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德榮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市民)

鎖定
孫德榮,女,1963年5月出生,初中文化,齊齊哈爾市龍沙區南航街道新聯社區居民,家住新聯社區喜樂小區9號樓3單元203室。 [1] 
中文名
孫德榮
出生年月
1963年5月
性    別
成    就
中國好人榜

孫德榮人物故事

在南航街道新聯社區,居住着一位被抱養來的“孩子”,她就是孫德榮是父親孫慶春在她小時候抱養回來的孩子,她從來沒有把孫慶榮夫婦當成養父母,而是把兩位老人當成自己的親生父母對待,從小就孝順他們,即便是她結婚後也經常回家看望父母,父母對她也是疼愛有加。她多年如一日,不辭辛勞孝敬長輩,無微不至照料患病的父親,她的真情與無私付出贏得了轄區居民良好的口碑,得到鄰里的一致好評。
她悉心照顧養父的母親。有句古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前些年她的奶奶還沒有去世的時候,每當輪班到養父,她總是一肩挑起照顧奶奶的義務,把奶奶照顧的特別好,從來沒有讓養父在贍養老奶奶的事情上操過心。由於奶奶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她每次在工作之餘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總是把好吃的讓給老人和孩子,有時候即使自己身體不適也不捨得給自己改善,總把好菜好飯留給老人,由於長年照顧年邁的父親和自己的小孫子,她也因操勞過度患上嚴重的頸椎病。後來,奶奶患上了小腦萎縮,常年癱瘓在牀,她堅持給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體、噓寒問暖,把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就這樣,來來往往,她始終堅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照顧奶奶,孝敬母親,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歲,患小腦萎縮第四年。照料癱瘓的奶奶好幾年,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屬人間常情,但確實是難能可貴。她在孝敬長輩方面得到了鄰居的稱讚,為社區居民做出了好榜樣。
她悉心照顧卧牀的養父。1994年,養母去世了,養父接受不了老伴離開他的事實,病倒了,這時候她就搬來和老人同住,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這樣一照顧就是25個春秋。最近半年老人又舊病復發,卧牀不起,住進了醫院,看病花了不少錢,對於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説很是吃力,但她毫無怨言,對老人的照顧仍是無微不至的,老人乾燥大便不通,她就用手給老人摳,老人都不好意思了,她卻説:“沒事的,既然當時您收養了我,我就是您的女兒,那麼今天我就有義務照顧您”,父親在住院期間,孫德榮每天都陪在父親身邊,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顧父親絲毫不懈怠。待出院回到家裏,她仍然堅持每天都給父親擦拭、按摩身體,忙完家務活就陪父親聊聊天解解悶,一有時間就攙扶父親鍛鍊恢復,老人想吃啥,她總是儘量滿足,從來不嫌麻煩,把老人照顧得舒舒服服、乾乾淨淨、開開心心。常言説:久病牀前無孝子,但這句話在她身上並不合適,到現在父親的病情已經比以前好轉,原來滿是皺紋和苦惱的臉上也掛上了笑容。有人説,孝順老人最大的挑戰是“色難”。千難萬難難不過給老人個好臉色,若在照顧老人時流露出半點不耐煩就會讓老人很不安心,這樣的情況在她家是看不到的,儘管有時候她也會遇到難心事,但她從不在父親面前表現出來,而總是面帶笑容,想盡一切辦法把老人們哄開心。父親由於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聽不見,平時老爺子每頓飯都要喝點小酒,她總是儘量滿足,家裏總是給父親備着酒,父親高興的時候,她也總是陪父親喝上兩口,為的是讓父親開開心心。她常説:“誰都有父母,誰都有歲數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兒女,我也有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我現在得做出榜樣來,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兒女才會孝敬我。”沒有豪言壯語,也沒用華麗的辭藻,但正是這樸實簡單的話語卻藴含着大道理。飲水思源,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中華兒女的美德,讓老人安度晚年是每個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上行下效,老人撫養好子女,子女贍養好老人,尊老愛幼的風氣就能一代代傳承下去,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才能發揚光大。她對待自己的養父比親生女兒還要好,用她的善良和孝心為長輩和父母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也為新聯社區喜樂小區居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2] 

孫德榮榮譽稱號

因25年悉心照顧養父不離不棄入選中央文明辦發佈的9月“中國好人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