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門古鎮

鎖定
孟門古鎮位於晉陝大峽谷中部,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城西北23公里處黃河東岸。北靠磧口,南鄰軍渡,東接成家莊鎮,西隔黃河與陝西吳堡縣相望。
中文名
孟門古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電話區號
0358

孟門古鎮地理位置

山西·柳林·孟門古鎮,鎮人民政府駐地為孟門村。以姓人口居多。有公路東通柳林縣城,北鄰磧口古鎮,山西省沿黃公路縱側而過,西有黃河渡口可達陝北吳堡縣寇家塬鎮,南靠晉西要塞軍渡。靠近307國道及軍渡黃河大橋、青銀高速公路太中銀鐵路,並有山西中南鐵路通道太中銀鐵路呂臨支線、孟門貨物集運站、孟門黃河大橋等將建成。

孟門古鎮古鎮歷史

孟門古鎮
孟門古鎮(5張)
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孟門是大禹治水之天下黃河第一門,這裏還保留着據説是大禹當年佇立指揮治水時留下的印有深深腳印的“禹王石”。戰國屍佼《屍子》記載有“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龍門呂梁孟門壺口是大禹治水的四項重點工程。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孟門村西南蛟龍壁將黃河東西兩岸的石山連接成一個天然的黃河大石壩,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形成湖海,有所謂“定湖”之稱。若遇淫雨,“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
大禹治水(前2243—前2230年)在孟門西南劈開蛟龍石壁,河水順流而下,形成“永寧十景”之一的“黃河洪濤”。所謂“孟門”,是大禹治水之黃河河道上的第一個大門,故因以命地名矣。(也有專家認為,所謂孟門之名,涵蓋今柳林孟門至河津之黃河段的河道兩側,柳林孟門乃其北起,河津龍門是其南止。而柳林縣的孟門又位於最上游,所以稱作黃河第一門——孟門)。
西周穆王時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呂梁武當山玄武道場,為了祭祀鯀禹治水之功績,在孟門的莊王山麓大禹石附近創建了孟門道院,主殿“源神殿”內,供奉着夏帝禹和禹之父神鯀;這裏現還有國家一級文物“無頭神鯀”石雕坐像:底座長0.98米、寬0.40米、全高1.25米、胸圍0.92米、膝部周圍1.50米,左臀部還有一“鯀”字。原來是在源神殿神鯀泥塑像內取出來的。
唐貞觀十三年(639),唐太宗巡遊孟門時,敕賜尉遲恭又在道院旁修建了南山靈泉寺,現為山西省重點文保單位。寺側有巨石“禹王石”和《大禹治水》殘碑,大雄寶殿內有清嘉慶九年(1804)年《南山靈泉寺始末碑記》,碑記稱:南山上“有禹王石,相傳神禹停憩息山之半”。

孟門古鎮文化名鎮

2009年,孟門鎮被省政府批准命名為“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
孟門鎮也被譽為“九曲黃河第二鎮”,今天被稱為“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磧口鎮以及管轄她的柳林縣、隔河相望的陝北吳堡縣,卻在歷史上長期作為她的下轄地,甚至達千年之久,所以歷史上的孟門遠比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有名得多,堪稱天下黃河第一。至於她的衰落則是由於黃河洪水胡氾濫,但那也是到了清末才發生的事了。

孟門古鎮晉西第一門户

“孟”是兄弟排序中代表最大的。孟門,即“第一門”,可見她的重要性。孟門東依寨東烽台,西為天塹黃河,南靠軍渡要塞,北鄰黃河“二磧”。地處秦晉通衢,地理險要,是控山帶河的重要關隘。曾與晉東娘子關齊名,有“東有娘子關,西有孟門關”之説,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史稱“晉西第一門户”。孟門所處的地理位置,拿現代人的眼光看,選擇孟門這樣一個既偏僻又不富庶的地方設縣,實在有點不可思議。這是一個很有意味的歷史命題。不過,稍稍有中國歷史知識的人,就會明白,歷代統治者在設置郡縣的時候,往往是站在軍事戰略的地位上來考慮的。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戰爭是橫跨中國幾千年歷史的主線。這就註定了孟門設置郡縣的必要性。磧口在明清時才發展成為商賈雲集的商貿重鎮,但是孟門卻在千年之前,就因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大地、陝北地區與晉中平川來往的重要關口而發展成為了當時的大都市。
山西中南鐵路通道太中銀鐵路呂臨支線、孟門貨物集運站、孟門黃河大橋等的工程建設在孟門竣工後,孟門將再次突出其“晉西第一門户”的重要地位。
柳林·孟門古渡(陳黎雲-攝) 柳林·孟門古渡(陳黎雲-攝)

孟門古鎮黃河古都

《穆天子傳》中有西周穆王西見西王母曾途經此地“北登孟門”的記錄,還有龍山文化遺址。戰國時設“”,為當時全國性大都市;東漢時漢武帝封其代共王子熹為藺侯;北周大象元年置定胡郡(縣);元朝至元八年初改置孟門縣,歷為縣治駐地,其間也曾為州郡治駐地,前後長達1500多年。而且歷史上的孟門縣,不僅僅是今天的孟門鎮所管轄的幾十個村莊,還地跨今柳林、離石、臨縣的部分村鎮以及陝西省吳堡縣全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天臨縣的三交以南部分也屬於孟門。因此,今天的一些臨縣文化也是孟門文化的延續和傳承。一個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古郡縣城,一個曾經是重要的軍事渡口,又是連接東西南北商業大流通的水旱碼頭,是何等的繁華富貴,不難想象。

孟門古鎮水毀古城

孟門足可號稱“萬里黃河第一”的,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母親河給她帶來了希望,也帶走了希望。希望與失望,在晉陝峽谷裏並存、輪迴。
孟門古院側門 孟門古院側門
雍正元年(1723),黃河突發大水,孟門遭淹。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十六日,天降暴雨,黃河氾濫成災,孟門古城“舟行於街,濤響於市”。南山寺八景毀壞大部。咸豐六年(1856),因連下數日暴雨,孟門鎮連雲廣廈倏爾陷入狂濤巨浪之中,200餘孔窯洞、l000多間房屋被水衝光。《柳林縣誌》載,孟門栽桑養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有河灘地千餘畝,遍植桑棗。紡織品行銷黃河兩岸,西通“絲綢之路”,而今桑田也已毀於洪災。那個屬於歷史上的孟門縣已經安然長眠。經歷了巨大災難後的孟門人,借用了棗峁上這個村莊,把一個古孟門縣小心翼翼的保留下來了。這是一種沒有被災難扭曲的心態——儘管是一種地名概念上的保留,但保留的意味深長。1958年,組建孟門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於棗峁上,遂易村名為孟門。但黃河終究是黃河,1964年8月12日晚,黃河沿岸突降傾盆大雨,黃河漫溢,孟門水毀嚴重。1977年孟門黃河防護壩被沖垮。一個有悲劇色彩的孟門縣,連同它的故事,由黃河承載着,一路呼嘯南下,流入大海。

孟門古鎮消失的孟門城

望着鋪天蓋地的黃河水,只有無奈、絕望的嘆息。曾經的繁榮,曾經的輝煌,煙飛灰滅。那一幕是何等的恐怖,何等的撕心裂肺。無情的洪水吞沒了千年財富,吞沒了孟門人的家園,吞沒了滿城的故事。在無奈絕望中,最後只好選擇距離孟門一公里的棗峁上村代替已經不存在的孟門縣。黃河在這裏繞了幾個曲線優美的灣,最大灣的東岸便是農家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明清民居和磚土窯洞。這個沉睡了將近百年的繁華古鎮在如今改革開放的大潮大浪中顯得跟她眼前的黃河一樣安靜。甚至有幾分讓人不禁想哭的淒涼。雖有專家稱:“數次遭受黃河大規模甚至徹底毀滅之後的孟門,竟能保留下今天看到的這部分遺產,這已經是個奇蹟了!”。但現實終究需要面對,孟門終究也只能屈居為“九曲黃河第二鎮”,成為被母親河遺棄的明珠了。
“你到哪兒去?”“我去孟門縣”、“他是哪兒人?”“他是孟門縣家”、“你做甚去呀了?”“我去孟門縣趕集”……“孟門縣”,一個被“孟門鎮”代替已經一百多年之久的名字,卻代代相傳,一直叫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一種懷念和寄託。黃河依然是黃河,奔騰不息,終年流淌,真有一種“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感受啊。
孟門縣留給人們的只是永久的遺憾和永久的無奈。棗峁上也就成為孟門古城永久的紀念。在人們心中,孟門縣依然存在。這是善良人們的美好願望。孟門縣這個古老的名字留下來了,也留下了孟門古城謎一般的魅力。

孟門古鎮藺氏發源地

韓康先祖出自周皇族,與周同姓姬氏,後來侍奉晉國,被封於韓原,稱作“韓武子”,名叫韓萬,是曲沃武公的兒子。小子侯元年(前709年),曲沃武公派韓萬將俘虜的晉哀侯誅殺,後來又接連誅殺小子侯和晉侯兩位國君,自己做了晉君,號為晉武公。 韓萬因功列於正卿,封於韓原(今山西臨汾西南),子孫皆姓韓,為韓姓之源。
韓萬生勝伯,勝伯生定伯簡,簡生輿,輿生韓厥,韓厥是晉君武公之玄孫,是韓康的曾祖父,韓厥在“趙氏孤兒”中做出了極大貢獻,賜號“韓獻子”,與晉相國趙盾之子趙朔同列為晉國六卿。
晉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景公聽信屠岸賈讒言,要誅殺趙朔並滅其族,韓厥竭力反對,並報信於趙朔,趙朔夫人是國君晉成公姐姐、晉景公姑姑,正身懷六甲,便跑到宮中躲避,生下“趙氏孤兒”趙武子。韓厥告老後,其子韓宣子(起)襲代爵位。晉平公十四年(前544年),吳國延陵季子出使晉國,曾與趙武子、韓宣子、魏獻子交談,事後對他人語:“晉國的國政,終將為此三家所奪。”這就是後來發生的三卿分晉。
韓宣子逝世,貞子韓須繼承爵位;貞子逝世,兒子韓簡子繼承爵位。韓康沒有襲代爵位,就去趙國做官。貞定王16年(前453年)知伯與趙、韓、魏瓜分範中行的土地以為己邑,韓康因功封於藺邑,其子孫即以封地藺為姓氏。故此,藺姓起源於孟門(藺邑,在今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與姓同宗共祖。
公元前313年,秦國攻佔了河東、太原郡等地,藺氏失去封地,遂向四處遷徙。藺國共沿革140餘年。
藺侯曾自鑄圓三足幣、方三足幣、圓幣等銅錢幣。
藺相如,古藺國(今山西柳林孟門)人,藺首侯藺康(即韓康)六世玄孫。戰亂時南遷,先在趙國宦官繆賢家作門客,後為趙國大臣。病逝後葬于山西古縣藺子坪。

孟門古鎮黃河古剎

在古代,每個村子跟前都有一個或兩個寺廟,是對宗教文化的崇拜與重視,或者説是對神的敬畏。尤其是對於屢遭災難的孟門。孟門最著名的寺廟為南山寺,此外還有天下惟一以“定湖”命名的龍王廟——定湖廟、紀念明末欽點“靈顯將軍”的將軍廟、財神廟等。
九曲黃河第一剎
柳林·孟門(馮世平-攝) 柳林·孟門(馮世平-攝)
孟門城南約一公里,一座大山橫亙。這便是孟門南山,又名莊王山。山脊有一座古剎南山寺,也叫靈泉寺。是金世宗敕賜匾額為“靈泉寺”。非常美麗動聽,又是充滿靈秀之氣的名字。據記載,南山寺前身為孟門道院,建造於周穆王時代,東漢擴建為寺院。寺院西廂牆壁上有清嘉慶年間的石碣,上刻南山寺十大美景,描繪得如詩如畫,宛若仙境,史稱“晉西第一叢林”。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十三年,巡遊孟門縣,被南山的秀麗景色吸引了,下旨令尉遲恭監造寺院。於是,一座規模恢宏、建造精雅的寺院落成。南山寺最興盛時期,寺內有僧人六百多,耕種寺田五千多畝。可見當時規模之大。南山寺是官辦寺,為永寧州八大官寺之首,統領着晉西(包括今柳林、臨縣、離石、中陽)以及陝北(包括今吳堡、綏德)等地的一百多處寺廟。被譽為“九曲黃河第一剎”。
南山寺歷史上高僧倍出,譽滿華夏。北宋時的友雲禪師被宋仁宗敕封為“佛呈園契大師”。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也慕名來南山寺觀光。有“五龍聖飛之地”之美稱。這裏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著名傳説(詳見陳黎雲《孟門聚寶盆傳奇》);金代著名書畫家王庭筠遊南山寺作《題南山寺友雲亭》的詩文,現存寺內石碑上;傅山於1674年(康熙13年)八月間,偕友人王吾、門人胡庭、孫傅蓮蘇遊歷到此,並有《自青龍驛過靈泉寺》一詩留存。
古剎風雨
南山寺從唐貞觀十三年建造寺院,歷經唐、宋、金、元、明、清。清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一場大火將正殿以及四十多間配殿全部化為灰燼。乾隆五十九年也就是被大火燒燬的十年以後開始,依原樣動工重新建造南山寺。重新修建時,在原來的結構上作了重大調整。比如東西兩廡的各二十四間木結構改建為無樑殿,同時將前院中央的關帝殿改建為三層樓閣式木結構建築。南山寺又出現了一個興盛期。
然而,南山寺的悲劇並沒有結束,年老的南山寺又一次遭到幾乎是毀滅性的災難。災難來自日本鬼子的侵華戰爭。面對日軍的飛機、大炮,一無所有的抗日軍民拿什麼抗擊侵華日軍?必須建自己的兵工廠,造自己的武器。但是,沒有資金,沒有建築材料,怎麼辦?只能把目光投向寺廟,不用花一分錢,就有現成的建築材料。於是就有了拆廟建兵工廠的奇特現象。這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而且又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留着一座寺院又有什麼用?因此南山寺為抗日戰爭做出了犧牲,做出了貢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指責八路軍拆寺院建兵工廠這一舉動。從本質上講,南山寺還是毀於戰爭,而這筆帳理所當然要記在日本侵略者頭上。因此南山寺不僅僅是一個佛教聖地,也是我們銘記國恥的一個載體。
散落在南山寺坡上的古塔林、古寺牆以及殘留在殿柱底座和窯洞,帶着悲愴的記憶,面對滔滔的黃河,佇立在衰草殘陽間,彷彿在回憶遠逝的晨鐘暮鼓。
一座古老的縣城,一座古老的寺院,一條古老的黃河,相互映襯,這是一幅什麼景象!然而,古縣城和古寺院,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原因消失了。黃河在這裏成了一條孤獨的河。
——孟門南山寺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柳林·孟門大禹文化研究會”成立,呂梁·孟門南山寺旅遊景區已經啓動,劉家圪墶生態旅遊度假村在興起,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孟門舉行,被授予“中國民俗文化保護之鄉”、被定為“南京大學民俗教研基地”……。

孟門古鎮榮譽

中國民俗文化保護之鄉
孟門年俗文化節(張軍軍-攝) 孟門年俗文化節(張軍軍-攝)
外國民俗專家在孟門參觀 外國民俗專家在孟門參觀
2006年2月(農曆正月),由中國民俗學會、國家紐帶工程東方文化館、東西方藝術家協會(紐約)民俗藝術委員會、山西柳林縣人民政府等單位共同舉辦的“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讓來自國內外的90餘名民俗專家、學者一同領略了黃河邊的豐富年俗。同時,孟門鎮被授予“中國民俗文化保護之鄉”的稱號,並被確定為“南京大學民俗教研基地”。會後,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民俗專家,民間文藝家和各界人士深感中華傳統年節文化急需保護,全體通過了《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劉家圪墶勞模村
孟門·劉家圪墶民俗文化館 孟門·劉家圪墶民俗文化館
孟門鎮劉家圪墶村是黃河邊上的一個小山村,過去村裏流傳着一首民謠“地下沒挖的,地上沒抓的,來人沒誇的,出門沒花的。”形容了當時的貧困與無奈。如今村裏修了公路,安上了自來水,有線電視。村民人均收入由過去的200元變成了今天的2000元。這一切的變化離不開村支部書記陳步亮。
年近八旬的全國勞模陳步亮,現雖退休,但精神卻更加矍鑠,仍然默默的為村裏的旅遊事業忙碌着,可謂鞠躬盡瘁!在他的努力下,劉家圪墶村不僅成為著名的小康村、文明村、先進村,而且成為一個新興的旅遊村。
孟門·劉家圪墶生態旅遊村 孟門·劉家圪墶生態旅遊村
今天的孟門劉家圪墶村,已是棗樹成林,鳥語花香,宛如世外桃源。凡到過這裏的人,無不為這裏的一切驚歎。這個黃河岸畔的小山村,簡直就是一座花果山、一處生態園,是農業科技館、民俗文化館,也是旅遊勝地、避暑山莊……。生活在這裏的村民,那個幸福感,滋潤勁,都映在了張張綻開的笑臉上。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親自下榻該村考察,並得到高度讚揚和肯定。
至今,省內外各級領導和著名專家、藝術家、作家、大學生以及國際友人仍接踵而來,甚至在此做長期度假。
以孟門南山寺佛教文化和大禹治水的大禹文化為主的孟門旅遊景區正在開發中,將給這座集生態文化、農村文化、黃土文化、勞模文化於一體的旅遊新村多了一個發展的契機。
古樹之鄉
孟門歷史悠久,因此古樹特多,在柳林以及周圍一帶有“古樹之鄉”的美譽。
孟門唐槐(陳黎雲 手機攝) 孟門唐槐(陳黎雲 手機攝)
據清咸豐11年(公元1861年)本鎮癢生陳興本重修《孟門陳氏宗譜》記載:孟門背山臨流,河水從北向南流經城西一帶,上下有灘,鎮在其中。灘上田疇千畝,內植桑棗,民賴以為生。歷史上的孟門是“桑棗之鄉”,因此今天的孟門鎮高家塔、賀龍溝等村有千年老棗樹林,至今仍枝繁葉茂。
《柳林縣誌》載:孟門栽桑養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有河灘地千餘畝,遍植桑棗。紡織品行銷黃河兩岸,西通“絲綢之路”,後來桑田也已毀於洪災。但孟門鎮薛家坪仍有一大片的千年桑樹林倖存至今,成為孟門歷史見證之一。
孟門的古槐亦甚多,其中尤以薛家坪的唐槐有名。此外,高家塔、孟門村、劉家圪墶等村都有古槐生存依然。
南山寺周圍則有古柏數百棵。南山寺十景中就有三景與柏樹有關,翠柏雲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環圍四匝,望之如屏。深林玉帶:寺柏陰森密佈,步入深林,從林間遠眺,黃河碧波盪漾,如錦帶然。柏抱蓮盆:山巔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葉葱籠,形似蓮花。上世紀中後期,寺山門口尚有兩株參天翠柏;靈泉別院旁有一株五圍古柏。現今留存古柏中最粗者約有2米,它們有的懸崖,有的扭曲(左扭),有的似鶴,有的似龍,環繞在南山寺院周圍。
孟門古鎮已經吸引了許多歷史專家、民俗專家、攝影家、書畫家、剪紙藝術家以及各界人士來這裏採風、觀光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