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孤䳍

鎖定
孤䳍(學名:Tinamus solitarius):是䳍科、䳍屬的鳥類,是一種美洲的小型的非典型的走禽。體長48釐米,體重1014-1900克。孤䳍同時具有平胸類和突胸類的特點,因此孤䳍雖然也善於奔跑,但卻能做短距離的飛翔。孤䳍是古顎總目中進化比較成功的類羣,是中等大小的鳥,頭很小,頸細,腿粗壯,體形笨拙的森林鳥;動作並不十分敏捷,飛行能力弱。受到驚嚇時,最常見的反應是身體貼近地面悄悄爬開或蹲伏着隱藏起來,只有在快被發現時才會振翅飛出。平時以身體與樹枝平行的姿勢,蹲在樹上休息,不過要找到合適的粗枝並不容易;腿上有十分粗糙而有保護作用的鱗片,使它們能在樹幹上蹲穩。
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通常更喜歡温暖潮濕的樹林,雄鳥負責孵蛋,離巢覓食時在巢和蛋上蓋上枯葉;此外,雄鳥還負責養育雛鳥,直到幼鳥能夠獨立生活為止。在地面取食掉落的果實和種子,偶爾也吃些昆蟲;有時會在林中的淺水坑中洗浴。分佈於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孤䳍
拉丁學名
Tinamus solitari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䳍形目
䳍科
䳍屬
孤䳍
亞    種
2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Vieillot, 1819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2] 
外文名
英文 Solitary Tinamou
西班牙文 Macuco, Tinamu Grande, Tinamu Macuco

孤䳍形態特徵

孤䳍
孤䳍(7張)
孤䳍是中等大小的森林鳥,體長48釐米,體重1014-1900克。頭很小,頸細,喙長而稍彎曲,喙尖非常尖。有一個明顯的體形笨拙的橢圓形身體,腿粗壯結實,有四個趾,在地面奔跑時,腳趾會抬高。動作並不十分敏捷,飛行能力弱。受到驚嚇時,最常見的反應是身體貼近地面悄悄爬開或蹲伏着隱藏起來,只有在快被發現時才會振翅飛出。平時以身體與樹枝平行的姿勢,蹲在樹上休息,不過要找到合適的粗枝並不容易;腿上有十分粗糙而有保護作用的鱗片,使它們能在樹幹上蹲穩。 [1] 
除了背部和胸部是灰色外,全身羽毛為淺棕色。頂冠往往比上部暗。下頦和喉嚨白色,下胸部和腹部呈奶油色。肛門區域呈橙色。尾下呈橙色,帶有模糊的暗色帶。背部灰褐色,臀部逐漸變成褐色,整體被黑色明顯遮擋。翼羽有棕色基部和較暗的末端。飛羽有黑色不完整的條紋。 [1] 
鳥喙黑色,尖端更清晰。虹膜呈深棕色。腿藍灰色。 [1] 
伯南布哥亞種體羽更蒼白,更黃,頸部有更清晰的黑色斑紋。幼鳥在上半身,特別是翅膀上有或多或少的白色斑點。 [1] 

孤䳍棲息環境

該物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通常更喜歡温暖潮濕的樹林,但它們並不完全排除生活在寒冷和乾旱季節的林區。主要分佈在巴西東部的大西洋森林中。這些鳥類特別喜歡幾乎沒有灌木的原始森林,它們在地表不平坦或非常不平坦的地方很常見。據考證,每隻鳥都需要生活在30公頃的原始森林中。 [1] 

孤䳍生活習性

孤䳍是留鳥。單獨生活,整天都在活動。晚上在樹上休息。是非常居家的鳥,經常夜復一夜地使用同一個棲息地。由於飛行能力不佳,有時它們很難到達位於高處的休息場所。在樹上攀爬幾乎總是費力又嘈雜,所以會選擇斜坡上的一個高處,從那裏滑行更容易到達棲息的鳥巢。孤䳍在其上過夜的樹枝通常很粗。這些鳥雙腿向後摺疊站立,它們根本不使用腳趾來抓住樹枝。有時會在林中的淺水坑中洗浴。 [1] 
雄鳥通常比雌鳥鳴叫聲更大,因為雄鳥的聲音是説服伴侶的主要工具。儘管如此,兩性都會發出呼叫,這主要是為了讓它們每天表明自己的位置。雌鳥的聲音更深沉,有不同的語調和音符。雄鳥通過發出輕柔的、重複的小叫聲來與自己的後代交流。 [1] 
這些大型陸地鳥類大多在晚上覓食,在樹葉的凋落物中搜尋掉下來的種子和野果。以芸香科和大戟科及番荔枝科的種子、小果實、漿果和植物材料為食,也吃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偶爾,它們會吞食小青蛙。 [1] 

孤䳍分佈範圍

分佈於南美洲,包括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 [2] 
包括巴西東部(伯南布哥州南里奧格蘭德州和內陸到馬託格羅索州南部)、巴拉圭東南部和阿根廷東北端的大西洋森林。 [2] 
孤䳍分佈圖 孤䳍分佈圖

孤䳍繁殖方式

在築巢季節,雌性在雄鳥的領地內遊蕩,因為每年的這個時候它們與許多配偶都有關係。在繁殖季節開始時,雄鳥建立一個領地併發聲以吸引配偶。一旦形成對,它們就會在地面上建造一個粗略的巢穴。通常是一個簡單的淺窪地,雄鳥用新鮮的葉子裝飾。婚姻關係轉瞬即逝。交配後,雌性產下6-14枚藍綠色或綠松石色的卵,然後放棄巢穴尋找新的配偶。這時留下雄鳥獨自孵蛋,它還必須承擔所有養育雛鳥的職責,包括為幼鳥提供食物並保護它們免受掠食者的侵害。 [1] 
孵化期為19天。雛鳥都是同時孵化的。出生後,它們的羽絨在25-28天后被幼年羽毛取代。孵化後幾個小時,雄鳥將它們引出巢穴,發出幾乎聽不見的小聲鳴叫。在危險的情況下,雄鳥會進行肢體表演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它假裝受傷或飛行困難。另一個策略是自己蹲下並將小傢伙藏在它的翅膀下。幼鳥很快就擅長尋找食物,但雄鳥會繼續向幼鳥展示尋找豐富資源的合適地點。在10-20天之間,幼鳥變得獨立,然後離開父親的領地。3個月後,幼鳥的羽毛就完全成鳥化了。 [1] 

孤䳍亞種分化

孤䳍(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孤䳍伯南布哥亞種
Tinamus solitarius pernambucensis
Berla, 1946
2
孤䳍指名亞種
Tinamus solitarius solitarius
(Vieillot, 1819)
[3] 

孤䳍保護現狀

孤䳍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3.1——近危(NT)。 [2] 

孤䳍種羣現狀

該物種被描述為“近危”。根據物種記錄的種羣密度(秘魯的灰䳍:每100公頃1只和小穴䳍:每100公頃2只。1990年)。分佈範圍的面積(每公頃約10700只),並假設範圍在10.3%和11.28%之間,據估計,該種羣屬於110000-241000只個體的範圍,大致相當於70000-160000只成熟個體。因此,這裏的種羣被劃為50000-200000只成熟個體。 [2] 
趨勢論證:2000年至2012年的森林損失分析發現,該物種範圍內的森林在三代時間內以相當於10%的速度損失(Tracewski et al.2016)。該物種也受到捕獵的威脅,因此懷疑在三代中以15-25%的速度下降。 [2] 
有兩個亞種,巴西東北部的伯南布哥亞種的分佈範圍明顯縮小,1971年估計不超過100只;然而,200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這可能不是一個有效的分類羣。由於狩獵壓力和棲息地喪失,指名亞種在整個範圍內都很罕見,儘管它們在幾個保護區仍然相對常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