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廟

鎖定
孟廟,又稱亞聖廟,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亞聖府街44號,為歷代祭祀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之場所。 [1]  始建於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
孟廟最初建於鄒縣城東北,距城13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軻陵墓之前。北宋元豐年間,因距城較遠,瞻仰祭祀等諸多不便,又別建孟廟於鄒縣城東郭。直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復建孟廟於現址。現存孟廟歷經金、元、明、清各朝多次重修,累計重修達38次。清康熙年間地震傾圮後重建的進建築流傳下來。
孟廟呈長方形,五進院落,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佔地4.36萬平方米(約65.4畝)。建築羣分東、中、西三路,其以亞聖殿為主體建築,南北為一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排列。 [2]  院內有亞聖殿、啓聖殿、孟母殿、致嚴堂等殿宇64間、碑碣石刻350餘塊。
1988年,孟廟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孟廟
外文名
Meng temple
地理位置
濟寧市鄒城市亞聖路1498號 [7]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8:30-17:30,具體開放時間詳見景區公示 [7]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35.0元
佔地面積
65.4 畝
著名景點
亞聖殿
別    名
亞聖廟
所屬城市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
所屬國家
中國

孟廟歷史沿革

孟廟始建於北宋景四年(1037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守兗州後,尋訪孟子墓於城東北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創建孟廟。 [3] 
北宋元豐年間,因距城較遠,瞻仰祭祀等諸多不便,又別建孟廟於鄒縣城東郭。東郭之孟廟因“廟瀕水亟壞,不四十年凡五經更修矣”。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邑士徐紱及鄉人出資將孟廟遷於現址。
後經金、元、明、清歷代拓展和維修,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修建的流傳下來。 [3] 

孟廟建築佈局

孟廟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佔地4.36萬平方米,折65.4畝。 [1]  孟廟為五進院落建築,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 [4] 
孟廟正南門為“欞星門”。門內左右各一坊,左名“繼往聖”,右名“開來學”。第一進院落的北壁正中為“亞聖廟石坊”。第二進院落的磚鋪甬道兩側盡是古老的蒼松翠柏,往北為“泰山氣象門”。
進入此門後,即為第三進院落。此院左右各有門通往廟外,左名“知言門”,右名“養氣門”,是過去出於孟廟的主要通道。“養氣門”外南側建有“亞聖木坊”;門內南側建有“祭器庫”三楹。“知言門”內南側建有“省牲所”三楹。
此院北壁,三門並列。正中之門為“承聖門”,門之左側建有“康熙御碑亭”;左為“啓賢門”;右為“致敬門”。
“承聖門”內第4進院落即分為東、西、中三路。中路為孟廟主體建築“亞聖殿”,其後為“寢殿”,其前左右兩側建有“東廡”和“西廡”各七楹,院中有“天震井”和“乾隆御碑亭”。東路“啓賢門”內為“啓聖殿”,其後為“孟母殿”。從“啓賢門”到“啓聖殿”甬路兩側,豎立着為數眾多的歷代碑刻,稱之為“孟廟碑林”。西路“致敬門”內為一過道小院,東垣有一小門可通往中路“亞聖殿”院,北壁有一小門為“齋戒門”。此院四周牆壁上鑲嵌着歷代名人謁孟廟題詠等數十塊小型碑刻。“齋戒門”內建有“致嚴堂”三楹。堂前有兩株元代所植的參天銀杏。
亞聖殿”前的露台兩側各有一小門。東名“禮門”,通往東路“啓聖殿”院;西名“義路”,通往西路“致嚴堂”後院的“祧主祠”。“寢殿”西側亦有一小門,通往西路的最後一處小院“焚帛池”。孟廟總計建有各型殿宇64楹,碑亭2座,木門坊4座,石坊1座。

孟廟主要建築

欞星門
欞星門坊,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孟如尊天之意。門坊4柱3洞,懸山灰瓦,脊飾天王塑像,斗拱均9踩4翹,凌空欲飛。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重修,1978年又大修,坊額上楷書“欞星門”3個貼金大字,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手書。 [5] 
亞聖廟石坊
亞聖廟石坊為亞聖廟第二進院落門坊,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鄒縣知縣章時鸞創建。石坊通高5.2米。4柱3門、柱為8稜,頂端飾以古瓶、雲朵、類似華表。正中坊額鐫刻楷書“亞聖廟”3字,左右兩側坊額刻以雲龍,一側為蛟龍在海水中翻騰,悠然戲水。一側為翼龍在天空中展翅飛翔。石坊造型雄偉,雕工精細,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
亞聖廟石坊 亞聖廟石坊
亞聖木坊
亞聖木坊始建於明天順二年(1458年),鄒縣縣令劉巍重建拓展孟廟時經過精心策劃所創建。木枋位於孟廟垣牆之西,橫跨於南北通衢的大街上。是一座木架結構的門坊式紀念性建築,4柱3門,丹薨青瓦、飛檐翹角,檐下半拱11踩5翹,正中一間懸山式坊頂高出兩則歇山式坊頂,主次分明。4個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翹起。木坊正中門楣橫書“亞聖”2字。 [5] 
泰山氣象門(儀門)
“儀門”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託三啓門洞的門樓。門額上懸一豎匾,上書“泰山氣象門”五個大字。故儀門又稱泰山氣象門。“泰山氣象”四字取義於程子之説:“曰仲尼元氣,顏子春生,孟子並秋殺盡蓋亦時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之氣象也。”此門之名即由此而來。
三進院五門
孟廟的第三進院落東西各建有一門,是平常出入孟廟的通道。東門原名為“鍾靈門”,西門原名為“毓秀門”,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時,分別改稱為“知言門”和“養氣門”,二者取義於《孟子》七篇中“淫辭知其闢”和“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知言門和養氣門內南側,分別建有“祭器庫”和“省牲所”。據明天啓三年(1623年)《重修孟夫子廟碑》記述:“天啓三年二月建祭器庫、省牲房各三楹。”這兩處建築是專門存放祭祀孟子所用祭器和祭品的地方。
此院北壁三門並列,中為“承聖門”,東為“啓賢門”,西為“致敬門”。“承聖”二字,取孟子上繼堯舜武周孔統緒之含義。而“啓 賢”則含有讚頌孟子父母有“啓毓聖賢”之貢獻的意思。
天震井
天震井位於“亞聖殿”前露台下的甬道東側,始建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井畔之豎一石碑,碑首題額“天震井”3字,碑文記載此井形成的始末:“讀三氏志,孔氏井在尼山以東,曾子井在徐州北九里山,顏子井在陋巷內。獨孟氏無以井傳。康熙十一年春,廟前演劇,忽日響聲震如雷,聞者環顧失色。見階前地陷,有甓甓園痕,熟視,乃井也。噫!異矣!系惟吾祖道接尼山,與顏氏、曾氏光照千古,天開斯井與三井並重,以見聖聖相符,後先一轍欲……於十二年為修廟取水之用。謂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環之以石,並書其跡以誌異雲。六十四代孫庠生孟尚錦識”。井邊石欄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 [5] 
亞聖殿
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為7楹、高17米,寬27.7米,縱深20.48米,為綠色琉璃瓦覆頂的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下檐斗拱用七踩單翹重昂,上檐採用七踩三昂。四周豎立明代弘治年間重修時用於擎檐的26根巨型石柱,柱呈八角形體,柱下以石鼓為礎,鼓下以宋代石刻覆蓮作承託。柱高3.05米,礎高0.65米。其中殿前廊下8根柱上,都飾以淺線雕刻。門側4根柱上南面陰刻雲中翱遊的雙翅翼龍。其餘各面皆刻有寶相牡丹花和纏枝西番蓮花。殿檐下的梁坊斗拱,飾以璽貼金彩繪。 [5] 
正面重檐間高懸1豎匾,上書楷體貼金大字“亞聖殿”,匾周盤繞着5條立體雲龍。正中門楣之上懸掛橫匾1塊,上書“道闡尼山”4個金字。殿內承以8根巨型殊漆木主柱,迎門的2根柱上,懸掛1副巨型凸鐫抱柱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禹顏”。聯、匾均為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欽賜。亞聖殿內正中有雕龍貼金神龕,內供孟子塑像,袞冕九旒九章,沿宋代元佑元年(1086年)舊制,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色,冠九旒冕,犀替導青纊充耳,青衣朱裳,九章(即衣服上繪製刺繡的山、龍、華蟲、藻、火、宗彝、粉米、黻、黼九種圖案),白羅中單,青縹撰裙,革帶鈎碟,大帶蔽膝玉裝,仞玉佩,暈錦綬,間施二玉環,朱蠛、朱履,神龕上有團龍彩繪的承塵藻井,藻井之下殿之正中橫懸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欽賜“守先待後”金字巨匾1塊。孟子神龕東側神龕內供其弟子、利國侯樂正子塑像。 [5] 
亞聖殿 亞聖殿
東西兩廡
簡稱“兩廡”,為對稱式南北走向建築。各7楹,高7.8米,長25.28米,進深8.35米。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代重修,是供奉孟子弟子賢先儒之場所。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釐定,東廡設神龕3座,從祀11人:高子、公都子、盆成括、屋廬連、浩考不害、公孫丑、陳臻、錢唐、韓愈、子叔疑、孫爽;西廡設神龕3座,從祀9人:彭更、徐闢、鹹邱蒙、孟仲子、萬章、充虞、季孫氏、桃應、孔道輔。 [5] 
寢殿
寢殿為五楹歇山式建築,高10.67米,縱深12.58米,橫寬21.23米。始建於元貞元元年(1295年),原為“邾國公祠堂”,為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1497年),孟子57代裔孫、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元,重修增建孟廟時改稱“寢殿”,為供奉孟子夫人的殿堂。殿中神龕內豎有“亞聖夫人田氏之位”的木牌位。 [5] 
啓聖殿
啓聖殿始建於明弘治十年(1497年)5楹,歇山式建築,高9.97米、東西橫寬12.4米,南北縱深10.6米。是供奉孟子父親孟孫激(封祀啓聖邾國公)的殿堂。殿正中神龕內供奉身着七旒七章的孟子父親塑像;像前置“啓聖邾國公之位”木牌位。 [5] 
孟母殿
孟母殿亦名“宣獻夫人殿”與啓聖殿同時興建。3楹、懸山式建築,高7.8米,東西橫寬10.89米,南北縱深9.53米,殿內祀孟母仉氏,神龕內無塑像,供“鄒國端範宣獻夫人之位”木主牌位。殿東壁一小神龕內,有陪祀的孟子立體石刻像一尊,為北宋景佑年間,孔道輔修孟母墓時所得,定為“孟子自刻為母殉葬石像”。 [5] 
致嚴堂
致嚴堂,原名齋宿所,是孟氏後裔祭祀前齋戒、更衣之處。元至順元年(1331年),文宗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後,孟子五十二代孫孟惟恭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倡議修建,以嚴思誠,即嚴肅、誠敬之意。殿堂為3楹,前檐出廈,硬山式建築,高6.5米,東西寬10.27米,南北深7.45米。院內四周牆壁上鑲嵌50多塊重要碑刻。 [5] 
祧主祠
祧主祠為孟氏家廟,清道光十年(1830年)孟子第69代嫡孫孟繼琅重建,始建年代不詳。祧主,即遠祖廟的神主。3楹,高7.45米,東西寬10.06米,南北深8米。孟氏大宗五代以上木主牌位在此祭祀。古時卿大夫五廟,祀太高祖以下五世,再上則祧而遷其主,茲孟氏大宗,以孟子為不祧之主。“遠依始祖,昭穆秩然。蓋自孟氏二世以下,以六十六世之木主牌位,安放於此以享祭祀。繩繩繼繼,遠溯華胄於兩千年前,此亦宗法不替之一大觀也”。祠門正中懸掛“孟氏大宗祧主祠”豎匾1塊。 [5] 
焚帛池
位於祧主祠之後的一個獨立小院內,孟廟寢殿之西側。院之東南向東開一小門,與亞聖殿院相通。院的正中,建有一座方形垣牆,門向正南,其內正中偏北建有一須彌座的磚台,台上放置一石雕長方形池子,正面刻有楷書“焚帛池”三字。孟氏後裔每次祭祀祖先後,即在此處焚燒祭文。

孟廟文物遺存

孟廟碑刻

孟廟東路啓聖門至啓聖殿甬道西側,碑碣林立,為孟廟各類石碑存放之處,稱為孟廟碑林。此碑林保存孟廟歷代碑碣280多塊。從年代上分,有秦、漢、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從字體上分,有篆、隸、行、草、楷書等;從文字種類上分,除漢字外,還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從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話,有文字亦有圖畫;從內容上分,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震災害等各方面的記述。
其中最有價值的 是西漢《萊子侯刻石》,亦稱《天鳳刻石》。另外,如漢代《石牆村刻石》、元代仿刻《李斯小篆·秦嶧山碑》、西晉《劉寶墓誌銘》、唐歐陽詢書《蘇玉華墓誌銘》、明董其昌《題孟廟古檜一首》詩碑等。(均存放於鄒城博物館)
康熙碑亭位於承至門左側,重檐翹角,斗拱承託,綠色琉璃瓦覆頂,貼金彩繪。亭內放置清康熙《御製孟子廟碑》一幢,故稱此亭為康熙御碑亭。碑額浮雕泰山祥雲、二龍戲珠等圖案。碑座為一巨大龜狀“贔屓”石雕。御碑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清聖祖玄燁御筆親書。
碑亭東側,豎有《孟母斷機處》、《子思子作中庸處》、《孟母三遷祠》和乾隆皇帝的《述聖子思子贊》、《述聖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數幢。這些石碑原來立在古城南門外左側的“孟母斷機堂”和“子思書院”處,因這兩處古建築建國前毀於戰火,遂移至孟廟內保存。
孟廟第四進院內甬道東邊建有“乾隆御碑亭”一座,為單檐斗拱、黃色琉璃瓦覆頂的方形建築,亭內立有乾隆皇帝手書《亞聖孟子贊碑》。

孟廟石刻

孟廟內保存着近幾十年從全市各地陸續收集來的漢代石人、石羊,隋唐的石造像,元大德九年(1305年)盤龍高浮雕石柱,明代石棺等,以及100多塊漢代墓畫像石,有西漢的多線刻、淺雕人物、龍獸,東漢的各類浮雕。

孟廟古樹

孟廟內共有各種樹木多達430多株,多為松檜和側柏,又有銀杏、古槐紫藤等。其中有宋宣和年間建廟時所栽植的檜樹,已有近900年的歷史了。古柏抱槐、藤系銀杏、檜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譽為孟廟“古樹四奇”。
古柏抱槐
孟廟知言門外,植有45株柏檜,沿東廟牆之外南北一字排列。其最南端的一株即“柏抱槐”。樹幹周徑4.6米,高13.8米,樹冠直徑12.3米,兩樹身幹合為一體。據國內植物專家考證,這株古柏抱槐栽植於元代,已有700餘年,確有深情厚愛的象徵意義。
藤系銀杏
在孟廟齋戒門內,致嚴堂前東西兩側,有左雌右雄兩株銀杏樹。據考證,兩樹植於元代,已有700餘年。右側銀杏樹下,有1株枝幹粗壯、直徑約40釐米的紫藤蘿
檜寓枸杞
在孟廟寢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有3株古檜。據《三遷志》記載,為北宋宣和年間所植,已有近900年的歷史。
洞槐望月
在孟廟寢殿西側焚帛池院的西垣牆上,斜倚着一株古槐,經測量,原樹幹直徑在6米以上。樹幹下部一側脱落腐朽,一側古韻勃發,生長成寬2米左右的扁平樹幹,樹幹中部形成一圓筒狀樹洞。入夜,明月從洞中透出,被稱之為“洞槐望月”,亦是孟廟一景。據考證,此槐樹最早栽植於唐代。

孟廟價值意義

孟廟碑林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字沿革變化和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及書法藝術發展變化的珍貴資料,是中國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廟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碑林中,宋元豐六年(1083年),封贈孟軻的《尚書省牒文碑》、宋宣和四年(1122年)《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碑,對研究考證孟子的封贈及孟廟變遷歷史是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尤其元至順二年(1334年)九月《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聖旨碑》,碑身鐫刻兩種文字。上半部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為漢文對譯,亦是孟廟最為珍貴的碑刻之一。此碑以銘文的形式保存了最早的蒙古文文獻,俗稱八思巴文。這種文字在加速蒙族吸收漢族文化和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上起過積極作用,元亡後不再使用。這類碑刻是研究蒙、漢、藏各族文化交融歷史的藝術瑰寶。

孟廟保護措施

孟廟在"文革"期間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1980年以來,國家撥出專款進行了復原維修,現已恢復到清代初期的原貌。 [1] 

孟廟旅遊信息

孟廟地理位置

孟廟位於山東省鄒城市亞聖府街44號。

孟廟優惠信息

自恢復運營之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實施免票優惠。 [6] 

孟廟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入選100個“好客山東網紅打卡地”名單。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