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子

(北宋王安石詩作)

鎖定
《孟子》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中傾注了對古代思想家孟子的無限崇敬之情,高度讚揚了孟子的文章及為人。詩人在變法中曾受到種種攻擊,但他從不妥協退縮,對自己的事業始終堅信不移。他從孟子身上找到了鼓舞力量,得到了精神慰藉,並把孟子引為楷模和知己。全詩雖直抒胸臆,卻寫得往復迴環,跌宕有致,代表了王安石詠史絕句的風格。
作品名稱
孟子
作    者
王安石
創作年代
北宋
出    處
臨川集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孟子作品原文

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
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1] 

孟子註釋譯文

孟子詞語註釋

⑴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他倡導仁政、王道,要求恢復井田制。為推行其主張,曾奔走齊、宋、滕、魏諸國。
⑵沉魄浮魂:指逝去的魂魄。古時認為魂是人的陽神,魄是人的陰神,人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地。李商隱《祭令狐相公文》:“浮魂沉魄,公其尚之。”不可招:指人死不能復生。招,指古代招魂的習俗。
遺編:指孟子與萬章之徒所作《孟子》七篇。風標:風度,品格。
舉世:世上所有的人。迂闊:迂腐而不切實際。孟子和王安石都曾被人攻擊為迂闊。《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説,孟子“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説:“然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今之議者以謂迂闊而熟爛者也。”熙寧二年(1069),唐介對宋神宗説:“安石好學而泥古,議論迂闊。”(《續資治通鑑》)
:固,畢竟。斯人:此人,指孟子。寂寥:寂寞。 [2]  [3] 

孟子白話譯文

孟子死去不可復生,每讀其遺著,他的高大形象便浮現在眼前。
即使世上所有的人都嫌棄我迂闊又有何妨,只要有孟子的精神和論著給我以安慰,我並不感到孤寂。 [2] 

孟子創作背景

王安石於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領三司條例使,實行新法。王安石推行新法,本在富國強兵,為天下蒼生着想,不料卻受到來自各方的強大壓力,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羣起而攻之。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借詠同被世人視為“迂闊”的孟子以言志,由此得到精神上的安慰與支持。 [4-5] 

孟子作品鑑賞

孟子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遣懷詩,詩人高度讚揚了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文章及為人,並把這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作為精神上的知己。
前兩句寫孟子已經去世,但他遺留下來的思想和著作不會消失,反而會大放異彩。王安石認為《孟子》七篇,有許多可取的思想,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強意志,就是值得後人崇敬的“風標”。在研讀古籍中,詩人從孟子身上找到了鼓舞力量,得到了精神慰藉,使他在逆境中從不妥協退縮,對自己的事業始終堅信不移。於是引出了後兩句。
孟子在戰國時代為宣揚儒家學説而被人認為“迂遠而闊於事情”,正與王安石在當時為宣傳改革主張而被守舊派譏為“迂闊”一樣。詩人不怕“舉世”對他的非議,而要引“斯人”孟子作為他的同調,來安慰他在政治上的“寂寥”,反映了王安石變法的堅強意志和決心。能從異代求知己,“故有斯人慰寂寥”,是一件快事,雖然其中含有苦澀。詩中暗示了王安石以繼承和發揚孟子的事業為己任,推行其政治主張,實現變法革新的偉大抱負。其高傲的姿態,不屈不撓、奮鬥不懈的精神,充分體現了詩人耿介的性格。這是一種大丈夫處世立身的英風,也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魅力所在。
此詩在懷古中融入了詩人真實的情感,以懷古作為自勵,雖直抒胸臆,卻寫得往復迴環,跌宕有致,代表了王安石詠史絕句的風格。 [5]  [6-8] 

孟子名家點評

明代楊慎升庵集》:半山詠孟子詩云:“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此欲尚友孟子也。次首詠商鞅雲:“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令必行。”此又仰思商鞅也。蓋其立言則欲學孟子,變法則欲師商鞅。卒之孟子不可學而專師商鞅焉。其用人則對伊川曰:“使小人變法,使君子守之,卒之君子盡逐斥,而小人純用焉。”生於其心,害於其政有如此。孟子之沉魄浮魂(半山詩語)當笑於九原矣。 [9] 
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強項堅執,牢不可破。然細味其語意,亦有孟子所云“若藥不瞑眩,厥疾不寥”之意。故嘗雲:“何妨舉世嫌迂闊,自有斯人慰寂寥。” [10] 
近代陳曾壽《讀廣雅堂詩隨筆》:荊公絕句,饒有孤懷遠韻。如《讀孟子》詩云:“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11]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學鍇李商隱詩歌接受史》:翻駁古來認為孟子的主張“迂闊”的議論,實為寄慨當世之人攻擊新法的謬論。議論挾情韻以行,將自己的人生感受融於對前賢的詠贊中。在異代知音的欣慰中既透出內心的寂寞,也表現出自信與執著。 [12]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周嘯天《中國絕句詩史》:變法運動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階級利益,所以阻力很大,故有“舉世嫌迂闊”。然而王安石從孟子推行王道不遺餘力,終身寂寥而宣傳不輟的事蹟中,找到精神的支柱。 [13] 
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李之亮《王安石》:詩的前兩句對孟子這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表示了深深的敬仰;後兩句則用婉曲的手法説明孟子在當世不被重用,受到他人排擠,實際上是為自己的新法遭到時人反對錶示深深的不平。“斯人”一詞,又將千年古人與自己有機地聯絡成一體,古“斯人”的寂寥與今“斯人”的寂寥相碰,迸出了心靈撞擊的火花。 [14] 
當代詩歌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元洛詩詞風景》: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主張行仁政而王天下,民本觀念是他的主要思想,但他遊説四方,其學説終不見用。應該是孟子的學説使王安石認同,而他的遭遇又令王安石感同身受吧,其《孟子》一詩寫得情深一往而又風骨嶙峋。 [15] 

孟子作者簡介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二年(1042)進士。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再相;熙寧九年(1076)再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呂惠卿等註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遒勁清新。所著《字説》《鐘山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鈎沉》等。 [16] 
參考資料
  • 1.    王安石撰. 臨川先生文集 第5冊[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6:645.
  • 2.    劉乃昌,高洪奎著. 王安石詩文編年選釋[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108.
  • 3.    高克勤選注. 王安石詩詞文選注[M].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2013:41.
  • 4.    於植元,孫紹華,關紀新主編. 中華史詩詠史詩本事[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0:415.
  • 5.    嶽希仁編著. 古代詠史詩精選點評[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176-177.
  • 6.    (宋)王安石著;東籬子解譯. 王安石集全鑑 珍藏版[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1:51.
  • 7.    (宋)王安石著;馬秀娟譯註. 王安石詩文選譯[M]. 成都:巴蜀書社, 1994:113.
  • 8.    羊春秋,何嚴選注. 歷代論史絕句選[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74.
  • 9.    秦際明主編. 楊慎學案[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308.
  • 10.    趙敏著. 宋代晚唐體詩歌研究[M]. 成都:巴蜀書社, 2008:86.
  • 11.    陳曾壽著;張寅彭,王培軍校點. 蒼虯閣詩集[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7:341.
  • 12.    劉學鍇著. 李商隱詩歌接受史[M].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4:444.
  • 13.    周嘯天著. 中國絕句詩史[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375.
  • 14.    李之亮著. 王安石[M]. 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9:56-57.
  • 15.    李元洛著. 詩詞風景[M]. 北京:京華出版社, 2006:123.
  • 16.    繆鉞等著. 宋詩鑑賞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5:2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