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曉軍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鎖定
孫曉軍,1981年9月生,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中共黨員,教授。
現任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中文名
孫曉軍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浙江
出生日期
1981年9月
學位/學歷
博士研究生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性    別

孫曉軍人物經歷

1999.9-2003.6,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獲心理學學士學位
2003.9-2006.6,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2006.9-2009.6,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
2008.9-2008.12,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
2009年7月到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是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2014.10-2015.10,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學
2024.02-,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2] 

孫曉軍研究領域

1,兒童發展心理學
2, 人格與社會性發展
3, 同伴交往
4, 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

孫曉軍科研論文

發表論文(近5年):#共同第一,*通訊作者 [1] 
Niu, G. F#., Zhou, Z. K., Sun, X. J*., Yu F., Xie, X. C., Liu, C.Q., Lian, S.L (2018). Cyber-ostracism and its relation to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optimism.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23, 105-109.
Geng-feng Niu, Yi-jun Luo, Xiao-jun Sun, Zong-kui Zhou, Feng Yu, Shen-long Yang, Liang Zhao. (2018). Qzone use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31, 58-62.
Xiao-jun Sun, Geng-feng Niu, Zhi-qi You, Zong-kui Zhou, & Yun Tang. (2017). Gender,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coping on different stages of depression severit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9, 177-181.
Niu, G. F#., Sun, X. J#., Subrahmanyam, K., Kong, F. C., Yuan, T., Zhou, Z. K. (2016). Cue-induced craving for Internet among Internet addicts. Addictive Behaviors, 62, 1-5.
Niu, G. F#., Sun, X. J#., Tian, Y., Fan, C. Y., Zhou, Z. K. (2016). Resilience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tracism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9, 77-80.
Sun, X., Tian, Y., Zhang, Y., Xie, X., Heath, M. A., Zhou, Z. (2015).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36(3), 227-252.
柴喚友, 牛更楓, 褚曉偉, 魏祺, 宋玉紅, 孫曉軍*. (2018). 錯失恐懼:我又錯過了什麼?心理科學進展(01), 527-537.
連帥磊, 孫曉軍*, 牛更楓, 周宗奎. (2017). 社交網站中的上行社會比較與抑鬱的關係: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及性別差異. 心理學報(7), 941-952.
孫曉軍, 柴喚友, 牛更楓, 崔曦曦, 連帥磊, 田媛.(2017). 社交網站中的自我表露對青少年孤獨感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 心理發展與教育(4), 129-136.
孫曉軍, 童媛添, 範翠英. (2017). 現實與網絡社會排斥與大學生抑鬱的關係: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心理與行為研究(02), 169-174.
徐歡歡#, 孫曉軍#, 周宗奎, 牛更楓, 連帥磊.(2017). 社交網站中的真實自我表達與青少年孤獨感: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02), 138-141.
魏祺, 孫曉軍*, 連帥磊, 宋玉紅. (2017). 社交網站使用對體像滿意度的影響:體像比較的中介作用和自我客體化的調節作用. 心理科學(04), 920-926.
周宗奎, 劉慶奇, 楊秀娟, 孫曉軍*. (2017). 社交網站使用對青少年孤獨感的影響:鏈式中介效應分析. 心理與行為研究(02), 155-161.
周宗奎, 連帥磊, 田媛, 牛更楓, 孫曉軍*. (2017). 社交網站使用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關係: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 心理發展與教育(03), 297-306.
楊秀娟, 周宗奎, 孫曉軍, 劉慶奇, 連帥磊. (2017). 社交網站積極自我呈現與青少年抑鬱:鏈式中介效應分析. 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03), 489-493.
劉慶奇, 張晨豔, 孫曉軍, 牛更楓, 周宗奎. (2017). 被動性社交網站使用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中介效應分析. 心理科學(03), 678-684.
連帥磊, 田媛, 孫曉軍, 張晨豔. (2017). 主動性社交網站使用與青少年友誼質量的關係:積極反饋和人際不確定性的中介作用. 心理與行為研究(02), 197-204.
牛更楓#, 孫曉軍#, 周宗奎, 孔繁昌, 田媛. (2016). 基於QQ空間的社交網站使用對青少年抑鬱的影響:上行社會比較和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 心理學報(10), 1282-1291.
孫曉軍, 連帥磊, 牛更楓, 閆景蕾, 童媛添, 周宗奎. (2016). 社交網站使用對青少年抑鬱的影響:上行社會比較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01), 32-35.
柴喚友, 孫曉軍*, 牛更楓, 崔曦曦, 連帥磊. (2016). 親子關係、友誼質量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間接效應模型及性別差異. 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03), 531-534.
崔曦曦, 孫曉軍*, 牛更楓. (2016). 社交網站中的自我呈現對青少年友誼質量的影響:積極反饋的中介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03), 294-300.
牛更楓, 孫曉軍, 周宗奎, 孔繁昌, 範翠英, 魏華. (2016). 網絡相關文字刺激和壓力對網絡成癮者線索誘發渴求的影響. 心理發展與教育(04), 495-502.
牛更楓, 孫曉軍, 周宗奎, 田媛, 劉慶奇, 連帥磊. (2016). 青少年社交網站使用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響:社會比較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學(01), 97-102.
劉慶奇, 孫曉軍, 周宗奎, 牛更楓, 孔繁昌, 連帥磊. (2016). 社交網站真實自我呈現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線上積極反饋和一般自我概念的鏈式中介作用. 心理科學(02), 406-411.
羅青, 孫曉軍, 田媛, 胡祥恩, 周宗奎. (2016). 大學生羞怯與孤獨感的關係:網絡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 教育研究與實驗(03), 87-92.
張永欣, 孫曉軍, 丁倩, 陳武, 牛更楓, 周宗奎. (2016). 兒童人格特質對孤獨感的影響:友誼質量的中介效應. 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01), 60-63.
孫曉軍, 趙競, 周宗奎, 謝笑春, 童媛添. (2015). 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與網絡人際信任的關係: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 心理發展與教育(2), 129-136.
孫曉軍, 趙競, 周宗奎, 陳武, 鮑娜. (2015). 時間管理傾向與病理性網絡使用的關係:網絡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心理與行為研究(03), 410-413.
劉慶奇, 孫曉軍, 周宗奎, 牛更楓. (2015). 社交網站中的自我呈現對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線上積極反饋的作用. 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06), 1094-1097.
牛更楓, 鮑娜, 範翠英, 周宗奎, 孔繁昌, 孫曉軍. (2015). 社交網站中的自我呈現對自尊的影響: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學(04), 939-945.
牛更楓, 鮑娜, 周宗奎, 範翠英, 孔繁昌, 孫曉軍. (2015). 社交網站中的自我呈現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積極情緒和社會支持的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05), 563-570.
牛更楓, 周宗奎, 孫曉軍, 範翠英. (2015). 網絡匿名性和同伴網絡偏差行為對大學生網絡偏差行為的影響:自我控制的調節作用. 中國特殊教育(11), 73-78.
周宗奎, 孫曉軍, 趙冬梅, 田媛, 範翠英. (2015). 同伴關係的發展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01), 62-70.
孫曉軍, 牛更楓, 周宗奎, 魏華, 劉勤學. (2014). 大學生的人際歸因傾向、網絡交往動機與網絡人際關係成癮的關係研究. 心理科學(06), 1397-1403.
孫曉軍, 張永欣, 周宗奎. (2013). 攻擊行為對兒童受欺負的預測:社會喜好的中介效應及性別差異. 心理科學(02), 383-389.
孫曉軍, 鄭曉燕, 周宗奎. (2013). 留守中學生友誼質量和孤獨感的關係:個人力的中介作用. 教育研究與實驗(04), 75-79.
牛更楓, 郝恩河, 孫曉軍*, 周宗奎. (2013). 負性生活事件對大學生抑鬱的影響: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性別的調節作用. 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06), 1022-1025.
趙競, 孫曉軍*, 周宗奎, 魏華, 牛更楓. (2013). 網絡交往中的人際信任. 心理科學進展(08), 1493-1501.
牛更楓, 孫曉軍*, 周宗奎, 魏華. (2013). 網絡成癮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進展(03), 1104-1111.
謝笑春, 孫曉軍*, 周宗奎. (2013). 網絡自我表露的類型、功能及其影響因素. 心理科學進展(02), 272-281.

孫曉軍專著

Xiaojun Sun & Kaveri Subrahmanyam. Media use and youth well-being. In L. Reinecke & M. B. Oliver.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edia use and well-being. Taylor & Francis Group: New York and London. 2016
孫曉軍,趙景欣,雷江華. 《特殊處境兒童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5
高闖, 孫曉軍譯. 《心理學視角的網絡空間:理論、研究與應用》,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4
範翠英, 孫曉軍. 《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

孫曉軍科研項目

主持科研項目(近5年):
1、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自我在社交媒介中的擴展及其適應功能:行為和神經層面的證據.(31872781),項目負責人,在研;
2、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青少年網絡交往的心理效應研究:對現實交往的代償或抑制?(31400887),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3、主持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六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數字化生態下青少年自我的發展:基於社交網站使用的視角,項目負責人,在研;
4、主持國防科技創新特區精準選拔與高效訓練技術主題項目:基於不同年齡起點的精準選拔技術研究(18-163-15-ZT-011-02),項目負責人,在研;
5、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童年期親子互動、同伴交往與心理理論的關係研究(11YJC190020),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6、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同伴交往對家庭功能缺失的青少年心理社會適應的保護機制研究(EHA090426),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7、主持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自主科研項目:信息化時代對中小學生同伴交往和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2016-04-012-BZK01),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8、主持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項目:社交網站使用對青少年自我發展的影響,項目負責人,在研;
9、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中美兒童同伴交往的跨文化研究(2011LS048),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10、主持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青少年網絡交往的心理效應研究(2014A004),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參與科研項目(近5年):
參與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我國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基礎性數據庫構建研究”(11&ZD151)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網絡文化安全監管系統的體系構架、集成及示範應用”(2006BAK11B00)
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校園安全行為檢測體系框架、集成與示範應用”(2011BAK08B05)
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面向個體的網絡行為分析、監管與保護技術研究”(2011BAK08B03)
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專項子項目:“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育特徵調查”(2006FY110400)
參與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自殺/抑鬱症的分子遺傳學和預警基因芯片的合作研究”(2010DFA31790)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童年期兒童同伴交往的發展:中美比較研究”(30270473)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伴交往對青少年情緒與行為適應的助長和抑制:追蹤研究”(30870778)

孫曉軍獲獎情況

2016年 獲華中師範大學第二屆本科教學創新獎一等獎;
2015年 獲第六屆朱智賢心理學獎;
2011年 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2011年 獲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010年 獲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10年 獲武漢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2009年 獲第七屆教師教學競賽三等獎;
2009年 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008年 獲湖北省自然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
2007年 獲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論文優秀獎;

孫曉軍社會兼職

中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專委會委員
中國心理學會網絡心理專委會委員、秘書
湖北省心理學會理事
湖北省心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湖北省兒童全面發展研究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