥,晉鳳州防禦使石奉頵以鳳州來降,我於是盡有秦、鳳、階、成之地,悉復前蜀王氏疆土。
  • 53.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本紀》:是月(六月),帝宴勞張虔釗等,虔釗奉觴為壽,帝手緩不能舉觴。初,帝得風疾逾年,至是遂病。……秋七月甲子,立皇子東川節度使、同平章事、親衞馬步都指揮使仁贊為太子,仍監國……是夕殂,年六十一。
  • 54.    全唐文:卷八百四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2-10-02]
  • 55.    實賓錄:卷五  .國學典籍網[引用日期2022-10-02]
  • 56.    吳鋼.全唐文補遺·第7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203-205
  • 57.    舊五代史:卷五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0-02]
  • 58.    《十國春秋》卷51《張業傳》:業性豪侈,強市人田宅,藏匿亡命,又於私第置獄系負責者,或歷年至於瘐死。蜀人大怨之。……左匡聖都指揮使孫漢韶宿與業不和,密告業父子謀反。後主大怒,亷得其專恣狀,乃與李昊、安思謙謀,俟其入朝執殺之,下詔暴業罪惡,籍其家。
  • 59.    《全宋文》卷58錄張賀《孫漢筠墓誌》:公諱漢筠,其先出自周文王之子康叔,……樂安即漢安定太守會宗之裔矣,近世徙家太原,今為太原人也。皇考諱存進,後唐振武軍節度使、麟勝朔□州管內觀察處置營田押蕃落等使、行營蕃漢馬步使兼天雄軍馬步軍指揮使、北營行營都招討使、單于安北都護、使持節朔州諸軍事、守朔州刺史、特進、檢校太傅,追贈侍中,追封曾國公。公即侍中曾國公之第五子也。……皇朝乾德二年,轉授和州團練使。公仕唐、晉、漢、周、宋五朝,頗著勳績。……有子晏明,今充前班殿直,見監渡於西蜀新津。有侄晏宣,西頭供奉官。……即以開寶八年五月一日遷公與郡君合葬於西京洛陽縣賢相鄉陶村原,禮也。
  • 60.    《全唐文》卷840錄呂夢奇《後唐招討使李存進墓碑》:夫人彭城劉氏,聞詩立德,約禮成規。夫人渤海金氏,素稟全儀,生知懿範,柔順同符乎坤德,賢和共出於家風。有子七人,長曰漢韶,河東節度押衙都牢城使兼右廂五院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次曰漢威,河東節度押衙安國軍馬步軍副指揮使兼都牢城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次曰漢殷,前振武節度押衙沿河五鎮都知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次曰漢郇,河東節度隨使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次曰漢筠,前振武節度單于安北都護府司馬。次曰祿兒,語多穎悟,似有神通。適當懷橘之年,自立成人之智。次曰歡兒,神彩疏通。骨氣清秀,對日之年未逮,摩天之勢已高。可謂荀氏八龍,賈生三虎,並生於德門者也。
  • 61.    《全唐文補遺》第7輯錄王乂《孫漢韶墓誌》:公即唐雲州別駕諱□之曾孫,嵐州使君司徒諱昉之孫,後唐振武軍節度使、贈太尉諱存進之長子。……贈譙國夫人李氏,公之夫人也,先公歿世。有子五人:長曰晏琮,懷忠秉義□臣、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守右威衞大將軍、守眉州刺史兼御史大夫、駙馬都尉,尚蘭英長公主。次曰晏琦、晏珍,充東頭供奉官。幼曰晏珪、晏玫,未仕。一女,妻於武定軍節度使呂公之第二男西頭供奉官宗□。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