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智斌

鎖定
孟智斌,男,1957年9月生,北京市人。大學本科/副研究員。 1978年3月入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動物專業學習,1981年11月畢業,學士學位。1988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工作。2000年7月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中文名
孟智斌
性    別
民    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年月
1957年9月26日
畢業院校
廣州中山大學
政    黨
共產黨
職    稱
研究員

目錄

孟智斌簡介

孟智斌:男,副研究員。1957年9月26 日 生,北京市人。 1981年11月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動物專業,學士學位。1988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工作至今。2000年7月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研究領域:動物學、獸類生態學、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研究、合理開發利用和管理工作。 [1] 

孟智斌觀點

“牽涉到中醫藥瀕危物種,國外多是持反對態度,認為中醫藥的發展加速甚至是直接導致某些物種的瀕危甚至滅絕。不過,從我國數千年野生藥材資源的利用歷史,因藥材採集而導致滅絕或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僅有人蔘等寥寥數種。”5月25日,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孟智斌在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説。
如果對藥用動植物瀕危的原因僅僅歸咎為中醫藥發展,孟智斌認為這是片面的。“物種棲息地的喪失和破壞、猖獗的盜獵和貿易行為等都對瀕危物種產生了負面影響,但不能否認,在已經遭受其他環境和人類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不合理利用將會使物種的生存威脅更趨嚴重。”
“很多人談到瀕危物種的時候,往往對野生動物的關注程度要遠遠高於野生植物,其實,許多野生植物物種資源就是在這種忽視中逐漸走向衰竭。”孟智斌説。
孟智斌指出,一些瀕危植物雖然已被廣泛栽培,但其野生種羣卻越來越稀少,甚至面臨着滅絕的危險。如胡桃的野生種質資源在我國僅見於新疆伊犁、河谷的兩個分佈點;人蔘僅見於東北的一些零星地點;黃連僅十分稀少地見於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和四川東部的一些地區;銀杏的野生居羣較為確定的分佈是在浙江西北部的天目山。根據一項初步統計,我國中藥材野生(主要是植物)物種資源呈衰退趨勢的比例高達80%左右。
“如何使中藥瀕危物種資源和現有仍較豐富的其他物種資源得到保護、恢復、發展和持續利用,保障中醫藥事業的資源基礎,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孟智斌認為,瀕危物種保護與中醫藥文化傳承應走雙贏之路。
如何使中藥瀕危物種得到有效的可持續發展,孟智斌認為,除了加大對瀕危物種保護的同時,還應該以同樣的力度加大對現在正利用和今後新開發利用的“資源物種”進行規範管理,對現有的藥材資源,特別是野生資源,進行實時的動態管理。
“在此意義上,建立‘野生資源瀕危預防機制’比‘預警機制’更符合‘可持續利用’的含義。”孟智斌坦言,可持續利用不僅要保證人民生產、生活持續和不斷增長的需求,還要維持物種在生態系統或生物圈中的結構和功能作用。
孟智斌認為我國對中藥瀕危物種資源的管理與保護應該朝着以下4個方面努力。
第一,建立中藥材資源持續利用開發影響評價體系。這個體系應與資源開發的經濟可行性論證同等重要,並納入國家的有關法律。
第二,嚴格限制中藥材市場對瀕危或重要野生物種的自由經營。國家雖然對某些中藥材規定了屬國家專營或者需其他的許可,但大部分種類沒有規定或有規定但沒有嚴格執行,使我國野生藥材資源的利用大部分處於來源不明、數量不清的局面。
第三,加強中藥材資源持續利用政策和技術的研究,嚴格控制人工種養實驗研究的規模、範圍和技術方法。
第四,制訂明確的保護名單調整制度及等級標準,實時調整重點保護物種名錄。我國現行所有有關物種保護的法律法規中,應明確對保護名錄調整或修訂時間及程序的規定,及時有效地根據物種資源的變化情況來調整對有關物種的保護力度和管理對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