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鎖定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是2014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李躍兒教育”是國內幼兒教育的知名品牌之一,是由李躍兒和她的先生徐曉平及其團隊,經過22年與孩子接觸、十幾年對現代教育的實踐與研究,在兼顧中國國情、融合西方教育的前提下,總結形成的一套集兒童人格建構、心理保護與成長的教育。李躍兒芭學園的老師需要有什麼樣的素質,芭學園的課程是怎樣設置的?《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是芭學園培訓本園新教師的指導手冊,包括了理論和實踐部分,既有高度,又有可操作性。
中文名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芭學園教育理念和經典課程
作    者
李躍兒
類    別
學前教育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4年5月
頁    數
152 頁
定    價
42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67512573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內容簡介

芭學園的教育目標是幫助孩子建構完整的人格,孩子所具有的人格元素越是完整,生存起來就越是容易,其實教育的本質就是協助人類更好地生存。 “易於生存”不只代表着競爭和獲得生存資源。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易於生存”還代表着能夠適應社會,對人類具有建設性貢獻,能夠創造美好生活等等意義。
翻開這本凝聚了心血和思考的經典之作,讓芭學園創辦人李躍兒告訴你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教育環境和課程內容才能塑造出具有完整人格的孩子,而這樣的幼兒園一定是專家、家長和孩子們眼中的理想幼兒園。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作者簡介

李躍兒,“李躍兒芭學園”創辦人;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特聘教授;《父母》雜誌、央視少兒頻道簽約專家。著有《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幼兒園那些事兒》、《誰瞭解孩子的成長秘密——關鍵期關鍵幫助》等暢銷育兒書,在家長中擁有很高的人氣。在芭學園拍攝的電影《小人國》和紀錄片《成長的秘密》,在全國多所師範院校、培訓學校和幼教機構作為教學片使用,引發幼教界人士和家長的熱議。
2004年,榮獲第三屆中國國際家庭教育論壇“華表獎”和“形象大使”稱號。 [1] 
2006年,榮獲“2006年中國幼兒教育百優十傑””(第一名)稱號。
2009年,榮獲“2009中國民辦幼兒教育十大傑出人物”稱號。
2013年,作為“教育創新者”的代表之一,參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並獲得“教育木蘭獎”。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教育理念説明
一、我們需要教育理念嗎
二、芭學園的教育理念
(一)基礎理論來源
(二)教育內容來源
三、芭學園的教育目標
(一)幫助孩子建構起道德自律的人格特質
(二)幫助孩子建構起智力自主的思維模式
(三)幫助孩子建構起有利於生存的基本能力
(四)支持孩子一生幸福的十五項教育目標
四、芭學園兒童品行建構的基本原則
(一)關於環境
(二)社會關係
(三)安全
第二章 對教育者的要求
一、這樣對待孩子
(一)愛孩子
(二)理解孩子
(三)尊重孩子
二、 這樣對待工作
(一)具有幫助孩子的能力
(二)做孩子的引領者
(三)不斷自我提升
三、 這樣對待自己
(一)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
(二)具有開放的態度
(三)具有創新精神
四、遵守芭學園的教師守則
第三章 教育環境説明
一、 環境概述
(一) 環境氛圍
(二) 環境材料
(三) 環境佈局
二、 各功能區介紹
(一) 手工區
(二) 文化區
(三) 娃娃區
(四) 綜合搭建區
(五) 户外大型木工區
(六) 室內木工區
(七) 土木建築區
(八) 養殖區
(九) 沙坑區
(十) 種植區
(十一) 大肢體活動區
(十二) 四季桌
第四章 課程內容説明
一、 常規課程
(一) 晨圈
(二) 故事
(三) 每日主課
(四) 生活主題課
(五) 遠郊活動
(六) 社會活動
二、 特別課程
(一) 特殊日
(二) 玫瑰典禮
(三) 畢業典禮
(四) 野外生存
(五) 節日
(六) 生日
(七) 戲劇
(八) 演講
三、 課程中藴含的元素
(一) 英語元素
(二) 音樂元素
(三) 美術元素
(四) 律動元素
(五) 語言元素
附錄
附一:芭學園的課程結構
附二:芭學園一日流程
後記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序言

在一個秋天的下午,天高雲談,芭學園的班車從馬路上開過,正好一羣小學孩子放學走在馬路邊上,芭學園班車上的字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他們讀着車身上寫的芭學園口號“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孩子讀完後大叫:啊,我們成了腳了!——孩子們自己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能夠理解,但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句話意味着我們的決心。
如果沒有這個決心,我們就可以一直把八股文延續至今。那時人們多麼需要考試,只要考試就有可能離開貧窮,只要想參加考試就必須知道皇上喜歡什麼。教育就是寫出皇上喜歡的文章,老師就是幫助孩子寫出皇上要的文章,如果説教育是幫助人們走路的鞋子,那麼所有的人都穿皇帝的鞋子。
這樣的習慣使人們再也不考慮學習的人需要什麼,他們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如果他們考不上,教育對他們有什麼用處?他們考上了怎樣使用它們曾經努力的結果?於是教書的人就是教書,沒人研究孩子的成長規律是什麼,沒人知道教育應該順應於人的發展規律,更別説教育者努力讓教育支持到每一個孩子的生命。雖然我們打倒了科舉制度,但我們一直沿用教育為了考試、教育的本質為了敲開財富大門的科舉本質。於是家長們把積累知識當孩子的人生起跑線,於是孩子們從能説話時就在背唐詩,從能上幼兒園起就在算算數,而那時蒼天給人類設計的生命任務是利用他們的肢體探索環境,用玩耍思考他們探索到的信息。由此孩子自己用大自然賦予的學習方式,獲得了人類根本無法通過課堂説教給予孩子們的東西。這些東西是為孩子們的一生準備的。
例如,一個孩子,王寶寶在出生五個月時,拼命地用嘴巴啃身邊能抓到的所有的東西。當王寶寶的嘴巴啃到物體時,王寶寶的右腦就開始收集嘴巴獲得的物質信息,這裏面有:嘴巴觸到的物質的形狀;有物質的質感,軟的,硬的,光滑的,粗糙的,冷的,熱的這些物質表面的特質同時被孩子的嘴唇所感覺着。孩子敏感的舌頭和嘴唇把這些信息收集給右腦,右腦通過神經元把感覺的信息傳給左腦,左腦在右腦的幫助下開始綜合和判斷這些信息,於是造就了人類大腦的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才是人生的起跑線,是人類一生生活和學習的基礎,是人類用腦的基礎,如果我們僅僅認為孩子用嘴巴啃東西是不衞生,就阻止孩子去用他們的嘴巴探索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再給孩子講很多的衞生常識。
這兩種教育模式相比,一種是孩子聽到了道理被阻撓並有痛苦的感受;一種是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在的指引安靜的深入探索,我們給孩子提供他們需要探索的材料,孩子沒有痛苦的感受,兩種方式比較哪種對孩子更有利呢?相信有孩子的人大都會同意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因為孩子天然帶來的學習模式比我們人為給的學習模式更有利於孩子大發展。
作為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這裏面應該有準備跟別人交往的能力,為生存而準備的質疑和解決疑惑的能力,為生活而準備的深厚的感受力,為家人和朋友而準備的情感獲得能力和使用能力等等。孩子用他們的身體發展起了他們的大腦的工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這兩個東西才是孩子將來能夠成為優秀學生的條件,有了這兩樣東西才能保證孩子將來在十五年的學習中有足夠的大腦工作能力來完成學業,大學唸完後有足夠的行動能力,把學到的東西變成工作能力。
人類的生活沒有多少內容與我們的考試有關,人類需要有能力創造美好的生活,只有他們感覺到生活美好,他們才能對自己滿意,也只有他們覺得對自己滿意他們才能認為生活美好。這是人類一生幸福的基礎,這一切都不是逼迫孩子反自然規律學習能夠達到的。
那麼如果教育不能幫助人類發展卻反而在破壞人類建構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人類為什麼還要把自己的摯愛的寶貝硬塞給教育機構?
人類到底應該怎樣理解教育,怎樣使用教育?於是我們發現,教育就像鞋子,它是幫助人類更好的走路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造鞋子的人不考慮穿鞋人的需要,不考慮穿鞋人的腳,我們造的鞋比他們的腳大,就會在他們走路時妨礙他們的速度,並且使他們感到痛苦,如果我們造的鞋比孩子們的腳小,就會擠破孩子們的腳並讓他們感到痛苦,我們不能為了鞋子把孩子們的腳拉長或者截斷,讓腳來適合與鞋子。
如前面我們説到的五個月的嬰兒王寶寶,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不論哪個民族,那個階級,哪個地域的嬰兒在三到十個月時,大都會出現同一種狀況。這種顯現難道不足以讓我們去探索一下,嬰兒為什麼會抓到什麼啃什麼嗎?如果我們由此聯想到人類也有自然所賦予的屬性,我們能尊重一顆植物的種子按照大自然的規律發芽結果,為什麼就不能像尊重植物那樣去尊重人類呢?
由此我們可以説明:芭學園認為,大自然賦予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就像孩子的腳,教育就像給孩子這個自然規律做的鞋子,必須適合與孩子的天然發展規律和孩子的天性。
一個創造鞋子的人,決心讓穿鞋的人感到合適,決心讓自己的鞋幫助穿鞋更好的走路,造鞋人就必須忘記自己的需要去了解和感受那些穿鞋的人感受和需要,造鞋人一定要精益求精讓自己造出的鞋是一雙好鞋,造鞋人深知鞋子適合於腳才是好鞋。
如對五個月的王寶寶,決不可以阻止他啃東西,適合與五個月孩子的教育是什麼樣呢?就是儘可能不干涉孩子,這樣我們就得給王寶寶提供能讓他的小手抓得住的安全物品,每天把給孩子的物品洗乾淨,給孩子適合的數量不要讓孩子為了選擇而太費心力,一週或兩週把過於熟悉和孩子已經不感興趣的物品換掉三分之一,並提供各種質地各種形狀的物品給孩子,這就是教育,就是“孩子是腳,教育是鞋”的教育理念。
芭學園人認為,孩子就是那只有感受,有使命,有需求的腳,教育者就是給這樣的腳造鞋的人。我們要造出適合與孩子的教育,就必須要忘我的感受孩子,瞭解孩子,研究教育,使我們成為有感受力的,能夠尊重孩子需要的,能力高超的製鞋人。故此芭學園人管自己叫“芭鞋匠”。
因為他們知道,孩子是腳,教育是鞋,自己是那個製鞋的人。
——李躍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