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席珍

鎖定
孫席珍(1906年-1984年12月31日),原名彭,學名志新,以字行,筆名丁非、丁飛、明琪、、鄒宏道等。浙江紹興人。作家。曾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因參加“八一”南昌起義而流亡日本。1930年回國後,曾任教北平師範大學國文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文史系、北平中國大學文史系、東北大學文史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主要論著有:《近代文藝思潮》、《戰爭文學論》、《八國文學漫談》。 [3]  1984年12月31日,在杭州逝世。 [2] 
中文名
孫席珍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84年12月31日
代表作品
《稚兒的春天》
《黃花》
筆    名
丁非、丁飛、明琪

孫席珍人物生平

孫席珍(1906~1984),原名彭,學名志新,筆名丁非、丁飛、鄒宏道等,平水同康人,現代詩人、作家。著有創作集《花環》等10部,專著《近代文藝思潮》等14部,論著及翻譯有《近代文藝思潮》等21部,雜著及其他有《曼殊代表作》等15部。
孫席珍自幼聰穎好學。6歲(1912年)時,因家遭火災,隨父至上海入小學。兩年後回到家鄉紹興,幾次跳級,才花了四年多時間,就出色地完成了當時七年制的小學學業。後因家貧,孫席珍跟隨已出嫁了的二姐,進入安徽蕪湖萃文中學學習。1921年7月,在蕪湖讀完了舊制中學,已受到五四新思潮薰陶和影響的少年孫席珍,獨自跑到北京,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哲學。
孫席珍從16歲(1922年)開始,白天在北京大學學習,先後進修、旁聽經濟、法律、歷史、文學、地理等課程,逐漸對文學產生興趣,開始學習寫作。晚上,則在孫伏園擔任主編的《晨報》報館搞校對工作。當時我國古體詩開始衰落,代之而興的是以郭沫若為代表的服務於社會人生的新自由詩。孫席珍順應潮流,先後發表《稚兒的春天》《黃花》等數百首。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前輩對這位不到20歲的文學青年非常賞識,稱讚他為“詩孩。”
孫席珍還積極參加文學社團活動,並進行散文、小説的創作,在《東方雜誌》等全國性的大型刊物發表。這更使他名噪一時。尤其是他寫的一篇題為《槐花》的小説,引起讀者深深的同情。連那些素不相識的學者、專家也稱讚他不愧為“京華才子”。1925年,孫席珍負責編輯北京《京報文學週刊》。
孫席珍在青年時代,就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他南下廣州,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並隨林伯渠參加北伐,擔任連、營政治指導員和團政治助理。攻克武漢後,任總政治部秘書,主編《革命軍日報》。1927年,孫席珍受黨組織派遣參加“八一”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他一度流亡日本。1930年春,孫席珍回國,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擔任講師,同時發起組織北方左翼作家聯盟。1935年一二九運動後,經北方局批准,孫席珍為特別黨小組成員之一,負責北平各界救國會和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的籌備工作,後來被選為常委。
抗日戰爭期間,孫席珍曾在天津辦油印秘密報紙,此後輾轉山東、河南、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省,從事文化界救國抗日運動,並在各地流動講學。抗戰勝利後,他受聯合國經濟總署之聘,曾任專門委員,負責外文編譯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孫席珍歷任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1980年起,他先後被聘擔任中國魯迅研究學會顧問、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浙江省寫作學會會長等職。
縱貫孫席珍先生的一生,他是文學家,著作頗豐;他是革命家,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中國沃原上奔馳,於無聲處製造驚雷;他還是教授,手植桃李,帶出謝冰瑩、王西彥等一批作家學者。 [1] 
1984年12月31日,在杭州逝世。 [2] 

孫席珍人物評價

斯諾曾親作《孫席珍小傳》一文,對他的作品給予很高的評價,稱他為“中國最有才華的年輕作家之一”。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