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繁放

鎖定
孟繁放,是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編輯,對中國工藝美術有很深的研究。
中文名
孟繁放
國    籍
中國
職    業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編輯
性    別
代表作品
中華文化傳承圖譜·人物卷·功臣圖

孟繁放人物經歷

中國工藝美術有很深的研究。最近繁放先生對《西清古鑑》進行了全面的疏注,使這一瑰寶得以重新面世。中國青銅器源遠流長,不僅文化內涵豐富,歷史價值極高,而且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自迄今發現最早的,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東塬鄉林家村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第一把青銅刀開始,綿延五千餘年的青銅器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青銅器無處不在;鼎、鬲、甗、瓿、簋、爵、觚、斝、罍、壺、瓠、卣、盤、弩、機各種形式的器物造型難以類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動、植物到人文社會;從具象到抽象,包羅萬象的圖紋;都清楚地記錄着中國文字起源的過程。文字演化從甲骨文到款識……總之,青銅器已成為無可替代的文化載體,青銅器器型和紋飾已成為無可替代的文化現象。

孟繁放出版作品

《中華文化傳承圖譜·人物卷·功臣圖》
《功臣圖》封面 《功臣圖》封面
本書以手繪摹本的方式,將《凌煙閣功臣圖》、《洪武開國勳臣圖》和《雲台三十二將圖》合集出版。
一、這三捲圖譜的形成
人物像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巖畫,人物畫中最難的肖像畫,最早見於《尚書·説命上》的記載。説商武丁為了聘一名奴隸為相,又恐不合官制,推説夜夢上帝賜良弼,依描述畫立像廣求於天下。郊野有個築牆的人奇像,遂引以為相,賜名傅説。《説苑》記載了東周,齊敬君為齊王繪九重台,畫妻像立於對面以解相思之苦,齊王見其妻美,出金百萬而納之。存世的最早的肖像畫實物是長沙楚墓出土戰國時期的《馭龍圖》和《夔鳳圖》。其運筆用墨表現了中國白描在戰國時的成熟。《漢書·李廣蘇建傳》載甘露三年,單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共十一人。《論衡》中説:宣帝之時,畫圖漢列士,或不在於畫上者,子孫恥之。“有功名圖麒麟”之説,時人視麒麟閣畫像為表彰功勳的最高形態。東漢明帝永平時,顯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台,其外有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合三十二人。貞觀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下詔曰:自古皇王。褒崇勳德。既勒名於鐘鼎。又圖形於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閣着其美。建武功臣。雲台紀其跡。司徒等二十四人。宜酌故實。宏茲令典。可並圖畫於凌煙閣。庶念功之懷。無謝於前載。旌賢之義。永貽於後昆。由閆立本依實人大小畫稿,陰刻於石壁。傳有拓本殘片於世。乾隆年間布衣上官周夫頌古人詩讀古人書,想見其人而不得見,誠千古之恨事也。少時工寫人物,常摹仿有明一代開國勳臣,凡四十四人,藏弆篋者久之,無歲月侵尋。由此形成了人物畫中,功臣圖譜。然隨歲月流失,南宮雲台不復存在,凌煙閣毀於戰火,原圖失佚,幸有康熙年間刑部主事劉源,繪唐凌煙閣功臣像,鐫刻傳世。復有道光年間張士保集成雲台三十二將圖,雖有因襲前人之嫌,仍不失以為善舉。儘管這套本以肖像出現的圖譜已與肖像相去甚遠,然在人物畫中,仍不失其重要地位。
二、重新摹繪的原因
原圖為版刻作品。首先是單色雕版印刷會使墨色損失殆盡,墨稿的濃淡、輕重、乾濕韻味全無;其次墨稿經鐫刻對筆意的增損,最主要的振顫以及轉折、提按、粗細的變化是再優秀的刻工也難以完整地表現的;再經數次翻刻、版漲木縮等更加劇了與原作的差別;還有載體變色、殘損。為了使更多的人看到這麼優秀的文化遺存,很多人採取了最先進的現代化手段,經掃描、計算機修版、去底、提線從而獲得了清晰的線稿。但是由於使用計算機的現代人已遠離毛筆,對於筆意不甚了了,經由現代電腦修圖的圖稿,已使原圖面目全非,僅僅剩下了形的一個空殼而已。文物是珍貴的,也是脆弱的。以雲台三十二將為例:功臣圖懸於雲台閣,雲台閣在南宮,南宮就在東都洛陽。然而皇宮現在的位置仍不能確定,南宮的位置也就不能確定。三十二將圖失佚,也在情理之中。即使是後世的摹本刊行,因當時的技術條件,不能完全地表現藝術作品。如今印刷完全具備了再現藝術作品條件,而母本又殘損不能錄入了。為了使這麼寶貴的畫譜復生,迫不得已採用最笨的方法,用晌拓法逐筆摹寫。無超越古人之心,有再現輝煌之意。這僅僅是一種倒行逆施依刻本復原墨稿的艱苦工作。
三、手繪摹本的作用
中華文化有別於其它文化的外在表現即文具——生紙和毛筆,天才地創造了全民族的線的表現形式。而今往往在強調民族性的同時,由於文具的趨同,絕大多數的現代人已經不能用毛筆在宣紙上隨心所欲地畫一條線了,線描內在的民族性支撐正在丟失。這套圖譜如果對於二維的設計有所幫助;或者在製作過程中,如浮雕的運刀轉折有借鑑作用,能表現出是幾千年中國人運筆用墨風韻的話。這一份辛苦就是值得的。
於圖旁附文,古人多以贊文。四字一句,簡單明瞭,以助讀圖。源於虞舜的祭祀,合樂以贊,相當於詠唱的歌詞;直到司馬相如,贊文成為一種以讚美為主的文化體裁。經歷代沿革,圖贊已成為以繪畫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圖文並茂的中華傳承圖譜史的最重要的構成。本書配文沒有采用贊文的形式,而是基於《後漢書》《舊唐書》和《明史》作了縮寫,未加潤色。對於知道古代那些事,那些人或多或少有些幫助。讀者,特別是工藝美術工作者在使用本圖譜時,可以很方便地依需要運用贊文的形式,使每幀圖文演變為圖讚的形式。對於學習人物白描技法是較好的範本,尤其是明代部分表現最充分,運用了各類白描方式。對於工藝美術行業來説,它只是一本圖譜。
《西清古鑑疏》
《西清古鑑疏》的書脊 《西清古鑑疏》的書脊
最近由孟繁放先生對《西清古鑑》進行了全面的疏注,由劉豔霞女士對原圖進行了細緻的修整,編著出版了《西清古鑑疏》使這一瑰寶得以重新面世。中國青銅器源遠流長,不僅文化內涵豐富,歷史價值極高,而且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自迄今發現最早的,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東塬鄉林家村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第一把青銅刀開始,綿延五千餘年的青銅器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青銅器無處不在;鼎、鬲、甗、瓿、簋、爵、觚、斝、罍、壺、瓠、卣、盤、弩、機各種形式的器物造型難以類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動、植物到人文社會;從具象到抽象,包羅萬象的圖紋;都清楚地記錄着中國文字起源的過程。文字演化從甲骨文到款識……總之,青銅器已成為無可替代的文化載體,青銅器器型和紋飾已成為無可替代的文化現象。
一、 《西清古鑑》的成書經過 清乾隆十四年(1750),乾隆皇帝下旨,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户部尚書蔣溥、工部尚書汪由敦,率翰林仿宋宣和年編制的《博古圖》樣式,收錄乾隆帝平日對青銅器的品題,“以內府所藏古鼎彝尊罍之屬案器為圖,因圖系説,詳其方圓圍徑之制,高廣輕重之等,並鈎勒款識,各為釋文。摹繪精審,毫釐不失,則非往之圖譜所能及。”歷時兩年完成,全書21冊,分40卷,共收錄青銅器1529件。  乾隆帝親自參與了《西清古鑑》的編著,和碩莊、和碩果親王擔任監理。編纂除梁詩正、蔣溥、汪由敦外,還有嵇璜、裘白修、金德英、觀保、于敏中、董邦達、王際華、錢維成等重臣,涉及吏、户、工、兵、禮等五部。摹篆、繪圖、繕書、校刊、監造等,“雖兼取歐陽修、董逌、黃伯思、薛尚功諸家之説,而援據經史,正誤析疑,亦非歐陽修等所能及” 。從內容到畫工、書法、款識及刊制都代表了當時國家成書的最高水準。  沿用此書體例,清朝又編纂了《西清續鑑》和《寧壽鑑古》兩部書。《西清古鑑》成為文物圖譜編纂的範本。
二、《西清古鑑》珍稀的原因 我國古代大多沿用金屬貨幣,隨着交易行為的發展,作為輔幣流通的銅錢需求量與時俱增。自西漢開始,歷代都採用了熔器造幣的方法,以補流通的不足。五代柴榮(周世宗)曾下詔“悉毀天下銅器、佛像以鑄錢,五十日內,悉令輸官,給其值。過期隱匿不輸,五斤以上其罪死。”明崇禎帝將內府庫藏曆代銅器,全數發給寶源局熔鑄錢幣,以充軍餉。清代以儉著稱的咸豐帝,把內廷保存(含皇室歷代舊藏)的各種銅器毀器鑄錢。如今,無以數計的青銅器早已萬劫不復,留給後人的青銅器物極少。所幸在明崇禎前有《宣和博古圖》,以《宣和博古圖》為參照的《西清古鑑》又在道光以前成書,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青銅器圖譜。《西清古鑑》成書距今已有257年,加之印量有限,又趕在我國社會形態發生最激烈變革的時期,大多已損毀,存世稀缺。
帶函套 帶函套
三、出版《西清古鑑》的意義 在歷代著述之中,考證最難;考證之中,圖譜最難;圖譜之中,唯鐘鼎款識義通六書,制兼三禮,尤難上之難。讀《西清古鑑》一遍而三代法物恍然如睹。敦崇實學,昭昭明驗。  青銅器紋樣是我國裝飾圖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青銅器型是陶瓷、景泰藍、玉器、雕漆、漆器、金屬器皿……的器型範本;書中款識是篆刻、篆書、摹拓等的重要參考資料。  《西清古鑑》不僅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寶貴的圖文庫,而且既可以賞讀,又具有實用價值,是一本瞭解歷史,欣賞藝術的好書。  隨着中國青銅器文化熱在世界範圍內的逐漸形成,《西清古鑑》作為中國古代記錄青銅器的書籍典範,必將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中國的優秀文化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