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家缽

(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鎖定
(1940.12—)北京人。1959年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畢業後去福建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漆畫和木雕研究。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研習雕塑,畢業後留校任教。1980年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任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導師、博士生導師。1986-1987年應邀赴約旦YABMORK大學文學院教授素描、水彩、雕塑、並赴歐洲考察。
中文名
孫家缽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40年12月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出生地
北京

孫家缽個人作品

孫家缽作品

作品以木雕為主,有《老北京》、《老把式》、《大姑娘》、《老母親》等。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出。陶雕《牧歸圖》、《山裏紅 》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獎等。創作的大型人像雕塑和紀念碑矗立在北京、陝西的公共場所。作品為中國美術館及日本、法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美術館和私人收藏。

孫家缽藝術特色

孫家缽創作木雕作品,審美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審美中詩學的“比”,“興”方法之上,建立在中國寫意繪畫“似與不似之間”的標準上,建立在福州木雕“開大荒”的方法上。
孫家缽是中國雕塑家中不多的,幾乎沒有淌過“裝飾性抽象雕塑”的“水”的藝術家之一。其實他並非不懂抽象。他在1986年就去過約旦,90年代也在巴黎的美院畫室呆過。他是在堅持自己的立場。他的立場即:把握木雕造型上的“似與不似之間”的“度”。正是這個“度”被錢紹武邵大箴等稱之為“寫意雕塑”(當然,這有點關起門來續寫中國美術史的意思)。

孫家缽個人生活

文化大革命,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也改變了孫家缽的命運。
孫家缽在遠離北京的福建省度過了文革期間的十幾年,其中有五年是呆在福建工藝美術研究所。在文革及文革之前的中國文化藝術系統裏,所謂工藝美術實際上包括了地方上流傳着的所有的民間藝術種類。作為學雕塑出來的孫家缽,在這個研究所裏,跑遍了幾乎所有的福州,泉州一帶的木雕工藝品廠。1978年,孫家波從福建回到北京的母校——中央美院讀研究生班的時候,他的行囊中多了一把斧子。
這斧子是福建木雕師傅打木雕時開大荒所用。在任何一家木雕廠裏,開大荒是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開大荒的師傅就是經驗最多,技術最高明的老師傅。好的師傅開大荒,會合理利用木料的尺寸形狀和木頭的紋理走向,做到省料又結實,幾斧子劈下去,木雕人物或動物、植物的形象,雖眉眼手足衣飾細節未具,精氣神卻已經呼之欲出。再往下一個工序,刻畫手足眉眼細節的,反而是年輕一些,功夫差一些的師傅。可以説,孫家缽從美術學院畢業後,是福建的老木雕師傅給他另外補上了一堂雕塑造形基本功的課。這一課在學院裏是學不到的。
1980年孫家缽研究生班的畢業作品,木雕創作“屈原”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這把並不起眼的斧子,頂面是正鋭三角形,側面幾乎呈正方形,烏青鋒利而又簡單純樸,從那時起就成為孫家缽打開雕塑藝術之門的鑰匙。同時,藉助這把斧子,孫家缽把自己已經被改變了的命運,再改變一次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從此後,一件件木雕從斧頭下誕生。“半截子美展”上,孫家缽參展的作品已經是成了系列的“老北京”木雕。1985年,孫家缽分到了王府井老美院留學生樓10層上的一間12平米的工作室,其間斧鑿落在木頭上的“邦、邦”聲就沒有中斷過。
1997年,在美院搬遷到酒仙橋二廠之後,當時雕塑系的通道畫廊裏,舉辦了孫家缽的個人木雕作品展。展出的作品除了“老北京系列”,又有了“大姑娘系列”。
2000年,孫家缽在下苑建起了自己更大的工作室。老北京四合院的大拆遷,給孫家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木料。工作室裏的“邦、邦”聲,持久地迴響着。

孫家缽榮譽殿堂

1982年 法國巴黎春季沙龍(法國巴黎)
1984年 第六屆全國美展(北京 中國美術館)
1985年 半截子美展(北京民族文化宮)
1986年 日本東京美術學院展(日本東京)
1992年 “二十世紀·中國”展,並獲學院獎(北京 中國美術館) 巴黎國際藝術成就展(法國巴黎)
1997年 孫家缽木刻展(北京中央美院)
1998年 中國當代美術二十年啓示錄展(北京太廟)
《讀、勤、潔》(合作)、《翔》,入選全國城市雕塑設計方案展;《牧童》,入選首屆全國城市雕塑作品展;《八女投江》(合作),入選第二屆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展,獲優秀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