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季凱

(北京市豆製品二廠廠長)

鎖定
季凱,男,中共黨員,先後做過學徒工、班組長、車間主任、設備股長、副廠長,1990年出任北京市豆製品二廠廠長。
中文名
季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性    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目錄

季凱簡介

季凱擔任廠長的十多年間,產品產量從1521噸增加到28142噸,銷售收入從423萬元增加到7188萬元,利税從3萬元增加到825萬元。自1998年後,產銷量連續七年位列全國第一,在北京的市場佔有率達70%以上。“白玉”先後被評為“北京市好產品”、“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北京市名牌產品”,獲“北京市著名商標”、“優秀品牌”,北京市國有企業“十大知名品牌”等稱號;豆製品二廠已連續四年獲“首都文明單位”稱號。1995年,他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曾連續多次獲北京市、商貿工委、市國資委、二商集團“勞動競賽標兵”、“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員領導幹部”等稱號,2005年4月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 

季凱事蹟

北京豆製品二廠1958年成立,1990年有職工200多名,年產值200萬元左右,長期虧損,靠國家政策性補貼維持。季凱上任後常説:“企業長期靠國家財政補貼過日子,很不光彩。”他認為,豆制行業要發展就必須實現規模化。二廠生產車間太小,小作坊式生產適應不了大市場的需求,廠子必須擴大生產規模。”經過半年的調研和醖釀,在他的精心組織下,1990年底二廠成功地從西城區宮門口遷到了海淀區淨土寺。新車間面積近1000平米,搬遷後上了3條新生產線。1991年,豆腐產量突破2000噸,比搬遷前翻了一番。豆製品二廠搬遷的“蜜月”期剛過,副食品市場全面放開,國家對豆制食品企業取消財政補貼。2000年北京申奧成功,根據奧運環境治理規劃,市區三環以內企業10噸以下的鍋爐在2002年12月30日前一律停止使用燃煤,改用清潔燃料,二廠被無情地列入搬遷之列。此時已經被聘任為市豆制公司經理兼豆製品二廠廠長的季凱又面臨着廠子的第二次搬遷。經過領導班子反覆研究論證,2001年初,搬遷動議獲得了班子會議的通過和二商集團的批准。為了選擇最佳廠址,季凱帶着建廠規劃,率基建科的同志,一個月內跑遍了北京周邊18個經濟開發區,最後把廠址選在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食品工業園區。為選擇合適的建築商承建新廠,季凱親自主持起草招標文件,在新聞媒體上發佈招標公告,組織專家審查參加競標單位的標書,最終選定北京市第六建築公司。2001年6月6日,新廠及職工宿舍等設施同時破土動工,2002年6月主體建築竣工。新廠面積100畝,生產車間面積7900平米,是城區舊廠的8倍;豆製品年設計產能10萬噸,是舊廠的20倍。新廠建成了,如何搬遷?有的同志提議先停產半個月,等設備安裝完畢後再恢復生產。季凱則堅持不停產搬家。他説:“咱們是國有企業,供應北京70%以上的豆腐,又肩負特供任務。咱們必須對廣大消費者負責,困難再大,也要堅持不停產搬家,這是關係羣眾利益的頭等大事”。搬遷工作從2002年6月15日開始,他不顧自己患有偏頭痛,每天和職工24小時奮戰在施工現場,親自指揮生產線搬遷和設備安裝。7月7日製冷機組正式運轉,盒豆腐、豆漿的生產步入正軌。在他的帶領下,兩個月才能完成的搬遷僅用20天就完成了,而且市場供應工作未受影響,創造了食品行業鮮活產品不停產搬家的奇蹟。職工安置問題是廠子搬遷中難度最大的問題,要讓500多名職工個個滿意,非常困難。季凱明確表示:“企業再難,也要讓職工安居樂業。目標只有一個:不讓一名職工掉隊,不使一位職工受傷。”一方面,發揮企業黨政工團組織的作用,充分了解每名職工的意向後,堅持以人為本,依據《勞動法》等法規制定出妥善合理的安置方案。職工們感到切身利益有了保障, 80%的職工隨廠遷至通州工作。另一方面,他狠抓職工生活條件的改善、精神生活的豐富。為每間職工宿舍安裝空調、電視和電話;購置班車接送職工;為職工提供免費午餐。建立了網吧、多功能廳、健身房、乒乓球室和枱球中心。企業還先後組建乒乓球隊、籃球隊,並多次在北京職工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2004年成立的銅管樂隊,已能參加正式的比賽和演出。2004年企業被北京市總工會評為“市級模範職工之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