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樞

(中國科學院院士)

鎖定
孫樞(1933年7月23日~2018年2月11日),江蘇金壇人,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倫敦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
1933年7月23日出生於江蘇金壇,從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87年出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198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1991年出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2] 
孫樞長期主持或參與中國地球科學及資源環境科學發展戰略研究,為中國地質學領域的規劃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 
2018年2月11日8點52分,孫樞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2] 
中文名
孫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金壇市
出生日期
1933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
2018年2月11日
畢業院校
南京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小秦嶺
張廣才嶺和完達山地區地質》,《川西磷酸巖》
主要成就
198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6年和1987年兩次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展開
主要成就
198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6年和1987年兩次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3年獲“中國沉積學成就獎” 收起

孫樞人物生平

1933年7月23日,孫樞生於江蘇省金壇。
1950-1953年,就讀於南京大學地質系。
孫樞 孫樞
1953年,(國家批准提前一年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1953-1956年,從事錳礦、磷礦和石油地質等研究。
1957-1960年,任中蘇合作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隊小興安嶺地質隊隊長。
1961年初-1962年初,在北大進修有機化學課程。
1962-1965年,研究四川盆地西緣泥盆系生物元素地球化學、磷塊巖和磷鋁質巖。
1965年8月-1966年7月,參加中國科學院河南禹縣四清工作隊。
1966年8月-1973年7月,接受湖南錳礦、援阿磷塊巖物質成分、遵義錳礦石鐵的存在形式、河北豐寧磷礦地質、以及有關地震地質工作等任務。
1973年7月-1974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河南確山五七幹校勞動學習。
1974年下半年-1975年下半年,對川、滇、桂、湘、鄂、豫和晉等省十多處磷塊巖和沉積鐵礦開展調查和研究。
1975年下半年-1979年,參加國家地質總局、冶金工業部和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富鐵礦會戰的科研工作,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冀東隊隊長和中國科學院許昌隊隊長;期間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七室負責人。
1978年,晉升為副研究員,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所長。
1979年,開始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1981-1985年,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蘇北盆地綜合研究隊及東濮盆地綜合研究隊隊長。
1982年,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84-1987年,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85年,開始同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地質研究所許靖華教授合作研究。
1986年,當選國際沉積學家協會(IAS)理事,連任兩屆至1994年。
1987-1991年,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
1991-1995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1992-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連選連任三屆)。
1993年,當選全球沉積地質計劃委員會(GSGP)委員,至2000年。
1995年,任新一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至1999年12月)和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副主任(至2003年)。
1997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15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97-2003年,當選國際岩石圈計劃(ILP)執行局委員。
200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連選連任三屆至2006年)。
2008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任期至2012年)。 [4] 
2018年2月11日8點52分,孫樞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2] 

孫樞主要成就

孫樞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孫樞工作照
孫樞工作照(5張)
1956至2010年,孫樞共承擔國家、部委和部門科研任務15項,國家、部委和部門戰略和諮詢研究項目13項。 [5] 
1953-1956年期間,從事錳礦磷礦石油沉積學研究。
1953年,孫樞隨侯德封所長、葉連俊主任赴湖南、廣西江西等地調查了多處錳礦牀,並在湘潭發現大型原生沉積碳酸錳礦,這一研究工作為解決當時鋼鐵工業對錳礦資源的急需做出重大貢獻。
1956-1960年,參加中蘇合作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自1957年起領導小興安嶺地質隊,合作完成《中國東北北部地質概況》專著和有關地質圖件,主持完成《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完達山地區地質》專著。
1962年~1965年期間,孫樞同合作者一道研究四川紅色盆地西北緣泥盆系生物元素地球化學和磷酸鹽岩,對磷礦成礦時代提出新觀點,提出磷塊巖和沉積磷酸鹽岩新類型。
1970年代後期,在地質部、冶金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開展富鐵礦會戰期間,孫樞先後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冀東富鐵礦科研隊和許昌富鐵礦科研隊隊長,在古地理、古地貌、古氣候和古風化作用研究的基礎上,對河南地區古風化殼型富鐵礦的前景作出評價,併合作完成《華北斷塊區南部前寒武紀地質演化》專著。
1970 年代末,孫樞同合作者研究沉積盆地分類和中國克拉通區張裂型盆地,首次提出豫陝中-晚元古代盆地是坳拉槽型盆地,在國內開拓沉積大地構造學研究,隨後在國內積極推動岩石圈研究,在原地質研究所成立岩石圈演化重點實驗室。
1980年,受國家海洋局委託,孫樞作為國家觀察員代表中國首次出席在新西蘭舉行的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會議,會後提出中國儘快開展南極科學考察的建議。
1980年代,孫樞陸續發表潮汐和風暴硅質碎屑沉積研究結果,在國內開拓了新的研究方向。1984年年底,孫樞前往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大學(ETH)地質研究所作學術訪問,合作發表《寒武紀大爆發前的死劫難海洋》文章。
論文著作 論文著作
1980~1990年代,同許靖華院士和李繼亮研究員等合作研究中國大地構造的有關問題,提出多島海和弧後盆地大地構造模式,1998年合作發表《中國大地構造相圖》專著。
2000年以來,參與中亞造山帶構造演化研究,推動活動論古地理和CO2地質埋存研究,擔任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組織的“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共同首席專家,以及合作開展國土資源部組織的中國地質工作發展戰略研究。
1990年代以來,長期主持或參與中國地球科學及資源環境科學發展戰略研究,提出“從地學大國走向地學強國”、“從地質大國走向地質強國”、以及“資源環境科學數據共享”等戰略目標和措施建議。 [6-7]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獎項名稱
1986年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7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7年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3年
中國沉積學成就獎
2015年
“終身奉獻海洋”紀念獎章
資料來源: [3] 
  • 論文著作
截至2018年,孫樞出版專著4部,主編文集7部,發表學術論文和其他文章200餘篇。 [3-4] 
一、專著
  1. 許靖華,孫樞,王清晨,陳海泓,李繼亮. 1998. 1:4000000中國大地構造相圖. 北京:科學出版社. 1-155.
  2. 孫樞,張國偉,陳志明等. 1985. 華北斷塊區南部前寒武紀地質演化.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216.
  3. 中國科學院黑龍江流域考察隊(編輯)(主要作者有:孫樞,Yu. A. 霍達克, 姜春潮, 陳其英, 陳志明, 戴永定和胥懷濟). 1963. 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完達山地區地質。黑龍江流域及其毗鄰地區地質(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267.
  4. 中國科學院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隊地質組(孫樞為主要作者之一)、黑龍江省地質局. 1959. 中國東北北部地質礦產概況.北京:科學出版社. 1-44.
二、主編文集
  1. 孫樞,安芷生,陳顒,李廷棟,吳國雄(主編). 2005. 地學與社會:學部的視野.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525.
  2. 孫樞(主編). 2002. 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進展. 北京:氣象出版社. 1-287.
  3. 孫樞(主編). 1999. 地質環境系統研究. 北京:海洋出版社. 1-105.
  4. 孫樞(主編). 1995. 世界著名科學家傳記: 地學家.1. 北京:科學出版社.1-215.
  5. Sun Shuet al.(ed). 1989. Developments in Geoscience. Contribution to 28th Internatioal Geological Congress. Science Press. 1-396.
  6. 孫樞,鍾大賚,李蔭槐(主編). 1988. 斷塊構造理論及其應用. 北京:科學出版社.1-220.
  7.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孫樞主編). 1981.沉積岩石學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 1-242.
三、地質科學論文
  1. Huifei Tao,Shu Sun, Qingchen Wang, Xiaofa Yang, Lin Jiang,2014. Petror graphy and geochemistry of lower Carboniferous greywacke adn mudstones in Northeast Junggar,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rovenance, source weathering, and tectonic sett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87,11-25.
  2. 邱振,孫樞,王清晨,鄒才能,2014,。 瓜德魯普統-樂平統全球界線層型剖面沉積相和層序地層。沉積學報,32(3):429-441
  3. Xuelian You,Shu Sun, Jingquan Zhu, Qing Li, Wenxuan Hu and Hailiang Dong. 2013. Microbially mediated dolomite in Cambrian stromatolites from the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 of organic substrate on dolomite precipitation. Terra Nova.25:387-395.
  4. a.Shu Sun,Wenzhi Zhao,Baomin, Baomin Zhang, Jingjiang Liu, Jing Zhang and Xiuqin Shan. 2013. Observation and implication of the paleo-cave sediments in Ordovician strata of Well Lundong-1 in the Tarim Bas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6(4):618-627.b.孫樞, 趙文智, 張寶民, 劉靜江, 張靜和單秀琴. 2013.塔里木盆地輪東1井奧陶系 洞穴沉積物的發現與意義.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43(3):414-422.
  5. 陶輝飛, 王清晨,孫樞, 陽孝法, 姜琳. 2012. 準噶爾盆地東北緣早石炭世南明水組沉積環境及構造背景分析.地質科學, 47(4):941-954.
  6. 孫樞. 2012. 中—新元古代若干沉積地質學問題.載:香山科學會議第444次學術討論會籌備組(編印):我國東部中—新元古界沉積地層與油氣資源.
  7. 孫樞. 2011年《地球生物學》序. 北京:科學出版社.
  8. 由雪蓮,孫樞, 朱井泉, 劉玲, 何凱. 2011. 微生物白雲岩模式研究進展. 地學前緣,18(4): 52-64.
  9. 孫樞. 2011.大力發展我國沉積科學(代前言). 地學前緣, 18(4).
  10. 孫樞. 2011.《山海銘足跡—嚴欽尚教授紀念文集》序二.北京:科學出版社.
  11. 孫樞. 2011. CO2地下封存的地質學問題:應對氣候暖化的科學技術。香山科學會議第415次學術討論會籌備組(編印):規模化二氧化碳鹹水層封存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7-13頁.
  12. 孫樞. 2011. 探地球真知,搏人類福祉—寫在母校地質學科90週年慶典之際。南京大學報: 2011年10月20日八版.
  13. Xiao, W.J., Huang, B.C., Han, C.M.,Sun, S., Li, J.L.. 2010. A review of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Altaid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architecture of accretionary orogens. Gondwana Research, 18:253-273.
  14. Xiao, W.J., Windley, B.F., Huang, B.C., Han, C.M., Yuan, C., Chen, H.L., Sun, M.,Sun, S., Li, J.L.. 2009. End Permian to mid-Triassic termination of the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98:1189-1217.
  15. Xiao, W.J., Windley, B.F., Yuan, C., Sun, M., Han, C.M., Lin, S.F., Chen, H.L., Yan, Q.R., Liu, D.Y., Qin, K.Z., Li, J.L.,Sun, S.. 2009. Paleozoic multiple subduction-accretion processes of the southern Altaids.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309, 221-270.
  16. 孫樞, 王成善. 2009. "深時"(Deep Time)研究與沉積學. 沉積學報,27(5):792-810.
  17. 孫樞, 李任偉. 2009. 我國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和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的30年. 沉積學報,27(5):777-786.
  18. 孫樞. 2009. 追求卓越與創新的歷程—讀《二十世紀中國化探》有感.(謝學錦等. 《二十世紀中國化探(1950-2000)》. 北京:地質出版社.Ⅰ-Ⅱ,英文p.Ⅴ-Ⅶ).
  19. 孫樞, 王成善. 2008. Gaia理論與地球系統科學. 地質學報,52(6):1-7.
  20. Xiao, W.J., Han, C.M., Yuan, C., Sun, M., Lin, S.F., Chen, H.L., Li, Z.L., Li, J.L.,Sun, S.. 2008. Middle Cambrian to Permian subduction-related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of North Xinjiang, N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Central Asi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2, 102-117.

孫樞人才培養

孫樞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培養年輕科學家的力度。從中科院地學部的情況看,目前院士隊伍中海洋科學家所佔的比例還是很小,要使優秀的年輕科學家儘快脱穎而出,擴大我們在海洋領域中年輕院士的隊伍。 [8] 
截至2018年,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後20餘人。 [4] 

孫樞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8年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89年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倫敦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
1996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6年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資料來源: [1]  [3] 

孫樞社會任職

工作照片
工作照片(6張)
孫樞曾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主任,南京大學董事會副董事長和名譽董事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西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地質學院(現東華理工大學)和河南大學客座(兼職)教授,中南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名譽(榮譽)教授。還先後擔任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委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副主任、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委員會副主任、何梁何利基金獎評選委員會委員、Shen-Su Sun基金會主席。 [4] 
孫樞先後當選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第199項國際工作組主席、太平洋科學協會(PSA)執行局委員、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中期評估國際委員會委員兼分析研究培訓系統(START)評估國際專家組主席,還擔任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ICSU-SCOPE)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國際減災十年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國際岩石圈計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太平洋科學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4] 

孫樞人物評價

孫樞先生將畢生精力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他在學術研究和解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出版多部專著,發表200多篇論文,培養的學生多已成為科研、教育的骨幹,曾獲得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
孫樞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科技管理專家和地學、資源環境領域戰略科學家,有多層次的組織管理工作和科學諮詢直至參與國家層面的科技規劃的豐富經驗,為我國有關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十多個國際、國內重要學術組織中擔任要職、為推動國內外科技合作交流,提高我國有關領域的國際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孫樞先生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光明磊落、學風嚴謹、學識廣博、團結協作,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無限忠誠;他用無私奉獻譜寫光輝人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的逝世是中國科學界的一大損失,我們深切懷念孫樞先生,沉痛悼念孫樞先生! [9]  (地球深部探測中心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