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孤峯塔

鎖定
孤峯塔坐落在與常德城隔江相望的德山孤峯嶺。原孤峯塔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初名“文峯塔”,與北岸筆架城遙相映襯,象徵常德人傑地靈,文運昌盛,後毀於戰火。現有的孤峯塔是在原塔基上重建的,塔高59米,七級八面,四周八角檐上裝有銅鈴;塔內有旋梯直到塔頂,遊人登塔極目四望,周圍的沅江及城市風光盡收眼底。
中文名
孤峯塔
地理位置
常德市武陵區香火街100號 [1]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00-16:30
建造日期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
別    名
文峯塔

孤峯塔歷史沿革

孤峯塔
孤峯塔(8張)
原孤峯塔始建與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初名“文峯塔”,與北岸筆架城遙相映襯,象徵常德人傑地靈,文運昌盛。後毀於戰火,以後又經兩次修建:一次為清乾隆十一年(1746),一次為光緒八年(1882)。光緒年間修建的孤峯塔,高16米,底部直徑3.5米,磚石結構,七級八面,有須彌座。塔剎為覆缽形,上置寶瓶,華蓋為青瓦所覆,逐層各方有拱券門或開或閉。正南梯一級,有一門可入。塔內空圓如井,無旋梯,但攀緣可達五層。塔表素白,形質古樸。1969年被拆毀。
80年代重建孤峯塔,1988年春竣工。塔高32米,徑7米,為八面七級,乳白塔身。新增琉璃黃瓦,八面風鈴;內置旋梯,可以拾級而上;外環走廊,可以憑欄遠眺。登斯塔也,極目楚天,心曠神怡,鄉人忘返,故友流連。
2017年2月,因年久失修,常德經開區啓動提質改造工程,重建孤峯塔,於2020年竣工。新塔共7層,高59米,檐徑寬約18米,採用傳統仿木樓閣形制,新建羣樓、圍廊,並增設燈光美化 [2-3] 

孤峯塔歷史文化

孤峯塔最早的前身是建於唐代的楚望亭,因劉禹錫的《楚望賦》而命名。一時此亭成為德山“遊觀之最”,用宋紹定年間常德知府袁申儒的話説,可以“臨枉渚而想朝發,望秦城(司馬錯古城)而慨秋綠”。後來,此亭更名“江山平原”,將“楚望”匾額移於舊亭之旁。不久,該亭再次易名“雲深”,原因是“楚望亭風雨晦暝,常有白雲繚繞,人多異這”(《德山志補》語)。袁申儒蒞任,與太守許公共同捐資,“度地於善卷壇之西,夷坡礱石,以亭其上”,重新掛出收藏於寺廟中“楚望”舊匾。同時,在善卷壇祠前、臨江迫崖處修“臨睨亭”;在善卷壇和雲深之間修“仰止亭”。袁申儒為此撰寫了流傳至今的《楚望·臨睨·仰止三亭記》正式議修峯塔,始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
這年夏天,湖廣學政董其昌(1555~1636)來常德督學,辦事完畢後,與巡道劉之龍、治中夏兆金、給事王佐和龍膺等人遊覽德山。諸人策馬登上峯頂,議及流傳已久的風水先生的話,説此地宜建一塔,可以鎮守德山高厚的風土之氣,沅水下游也可休浴恩澤。但是因此也有另外一説,認為從此擋住靈氣,沅水下游的人不同意。所以百餘年來誰也不敢冒犯下游人的眾怒,沒有建塔。董其昌聽後贊成建塔,他説:“於茲塔也,雖惟人文,賴之巽,為春為木,長養萬匯,主人長年。”巽,為八卦之一,即隨風、風行;萬匯,指萬行茂盛。意思是説,在此建塔雖屬人文景觀,但守住靈氣,長期均勻地隨風吹拂下游,哺養萬物,澤及長遠。並且表示“吾當為疏為銘,且捐重貲為助”。劉之龍聽後很高興,立即表法是自己的責任。當時還議定建塔方案:“塔宜稍近水,風行水上,至文出焉。塔必倒影江流,庶濯日月之華,涵煙霞之秀”。
清乾隆時期,石塔年久失修,也山頹剝。十一年(1746),常德在府董思恭支持武陵縣令運標修復石塔,很有可能重建。另外,同時進行的還在石塔旁建了一座善德書院,在城東長樂村加固了沿的江堤。三大建築竣工,人們盛讚翁縣令的功績,“稱其堤曰翁公堤,塔曰翁公塔,書院曰翁公書院”。但沒有修復八方樓的記載。因為有善德書院,所以重建復八方又名“文峯塔”。清光緒八年(1882)又一次修建。

孤峯塔地理位置

孤峯塔坐落在與常德城隔江相望的德山孤峯嶺。每當晨曦初露或夕陽西下時,紅霞映照塔影於沅江,構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