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天成

(原大連市公安總局醫院院長)

鎖定
孟天成(1882年~1966年),字學孔。6月18日出生於台灣省台南縣。1908年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專科學校,留校任助教、講師。1910年,任日本赤十字會台灣支部醫院、台北醫院醫務囑託。1911年到大連,先後在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大連醫院、大連小崗子(今西崗區宏濟善堂)病院執醫,任日本赤十字會大連救護所所長。後到南滿醫學堂學習,1916年畢業。
中文名
孟天成
別    名
字學孔
出生日期
1882年
逝世日期
1966年
畢業院校
台灣總督府醫學專科學校
主要成就
1934年至1936年,撰寫了10餘篇關於黑熱病的論著
出生地
台灣省台南
職    稱
助教、講師

孟天成簡介

孟天成個人成就

1917年,孟天成由友好人士資助,在小崗子(今東關街大連市第二人民醫院舊址)籌資創建了博愛醫院 [1]  ,任院長兼外科醫師。1932年,在奧町(今中山區民生街)建立了1000平方米40張牀位的分院。1934年,在宏濟街擴建了博愛醫院新館,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設置牀位400張。1939年至1942年,先後購買了3處住宅,解決醫院職工住宿問題。1942年,又在甘井子建1000平方米60張牀位的分院(今大連市第四人民醫院原住院部)。當時的博愛醫院和分院,總共有建築面積6200平方米、500張牀位,醫療設備儀器比較齊全、先進,是大連市規模最大的一所私營醫院。孟天成在執醫期間刻苦鑽研醫術。早在1922年,從末梢血液與脾大的鼠蹊淋巴腺發現黑熱病小體(杜氏利什曼)。1934年,用脾臟穿刺術又發現了12例黑熱病人。為弄清黑熱病在遼南地區流行狀況,深入蓋平、熊嶽、復縣(今瓦房店市)、周水子等地,步行查訪了81個邊遠村落,發現101名黑熱病小兒患者,搞清了黑熱病流行地域和發病原因。1934年至1936年,撰寫了10餘篇關於黑熱病的論著,發表在《滿洲醫學雜誌》和《日本病理雜誌》上,以此於1937年獲醫學博士學位。
解放初期,1946年5月,孟天成與妻日衝希娜(日藉)在《人民呼聲》報聲明,將其醫院全部房地產、儀器、藥品、資料和技術,自願無償獻給大連公安總局和大連人民。6月,博愛醫院正式改名為大連市公安總局醫院,孟天成任院長。1954年,醫院移交大連市衞生局,孟天成調到中國人民解放軍215醫院任院長。

孟天成個人貢獻

孟天成一生熱愛醫學,刻苦鑽研,醫德高尚,不畏權貴,熱情為患者服務。對病人不分貧富,同等相待,經常減免費為窮苦百姓手術和治療。一生約為4萬多患者解除了疾病痛苦。當孟天成看到舊法接生給許多婦女帶來諸多痛苦和疾病時,就在全市率先開展了新法接生,多次舉辦助產學習班,為大連以至東北和山東等地培養了數百名助產士。孟天成為大連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
1966年5月24日,孟天成病逝於大連,終年84歲。 [1] 

孟天成孟天成舊居

位於中山區楓林街36號,建於20世紀30年代,建築面積300平方米,
和風式建築風格。
現為瀋陽軍區大連房管局第十干休所用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