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母斷織

鎖定
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內容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母親通過剪斷織絲來教育孟子要抓緊時間學習,幫助孟子日後成為了大學者。故事教育後人要勤奮學習。
(概述圖片來源:清·康燾《孟母教子圖》)
作品名稱
孟母斷織
外文名
Mother meng knitting
作    者
劉向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列女傳
文學體裁
傳記

目錄

孟母斷織版本一

孟母斷織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 [1]  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盜竊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選自《列女傳

孟母斷織譯文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説:“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用剪刀剪斷織好的布。孟子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這樣做的原因。孟母説:“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多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安寧,做起事來就可以避免於禍害。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憑什麼跟織布為生不一樣?(這和依靠織布而生存有什麼不一樣的呢?)假如中途廢棄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並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女人如果荒廢了生產家裏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鬆了自己的修養和德行,那麼一家人不做強盜小偷就只能做奴隸勞役了!”孟子嚇了一跳,自此,孟子從早到晚勤奮學習不休息,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大學問的人。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孟母斷織註釋

  1. 既:已經。
孟母斷織 孟母斷織
2.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起來搓成線。這裏指織布。
3.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4.以:用。
5.子:古代指你。
6.斯:這。
7.知:同“智”。
8.故:原因
9.是以:即“以是”,因此。
10則:就。
11.是:此,這。
12.斯役:指服賤役的人。
孟母教子圖 孟母教子圖
13.何以:即“以何”,憑什麼,疑問代詞“何”作介詞“以”的賓語而前置。
14.中道:半道。
15.寧:難道。
16.衣:穿衣,名詞作動詞
17.夫子:丈夫和孩子。
18.墮:通惰,放鬆。
19.虜:奴隸。
20.旦:早晨。
21.夕:泛指晚上。
22.遂:於是
23道:法則、方法。

孟母斷織通假字

1.而:通爾,你。
2.知:通智,智慧。
3.墮:通惰,放鬆。

孟母斷織啓示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説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採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孟子後來成為一個聞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孟母斷織版本二

孟母斷織原文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促然中止。有頃,複誦。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曰:“此織斷,能復續乎?”自是之後,孟子不復喧矣。——選自漢·韓嬰韓詩外傳
4.有所失:忘記,記不得。
5.誦:背誦。
6.促然:突然。
7.何為:即“為何”,為什麼。
8.自是:從此以後。
9.喧:通“諼”,忘記
10.有頃:過了一會。
11.何為:應按“為何”解釋,意為”為什麼“。
12.方:在。
13.少:小時候。

孟母斷織譯文

孟子年少時候,有一次,他在背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受了其中的影響)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又開始吟誦。他的母親知道他因分心而遺忘了,叫住了他就問:“為什麼要中間停頓?”孟子回答説:“忘記了,一會兒又記起來。”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子就割斷自己的織物,説:“這個織物割斷了,能夠再次接上去嗎?”從此之後,孟子讀書專心,不再忘記了。

孟母斷織啓示

這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否則將半途而廢;父母教育孩子要採取適當的方法,言傳身教事半功倍。不可用粗魯的打和罵。

孟母斷織相關人物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説孟子是魯國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説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孟子相傳為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父名激,母鄒氏。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後世尊稱為亞聖。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説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
孟子 孟子
孟軻的母親用刀割斷她自己織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誦不得遺忘,使孟子從此養成了嚴謹治學的態度,長大後終於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