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殿英

(民國時期軍事人物)

鎖定
孫殿英(1889—1947),字魁元。河南永城人。早年不務正業,與地痞為伍。1914年投河西土匪張平,後加入豫西廟會道。1925年入國民軍,歷任旅長、師長、軍長。1928年因挖掘慈禧太后和乾隆皇帝的墳墓,被國人罵為“東陵大盜”。1933年率軍參加熱河抗戰,1939年任新編第五軍軍長。1942年11月晉升陸軍中將。1943年5月,公開投敵,並招龐炳勳降日,旋被委任偽第二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豫北“剿共”軍總司令、偽第六方面軍總司令等職。抗戰勝利後,投靠蔣介石,其部改編為新編新四路軍,參加內戰。1947年5月,解放軍解放湯陰時被俘,不久在獄中病卒。 [2] 
全    名
孫殿英
別    名
孫魁元
所處時代
民國時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永城縣小馬牧集孫家莊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47年
國    籍
中國

孫殿英人物生平

孫殿英,字魁元,1889年生於河南省永城縣小馬牧集鄉孫家莊一農民之家。幼年讀本鄉私塾。曾在洛陽入民間廟道會,任道長。1922年投奔馮玉祥任命的豫西鎮守使丁香玲部,歷任排長,機槍連連長、營長等職。1925年被憨玉昆改編,任憨部第五混成旅旅長,同胡景翼國民二軍作戰。失敗後改投國民三軍葉荃部,任旅長、副師長、師長等職。
不久,他脱離國民三軍葉荃部,投往山東依附張宗昌直魯聯軍,任第五師師長。1926年春,參與直魯聯軍進攻國民軍一軍和三軍。在河北滄縣與國民軍作戰中因戰功卓著,被張宗昌委為直魯聯軍第14軍軍長。1927年任河北大名鎮守使,同年秋阻擊馮玉祥北伐軍。失敗後接受改編,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第12軍軍長。
1928年所部駐防河北薊縣期間,他派兵進入清東陵,以演習為名掘墓盜寶,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清東陵盜墓”案。同年,所部縮編為42旅,他任旅長。1929年,所部又擴編為師,他任第十師師長,駐防山東膠東一帶。1930年春,他加入馮玉祥閻錫山一方同蔣軍作戰,被馮、閻委為第四方面軍第五路軍指揮兼安徽省政府主席,開赴皖北地區作戰。
中原戰場形勢日益明朗時,他暗中與張學良取得聯繫,投入東北軍,任第40師師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任第41軍軍長。1933年2月,任華北第九軍團總指揮,率部同日軍於熱河圍場及赤峯一帶作戰;後又參加長城抗戰。雖多次抗擊日軍瘋狂進攻,但所部亦有大批傷亡。同年5月4日,任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委員。6月27日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青海省屯墾督辦,率部西進,途經寧夏時受到西北迴族軍閥馬鴻逵的攔擊。1934年2月他被免職,閒居山西晉祠。1936年2月,被宋哲元委為察北保安司令。七·七事變後,他又兼任冀北民軍司令及冀察遊擊司令。
1939年1月26日,任新編第五軍軍長,率部於冀南;魯西、豫北地區對日作戰。1942年11月20日,他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中將,1943年8月12日,他投靠日偽,同年12月14日被重慶國民政府免去中將原官。
不久,他任日偽第五軍軍長,駐防河南林縣及太行山區,配合日軍對我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當國民黨河北省主席兼24集團軍總司令龐炳勳於日軍掃蕩中負傷後,他積極出面進行動員拉攏,將龐拉入日偽行列。遂他任龐炳勳偽24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後又任日偽冀北“剿共”軍總司令、日偽第六方面軍總司令等職。在日偽期間,曾秘密容納中共地下黨員及抗日積極分子在其部隊中開展活動,並予糧彈槍械接濟八路軍,密訂和平相處協議。
日本投降後,其部被國民黨編第四路軍,後編三縱隊任司令。1947年5月在湯陰被解放軍俘虜,旋因鴉片煙癮太重病故,時年58歲。當地縣政府曾在其墓地立木牌書“孫殿英之墓”。 [1] 

孫殿英人物經歷

孫殿英盜掘清東陵

1928年正是軍閥混戰,國窮如洗,民不聊生的荒亂年月,不屬國民黨正規軍的雜牌軍孫殿英部,被蔣介石另眼相看,剋扣孫部糧餉。部下官兵已半年沒有發餉,其軍心浮動,常有開小差的事情發生,上峯若再不撥糧款,恐怕開小差的更多,甚至有譁變的危險。部隊這一嚴峻的形勢,迫使孫殿英不得不苦思着“解藥”。驀地,一個罪惡的念頭在他腦海萌發———“盜墓去!”
清東陵全景 清東陵全景 [5]
孫殿英把幾個師長叫來商量了一番,幾個師長當然積極贊成。1928年7月初,在馬蘭峪各街道路口的牆壁上突然出現了第十二軍的佈告,告示從即日起在東陵進行軍事演習,嚴禁黎民百姓入內,並限令演習區域的居民必須從速遷出,否則發生意外概不負責。老百姓看了佈告,誰敢不搬出,連那些守護陵寢的旗丁,也一個不剩地出了陵區。孫殿英唯恐泄露機密,又在陵園四周設置警戒,不許任何外人入內,並散出謠言,説陵園四周布有地雷。這樣一來,更沒有人敢靠近陵區一步了。與此同時,駐馬伸橋的孫殿英部第八師師長譚温江率部向馬蘭峪馬福田部襲擊,激戰數小時,馬部不支,隊伍潰散。
之後,譚温江和旅長韓大保率工兵營等部開始在東陵掘墓。7月4日首先掘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工兵營在陵寢各處連續挖了兩天兩夜找不到地宮入口。孫殿英急了,派人把當地地保找來。深更半夜,姜石匠突然被幾個軍人請到東陵來,他迷迷糊糊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孫殿英對姜説,請指點一下進入慈禧寢宮的墓道入口就送你回去。
在石匠的帶引下,墓道口找到了,但道口被多層花崗石堵得嚴嚴的,石頭與石頭之間又用的是桐油糯米石灰漿黏固,真可謂天衣無縫,比自然山石還難鑿。工兵營長叫人搞來兩大桶硝鏹水,想用侵蝕的辦法打開石障,但還是無濟於事。時值夜半,掘墓的官兵一個個累得汗流浹背,癱倒在地上。孫殿英一看急了,乾脆叫部下運來炸藥,牽上導火索。只聽“轟、轟”幾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慈禧陵墓的墓道被炸開一個大窟窿,剎時“嗖嗖”———一股股陰黴氣從墓裏竄出,嚇得官兵直往後退。“他奶奶的,還不趕快下去!”孫殿英吼道。於是掘墓官兵提着馬燈戰戰兢兢地沿墓道往下,孫殿英又吼道:“他奶奶的,誰也不許胡來,誰胡來我崩了他!”又命譚師長帶一排士兵堵在墓道口,誰敢攜寶潛逃就打死誰。
這些官兵帶着恐懼穿過墓道進入地宮,但見石條供桌上的珠寶閃閃發光,真像阿拉伯著名小説《一千零一夜》裏“芝麻開門”後的情景。已半年沒發薪餉像餓牢裏放出來的這些匪兵,已顧不得許多了,一擁而上,將供桌上的殉葬寶物搶得精光。然而他們貪心不足,又以刀劈斧砍,將慈禧的棺打開,那滿棺的金銀珠寶更是燦燦瑩瑩。匪兵們又羣起向棺裏撲去,將棺內珍寶劫掠一空。搶掠中,慈禧屍骸被扯出棺外;在爭搶屍身寶物中,屍首被分拆,慘不忍睹。有三名軍官為爭奪寶物互相殘殺,死於地宮內。匪兵們在撬動棺木時又發現一個地洞,復又將地洞寶物搶光。
慈禧墓盜畢,孫殿英又命挖乾隆的裕陵。挖法與前一樣,也是用炸藥開墓道入口。乾隆的地宮更富麗堂皇,其屍身已腐化,僅剩頭髮和肋骨等。匪兵們進去後,同樣將乾隆棺的寶物搶劫一空。之後孫殿英還想盜掘順治的孝陵,因聽人説順治帝於生前在五台山為僧,該陵裏的棺系空棺,便沒有下手。遂擬掘康熙的景陵,正欲動手,不料石下溝中流出黃水,後暢流如瀑布,頃刻地上已積水二尺餘,故又未動手。7月11日,經過七天七夜的瘋狂盜掘,孫殿英部滿載開拔西去。 [5] 

孫殿英察哈爾抗戰中左右漁利

1932年年底孫殿英曾主動向張學良“請纓援熱”。孫部第41軍當時約有3萬餘人,奉命開進熱河後,曾頑強地阻擊過日軍的進攻,頗得輿論界的讚揚,孫殿英也被褒為“抗日有功”。
對於孫殿英部北上抗日,馮玉祥早就有所關注。1932年12月15日,其日記中稱“李錫九先生來,談大局之危險,及孫殿英及張某尚存有一點不甘”。李錫九是孫殿英的總部顧問,通過李錫九,馮玉祥與孫殿英早就拉上了關係。馮還透過中共黨員宣俠父的關係進一步聯絡孫殿英,宣俠父是孫的秘書長。
1933年2月21日,馮玉祥在日記中稱:“同馬驥才先生談孫殿英等之退路的事情。”換言之,孫殿英恐南撤長城將遭繳械命運,遂退入了熱河的側翼察哈爾,這也與馮玉祥的謀劃有所關聯。孫殿英部先是退往多倫,後來駐防於赤城、龍關一帶。孫部此時還兼併了幾股殘軍,尤其是湯玉麟的部隊,又吸納了部分退入關內的抗日義勇軍,全軍人數已達四五萬人,對外號稱十萬大軍。3月11日,馮玉祥雲“馬驥才來,談殿英的電報,為他如何作法。我告以現在綱領之事”。此時方振武部準備北開,汾陽軍校學生也正準備前來張家口,馮玉祥在中共的幫助下準備揭櫫抗日,遂告以孫殿英,希望孫能共襄義舉。到3月31日,“馬驥才先生説,孫決無問題。但有人説尚須注意”。換言之,孫的代表馬驥才表示孫決心參加抗日同盟軍,但馮玉祥據其他渠道得知,孫的態度仍搖擺不定。
孫殿英面對馮玉祥的拉攏,確實也曾深思熟慮過。據孫部總部政訓處參謀王任之回憶稱:“馮先生為了壯大實力,曾渴望孫殿英參加抗日同盟軍。派鄧仲芝先生和張慕陶先後來沙城會晤孫殿英,説明馮先生對孫的期待。孫殿英本人過去是馮先生的部下,為老朋友。關於這個問題,孫很重視其意義,原因是‘抗日’深得民心,有美名。同時孫也想借此機會擺脱蔣介石的節制。”“經與李錫九先生密議,決定先摸一下同盟軍的底,再定行止。”後來,孫殿英寫了一封密信,派專人王任之專程赴張家口,面交同盟軍總部政治部部長張慕陶。“信內提出三個問題:(1)同盟軍是否有第三國際的支援?(2)馮先生過去購買蘇聯的一大批槍支彈藥已否從庫倫(即烏蘭巴托)運回張家口?(3)軍餉問題如何籌措?”“張對我説:‘國際支援指望不上,寄存外蒙的槍支彈藥已派人去聯繫,短期內難望有結果;軍餉問題沒有固定來源,一時還想不出辦法,等等。”王任之回去覆命,“孫殿英聽上述情報後,對抗日同盟軍不再抱任何幻想。對馮先生也逐漸冷淡下來”。孫殿英從感情上同情馮玉祥反蔣抗日,但精明務實的他得知馮玉祥沒有蘇聯外援,又無槍械和穩定的糧餉,故決心與馮玉祥劃分界限。
國民黨中央認為孫殿英部對於解決察變至關重要。對於孫殿英部問題,蔣介石責令北平軍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拿察哈爾省主席職位並補助軍餉50萬元為條件,換取孫部進攻張家口。在這一階段中,何應欽三次派藍衣社頭子劉健羣來沙城遊説孫殿英。又讓龐炳勳部尾隨其後,迫孫前進。對於“主席”一職,孫殿英頗為心動,便找韓麟符、李錫九、宣俠父等人商議此事。李錫九等人對孫説,攻打馮玉祥的抗日隊伍是敗壞名聲、自取滅亡之途,萬萬不可為,孫殿英也認為是不得人心之舉,便未從何應欽之命。但他又不敢得罪何應欽,決定察看馮玉祥的實力以後再作最後決定。他派人去張家口同盟軍總部,見到了張慕陶和吉鴻昌將軍、得知馮的軍火充足,尚有大部在庫倫待運。同盟軍官兵士氣旺盛,同仇敵愾,堅信抗日必勝,國恥必雪。吉鴻昌轉達了馮玉祥的意見,盼孫殿英能共同合作,為國殺敵。孫殿英看到蔣、何與馮玉的態度都很強硬,不由為難。他既不想攻打馮玉祥落個罵名,也不想得罪‘中央’斷了後路,思來想去,決定以走為上策,讓開那個是非之地。
孫殿英深知所部在察事中的重要地位,遂藉此機會提出屯墾青海之議。孫殿英率部退入西北,既可遠離抗戰前線,又可避免被中央縮編。況且,西北地廣人稀,並非中央軍勢力所及,有着較大的發展空間。孫殿英答應開拔西去。 [3] 

孫殿英湯陰戰役中被劉鄧大軍俘虜

1947年3月,中共中央軍委為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扼住中原要地,迫使國民黨軍隊增援豫北,減輕山東、陝北這兩個解放區主戰場上的壓力,3月下旬電令劉鄧大軍挺進豫北。劉伯承鄧小平堅決落實中央軍委的指示,於3月22日迅速發起豫北戰役,短短10天之內,解放軍便攻克了豫北大部分國統區,孤立了安陽的國民黨四十軍,拿下了孫殿英部駐守的五陵,將包圍圈迅速向湯陰城緊縮。駐鶴壁的孫部第八師急忙向湯陰靠攏,途中被解放軍殲滅一個半團,剩下一個半團潰向安陽四十軍防區。
孫殿英看到戰役剛剛打響,自己的部隊便被打垮近三分之一,湯陰也即將被合圍,十分沮喪。正當這時,蔣介石發來電報為他鼓氣:“殿英孤軍奮戰,戰果輝煌,我當不惜任何犧牲,決以全力為殿公解圍,整個豫北局面決能打開。”孫殿英這才心穩神安,下令部隊審慎對付,嚴加防範。
4月4日,劉鄧大軍從四面開始向湯陰合圍,湯陰攻堅戰正式打響了。攻城前,劉伯承命令部隊用無引信炮彈向城內發射勸孫殿英起義的信件。孫殿英召集部下研究後,認為國民黨有強大的海陸空軍,並有美國做後台,戰爭只要打響,必獲全勝;共軍人少勢弱,武器裝備較國軍更是懸殊,將來肯定不是蔣介石的對手;眼下的局勢對他們也很有利,只要打勝這一仗,既可受到蔣介石的嘉獎,又能顯顯他們的威風,同時也有了今後同蔣討價還價的本錢。權衡了利弊之後,孫殿英決意繼續隨蔣反共,拒不投降,更不起義。
劉伯承也明白,要讓這個老牌軍閥放下武器或者改惡從善,談何容易!於是,他下令,隔三差五對湯陰城發起攻擊。5月1日傍晚,解放軍用10多門大炮向湯陰東北角城牆發起猛烈轟擊,很快就將城牆掀開一個20多米寬的缺口,倒塌的城牆幾乎將護城河填平。炮火一停,解放軍的主力部隊就在輕重機槍的掩護下,發動強攻。原來,劉鄧首長根據整個豫北戰場形勢的變化、前期數次佯攻積累的經驗教訓和獲得的城防要情,認為發動總攻的時機已經成熟,下命令對湯陰城發起總攻。
1947年5月2日,晉冀魯豫野戰軍攻克湯陰城 1947年5月2日,晉冀魯豫野戰軍攻克湯陰城 [4]
自知大勢已去,孫殿英不禁仰天哭叫:“天意滅我!天意滅我!”遂欲舉槍自殺,隨從見了迅速奪去他的手槍。於是,一夥高級軍官們簇擁着孫殿英,一窩蜂似的擁向城東南角那個有寨牆的大型地堡。2日凌晨1點多鐘時,攻城部隊從俘虜口中得知,孫部指揮機關已轉移到這個地堡內,立刻又將火力都集中到了這裏。孫殿英眼見自己已是水盡山窮,忽然,他抓去軍帽,甩在地下,向部下吼道:“媽他個蔣光頭!再不給他當炮灰了!”並氣急敗壞地命令洞口的一個侍從:“上寨牆喊話,就説我們投降!請人家來人談判。”不大一會兒,來了幾位解放軍,他們説:“我們優待俘虜,只要放下武器就是好弟兄。你們現在先下令,讓你們的部下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參謀長鄧甫喧遂讓傳令兵們出去傳令:“停止射擊,繳槍投降。”
押送孫殿英的途中,劉伯承接見了孫殿英,對他説:“抗戰時,你曾給我們一二九師讓過路,請八路軍的一些首長吃過飯,還主動送給我們一些槍支。雖然你後來追隨蔣介石積極反共,但我們不會忘記舊情。”劉伯承接着説:“我和鄧政委還要請你吃頓飯,招待你一下。”隨即,劉伯承安排參謀長李達親自準備了這頓飯。席間,大家談笑風生,孫殿英非常感動,一再感謝劉鄧首長的不殺之恩。 [4] 

孫殿英相關研究

賀江楓.流動性軍閥的生存邏輯:孫殿英西進與北方政局之變動(1933—1934)[J].史林,2021,(第6期).
王英維.孫殿英與察哈爾抗戰[J].蘭台世界,2015,(第28期).
參考資料
  • 1.    楊保森,任方明著,西北軍將領錄,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10,第188-190頁
  • 2.    章紹嗣,田子渝,陳金安主編,新編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武漢出版社,2015.07,第764頁
  • 3.    王英維:《孫殿英與察哈爾抗戰》,《蘭台世界》2015年第28期,第19-21頁
  • 4.    王貞勤:《東陵大盜孫殿英被俘的前前後後》,《黨史縱覽》2017年第3期,第35-38頁
  • 5.    王謙:《孫殿英盜掘東陵內幕》,《文史春秋》2003年第11期,第57-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