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連宣撫司署

鎖定
孟連宣撫司署,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娜允鎮,該建築羣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修,佔地面積約12484平方米。 [1]  [3]  孟連宣撫司署,傣語稱“賀罕”,意思是金色的王宮。 [4] 
孟連宣撫司署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堂、議事廳、左右廂房、正廳、廚房、穀倉、監獄等建築,周圍由高牆圍護,設側門4道。 [7]  孟連宣撫司署是一座融傣、漢兩族建築特色為一體的大型建築羣,也是雲南邊境民族地區18個土司衙門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從明、清、民國直至解放前,共有28代傣族土司在這座衙署內行使統治權。司署內保存的土司官服、錦帶、旗幟、文書、圖籍、儀仗、兵器、刑具、祭器及生活用具等文物,是研究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土司制度的珍貴資料。 [3]  [5] 
2006年5月25日,孟連宣撫司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中文名
孟連宣撫司署
地理位置
雲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娜允鎮
佔地面積
約 12484 m² [3]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756-3-0459
始建時間
1406年(明永樂四年)

孟連宣撫司署歷史沿革

明永樂四年(1406年)四月,設孟連長官司,以刀派送為長官,始建孟連長官司署。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刀氏土司被封為世襲“孟連經制宣撫司”,後改長官司署為宣撫司署。清末土司衙門被火焚燬,光緒五年(1879年)重修,前後歷時十年。 [1] 
1984年,以宣撫司署為館址籌建孟連縣民族歷史博物館
1985年,孟連縣民族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 [2] 
孟連宣撫司署 孟連宣撫司署 [9]

孟連宣撫司署建築格局

孟連宣撫司署結構

孟連宣撫司署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12484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堂、議事廳、左右廂房、正廳、廚房、穀倉、監獄等建築,周圍由高牆圍護,設側門4道。 [3]  [7] 

孟連宣撫司署特點

建築系土木結構,主體風格為傣族幹欄式,在飛檐、斗拱、浮雕和花格木雕窗等方面吸收了漢族的建築風格,是一座融傣、漢兩族建築特色為一體的大型建築羣。 [4] 
孟連宣撫司署主要建築

孟連宣撫司署主要建築

孟連宣撫司署議事廳

議事廳為三重檐歇山頂幹欄式建築,長24.5米,寬16.1米,高10.2米,面闊7間,進深5間,幹欄樁柱6排47棵對稱排列。檐枋下有象鼻昂斗拱8朵,施以浮雕工藝裝飾,題材多為“雙鳳朝陽”“虎跑平陽”“鷸蚌相爭”“犀牛望月”等漢族典故,融合了傣、漢建築風格。樓上是土司議事之處,中央設有佛龕,佛龕下是宣撫司的座椅及案桌,兩側各置一木架,上面陳放着刀、叉、矛、戟等兵器。在天花板和柱子上,有金粉印製的傣族風格濃厚的花卉動物圖案。樓下有地樓及坐欄,是土司避暑乘涼之處。
議事廳建於傣歷1240年,即清光緒四年(1878年),是主要的禮儀活動場所,歷屆土司的登基、大小頭人的委任、各地的朝賀等儀式均在此舉行。 [3-4] 

孟連宣撫司署正廳

正廳為一樓一底重檐硬山頂式建築,面闊5間,進深5間,全檐下有斗拱6朵,前廈檐下有“龍鳳呈祥”、“八仙祝壽”等浮雕,是土司的居室。東西有客廳,廳內設有勐神神壇——“丟娃拉勐”,是土司接見下屬和過往官員的地方。西面有天橋與廚房相連。 [4] 

孟連宣撫司署左右廂房

左右廂房為一樓一底硬山頂沿廊式對稱建築,是官員辦公的地方。 [4] 

孟連宣撫司署大門

大門是二疊小歇山飛檐斗拱門堂,疊砌13級石踏道。 [4] 

孟連宣撫司署廚房、糧倉

廚房和糧倉系幹欄式傣家竹樓。 [4] 
孟連宣撫司署 孟連宣撫司署

孟連宣撫司署歷史文化

孟連宣撫司署統治機構

孟連宣撫司署設世襲土司召賀罕、副土司召根勐。下設議事庭長薩迪龍(總理)、叭帕薩(內務)、法幹賀(財政)、召卡(秘書、外交、禮賓)、法朗勐和班勐弄(警察、武裝、司法、治安)等官職。在其下屬統治區,即今孟連西盟、瀾滄等縣13個勐內,設8大召朗、12召朗等20個大頭人,村寨有布先、布法、布懷、布給等小頭人,統治機構精密繁複。每一個新土司上任,都要在署內舉行登基典禮,接受各級頭人、山官的慶賀、並重新委任大小頭人。 [5] 

孟連宣撫司署土司沿襲

據傣文史籍記載,勐卯(今德宏瑞麗)傣族君主之子罕罷法因蒙古大軍逼近,率部屬尋找安身立國之地。他們沿瀾滄江而下,找到了水源充沛的孟連壩子,並開田種水稻。“孟連”傣語叫“勐兩”,意思就是“尋找到的地方”。罕罷法通過聯姻密切了與當地土著民族的關係,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據《孟連二十八代土司傳》記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設“木連路軍民府”,元朝廷曾派使臣前來巡行安撫,催索貢賦。孟連先屬大理金齒宣慰司,後屬銀沙羅甸宣慰司,轄地包括蒙雷司(今瀾滄縣募乃)、木索甸(今西盟縣勐梭)、俄麻甸(今勐馬)等熱壩河谷地帶的傣族聚居區。
明永樂三年(1405年),第三任土司派遣其子進京貢象,永樂四年四月,朝廷設孟璉長官司,直隸雲南都指揮司。賜冠帶、印章、名姓,命第三任土司刀派送為長官。從刀派送開始,刀氏土司家族中的男性一律在刀姓之後用“派”字,成為這個家族的標誌。孟連長官司官居六品,地位聲望迅速提高,轄地不斷擴大,東隔瀾滄江與威遠州(今景谷縣)相望,地與車裏(今西雙版納)相連;南與孟艮府(治所在今緬甸景棟)接壤;西以查裏江(薩爾温江)與木邦宣慰司(今緬甸臘戍至東枝一帶)為界;北與猛緬司(今臨滄、雙江縣)和孟定府(今耿馬、滄源縣)毗鄰。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第十六代土司刀派鼎親自到京城貢象,清王朝改封孟璉長官司為“孟連世襲宣撫司”,授刀派鼎為孟連世襲宣撫司使,為從四品官,並賜金印、蟒袍、旌旗儀仗等。這期間,10多萬漢人湧入募乃開採銀礦,銀廠一時興旺,成為當時清朝廷的白銀主產地之一。 [4]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改屬鎮邊直隸廳(即今瀾滄)轄治,頒給“雲南鎮邊直隸廳世襲孟連宣撫司印”,到了民國,始稱瀾滄縣孟連宣撫司。從第一代土司罕罷法到1949年末代土司刀派洪,二十八代土司相沿承襲。
歷代土司沿襲 歷代土司沿襲 [9]

孟連宣撫司署文物價值

孟連宣撫司署是一座由傣、漢兩族建築合璧的古代建築物,也是雲南邊境民族地區18個土司衙門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從明、清、民國直至解放前,共有28代傣族土司在這座衙署內行使統治權。 [5]  孟連宣撫司署具有悠久的歷史,土司統治年代之久,在雲南居於第二位。這種以家族承襲,連綿不斷,穩固發展的現象,在中國土司史上也是較為罕見的。 [4] 
司署內保存的土司官服、錦帶、旗幟、文書、圖籍、儀仗、兵器、刑具、祭器及生活用具等文物,是研究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土司制度的珍貴資料。 [3] 

孟連宣撫司署文物保護

1965年,孟連宣撫司署被列為首批雲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2006年5月25日,孟連宣撫司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孟連宣撫司署旅遊信息

孟連宣撫司署地址

孟連宣撫司署位於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娜允鎮 [7] 

孟連宣撫司署交通

自駕前往孟連宣撫司署:從孟連客運站出發,路程大約1.7千米,約需6分鐘。
參考資料
  • 1.    李德洙,胡紹華主編. 中國民族百科全書 15 傣族、佤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諾族卷[M]. 北京/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6.04:28.
  • 2.    博物館館務公開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3-03]
  • 3.    楊帆著;萬揚著;胡長城著;楊帆編,萬揚編,胡長城編. 雲南考古 1979-2009[M].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0.01:355-356.
  • 4.    黃恩德主編;雲南省政協文史委員會編. 雲南文史資料選輯 第57輯 雲南文物保護記[M].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1.03:240-245.
  • 5.    刀永明輯. 中國傣族史料輯要[M]. 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1989.07:13-15.
  • 6.    何少林主編. 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 傣族卷 上[M]. 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2014.12:627.
  • 7.    國家文物局主編;雲南省文化廳編著. 中國文物地圖集 雲南分冊[M]. 昆明:雲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204.
  • 8.    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佈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3-03]
  • 9.    【美麗雲南】文化繁花 建築碩果——雲南美物:孟連宣撫司署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