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可望投清

鎖定
孫可望投清又稱為孫可望降清。
永曆十一年(1657)八月初一日,孫可望發兵十四萬攻打雲南,九月初到達交水縣(故治在今雲南沾益縣)。孫可望委白文選為領兵大總統,白文選卻心向李定國。兵至交水後,文選率所部兵馬投歸李定國。李定國、劉文秀整頓兵馬至交水列營。
兩軍交鋒,孫可望部將馬維興、馬寶皆倒戈,孫可望軍遂大潰。孫可望倉皇東竄,逃往貴陽。留守貴陽的大將馮雙禮見可望大勢已去,謊稱李定國追兵已至,嚇得孫可望僅帶妻兒與少數隨從繼續向東狂奔。
一路上各地南明守將均閉門不納。威行一時的孫可望眾叛親離,隨即逃往清方轄境,並派出使者,向清方接洽投降事宜,並投降於清軍洪承疇部。 [1] 
中文名
孫可望投清
外文名
Sun expected to cast qing
人    物
孫可望
結    果
孫可望投降滿清

目錄

孫可望投清背景介紹

孫可望,從小習文弄武,長大後以經商為生,走南闖北,閲歷豐富。他身材矮小,相貌不揚,但是剽悍異常,膽略過人。明崇禎三年(1630),張獻忠在陝北起義,出身貧苦的孫可望參加義軍,與李定國等人被獻忠收為義子,改姓張。成年後,每遇敵,他率部下沉着應變,被軍中呼為“一堵牆”。因他稍識字,又機靈,頗受張獻忠器重,為張四個養子中之長子。崇禎十七年(1644)八月,張獻忠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立大西政權,孫可望位列羣將之首,以平東將軍,另加監軍,節制文武。
1647年(順治三年),張獻忠在四川西充與清軍接戰中陣亡,身為大西四將軍之首的孫可望接過這個爛攤子,成為軍事上的實際領袖。眼見滿洲肅王還在後面戀戀不捨的一路攆來,大西軍新敗之餘,只好拿毫無戰鬥力的地方雜牌武裝開刀,輕鬆擊潰重慶,貴陽,定番等地的明軍後進入貴州避戰。肅王豪格本打算“宜將剩勇追窮寇”,無奈當時川黔一境已是十室九空,糧草接應不上。軍勢早成強弩之末,再追下去恐怕要“蹶上將軍”,只好悻悻然收兵北返。大西軍才算喘息方定,返駐貴州遵義整頓修養。
大敵方去,獻忠妻張氏和宰相汪兆林興沖沖前來撿落地桃子,每次開會議事公然傲居四將軍之上,發號施令好不快活。沒想到卻惹起眾怒,四條好漢見“皇后”與“宰相”不度德,不度勢,無權無勇還來聒噪,乾脆開會一致決定將其“鎮壓”。事畢,四將軍各複本姓,又公推孫可望為首,實行集體領導。準備以貴州為基地再圖進取。就在此時,雲南沙定州叛亂的消息傳來,當地土司龍在田早年本與大西軍是舊相識,關係深厚。至此極力勸説四將軍以助沐天波平叛為名,收取雲南以為長遠之計。眾人以為有理,於是整頓兵馬西向殺入雲南,沙定州跳樑小醜,哪裏見過如此陣仗,一時被打得抱頭鼠竄。永曆元年四月,大西軍順利攻入昆明城,十月擒殺沙定州。雲南全境告定,然而四將軍之一的艾能奇也在戰鬥中中毒箭陣亡。
由於清軍入關李自成義軍潰敗,戰爭形勢急驟變化。大西政權建立不久,四川的形勢迅速逆轉。大西大順二年(1645),四川的地主武裝向大西政權反撲,南明軍隊幾路向四川進攻,張獻忠只得分兵拒敵。是年七月,孫可望率部南征,打敗了明將楊展,收復了敍州,將明軍追擊至永寧(在今四川敍永縣)。次年,大西軍已無力控制四川局勢,張獻忠放棄成都北上。九月,到達西充鳳凰山下紮營。因扼守朝天關的大西軍將領劉進忠對張獻忠心懷不滿,這時叛變,暗引清軍從漢中突襲大西軍,張獻忠倉惶應戰,身負重傷。孫可望領兵趕到,救出獻忠。獻忠傷重犧牲,孫可望與李定國等四將軍率餘部四萬人馬南撤,退入貴州。1647年,進入雲南,複本姓,改名可望。時雲南土司沙亭洲襲取了明黔國公沐天波的300年厚藏,可望聞訊,急選精兵兩千打敗了沙亭洲,奪取了沐天波的財寶及沙府的積蓄,沐天波及兵備道楊畏知皆投降於孫可望,隨即,雲南的府州、土司均歸降於大西軍。孫可望、李定國等在雲南“革故鼎新,養兵恤民,急圖善治”,【注:見《明末滇南紀略·悔罪歸明》。】使地方秩序安定,生產有所發展,得到雲南各族人民支持,部隊迅速擴大。
永曆二年(1648),四川巡按錢邦芑差人招孫可望等歸屬永曆小朝廷,可望答應,並要求封王位。次年四月,可望派龔鼎、楊可仕等人赴肇慶,向永曆帝獻金二十兩、琥珀四塊、馬四匹,奉書求封秦王。永曆帝讓羣臣合議,眾臣多不贊成。其時,慶國公陳邦傅駐屯廣西南寧,其兵力甚弱,欲拉攏孫可望以自固。邦傅聞可望求封,朝議不決,便私造“秦王之寶”金印,偽造敕書,派人送入滇,封孫可望為“秦王”,“令其-蜀、黔、楚、粵文武將吏,兵馬錢糧,生殺不待奏聞,以令旨行,百官皆稱臣聽令”。【注:見《永曆實錄·叛臣列傳》。】但當可望受假封禮儀剛畢,龔鼎等持朝廷封可望為荊郡王之敕返回。可望怒,復派人入朝求實封。因滇中人知秦王為假封,可望感到羞恥,便留李定國、劉文秀守雲南,自率部返回貴陽

孫可望投清過程

孫可望為人心高氣傲,絕非夜郎自大之輩,大西軍的實力得以恢復之後,他所考慮的就是如何走出雲南,重新參與全國性的政治角逐。同時對內而言,可望雖名為盟主,但三將軍向來分庭抗禮,互不相下,為了樹立起自己的絕對權 威,也勢必要借對外闢土開疆來提高聲望。放眼天下大勢,清軍連戰連勝,正是順風順水之時,若獨力與之對抗,這個仗恐怕不好打,南明政權雖腐朽不堪,但畢竟還有一定的地盤和實力,而且當時南明的旗號在政治上還有相當大的號召力,若能與南明聯合抗清,在政治上大西軍必能爭取到更多的合作者,在軍事上的壓力也將大為減輕。於是在與沐天波等人商議下,派原明臣楊畏知為代表,遠赴永曆行在廣東肇慶商討攜手抗清事宜,並請封秦王。
永曆帝見孫可望篡奪皇位的野心日益明顯,心中懼怕,便在永曆八年(1654)三月,密召李定國護駕。時李定國屯南寧,孫可望派兵攻擊,為李定國所敗。他聞永曆帝召定國,感到禪位受阻,即派大將白文選去安籠挾持永曆帝移住貴陽。白文選不滿可望所為,故意等待李定國趕到,共同護送永曆帝遷居昆明
孫可望請封秦王一事,引起了軒然大波,反對者居多,認為曾經是“流寇”首領的孫可望狂悖無禮,異想天開,最多隻能授予公爵,楊畏知見壓力太大,只好讓步表示接受永曆所封景國公一爵,而少數有識見的大臣如堵胤錫等認識到當時南明已是日薄西山,必須在軍事上依靠大西軍和大順軍才能重新打開局面,因此頂着壓力堅持要求封孫可望為二字郡王,後經永曆帝同意改封為平遼郡王,楊畏知這才興沖沖回滇交差。荒唐的是南明潯州守將陳邦傅聽説此事後也來湊熱鬧,邦傅為討好孫可望,竟偽造封王敕書和秦王金印,派人冒充使者前往雲南。孫可望接見偽使後滿心歡喜,立即舉行隆重的封王典禮,佈告全滇,宣佈從此奉南明永曆正朔。沒多久楊畏知回滇,帶回了封郡王的敕文,使孫可望尷尬異常,憤憤然説:“為帝為王,吾所自致,何藉於彼? 而屑屑更易,徒為人笑。”乾脆將錯就錯,自稱秦王。大西軍和南明的合作,就在這樣一場鬧劇中開場。
請封一事鬧了個自討沒趣,孫可望志不稍減,他知道當時清軍在兩廣連敗明軍,已成囊括天下之勢,若再與永曆朝廷討價還價,只是貽誤戰機罷了,於是乾脆利用陳邦傅的偽詔自稱監國秦王,發佈命令出師抗清,要求四川,貴州及湖廣明軍皆受其節制。在孫可望部署下,白文選部入貴州,劉文秀部入四川,先將擋住去路,拒不遵命的各部南明軍閥掃除乾淨,在孫可望的整頓下,貴州,川南大力推行雲南的治理經驗,一時竟氣象一新,成為日後抗清的重要後方基地。
此時永曆小朝廷越搞越糟。1649年,在清孔有德,尚可喜等會攻下,廣東廣西先後陷落,大敵壓境下永曆帝束手無策,唯有向西一路狂奔。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進入孫可望地盤尋求庇護。永曆已無任何與孫可望講價的本錢,只好任孫可望安排。
1652年,可望迎永曆移蹕於貴州安龍,自己則坐鎮貴陽,號稱國主,事事遙制指揮。據史料記載,可望在貴陽“大興土木,建立宮殿、樓觀甚美偉。又派員嚴密監視永曆,凡各地官員將領有與永曆文書往還者,孫可望更是視為心頭大患。
1651年,可望與李定國,馮雙禮會兵入湖南,與戰清軍一敗塗地,紛紛向湘北潰退。為解除側翼威脅,李定國統兵奇襲廣西,鎮守廣西的清定南王孔有德猝不及防,在桂林戰役中情急自刎,廣西全境恢復。緊接着,李定國又奉孫可望之命揮師北上,迎戰清廷南下援軍尼堪親王部,在衡州戰役中再次大敗清軍,尼堪當場被擊殺。一時間“兩厥名王”,李定國之名震動天下,成為遠近歸心的英雄虎將。天下局勢出現了有利於南明的逆轉。然而可望的狹隘猜忌也於此時爆發出來。他自知四將軍向來在張獻忠麾下都是平起平坐,互不相下。論德論才,自己都不足以駕馭定國。孫可望以國主自居,早已容不得有人建立起於他相仿的功名聲望。如今定國在抗清戰場上取得輝煌戰果,自然有功高震主之嫌。在妒火中燒之下,可望竟不顧大局,陰謀設計準備以會商軍務為名誘捕定國。李定國在探知這一情況後不勝惋惜,長嘆道:“本欲共圖恢復,今忌刻如此,安能成大功乎?”,為顧全大局起見逐率軍退入廣西,避免與可望見面。孫可望的私心自用導致錯過了東西兩路明軍全殲湖南清軍的大好機會。他自己也很快自食惡果,在周家鋪迎戰北上寶慶的清軍時,雙方激戰一日一夜,最後明軍大敗,孫可望單騎逃走。清軍也損失慘重,雙方在湖南戰場上一時陷入僵局。
周家鋪大敗,孫可望急需一場對外勝利來恢復自己的聲望。這時錢謙益與張煌言提出東西明軍並舉,會攻長江的大戰略,遣使要求孫可望以主力出兵援應。孫可望也認為這是重樹自己威望的大好機會,然而新敗之餘,他並不想親自冒險出師,另一方面可望此時已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劃取代永曆以自立,也需要他坐鎮後方部署一切。孫可望決定重新啓劉文秀。劉文秀作為遠大西軍第三號人物,為人謙和,他一力主張抗清,卻不願為孫可望賣命打江山。眼見內變就在眼前,劉文秀並無揮師東征之意,而是屯兵於湖南辰州待變。一直拖了一年多才整裝上道,親自指揮明軍水陸並進,圍攻常德,然而由於連日大雨,兩路明軍呼應不靈,被敵軍各個擊破,劉文秀領敗軍退回貴州。此次常德之役,成為明軍最後一次主動出擊。隨後內訌陡起,南明政權再也無力東顧。
常德大敗,孫可望並不在意,前線軍事尚處於僵持狀態,而孫可望則是急於儘快完成取代永曆帝的政治圖謀,身邊將領連番慫恿。孫可望對外發布詔令皆用“皇帝聖旨,秦王令旨”,就連永曆身邊近臣馬吉翔,龐天壽等人也見風使舵,投向孫可望以謀富貴。永曆帝完全被監視控制起來,處境艱難,隨時都將被廢黜以致喪命。並不甘心就此束手待斃的永曆在一些忠於自己的大臣策劃下,密詔遠在廣西的李定國統兵入衞,前來救駕。不料事機不密,反被孫可望偵知,在震怒之下派兵入宮,嚴令勒逼永曆交出“首事之人”。先後處死參與此事的大臣一十八人,這就是南明史上有名的“十八先生案”。經此一事,可望愈益加快了謀權篡位的步伐。一再避促永曆遷往貴陽。
李定國當初為避孫可望猜忌而轉入廣西,本打算合同鄭成功收復廣東後迎永曆移駕,然而前線軍事頗不順手,在永曆連番密詔之下,李定國決定放棄兩廣,回兵救助永曆。一路上輕騎簡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破孫可望安排的防線。進入安龍城。因為考慮到貴州乃是孫可望的勢力範圍,於是又連日兼程護衞永曆進入雲南昆明,留駐昆明的沐天波,劉文秀皆出城歡迎。一致支持永曆以昆明為都,重整朝政。至此孫可望獨秉國政,一手遮天的局面被徹底打破。
永曆遷往昆明後,為爭取團結孫可望,維持一致抗清的局面,不但對留駐昆明的孫部將領一體加官進爵,又派使者赴貴陽表示倚重之意。在李定國奏請下,還禮送可望妻,子及部眾回貴陽以示無他。面對永曆帝及定國的主動示好,孫可望一時躊躇不決。然而前面已説過,知進而不知退是可望性格上的主要缺點,在做了多年國主之後,要他重新退回到臣子的地位,甚至居於李定國之下,在他看來,是絕對無法接受的奇恥大辱。在左右親信的慫恿下,孫可望一面大規模封侯拜將以鼓舞士氣,一面集結兵力,悍然準備以武力來解決問題了。
1657年,可望在貴陽誓師,親率十四萬大軍往攻雲南,而這時李定國,劉文秀部下僅三四萬人,兵力對比懸殊。可望認為此戰必勝,竟“預製扭鎖三百副”並放出大話:“破滇之日用以囚永曆並定國、文秀諸文武解黔耳”。面對來勢洶洶的孫可望大軍,李定國,劉文秀決定親率部眾,破釜沉舟與可望一搏。九月十五日,雙方軍隊相遇於雲南曲靖交水,分別距離十里下營。可望軍十餘萬人列營三十六座;定國、文秀軍約三萬人分三營列陣與之對峙。可望見人多勢眾,以為可以穩操勝券,卻不知他手下將領白文選,馬寶等人與李定國等多年出生入死,都不願意自己人打自己人。早已暗通定國約定陣前倒戈。只有孫可望自己還矇在鼓裏。

孫可望投清結果

十九日,定國,文秀主動出擊,雙方交戰於三岔口。兩軍交鋒之初,文秀驍將李本高馬蹶被殺,前鋒失利稍退。立於高阜觀戰的可望見已挫定國鋭氣,當即命命秦軍乘勝推進。白文選見形勢危急,親率五千鐵騎與馬惟興營二軍聯合抄出可望陣後,連破數營,定國、文秀趁勢揮軍進擊,秦軍大亂,手下紛紛大呼:“迎晉王! 迎晉王! 十幾萬大軍一時土崩瓦解。孫可望僅在少數兵馬保護下,倉皇東竄,逃往貴陽。留守貴陽的大將馮雙禮見可望大勢已去,謊稱李定國追兵已至,嚇得孫可望僅帶妻兒與少數隨從繼續向東狂奔。一路上各地南明守將均閉門不納。威行一時的孫可望眾叛親離,真正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他憤憤然對部下説:“今為李定國辱孤至此,孤不惜此數莖頭毛,行當投清師以報不世之仇耳。”隨即逃往清方轄境,並派出使者,向清方接洽投降事宜。
在得知孫可望勢窮來歸的消息後,負責湖廣軍務的洪承疇如獲至寶,連忙派人接應可望入境。隨即派人隆重護送孫可望進入北京。對於這位前南明最高領導人的歸降,清方上下十分重視,不禁立即在湖南冊封可望為義王,還派出多位親王顯貴出京郊迎以示敬重。。當時的遺民方文親眼目睹孫可望進京,賦詩感慨:“南海降王款北庭,路人爭擁看其形。紫貂白馬蒼顏者,曾攪中原是殺星。”
可望降清後,多次受到順治帝的接見和賞賜,感激涕零之餘,他痛罵李定國,劉文秀皆是“忘恩負義”“以奴叛主”之輩,要求討伐南明“大兵徵滇,臣報效之日。滇南形勢,臣所熟悉。或偕諸將進討,或隨大臣招撫諸境,庶少效奉國初心。”以圖立功自效。將南明各地形式,軍事機密盡和盤托出。又親自手書招降自己的舊部。一時忙得不亦樂乎,唯恐不夠盡力。

孫可望投清後續

隨着清廷在西南軍事上的順利進展,曾經紅極一時的“義王”也逐漸變成了一塊雞肋。而孫可望易進難退的老毛病仍不知收斂。順治十五年,孫可望意外的與失散幾十年的兄弟相會了。喜不自勝的他竟上疏請求動用公款接遠在上海的兄弟一家赴京團聚。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朝廷御史抓住這一機會紛紛大力攻擊可望“索求無厭”,“無人臣禮”。扣上許多大帽子,接着又有人揭發可望在外放債取利,順治帝藉此機會親自下旨訓斥,嚇得孫可望冷汗直流,他終於醒悟過來自己已成為將烹之狗,待藏之弓了 。
順治十七年(1660)六月,孫可望被迫上疏請求辭去義王封爵和冊印。順治帝尚還假意將可望恭維一番,特詔不許。然而就在五個月後,孫可望就不明不白的暴斃了。官方的説法是病死,然內中真相莫衷一是,王源魯《小腆紀敍》卷下《孫李構難》説是:“可望既封為義王,後從出獵,斃於流矢。”有人即據此懷疑可望死於暗害。 林時對《荷牐叢談》乾脆稱可望“封為義王,尋被酖”。縱橫天下的一世梟雄,就此草草收場,他的死,至 今還是清史研究者眼中上的一大疑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