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鎖定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出自《孟子》中的《滕文公上》一章,孟子藉此以描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政治圖景。該章亦體現了孟子的“外王”意識:無論大國小國,只要有機會就宣揚自己的政治學説和治國方案。
作品名稱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作    者
孟子及其學生
創作年代
戰國
作品出處
《孟子》
文學體裁
語錄體散文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作品原文

滕文公為世子(1),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規(2)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3)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4),厥疾不瘳(5)。’” [1]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作品註釋

(1)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書常通用。
(2)成規:齊國的勇士。
(3)公明儀:人名,複姓公明,名儀,魯國賢人,曾子的學生。
(4)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5)瘳(Chou):病癒。 [1]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原文翻譯

滕文公還是太子的時候,要到楚國去,經過家國時拜訪了孟子。孟子給他講人性本善,話題不離堯舜。
太子從楚國回來,又來拜訪孟子。孟子説:“太子不相信我的話嗎?(天下的)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規對齊景公説:‘他是一個男子漢,我也是一個男子漢,我為什麼怕他呢?’顏淵説:‘舜是什麼樣的人呢?我是什麼樣的人呢?有作為的人也會像他那樣吧。’公明儀説:‘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難道會欺騙我嗎?’現在的滕國,假如把疆土截長補短也有將近方圓五十里吧,還可以把這個國家治理好的。《尚書》説 ‘如果藥不能使人頭昏眼花,那病是不會痊癒的。”’ [1]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作品賞析

“道性善”和“稱堯舜”是孟子思想中的兩條大綱,而這兩方面又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
“道性善”就是宣揚“性善論”。“性善”的正式説法,最早就見於這裏。所以,本章還有重要的思想史資料價值。當然,從“性善”的內容來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孫五上》)的論述中就已經展開了;在《告子》和《盡心》兩章中亦有相關闡述。
“稱堯舜”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唐堯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所極力宣揚的“仁政”。 所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的善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礎,二者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稱堯舜”,這是非常自然的了。
至於滕文公再次拜訪時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話,是在鼓勵他要有實施仁政的勇氣。因為,古往令來,不論是聖賢還是普通人,本性皆善;聖賢能做到的,普通人經過努力也能做得到(聖人與我同類)。何況,滕國雖然小,但折算起來也有方圓五十里國土嘛,只要是實施仁政,照樣可以治理成一個好的國家。
這就是孟子的苦心,無論大國小國,只要有機會就宣揚自己的政治學説和治國方案。 [1]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作品出處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 [1]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説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2]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説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説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鋭機智,代表着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