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徵蘭

鎖定
孫徵蘭,字九畹,號“睡仙”,淇縣南陽村人。生於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卒於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明末御史,擅長書法,淇人尊為“孫老官”。
本    名
孫徵蘭
別    名
孫老官
九畹
“睡仙”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出生地
淇縣南陽村
出生日期
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
逝世日期
1653年

孫徵蘭人物生平

孫徵蘭年少,聰明好學,被譽為“靈童”。二十歲到縣儒學“補弟子員”。明成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春,考取魁位舉人。天啓二年(公元1622年),赴北京參加殿試,考中“進士”。不久,官拜監察御史,“侍殿陛”,恭助朝廷議定國事。崇禎初期,轉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崇禎後期,任四川布政司參政,分守上川南道軍,振旅以律,在邛州峨眉開疆一百餘里。孫徵蘭政績、軍治、文采卓著,晚年返回淇縣南陽村故里,於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善終,享年六十八歲。

孫徵蘭主要成就

孫徵蘭任官在外,但對家鄉十分關心。淇縣(朝歌)為殷商帝都,為弘揚家鄉歷史文化,傳之後世,他與知縣蔡霍等人,在縣城南關驛道西側關帝廟前立巨碑一通,親書“殷朝六七賢聖故都”八個大字。又聯絡鄉紳在城中心十字路口,修“文昌閣”一座(又稱中心閣),總高15米,下為拱圈高台,上建攢尖重檐六角亭,可登亭瞭望四方。此閣建成不久,又在南陽村建起一座古式皇閣,以示相望。
淇縣西部山水秀美,為歷代文人、墨客往來常住之地。孫徵蘭為給朝歌大好河山增色,自費重金,大搞摩崖石刻。在遊人雲集的靈山寺崖高壁上刻詩一首:“山卓(罩)碧雲插漢,泉 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聖,靈傑千古同嘉”。在武公祠,他於東南崖陡壁上刻詩一聯“聖從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萬古明”。上述兩處摩崖石刻,其字均屬當時流行的“館閣體”,字大盈尺,秀雅剛勁。在人稱孫家寨的山頂東崖上,他書刻“印月峯”三個正楷大字,豐肥勁健,氣勢磅礴。他還在雲夢山水簾洞旁,題《仙洞偶筆二首》,在水簾洞懸崖題詞兩句:“天開道眼,山透玄心”,為汲縣香泉寺題寫楹聯:“西天既詳分東土,南海常移住北方”,橫批“淑海香天”。人稱“書林之秀”,並著有《香國樓詩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