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母

(亞聖孟子的母親)

鎖定
孟母,亞聖孟子的母親,生卒年不可考,戰國時人,以教子有方著稱,留下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教子佳話。
孟子的母親姓氏,史書無載。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元仁宗追封孟子父為邾國公,母為邾國宣獻夫人,亦未稱其姓名。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年),劉濬撰《孔顏孟三氏志》載:“孟子之父激公宜,母仉氏,或雲李氏”,在明、清有關孟子的著述中被普遍採用。 [3] 風俗通義》、鄭樵通志·氏族略》均載:“孟母,仉(zhǎng,音掌)氏。即魯大夫黨氏之族,後為仉氏。” [4] 
別    名
孟母
封    號
邾國宣獻夫人
所處時代
戰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主要成就
孟母三遷、斷機教子

孟母人物相關

孟母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後人把她與“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賢良三母”,孟母位居其首。
據《孟子世家族譜·世譜》記載:“亞聖祖系出自魯桓公允,允生莊公同,同有弟三:長慶父孟孫氏,慶父四傳莊子速,速七傳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啓女,於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軻,字子車,又字子輿。”這裏的“魏公子”是説魏國公子仉啓,但關於仉啓,史籍無考。
孟子的父親,史籍不見記其事,乃至明代《闕里志》才出現:孟子三歲喪父。孟子是否三歲喪父,在《韓詩外傳》、《列女傳》俱無此説。所以,有的學者認為“孟父實非早卒,其三遷斷織或者父出遊,慈母代嚴父耳”。《風俗通義》、鄭樵通志·氏族略》均載:孟母,仉(zhǎng,音掌)氏,即魯大夫黨氏之族,後為仉氏。張澍《姓氏尋源》説:“仉,即掌字。”明代陳鎬《闕里志》曰:“孟子父名激,字公宜,娶仉氏。”而《重纂三遷志》則説:“元張髯撰孟母墓碑雲:‘舊碑題孟母李氏。’舊碑即孫弼《鄒國公墳廟碑》,王志改稱《謁祠記》者。碑雲:‘公夙喪其父,母李氏以賢德稱。’言之鑿鑿,此碑具在墓側,似非臆造,第後人磨李改仉耳。《闕里志》載:‘此碑文李氏甚明,今學者多從仉氏。’”
“黨”、“仉”、“掌”,音近相通。所謂“磨李改仉耳”,似可能為磨“掌”改“李”耳。孟母大概就是魯國大夫黨氏之女,並非晉國人。 [4] 

孟母人際關係

孟子像 孟子像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説子車;車,古文,音居),戰國時鄒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據《天中記·卷三十九》記載:“孟子生時,其母夢神人乘雲自泰山來,將止於嶧,母凝視久之,忽片雲墜而寤。時閭巷皆見有五色雲覆孟氏之居焉。”(亦見《湧幢小品·卷十六》 [1]  )。
孟母教子圖 孟母教子圖

孟母人物影響

孟母教子的影響頗為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南宋時的啓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啓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山東監察御使鍾化民《祭孟母文》讚揚道:“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隨着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諡,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範宣獻夫人”。

孟母後世評價

漢·劉向《孟母頌》:“孟子之母,教化別分。處子擇義,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晉·左貴嬪《孟母贊》:“鄒母善導,三徙成教。鄰止庠序,佾豆是教。斷機激子,廣以墳奧。聰達知禮,敷述聖道。”
明·劉浚《三遷教子》詩:“孟氏三遷宅已荒,至今猶説斷機堂。絲成交匹勤方得,身入芝蘭久自香。俎豆容儀非賈銜,經綸事業豈尋常。母賢子聖誰能似,故里千秋尚有光。”
明·廖森《三遷教子》詩:“今古誰知孟母賢,殷勤教子地三遷。養蒙肯使為屠販,學禮寧教戲豆籩。一旦功夫私有淑,萬年道統果能傳。看來作聖皆由此,盡説天生未必然。”
明·鄒賢《謁亞聖廟》詩:“新廟巖巖碧漢邊,一龕香火散輕煙。七篇仁義扶名教,萬古斯文得正傳。心在辟邪兼翼正,氣惟善養更知言。摳衣此日趨庭拜,重嘆三遷母氏賢。”

孟母相關故事

孟母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版本一)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街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之。
白話: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鬧市處,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校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孟母三遷(版本二)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躃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之,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為喪葬躃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會了鞠躬行禮及進退禮節。孟母説:“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孟母斷杼教子

孟母教子 孟母教子
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貪玩習慣。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兒子回家時,孟母不聲不響地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咔嗒咔嗒,攔腰剪成兩段,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説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離於禍患,今後永遠就只做一些縈縈苟苟的小事,中道廢而不為,怎麼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糧食呢?”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

孟母勸導孟子

孟母對兒子的教育無微不至,即使在成親之後,夫婦相處之道,還得煩勞孟母為他操心。《列女傳》記載:孟子妻獨自在家時,箕踞而坐(古時一種無理坐姿),孟子見後勃然不悦,妻子認為丈夫太過見外,就求婆婆解説。長期以來,孟子對自己的妻子總是不滿,認為她太過倨傲,竟有意休妻。孟母對兒子曉以大義:“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心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户,視必下,所以恐見人過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户不有聲,令人袒而在內,踞而視之,是汝非禮也,非婦無禮也。”孟子深感自己孟浪,於是心中芥蒂盡除,與妻子和樂相處如初。
孟母一生操勞,身體十分硬朗,對於孟子的照顧及督教也毫不放鬆,除了孟子周遊列國那一段時日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為了奉養老母,擔任齊國一個消閒的教授職務,而不忍遠離故國謀求更大的發展。在齊國,孟子多次向當政者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鍾來酬謝孟子,但卻不肯積極地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對此,孟子如是説:“君子稱身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孟子不貪榮祿,他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孟母孟子遠遊

孟子曾想去宋國,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光陰荏苒,三十年歲月過去了,孟母已經年老,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長吁短嘆,悶悶不樂,孟母問明原因,又對兒子説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三言兩語就把孟子心中的積慮一掃而空,於是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歡迎,可惜就在兒子揚眉吐氣的時候,孟母卻一瞑不視,在歸葬故鄉馬鞍山時,過去的鄉鄰爭相在路旁祭奠,極盡哀思。如今在山東省鄒城市北二十里的馬鞍山麓,還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歷代都有石刻頌揚她的堅貞志節與慈母風範,並建有孟母祠。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程度的教育,是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兒子的前程。

孟母刻像殉母

亞聖孟子事母至孝,孟子為了報答母親仉氏的養育教誨之恩,五十五歲在齊國客卿時,回故里迎接母親到齊國共享榮華富貴。晨昏問安,母親生病他親自侍候湯藥。次年母親病死於齊國,他撫柩歸葬於老家(鄒國馬鞍山北麓)。母親去世後,孟子悲痛萬分,因為繼承發揚光大孔子儒學思想,輔佐齊襄王行王道,不能以身殉母,就自刻了一尊石像為母親殉葬,在鄉守墓一年返齊。直到宋代景佑年間,孔子四十五代孫龍圖閣大學士孔道輔兗州,修孟母墓時才被發現。有人認為孟子只刻了一尊石像為母殉葬,卻不為父殉葬,覺得有點不公平,就請石匠仿照孟子自刻像又雕了一尊,置於孟子父親孟孫激的墓裏。兩尊孟子石像分別陳列在鄒城市南關孟廟的啓聖殿和孟母殿裏。

孟母後世紀念

孟母孟母林

孟母去世後,與孟子的父親合葬於鄒城北25裏的馬鞍山麓,後人認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遷教子之功,故林地稱“孟母林”。孟母林東向與孟子林遙遙相望,佔地578畝,山上山下遍植檜柏,古木葱鬱、濃廕庇地,墓冢累累,已被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孟子故里鄒城市,仍保留着馬鞍山孟母墓、鳧村孟子故居(建國後劃歸曲阜)、孟廟孟母殿、廟户營三遷祠(孟母三遷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孟母母親文化節

2019孟子故里(鄒城)母親文化節開幕式隆重舉行 2019孟子故里(鄒城)母親文化節開幕式隆重舉行
不少傳統文化專家與社會各界人士在持續推進將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二(即孟子誕辰日)定為中華母親節。作為孟子故里、母教文化的發源地,十多年來,鄒城以推動母親節設立為己任,弘揚母愛,傳承孝道。以鄒城為起點,中華母親節促進會目前已在北京、天津、重慶、南京、杭州等中國100多個城市和近千所學校,開展中華母親節慶祝活動。越來越多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向母親表達感恩之情,孟子思想、母教文化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中華母親節正逐步深入人心。 [2]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孟子的誕生地——鄒城市自2007年開始,已連續13年成功舉辦母親文化節,通過特色鮮明的活動,吸引了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其中,有力弘揚了孟子思想、母教文化同時打響了鄒城文旅品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