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季薇

(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

鎖定
季薇,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眾源母基金基金投委會委員。 [1]  [26] 
中文名
季薇
民    族
畢業院校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 [2] 
主要成就
福布斯2018中國最佳女性投資人TOP10 [2] 
職    務
中國數字經濟投融資聯盟第一屆理事會理事 [26] 

季薇人物介紹

季薇 季薇
季薇在風險投資領域擁有超十六年的投資經驗, 2008年創立華映資本後,她帶領華映資本在科技、消費、企業服務和數字經濟等領域進行一系列投資和佈局, [27]  曾主導參與的知名投資案例有天鴿互動(01980.HK)、錦和商業(603682)、微盟集團(2013.HK)、BOSS直聘(BZ.O)、海蝶音樂、壁仞科技、和府撈麪、微念 [28]  、黃天鵝、夸父炸串、白小T、本源量子和界面·財聯社等。 [2-4]  [26] 
季薇帶領的華映資本人民幣和美元雙幣總管理規模超過110億人民幣,投資階段以A、B輪為主,並延伸到早期和中後期。投資領域覆蓋科技、消費、企業服務和TMT領域。 [6]  [27]  連續多年入圍清科創業投資機構50強 [7-9]  ,季薇本人也獲得福布斯、清科、投中、36Kr、21世紀經濟報道等多家機構評選的最佳投資人、最佳女性投資人及最受創業者歡迎的投資人等獎項。 [26] 
2018年1月,由華映資本發起了一場有關新消費的“嗨LIGHT跨年市集日”上,其中,在“LIGHT論壇”上,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進行了題為《文娛與消費,真正來到匯流的入海口》的分享。 [5] 
在2023年華映資本年度大會上,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以《新旅不停映繁星——共識投資下的思考與探索》為主題,圍繞“共識與非共識”、“科技賦能一切”以及“更加本土、更加國際”三個概念向與會者進行了分享。 [29] 

季薇職業經歷

季薇於2008年作為創始管理合夥人加入華映資本,投資領域從TMT、文娛延伸至科技、消費、企業服務等。 [6]  [27] 
在加入華映資本前,季薇曾任新邦資本執行董事,並聯合創立對沖基金。 [6] 
2017年,協同組建與管理百億級文化產業母基金——眾源母基金,任眾源資本投資合夥人。 [6] 

季薇人物經歷

季薇 季薇
1992年常熟高考文科第一名,入讀上海外貿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專業 [2] 
擁有英國帝國理工學院MBA學位 [2] 
2018年參加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第八屆中國創新資本年會” [10] 
2019年,在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聯合發起成立的中國數字經濟投融資聯盟中,擔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 [11] 
2019年,帶領華映資本作為輪值主席單位聯合發起「B計劃」,並代表輪值主席單位,在啓動儀式上對項目進行了解讀,並持續助力B計劃各項活動開展。「B計劃」是由東沙湖基金小鎮、華映資本等30餘家創業投資機構共同發起的To B領域創投服務與資源平台。 [12-13] 
2019年,聯合港股上市公司微盟成立南京華映微盟基金,主要投向早期To B項目 [14]  。華映資本曾分別於2014年、2015年參與微盟的A、B輪投資。 [15] 
2020年11月,季薇帶領華映資本成為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首批子基金合作管理機構。 [27]  [30] 
2021年6月,季薇帶領華映資本投資的企業BOSS直聘登陸納斯達克上市。 [27]  [31] 
2021年,季薇帶領華映資本完成六期基金募集,規模21.2億元,主要投資新消費、企業服務、前沿技術等領域。 [27]  [32] 
2023年,季薇帶領華映資本完成七期人民幣基金首關,將圍繞硬科技/前沿技術、先進製造、新消費領域開展投資,着眼於賽道頭部、擁有高壁壘的優秀創業企業。 [27]  [33] 

季薇個人榮譽

2019年“中國科技投資海歸40人領袖”榜單(億歐) [16] 
2018中國最佳女性投資人TOP10(福布斯)
2018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TOP100(投中網) [17] 
2017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TOP100(福布斯) [2] 
2017中國新文娛領域十大投資人 (36氪) [16] 
2020中國最佳創投人TOP100(福布斯) [18] 
2021年12月,入選“2021福布斯中國創投人100”名單,位列第98名。 [22] 
2022年9月,入選2022福布斯中國全球華人精英TOP100(行業翹楚)。 [23] 
2022年12月29日,福布斯中國發布了2022創投人100榜單,華映資本創始及管理合夥人季薇位居榜單第72名。 [24] 
2023年12月,入選《福布斯中國2023創投人100》榜單,位列第69。 [25] 

季薇行業觀點

在變化中尋找恆心
文化產業的變與不變
2018年文娛行業發展呈現出六大變化,一是行業監管持續加強;二是巨頭佈局內容生態;三是文化傳媒股遇冷;四是流量格局重新分配;五是新生代對內容的消費方式發生了變化;六是商業模式關注效率與融合。 [19] 
但與此同時,優質文化內容的價值和標配地位不變,文化產業投資的底層邏輯不變,巨大的存量市場整合機會不變,融合商業模式的潛力不變。 [19] 
從供到需
解碼“後流量時代”消費動能
從需求端來看,當下移動互聯網流量已經非常去中心化了,下半場需要拼搶的是時間和注意力。流量端機會有四個關鍵詞——線下、社交、內容和人羣。第一,即消費進入新的線下紅利期,線上線下結合成為趨勢。第二個關鍵詞是社交。第三個是如何利用內容帶動消費,包括小紅書、火球買手等。最後一定是人羣,要觀察人羣的變化。 [20] 
從供給方向看也有非常好的基礎,比如中國移動支付使用率為全世界最高。新技術也賦能了從生產、供應鏈、物流到整個銷售環節的全鏈條:供應鏈可以進行數字化;物流可以通過自動分撿、無人配送等進一步提高效率;門店有智能選址、AR/VR應用,線上有千人千面等,也可以實現更好的線上線下新零售結合。 [20] 
無風口投資期
與創業者並肩而立
在深耕行業的過程中,最好的資產就是每天和這些項目在一起,能夠第一時間感知到行業正在發生的變化。在不斷變化的行業中,華映一直堅持獨立判斷、強調“佈局型”投資,推動項目之間的互動合作。與更多優質創業者站在一起,抱團發展,穿越週期,獲得成長。 [1]  [11]  [21] 
隨着創投行業競爭加劇,行業投資人的“精細化管理時代”已來。行業投資的門檻越來越高,考驗的是投資機構能否有更精細化的管理、更完備的團隊分工,以及對行業的敏感度和對數據的追蹤利用。 [1] 
科技賦能一切的時代
投資堅持“共識+非共識”
季薇認為,共識和非共識不是割裂或平行的,而是並存的有機結合方法論。華映遵循“共識+非共識投資”方法論,堅持獨立判斷。季薇還介紹,華映在科技投資中,從數字化應用優勢領域出發,在一次突破的基礎上,正在實現二次突破:第一次是從數字化應用拓展至數字全流程,第二次是從數字全流程向科技賦能全行業升級努力。在發展規劃上,未來華映資本將更加本土,更加國際。 [3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