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季羨林論中印文化交流

鎖定
《季羨林論中印文化交流》是2006年1月1日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季羨林。
中文名
季羨林論中印文化交流
作    者
季羨林
出版時間
2006年1月1日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頁    數
362 頁
ISBN
9787801879639 [1]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季羨林論中印文化交流內容簡介

幾十年來,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廣泛,加之勤鑽研,他在語言學、佛學、歷史學、文學、文化學、比較文學等方面都卓有建樹,但他用心最多、成就最大的則是對印度學的研究。在印度學研究方面,他對印度的語言、歷史、文學、文化及中印文化關係史等方面有獨到見解,成就斐然。因此,印度著名的瓦拉那西大學授予他最高榮譽“褒揚獎”、印度文學院授予他“名譽院士”。
中外文化交流也是季羨林先生一貫重視的,與上述幾個研究領域有關,內容相當廣,研究的時間也相當長,但重點還是在中印文化交流方面。當然,他的研究“還旁及中國與波斯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文化交流”。季先生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演説和不同的著作中,對中印文化交流都有精闢論述,這類文章都分散在不同的書中,他的著作如“山”,讀者想一一查找有關內容,費力耗時,也許不便。為適應目前形勢發展的需要和方便讀者,今天,我把他的一些有關文章收集整理,精選25篇,彙集成冊,經季先生同意,命名為《季羨林論中印文化交流》,一併發表。我想,這相文集不僅有利於中印友誼的不斷髮展,而且對中印文化交流會起到積極作用,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季羨林論中印文化交流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 ) 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
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194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194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建國後,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東文語言文學系教授、主任,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委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亞非學會會長,語言學會會長。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94年4月當選為澳門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季羨林論中印文化交流目錄

序言
編者的話
季羨林簡介
中印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文化交流能推動中印社會前進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複雜性——在“東方文化系列講座”上的報告
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
對於文化交流的一點想法
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
關於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問題的補遺
中國紙和造紙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傳到印度去的
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
再談“浮屠”與“佛”
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再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兼評美國梵文學者佛蘭克林·愛哲頓的方法論
三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西遊記》裏面的印度成分
梅*利耶與彌勒
印度文學在中國
中印友誼的又一象徵——在印度政府贈送北京大學
泰戈爾銅像揭幕儀式上的講話
佛教的倒流
從中印文化關係談到中國梵文的研究
印度文化特徵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
在印度文學院授予名譽院士學銜儀式上的演説
東方文化要重現輝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