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伯髯

鎖定
孫伯(rán),1854年(清咸豐四年)出生於四川開江長嶺鎮,幼時取名孫自鎔。成人後,因髭鬚濃密,修長漂亮,猶如美髯公,遂改名為孫伯髯。 [1-2]  去世日期不詳。
中文名
孫伯髯
別    名
孫自鎔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開江長嶺鎮
出生日期
1854年
職    業
教育家
主要成就
抗擊日軍,創建開江中學

孫伯髯人物經歷

孫伯髯天資聰穎,13歲即考取秀才。因成績優異,被補廩生,每年可從官府領取廩米津貼,在偌大的長嶺,這是絕無僅有的事。不僅父母高興,鄉鄰羨慕,孫伯髯自己也變得自信起來。他夢想着金榜題名,然而,接下來的科舉考試,卻屢屢失敗。孫伯髯想起自己潛心攻讀,連舉人都與自己無緣,不覺一聲長嘆。就在第三次鄉試失敗後,他毅然決定退出科舉考試。
孫伯髯待在老家成天悶悶不樂,他不知道路在何方。他想起在成都參加鄉試時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讀書人,想起那些與他一樣落榜書生的憤世嫉俗的談論,恍然覺得,中國社會正悄然發生着改變,也許,將來的社會更需要經世致用的人才。
當孫伯髯向父母提出要去北京讀書時,父母欣然應允。
孫伯髯隻身來到北京,自費入官立“南學內班”習“玄學”。孫伯髯是一個目標遠大的人,他除了習玄學,同時兼修軍事、政治、經濟等。彰顯了一個有志青年,渴望濟世報國的雄心壯志。尤其是習軍事,為他日後深入前線出奇制勝,打下了堅實基礎。
孫伯髯在北京的四年,緊張而忙碌。四年讀下來,僅心得日記就記了數卷,尤其是軍事、教育方面的日記心得,直接影響了他後來的人生。至於生活,實在清苦,他常啃燒餅度日,四年時間,都不知啃了多少個燒餅,以致於賣燒餅的大嬸,都把他當成親人,有時他因事耽誤了吃飯時間,大嬸也總不忘給他留下幾個燒餅。
孫伯髯在京學習的第四年,爆發了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中日甲午戰爭,到當年十月,蓄謀已久的日本佔領朝鮮後,開始大舉侵犯遼東。一直關注時局的孫伯髯得到消息,義憤填膺,他不顧同學勸阻,隻身前往奉天(今瀋陽)。
孫伯髯一路輾轉,終於見到了駐守奉天的清軍守將伊克阿唐。伊克阿唐得知孫伯髯千里迢迢從北京而來,要到抗敵一線,大為感動,又見他侃侃而談,有理有據地陳述對日鬥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更敬佩他的膽識。他握着孫伯髯的手,直説歡迎歡迎,隨後將他派往壽山將軍處。
壽山將軍乃明末著名大將袁崇煥的後裔,此時駐守奉天,正密切關注着前方的戰事。這位智勇雙全誓死報國的年輕軍人,對孫伯髯的到來異常欣喜,當即任命他為分統並統領前營。孫伯髯大為高興,隨即率領所屬部隊奔赴前線安東(今丹東)。
安東乃抗日最前線,日軍佔領朝鮮後,一直致力於攻佔安東。他們棄船登岸後,一路修築碉堡,採取步步為營的方式,向前推進,並經常派出小分隊出來掃蕩。孫伯髯進駐安東後,立刻加強防禦,他敦促手下強化巡邏,對日軍經常出沒的地方堅壁清野,搬空屋裏所有的東西,讓所有的百姓躲藏起來,同時派出精鋭的諜報人員,化裝成遇險的漁民,從海岸登陸,混入敵佔區,準確獲取情報。由於摸準了敵情,此後,日軍的每一次掃蕩,幾乎都遭到伏擊。時間一久,安東的日軍,再也不敢輕易出門掃蕩,即使偶爾出門,也誠惶誠恐,一旦聽説孫伯髯的隊伍來了,便聞風而逃。
正當孫伯髯躊躇滿志地謀劃着要將日軍趕出安東時,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孫伯髯想起一心想收復的安東,竟被割讓給日本,不覺一聲長嘆。
其實,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讓孫伯髯憤懣,也讓無數的主戰將領憤憤不平。當孫伯髯趕到奉天拜見伊克阿唐時,伊克阿唐就像找到了知己,他一把拉住孫伯髯,嘴裏直説“真的沒想到,真的沒想到,皇上怎麼做出這種糊塗事?割讓遼東半島!辱蔑祖宗啊!”孫伯髯見主帥眼中閃着淚光,先前繃緊的心松馳下來,他頓了頓,趁勢將埋藏於心底的想法和盤托出。他説:“既然主帥有心抗日,為什麼不聯合東北主戰將領?然後與朝鮮抗日部隊扭成一股繩,還愁趕不跑日軍?主帥,不能猶豫了,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我們不能失去遼東!”孫伯髯越説聲音越高亢,越説內心越激昂。“主帥,你現在就照會日軍吧,讓他們速速滾回日本,你實在找不出信使,我願前往。”孫伯髯也不待伊克阿唐表態,再次慷慨陳詞。伊克阿唐怔怔地望着孫伯髯,點點頭,提筆刷刷地寫起來。
孫伯髯懷揣信函,大步流星地往日本軍營走。然而,還沒走進日本軍營,他就被日軍抓獲。日軍把他當成清軍密探,嚴加審訊,孫伯髯緘口不言。惱羞成怒的日軍立刻對他嚴刑拷打,他們吊他鴨兒俘水,灌辣椒水,甚至用燒紅的烙鐵燙他的下身。幾天下來,奄奄一息的孫伯髯,全身幾乎沒有一處不是傷痕,但他始終咬緊牙,閉緊嘴,不肯吐露一個字。
半個月後,主持審訊他的日軍少佐金子彌平,查獲了孫伯髯所帶的信函,發現他是一位主戰的愛國志士。金子彌平被信函中昂揚的愛國熱情感染,這個頗具正義感的日本軍官惺惺相惜中,破例將他放回。
此後,孫伯髯留任奉天軍府,被委以訓導官職,協助伊克阿唐處理政務。
1900年,隨着八國聯軍瘋狂侵華,一直覬覦中國東北的沙俄,開始蠢蠢欲動,他們集結20萬大軍,向駐守黑龍江的將軍壽山提出借路從愛琿南下,經齊齊哈爾到哈爾濱以“保護東清鐵路”的無禮要求。壽山一口回絕。為預防不測,壽山將軍四處招兵買馬,孫伯髯被他委任為統領馬步全軍同時兼管新兵屯墾。
獲此任命,孫伯髯深感責任重大,他一上任,便積極行動起來。一方面,他撰寫文章,闡述自己的對俄策略。他借鑑歷史又不忘現實,在《御俄説》中提出“寓兵於礦,寓兵於墾,以礦墾養丁,工暇則練”的主張。另一方面,他身體力行,在黑龍江嫩江流域的杜爾伯特縣購來荒地12000畝,設孫氏義田,送給那些走投無路者耕種。無論是他的屯墾主張還是設置義田,都抱着一個宗旨,就是要讓荒蕪的邊地,人丁興旺,就是要在敵人入侵之際,能隨時集結力量,進行有效反擊。 [1] 

孫伯髯創辦學堂

日俄戰爭後,孫伯髯被增棋將軍聘為幕僚,後被舉薦為知府,再後出任廣安縣令。
辛亥革命前,正在廣安縣令上任職的孫伯髯,眼見父母年老多病,素來孝順的他,毅然辭去縣令之職,回到開江老家。古稀之年的父母,見兒子辭官歸來,大為驚訝,久沒見面的母親,拉着兒子的手一臉困惑。“娘啊,你看兒子像個犯事的人嗎?我是辭了官專門回來侍奉你們的。”孫伯髯呵呵一笑。老母親聽得老淚縱橫。
孫伯髯回到故里後,親自下廚,為父母準備最可口的飯菜。年邁的父親喜食涼拌的薑絲,孫伯髯在反覆操練中,竟將薑絲切得細若牙籤。閒暇之餘,便給父母講述從前帶兵殺敵的驚險,講述縣令任上的種種軼聞趣事。
作為讀書人,孫伯髯特別關注晚輩的學習。他發現,偌大一個開江,雖然自1902年起在縣城創辦了官立高等小學堂,後來在許多有條件的鄉鎮也相繼開設了初級小學堂,甚至專門開設了多所女子小學堂,但全縣竟然沒有一所中學。孩子們讀完小學(有的9年,有的7年)要想讀中學,只有背井離鄉,遠走綬定府(今達州)。經濟條件好的,尚且有機會外出就讀,更多貧苦人家的孩子,苦於經濟條件,只好放棄。
為什麼不能在縣內創辦一所中學?孫伯髯苦苦思索着。
事實上,開江沒有中學,讓許多聰穎的貧苦孩子被迫棄學的現實,早就引起關注。一些熱心教育的社會賢達,經常在不同場合,呼籲創辦中學堂。就在民國8年(1919),縣教育會會長薛漢初、副會長陳應鞉,發起了創辦中學的倡議。孫伯髯得到消息,異常興奮,他找到兩位會長,與他們一起出謀劃策。他們得知縣知事劉雲裳有意創辦中學,立刻去了縣衙門,劉雲裳滿口應承,然而,此事後來卻一拖再拖,最後竟不了了之。
雖然第一次努力沒有成功,但民眾的期盼,卻給了孫伯髯極大鼓舞,他決心再次振臂一呼。1920年,他邀約縣上熱心教育的知名人士,找到縣勸學所視學何桂茂,再一次提出創辦中學,並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建議。何桂茂隨即組織召開會議,決定創辦中學,由德高望重的孫伯髯牽頭。孫伯髯聞知消息,大為高興,他清楚,改變開江眾多學子命運的機會來了,他必須抓住這次機會。
為了讓中學堂早日建成,孫伯髯殫精竭慮。學校草創,什麼都缺,尤其是資金。孫伯髯除了精打細算厲行節約,更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早出晚歸,向關心熱愛開江教育的成功人士化緣,向社會賢達募捐。與此同時,他變賣家產,動員親戚朋友捐款捐物。經過不懈努力,1920年農曆2月,在縣立高小校(考棚,今縣委招待所)旁,開江縣立中學堂正式落成,眾望所歸的孫伯髯被推為校長。由此,開江結束了沒有中學教育的歷史,開江教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此後,由縣立中學演化成的開江中學,先後走出了大熊貓專家胡錦矗,電子紙之父周國富,著名數學家鄧靜華……
孫伯髯是一位愛國志士,更是一位真正的教育人,他捐獻家產創辦中學,做了校長,卻視權利與名譽如糞土。就在他含辛茹苦任校長滿一年之際,他以年齡已大為由,主動卸任,推舉年輕的韋九峯接任,這種主動讓賢的高風亮節,值得每一個後人敬佩。不僅如此,他創建的開江縣立中學堂,無論時局如何演變,都屹立不倒,並不斷壯大,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它演變而成的開江中學,成為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他倡導的捐資助學造福鄉梓的舉動,更得到後來許多有志之士的積極響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