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孤山

(山西運城萬榮縣孤山)

鎖定
孤山,又稱孤嶂山,或稱介山、方山、綿山和景山,海拔1411米,位於赫赫有名的萬榮縣中南部位。山峯金頂上有法雲寺遺址,北麓山半有萬泉古城。
中文名
孤山
外文名
介山
地理位置
山西運城萬榮縣
著名景點
法雲寺遺址,萬泉古城
別    名
孤嶂山,介,方,綿山,景山
海    拔
1411 m

孤山地理環境

山西萬榮臨猗一帶,地勢較為平坦,因處於黃土高原東部,土垣溝壑多而少青山綠水。但在這滿眼黃土之地,卻有一座青山高聳而出,俯瞰廣袤大地,這便是孤山。當地人甚是喜愛孤山,自古至今,前去遊覽者絡繹不絕。孤山南坡陡峭,登山道路以羊腸小道為主;北坡地勢較緩,甚至可以將車開上山頂。 [1]  攀登孤山,常常是當地少年必行之事。

孤山文學作品

《孤山》——太原道
黃河南出禹門口,河面一下子寬廣出許多,秦晉兩岸間的距離起碼突然拉遠了10公里左右。站在陝西一側芝川太史公祠隔河東眺,此時的河東大地上最壯觀雄偉也最令人矚目的地貌標誌之物,顯然是一座拱破黃土正拔地而起的藍青色的花崗岩孤山,而其它世間萬物相比之下卻都黯然失色起來。
孤山,又稱孤嶂山,或稱介山、方山、綿山和景山,海拔1411米,位於赫赫有名的萬榮縣中南部位。它的身板沉穩而挺闊,孤傲而憨直,像萬榮人的性格(太原道注:有關萬榮人蔘見本站萬榮笑話)。東漢建武九年(公元33年),漢光武帝劉秀親祭河東汾陰后土祠,順路曾登臨孤山,並於山之東南麓名曰“崑崙台”處敕建風伯雨師之廟。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時毛鐸有《重修風伯雨師廟記》,讚頌孤山崑崙台“其地尊太高明,山勢異奇,杉松栝柏蔽日。”孤山當年之名勝風光,於此可略見一斑。
以“孤山”命名的風景名勝在中華大地上並不少見。例如杭州西湖上被稱為人間蓬萊者即是。還有許多風景名勝在地貌特徵上也屬孤山形成,但卻未以“孤山”成名,像歷史上繁峙縣境內的泰戲山,《山海經》與《明一統志》中均有記載,就類於這種情況。一般的孤山大都具有兩種很直觀的特點,一是山體偏小,另外一點就是雖稱孤山,而事實上在鄰近處則還有大的山系作為背景。萬榮縣的這座孤山偏不是這樣。它首先是山體龐大,呈四方形狀,東西南北每邊長度均在10公里左右,其總周長共計約在80華里以上。説到孤山之“孤”,萬榮孤山四周竟盡是一派黃土堆積成的世界,南至運城鹽湖,西向黃河灘塗,北到汾河河谷,再也找不到一處大的影子。惟東有稷王山,卻也在約20公里之遙,其間仍然還是厚厚的黃土和起碼已經有了約兩千年以上耕作歷史的農墾阡陌之野。
萬榮孤山歷史文化之古,從文獻記載着,可以一直追溯到《山海經》中對它的描述。是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其草多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若從近代考古發現看,1931年時,著名考古學院有、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衞聚賢先生曾在孤山北麓發現併發掘了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即荊村遺址。該遺址背山臨澗,面積幾達10萬平方米,文化層平均厚約2米。人們不但在這裏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尖底瓶、單身瓶等和原始樂器陶壎,而且還發現了原古先民居住房址中遺存的白灰片。1965年,荊村遺址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1954年的8月15日,中國的版圖上並沒有“萬榮縣”這樣一個行政區的名稱。1954年以後的萬榮縣實際上是由在此之前的萬泉縣與榮河縣合併而成的。孤山,原本隸屬於萬泉縣域。
萬泉縣,始建於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其得名,與孤山有着直接的關係,原因是歷史上的萬泉縣城不但就建在孤山北麓的半山之處,而且當時的縣城近圍孤山四周確實到處都遍佈着清澈的泉水。諸如雙泉、聖水泉、雕石泉、半截桶泉、檻泉、暖泉和東、西澗泉等等。其中距城最近的東澗湧泉於民利惠多,城中居民不但飲水多賴此泉,而且山北灌溉也全靠斯水。明嘉靖時山東監生遊孤山有《題雙泉》詩。詩曰:“地脈雙涵碧,清分一味涼。在光交印彩,雲影雨呈祥。浪暖鱗爭躍,風寒蚌競光。林蔭有孺子,相對歌滄浪。”讀此詩,絕然無有今人所謂“萬泉無泉”的那種感覺。
孤山不但山好水好,而且古時名勝古蹟很多。建在北麓山半的萬泉古城本身即是一處最有特色的盛景。史稱北魏道武帝拓跋天賜四年(公元407年)時,赫連勃勃渡河東犯,當地人薛通率宗族人等築城自守。所以後來的萬泉縣城在很長時間裏又被人稱為“薛通城”。除了山北麓的薛通城,東麓又有秦王寨、崑崙台、風伯雨師廟、柏林廟;南麓則有藥王洞、桃花洞、劉海登仙石、雕石崖;西麓還有頭天門、二天門、老姥洞、龍鳳庵和檻泉寺等等。
孤山的絕勝之處,是在山之頂巔法雲寺。天氣晴好時,遊人至此可以很清晰地向西北俯瞰數十里外的汾水和黃河,再往東南方遠眺,則可見天際處的中條與稷王兩山。《山西通志》上講,孤山法雲寺建於介山絕頂,其規制“宏麗精巧,甲於一方”。寺始建於元而重修於嘉靖,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時,又環寺建石城,周長計70丈。筆者故鄉正在孤山東南10餘華里處,兒時最喜在盛夏的一早遠眺孤山的最高處。原因是常可見山上牧羊人燃起的火,它能引起我夢幻一樣的許多遐想;而白日望孤山,盼望能在法雲寺上升起一片雲霓來,因為這雲霓多數情況下會帶來一場透雨。父輩早就告訴過我們,説法雲寺內有一海眼直通東海之水。當地所謂“孤山戴帽,老農睡覺”的民諺,應該即淵源於這一美麗傳説。傳説中孤山古有八景,即孤嶂擁翠、雙泉充碧、桃洞春晴、柏林晚照、雕巖霽雪、唐寨秋風、法雲遠眺和範台夜月。其中“法雲遠眺”堪稱為第一勝景了。
歷史上的萬榮孤山格外知名,不僅僅為它獨有的自然形態,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由於從漢代以後,就有許多人以為介子推所死難的綿上之山即是該山。如楊雄《河東賦》與《晉太康記》、《地道記》、《永初記》等即持此種觀點。這也就是孤山又稱“介山”或“綿山”的道理。因為有名,所以歷代古人對孤山的題詠也頗多,其中元末大畫家王冕有《過孤山·次韻》一首,頗覺新鮮。詩曰:“驀地見青山,徘徊落照間。泉飛千尺練,嵐抹一梳鬟。古洞龍長蟄,深林鹿自閒。攀躋凌絕頂,長嘯解塵顏。”僅一個“驀”字,用在詩首第一字,就立即將孤山之“孤”意全然托出。詩尾“長嘯解塵顏”一句更是寫盡了詩人登上孤山之巔猶如進入仙境的舒暢心情。
萬榮孤山確實不一般。離開家鄉在外謀事30餘年,我尤其戀念孤山腳下那種新鮮無比的純潔空氣。前兩年,省城的鄉人聚會,有高人説已發現孤山的花崗岩石竟有一種自然淨化空氣的功能。對此至今不知確實與否。但想到兒時常吃的孤山梨和孤山杏的鮮美味道,這些年來我在其它地界確實還真沒有品嚐到過。我想,那發現或許還真有些道理。心裏話,我希望那是真的。
參考資料
  • 1.    孤山  .中國網.2006-07-27[引用日期201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