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元良

鎖定
孫元良(1904年3月5日—2007年5月25日),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四川成都,抗日名將 [1] 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畢業後歷任排長、連長、團長。
1932年率第八十七師第二五九旅,參加淞滬抗戰,因戰功升為師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率部參加淞滬會戰,升任第七十二軍軍長。隨後參加南京保衞戰 [8]  1942年任第二十九軍軍長。1943年9月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十九軍軍長。1944年率部參加黔南戰役,抗戰勝利後獲國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21]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重慶警備司令。1948年任第十六兵團司令。在淮海戰役中所部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隻身潛逃。1949年恢復重建第十六兵團,在西南參加內戰。
1949年12月去台灣,曾到日本經商,後任台灣高雄縣瑞祥針織公司董事長。 [9]  2007年5月25日在台北去世,享年103歲。
著有《世界軍事史》及個人回憶錄《億萬光年中的一瞬》。 [10] 
所處時代
近現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四川成都華陽
出生日期
1904年3月5日
逝世日期
2007年5月25日
逝世地
台北
本    名
孫元良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浙江紹興 [1]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參加戰役
淞滬會戰、南京保衞戰、獨山戰役
勳    章
寶鼎勳章、雲麾勳章、青天白日勳章
官    職
國民黨第88師師長等職

孫元良人物生平

孫元良年少讀書

孫元良,原籍浙江紹興,1904年3月5日生於四川成都華陽縣 [13]  孫元良父親孫廷榮是晚清的一名知縣,67歲才生下孫元良。
孫元良年少時,父親便去世,但他一心秉承祖訓,勤奮讀書,成績優異。早年在私塾就學;1922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附屬中學(1928年改名中央大學附中、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附中,1952年改為南師附中)。

孫元良東征北伐

1924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1925年參加過第一、二次東征和平定劉楊叛亂,歷任排、連、營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1927年南昌被攻克後,東渡日本就學於東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一期炮兵科,未畢業即歸國,任教導第一師炮兵營營長及第二師第七團團長。

孫元良內戰升職

1930年5月參加中原大戰。1931年5月升任警衞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率部開赴河北參加平定石友三的叛亂,年底該部改編為第八十七師第二五九旅,任旅長。1932年2月“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奉命率部馳援上海廟行鎮抗擊日軍,史稱“廟行大捷”,因戰功獲國民政府授予四等寶鼎勳章並升任第八十八師副師長 [21] 1933年1月17日任88師師長。後兼任蘇(州)常(州)守備司令及首都(南京)警備副司令。同年11月“福建事變”爆發,12月奉命率部入閩參與平定閩亂,與第十九路軍古田等地交戰,相繼收復古田、福州等地。1934年春又奉命入贛參加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1935年4月13日任少將。1936年兩廣事變時,率部入粵,接應餘漢謀等的倒戈行動。1936年10月5日晉升陸軍中將。 [20] 

孫元良參與抗日

七七事變後進駐上海,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率88師在閘北軸心陣地堅守76天,未失寸土,1937年9月12日任第七十二軍軍長,10月26日大場失守後,奉命留下262旅524團一營由中校團附謝晉元率領堅守四行倉庫,孫則率88師餘部轉移到滬西一帶構築工事,參與蘇州河阻擊戰 [22] 12月率部參加南京保衞戰,88師負責守衞雨花台至中華門一線,12月10日日軍第6師團和第114師團開始猛攻雨花台核心陣地,戰至12月12日88師主力幾乎傷亡殆盡,第262旅旅長朱赤、補充旅第1團團長華品章、264旅旅長高致嵩等將領相繼犧牲。12月13日南京失守前,孫率88師殘部分散突圍,並於1938年3月輾轉到達武漢。期間因與宋子文不和被告在滬戰期間軍紀不好,隨即在武昌軍法執行總監部坐了四十二天的牢,該案由時任軍法執行總監鹿鍾麟負責調查後證實為誣告,又得顧祝同張治中等出面保釋,出獄後相繼在珞珈山軍事委員會軍官訓練團任黨政訓練班副主任和第十軍團副軍團長 [20]  ,1939年被派赴歐洲及美國考察。1943年9月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1944年7月10日兼任第二十九軍軍長,率軍赴貴州東南部參戰,收復獨山南丹等地。

孫元良兵敗下野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6月調任重慶警備司令。1947年10月任鄭州綏靖公署整編第四十七軍軍長。1948年8月所部擴編為第十六兵團,任兵團司令兼徐州“剿總”鄭州前進指揮部副主任,參加淮海戰役,擔負徐州守備,12月在突圍時全軍覆沒,孫化裝逃脱。1949年1月在南京和武漢收容潰散官兵,開赴四川豐都、萬縣重建第十六兵團,任司令,併兼第四十一軍軍長及第十編練司令部司令。11月率部開赴廣漢,12月代理川鄂綏靖公署主任,後其部下在四川什邡起義後,孫元良離軍去成都。

孫元良晚年生涯

晚年孫元良 晚年孫元良
1950年初去台灣,曾任瑞祥針織公司董事長。1956年赴日本,後旅居國外。1975年回台灣定居。2007年5月25日在台北去世,享年103歲。 [10] 

孫元良個人作品

孫元良有《國民日記》存世,現藏江陰市檔案史志館。
孫元良《國民日記》形成於1931年1936年,共9冊,約20萬字。該日記系統記述了孫元良在這一時期的軍旅生涯,對於研究民國軍隊的歷史演變,以及客觀評價民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貢獻,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12] 
此外,孫元良還著有《世界軍事史》《億萬光年中的一瞬》(回憶錄)等。 [11] 

孫元良軼事典故

孫元良刻字夔門

孫元良留字夔門
孫元良留字夔門(1張)
孫元良曾在長江瞿塘峽的夔門(白帝城下)留字:“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遒勁有力、氣勢恢宏。聘請了五個工匠,歷時4個多月,終於將大字刻到了夔門石壁上。石刻竣工後,孫元良親自到夔門為石刻剪綵,並發表抗日演講,表明自己抗日到底的決心。 [3] 

孫元良赴台生活

孫元良剛到台灣時,還去陽明山繼續受訓,從那以後基本沒擔任要職了。雖然他有糧餉,但有一大家人要養,家裏條件確實也不好。孫元良買了不少雞來養,打算賣蛋補貼家用,但後來發生了雞瘟,虧了一些錢。再後來他獨自旅居日本,開了一個小館子維持生活,自己也擦桌子、收拾碗筷。外界説他原來挺神氣的將軍,沒錢了落魄了。他一直覺得這是自力更生,並非不光彩的事。 [4] 

孫元良不談往事

晚年的孫元良很少提及當年的風風雨雨,心境平和地專注養生。“即便是對自己的兒女,他也很少説起過去參與的戰事,他當年經歷的許多事,都是我從書上找資料看來的。”孫元良的五子秦漢在提及父親晚年的時候説。在孫元良生前,秦漢並沒有機會去談論戰爭,他明顯感覺到父親不願提及往事。“我覺得他並不是那種好勇狠斗的形象,他本質上應該是喜歡和平的。其實,軍人才最瞭解戰爭是殘酷的,因為軍人是真正在最白熱化的地方待過的。一個坐着辦公桌的人,他不知道戰場真的是怎麼樣的,他可以要打要殺的喊得震天響。軍人最瞭解戰爭的真相,你認識的人,你的好朋友一下子在你旁邊血肉橫飛不見了,在我看來是非常強烈的。像我父親認為南京保衞戰是最悲壯的一役。” [2] 

孫元良不喜交際

孫元良身為台灣最資深的黃埔軍校學長,卻鮮與兩岸其他校友來往,秦漢説,這與父親的性格有關,“父親有幾位好友,但都不在了。他不喜歡交際應酬,虛耗精神,也不説廢話,有要事才説,所以元氣保持得很好。”

孫元良身體健朗

據秦漢描述,孫元良當年身體非常好,“我父親90歲之前就像個五六十歲的中年人一樣,非常健康硬朗,走在馬路上和上樓梯都不要人扶,我扶他,他會用不經意的手法把我的手甩掉”。 [5] 

孫元良人物爭議

在中國近代史上,孫元良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
2007年5月25日孫元良在台去世時,新華每日電訊曾以《抗日名將孫元良在台去世,遺願遷葬南京》為題刊登其逝世的消息。文中稱孫元良為“在‘八·一三’淞滬會戰中誓死抵抗,並命令‘八百壯士’繼續抗敵的抗日名將”,稱其率部堅守上海閘北陣地長達一個半月,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迷夢。同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也發表了《抗日名將孫元良在台去世》的文章,內容與新華每日電訊相同。 [6-7]  [18] 
中國歷史研究院則在2019年刊登《【解讀】孫元良緣何引爭議》一文。該文利用孫元良官長、同僚的回憶錄及相關原始檔案,對孫元良的一些爭議史事進行分析,認為孫元良一生在北伐南昌之役、抗戰南京保衞戰、解放戰爭淮海戰役,三次大的戰役中均有臨陣脱逃的行為,若加上淞滬戰場和成都逃台,則為5次。其中,南京保衞戰,孫拋棄部隊逃入使館,後又曾編造“打游擊”的假新聞。 [17] 

孫元良家庭成員

父親:孫廷榮,曾任清朝知縣。 [16] 
母親:鍾英,鍾氏。出生於1883年,於公元1961年6月13日(農曆五月初一)逝世 [14]  [20] 
叔叔:孫震,曾任國民黨軍第22集團軍司令官、第五“綏靖”區司令官等職。
第一任妻子:吳懿輝,上海市社會局局長吳醒亞之女,1932年12月7日在上海與孫元良結婚。 [15] 
第二任妻子:龍華藻,民國時外交部駐英大使館武官之女。
子女:孫元良共有11子女,前妻的4個孩子分別名為:思遼、思黑、思熱、思吉,以表示對失陷的東北地區不能忘懷之心。第二任妻子育有子女7人,其中排行第五者為孫祥鍾 [19]  ,即著名演員秦漢。
孫元良與家人
參考資料
  • 1.    抗日名將——孫元良  .紹興市檔案局[引用日期2018-07-11]
  • 2.    秦漢:父親一生的創痛和恥辱  .騰訊[引用日期2020-09-15]
  • 3.    孫元良留字夔門  .重慶政協報.2019-12-13[引用日期2020-10-08]
  • 4.    秦漢來寧重走父親抗戰路 父親系黃埔一期軍官(圖)--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2015-06-19[引用日期2020-09-16]
  • 5.    孫元良:最後的黃埔一期生  .錢江晚報.2007-06-18[引用日期2020-10-06]
  • 6.    抗日名將孫元良在台逝世 遺願遷葬南京  .北京大學新聞網轉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5-01]
  • 7.    《抗日名將孫元良在台去世》,《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06-11,第3版 台港澳僑。
  • 8.    章紹嗣,田子渝,陳金安 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第927頁.
  • 9.    劉景泉 主編.中國抗日戰爭人物大詞典.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第182頁.
  • 10.    林呂建 主編.浙江民國人物大辭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第155頁.
  • 11.    餘克禮,朱顯龍 主編.中國國民黨全書·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801-802頁.
  • 12.    江蘇檔案精品選編纂委員會編. 江蘇省明清以來檔案精品選 3 無錫卷[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3.10. 第73頁.
  • 13.    張佔斌,蔣建農 主編.《毛澤東選集》大辭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第496-497頁.
  • 14.    陳予歡編著. 中國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將帥錄[M]. 廣州:廣州出版社, 2013.12. 第116頁.
  • 1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都市金牛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 金牛文史資料選輯 第5輯[M]. 第176頁.
  • 16.    王萍編著.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子女們[M]. 北京:台海出版社, 2009.07. 第184頁.
  • 17.    【解讀】孫元良緣何引爭議  .中國歷史研究院公眾號[引用日期2022-05-02]
  • 18.    《抗日名將孫元良在台去世,遺願遷葬南京》,《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6月11日,第1版。
  • 19.    台灣著名演員秦漢來江陰尋父“抗戰日記”  .江蘇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引用日期2023-08-17]
  • 20.    孫元良回憶錄:《億萬光年中的一瞬》
  • 21.    陳嘉章:我所知道的孫元良  .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台[引用日期2024-01-15]
  • 22.    張治中、宋希濂、黃維、郭汝瑰等.八一三淞滬抗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10:第130頁—第148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