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季鸞文存

鎖定
《季鸞文存》是1944年大公報館出版的圖書,由張季鸞編寫。
中文名
季鸞文存
作    者
張季鸞 [1] 
譯    者
胡霖
出版時間
1944年12月
出版社
大公報館
頁    數
675 頁
定    價
國幣一萬元
裝    幀
32開
統一書號
3378-6 [1] 

季鸞文存內容介紹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季鸞先生逝世三年後,《大公報》館正式出版了季鸞先生第一部也是季鸞先生惟一的一部著作——《季鸞文存》(上、下冊)。由於抗戰時期的艱難,書是由土紙印刷。字體也小得後來人都難以辨認。本書收錄了季鸞先生從事新聞事業時期的部分文章。
民國三十三年十二月初版
民國三十四年七月再版
民國三十五年八月三版
民國三十六年四月四版
台灣 文海出版版
台北 文星書店 1962年影印版
台灣 新生報1979年版
1989年上海書店影印版

季鸞文存作者介紹

張季鸞(1888~1941)
中國新聞家,政論家。名熾章。祖籍陝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生於山東鄒平,1901年,父親死後,他隨母親扶柩返回榆林,後就讀煙霞草堂,師從關學大儒劉古愚,得到沈衞、沈鈞儒的賞識和器重,1905年官費留學日本。1908年回國,一度在於右任主辦的上海《民立報》任記者。辛亥革命後,擔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負責起草《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等重要文件,並且發出了中國近代報業史上第一份新聞專電。因反袁世凱被輔。出獄後,在上海先後任《大共和日報》編譯和《民信日報》總編輯。1916年任上海《新聞報》駐北京記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兩地的《中華新報》總編輯。1926年與吳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記公司,接辦天津《大公報》,任總編輯兼副總經理,主要負責評論工作。1941年9月6日病逝於重慶。身後有文集《季鸞文存》傳世。張季鸞先生文筆犀利酣暢,在標題製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獨到之處。他和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學家李儀祉並稱為“陝西三傑”。 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唁電中這樣説:“季鸞先生,文壇巨擘,報界宗師。謀國之忠,立言之達,尤為士林所矜式。”
[1] 

季鸞文存目錄

  1. 國府當局開放言論之表示
  2. 論提倡氣節廉恥
  3. 中國文明在哪裏?
  4. 論造成廉潔有能之政府
  5. 官吏不得經商投機
  6. 刷新地方行政之急務
  7. 悼丁佛言先生
  8. 人民與政府
  9. 約法問題之解決
  10. 政治之正軌與常道
  11. 中國今後之婦女問題
  12. 青年思想的出路
  13. 大公報一萬號紀念辭
  14. 望人人牢記約法第八條
  15. 讀日俄工業參觀記感言
  16. 再論日本大陸政策
  17. 幣原認禍源在宣傳
  18. 東北官民之重大責任
  19. 政治家之進退
  20. 日軍佔領瀋陽長春營口等處
  21. 願日本國民反省
  22. 望軍政各方大覺悟
  23. 民國二十年國慶辭
  24. 馬占山之教忠
  25. 國家真到嚴重關頭
  26. 救東三省闢偽獨立
  27. 行矣第一機
  28. 對日須為整個的行動
  29. 艱難危險中一切新創造
  30. 新中國歷史之第一頁
  31. 興亡歧路生死關頭
  32. 促日本國民急切反省
  33. 國聯與各公約之運命
  34. 日本之法西斯蒂運動
  35. 目前政治上之急務
  36. 警告政府國民反省
  37. 日本犬養總理遇刺
  38. 行政院對外宣言
  39. 自衞之策
  40. 時局嚴重問題簡單
  41. 論國營事業
  42. 如何完成西北幹路
  43. 日本所謂東洋門羅主義
  44. 中國豈堪被人零割
  45. 送段芝泉先生南行
  46. 應於西安新建教育中心
  47. 中日問題之根本討論
  48. 國聯今後之責任
  49. 美國新總統今日就職
  50. 如何應付嚴重的新局面
  51. 日軍竟聲明全線總攻
  52. 勉駐平政委會諸委員
  53. 應儘先注意西北建設
  54. 學生與政治
  55. 迎年之辭
  56. 閩變之又一教訓
  57. 備戰中之日本外交
  58. 中日關係之現階段
  59. 再論對日問題
  60. 日本外務省之聲明
  61. 中國最小限度之立場
  62. 藏本案之大白
  63. 慰藏本
  64. 今後之西北鐵路問題
  65. 關於言論自由
  66. 反日與存華
  67. 中日問題之趨勢
  68. 外交與內政
  69. 對於五全代會之期待
  70. 九一八四週年
  71. 勿自促國家之分裂
  72. 再論學生問題
  73. 廓清內尤之急務
  74. 日本之暴力政變
  75. 東京兇變之國際觀
  76. 王寵惠日內入京
  77. 今後之大公報
  78. 改善取締新聞之建議
  79. 中國青年與日本
  80. 解釋內憂之道
  81. 粵局解決後之政府責任
  82. 救國根本在政治
  83. 本報復刊十年紀念之辭
  84. 民國二十五年國慶紀念之辭
  85. 哀匪軍
  86. 綏北大捷之意義
  87. 中國之前途
  88. 中日交涉之過去現在未來
  89. 國民與國軍
  90. 西安事變之善後
  91. 再論西安事變
  92. 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
  93. 國民良知的大勝利
  94. 祝歲之辭
  95. 對西安負責者之最後警告
  96. 陝局解決之第一步
  97. 論言論自由
  98. 助勉黨國當局
  99. 今後的對日問題
  100. 勉東北軍
  101. 中央與地方
  102. 統一國論之必要及其方法
  103. 勉東北軍全體官佐
  104. 今後之教育問題
  105. 川康整軍之喜報
  106. 沈鈞儒等一案公判
  107. 對於國事之共同認識
  108. 中日國交之前途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