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津之誓

鎖定
“孟津之誓”是指武王九年,大會諸侯於孟津,(今河南孟津,為古代重要渡口)。前來參加大會的諸侯部落首領,據説有八百之多。
在大會上,周武王舉行了誓師儀式的故事。是一次“諸侯所由周命”的重要會盟,從此,眾多的諸侯都聽從周的指揮,滅商已有充分的把握。
中文名
孟津之誓
起止年代
周本紀四
國家面積
乃商朝一小屬國
提出人
周武王

孟津之誓事件經過

約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稱王九年之後病亡,繼位的是太子姬發,也就是周武王。
武王掌權之後,以姜太公為“師”,負責軍事;以弟弟周公旦為主政,負責政務;以召公畢公為左右助手,出謀劃策,以期繼續周文王的事業。武王還把都城從文王時的豐遷到了鎬(今陝西西安),為進攻商朝作好準備。
受命九年(約公元前1048年),為了檢驗和證實自己的實力,同時考驗追隨周人的各諸侯國的忠誠程度,武王在孟津(今河南孟津)舉行了大規模的閲兵儀式,史稱“孟津觀兵”。
據説,參加閲兵的諸侯有800家之多,都認為“紂可伐矣”,可武王卻説"未可"。武王的這一態度,説明觀兵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立即討伐紂王,而是要驗證自己的力量。周武王發表了歷史上著名的“孟津之誓”。因滅商條件尚未成熟,又退師而歸。

孟津之誓事件歷程

孟津之誓周國崛起

周原為商朝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屬國。文王周文王在位50年,實行許多正確的政策,國力逐漸強大,逝世時天下三分已得其二,為滅商奠定了基礎。武王姬發繼位後,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即姜尚)為軍師,並用弟弟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政治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孤立商王朝,壯大自己力量。

孟津之誓勢力檢驗

此時,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9年後,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上是一次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閲。他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

孟津之誓商朝敗落

又二年,武王探知商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不可救藥,抱着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緘口不言。

孟津之誓出兵伐紂

武王同姜尚研究,認為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決定發兵伐商,通告各諸侯國向朝歌進軍。
出發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見此不吉之兆,百官大驚失色。武王決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車300乘、近衞武士3000人、甲士4.5萬人向朝歌進發。大軍到達朝歌郊外70裏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

孟津之誓牧野之戰

紂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17萬(一説70萬)相迎。雙方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武王在戰前向全軍發表誓詞,歷數商紂的罪惡,説明伐紂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
決戰開始後,周軍士氣高漲,奮勇衝殺。商紂的軍隊在周軍凌厲攻勢下一觸即潰。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願為紂王賣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入朝歌。
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滅亡。

孟津之誓主要人物

姬發,妲己,姜太公(姜子牙),紂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