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慶偉

(西北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鎖定
孫慶偉,男,漢族,1970年9月出生,江西上饒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  [5]  [9] 
現任西北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5-8]  [11] 
中文名
孫慶偉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西上饒 [1] 
出生日期
1970年9月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學    位
博士/研究生
學    歷
研究生

孫慶偉人物履歷

1988年9月,入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學習,先後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6年7月,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其間:2006年8月—2010年8月借調至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 [1]  [5] 
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院長,北京大學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主任,校長助理、秘書長(兼)等職。 [2]  [5]  [9] 
2022年01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秘書長(兼)。 [1]  [9] 
2023年11月,任西北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主持行政工作)。 [7-9] 
2024年04月,任西北大學校長。 [9] 

孫慶偉擔任職務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考古學組)秘書長,中國考古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5] 

孫慶偉職務任免

2024年4月2日,陝西省政府決定,任命孫慶偉為西北大學校長(試用期一年)。 [10]  [12] 

孫慶偉工作分工

全面主持學校行政工作,負責學科建設、審計、國際交流和法律事務。分管社會科學科研管理處、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國際合作部(國際教育學院)、審計處。聯繫地質學系。 [7]  [9] 

孫慶偉研究方向

夏商周考古,考古學史,中國古代玉器研究。 [3] 

孫慶偉研究領域

中國青銅時代考古、考古學史、中國古代玉器與玉文化,代表作為《鼏宅禹跡——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追跡三代》《最雅的中國——春秋時代的社會與文化》《周代用玉製度研究》。 [4] 

孫慶偉開設課程

(1)本科生課程: 田野考古實習、考古學通論(大類平台課)、考古學與古史重建(核心通識課)
(2)研究生課程: 早期玉器研究、《左傳》與周代社會 [3] 

孫慶偉學術論著

孫慶偉出版專著

1、《周代用玉製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追跡三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3、《最雅的中國——春秋時代的社會與文化》,科學出版社,2015年
4、《鼏宅禹跡——夏代信史的考古學研究》,三聯書店,2018年

孫慶偉學術論文

1、《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三次發掘》,《文物》1994年第8期
2、《晉侯墓地出土玉器研究札記》,《華夏考古》1999年第1期
3、《釋珏:論商周時期玉器的計量單位》,《中原文物》2000年第1期
4、《西周玉圭及相關問題的初步研究》,《文物世界》2000年第2期
5、《< 左傳>所見用玉事例研究》,《古代文明(輯刊)》2002年
6、《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114出土叔矢方鼎及相關問題研究筆談》,《文物》2002年第5期
7、《周代祭祀及其用玉三題》,《古代文明(輯刊)》2003年
8、《三代考古與古史重建》,《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第4期
9、《周代金文所見用玉事例研究》,《古代文明(輯刊)》2004年
10、《2003年秋周原遺址(ⅣB2區與ⅣB3區)的發掘》,《古代文明(輯刊)》2004年
11、《周代祼禮的新證據——介紹震旦藝術博物館新藏的兩件戰國玉瓚》,《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12、《論周公廟和周原甲骨的年代與族屬》,《古代文明(輯刊)》2006年
13、《晉侯墓地M63墓主再探》,《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
14、《出土資料所見的西周禮儀用玉》,《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
15、《從新出■甗看昭王南征與晉侯燮父》,《文物》2007年第1期
16、《早期晉都叢考》,《考古學研究》2011年
17、《試論曲沃羊舌墓地的歸屬問題》,《南方文物》2012年第2期
18、《祭祀還是盟誓:北趙和羊舌晉侯墓地祭祀坑性質新論》,《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5期
19、《尚盂銘文與周代的聘禮》,《考古學研究》2013年
20、《有心還是無意:李濟汾河流域調查與夏文化探索》,《南方文物》2013年第3期
21、《考古學的春天: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遺址發掘現場會”的學術史解讀》,《南方文物》2014年第1期
22、《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先周文化探索的早期階段》,《江漢考古》2015年第1期
23、《聯襠鬲還是袋足鬲:先周文化探索的困境(上)》,《江漢考古》2015第2期
24、《聯襠鬲還是袋足鬲:先周文化探索的困境(下)》,《江漢考古》2015第3期
25、《顧頡剛夏史研究與夏文化早期探索》,《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5期
26、《鳳雛三號建築基址與周代的亳社》,《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年第3期
27、《薪火相傳 拓荒草原——讀< 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之路>》,《江漢考古》2016年第4期
28、《疑古還是信古:民國史家對於古史的基本態度》,《古代文明(輯刊)》2016年
29、《有心栽花與無心插柳:先周文化探索的早期階段》,《江漢考古》2015年第1期  
30、《< 輝縣發掘報告>:新中國田野考古範式的確立》,《人民日報》2017年1月10日  
31、《考古學與古史重建》,《李下蹊華——慶祝李伯謙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2017年  
32、《“夷夏東西”的新認識》,《青銅器與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7年  
33、《重與句芒:石家河遺址幾種玉器的屬性及歷史內涵》,《江漢考古》2017年第5期
34、《啓、益之爭與禪讓的實質》,《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35、《界説與方法——夏代信史考古學重建的途徑》,《中國文化研究》2018年秋之卷
36、《“信”比“疑”更難》,《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3期
37、《探索夏文化,方法與發現同樣重要》,《人民日報》2018年5月22日
38、《周原遺址的豐富文化內涵》,《人民日報》2018年9月5日
39、《北京大學田野考古教學傳統探尋》,《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8年第3期
40、《從葛陵楚簡看楚地的祭禱用玉》,《夏商時期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8年
41、《最早的中國:黃帝部落的文化初覺》,《北京日報》2019年1月21日
42、《華夏正脈 民族熔爐——文明視野下的晉文化》,《“晉界”講壇文集》,2019年
43、《夏文化探索:態度、方法與證據》,《光明日報》2019年3月4日
44、《蘇秉琦:為歷史而考古的學科締造人》,《讀書》2019年第4期
45、《考古學的“中國學派”》,《學習時報》2019年5月10日
46、《傳説時代與最早的中國》,《遺產》2019年第6期
47、《三大特質熔鑄早期中華文明基因》,《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7月12日
48、《新中國考古學七十年》,《黨建網》2019年8月6日
49、《追溯文明源流 著就國史新篇 助力民族復興》,《中國文物報》2019年10月11日
50、《“最早的中國”新解》,《中原文物》2019年第10期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