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孝(拼音:xiào)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金文 [2]  ,其古字形像一個孩子攙扶老人,本義為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引申轉指晚輩在尊長去世後要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又引申指孝服。
中文名
拼    音
xiào
部    首
耂、子
五    筆
FTBF [3] 
倉    頡
JKND [3] 
鄭    碼
BMYA [3] 
筆    順
①橫、②豎、③橫、④撇、⑤橫撇、⑥彎鈎、⑦橫
字    級
一級(0638) [1] 
平水韻
去聲十九效 [4] 
筆畫數
4+3、3+4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異    體
𢻯、𡥈、𡥉、𡥍
統一碼
基本區-5B5D [3] 
四角碼
4440₇
注音字母
ㄒㄧㄠˋ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早期金文(圖1)的“孝”,是一個小孩兒(“”)在老人的手下攙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狀,用扶侍老人來表達“孝”的原意。孝字從戰國楚簡(圖5)開始就有了隸書的意味,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簡(圖8)、漢初馬王堆漢墓帛書(圖9)中的孝字直接承襲戰國楚簡孝字形體而來,把老人的頭、發、身、手合併簡化為“耂”(“老”字頭),最後演變為漢魏隸書及今天的楷書形體。《説文》篆文孝字形體是直接承襲西周金文孝字形體而來,而出土秦漢文物上的篆文孝字形體略晚於《説文》小篆孝字形體。 [2]  [5] 
據《説文》,“孝”的本義是“善事父母”。包括對父母的奉養、尊敬、服從等方面。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從人的自身修養、德行,演變為被國家推崇的“孝道”,成為中國古代以宗法制為本的家族制度和政權形式的基礎和保障。“孝順”“孝敬”“孝悌”成為衡量人品、規約社會行為的重要標杆,“孝子”“孝女”“孝孫”等在不同時代都是人們的“道德模範”。
“孝”並不侷限於“善事父母”,還指“對尊親敬老等善德的通稱”。《孝經·天子》:“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漢書·賈山傳》:“故以天子之尊,尊養三老,視孝也。”講究孝道忠敬,養成恭順、服從的性格,人們就不會犯上作亂,自然有利於維持封建社會秩序。因此歷代帝王都把“孝”作為選拔人才的必要條件,如漢代有“孝悌”“孝廉”,唐代有“孝悌力田”科,明代時“孝廉”成了“舉人”的別稱。
“祭祀”是“孝”的引申義。《論語·泰伯》:“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敲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祭祀鬼神與善事父母的聯繫,《禮記·祭統》對此曾有所闡述:“上則順於鬼神,外則順於君長,內則以孝於親”,“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一個人生則為人父母,死則為鬼神,但父母的身份始終未變,做子女的自然要以祭祀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孝敬之心。可見“祭”與“孝”互為表裏,密不可分。 [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盡心奉養、尊敬和順從父母。
dutiful
左傳·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漢·賈誼《新書·道術》:“子愛利親謂之孝,反孝為孽。”
孝順;孝心;孝子;忠孝;愚孝
祭,祭祀。
sacrifice
史記·夏本紀》:“﹝禹﹞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

效法。

《詩經·魯頌·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名詞
孝道。

《尚書·文侯之命》:“汝肇刑文武,用會紹乃闢,追孝於前文人。”
孝經·庶人》:“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對尊親敬老等善德的通稱。

漢書·賈山傳》:“故以天子之尊,尊養三老,視孝也。”

舊時禮俗,在長輩去世後一定時期內,晚輩穿孝服,以示哀悼。
mourning
漢·蔡邕《陳政要七事疏》:“東郡有盜人妻者亡在孝中。”
紅樓夢》第七六回:“我倒也忘了孝未滿。可憐你公公已死了二年多了!”
指居喪之人。
mourner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文學》:“謝車騎在安西艱中,林道人往就語,將夕乃退。有人道上見者,問雲:‘公何處來?’答雲:‘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

指孝服、喪服。
mourningdress
水滸傳》第二六回:“那婦人帶上孝,一路上假哭養家人。”
儒林外史》第六回:“趙氏穿着重孝,出來拜謝。”
穿孝;戴孝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上】【老部】呼教切(xiào)
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9] 

説文解字注

【卷八上】【老部】
“善事父母者”注:《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
“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注:説會意之恉。呼教切。二部。 [10] 

廣韻

呼教切,去效曉 ‖孝聲幽1部
孝,孝順。《爾雅》曰:“善父母為孝。”《孝經左契》曰:“元氣混沌,孝在其中,天子孝,龍負圖;庶人孝,林澤茂。”又姓,《風俗通》雲:“齊孝公之後。”呼敎切。六。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上】【子部】 孝;部外筆畫:4
《唐韻》呼敎切。《集韻》《韻會》《正韻》許教切,並嘐去聲。《説文》: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書·堯典》:克諧以孝。《禮·祭統》: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之謂畜。
又《祭義》:曾子曰:居處不莊非孝,事君不忠非孝涖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戰陳無勇非孝。五者不遂烖,及於親,敢不敬乎。
又《諡(諡)法》:五宗安之,慈惠愛親,秉德不回,協時肇享,大慮行節,並曰孝。
又姓。《風俗通》:秦孝公後。
又葉許救切,音臭。《詩·周頌》:於乎皇考,永世克孝。葉上疚造。
又葉許六切,音旭。《詩·大雅》:匪棘其欲,遹追來孝。葉上淢,淢音侐。 [12]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❶“耂”從上、左包圍“子”。❷“耂”,豎筆在豎中線;長橫在橫中線上方;長撇從豎和長橫的接點右側穿過,撇尖超出上部。❸“子”,居下半格;㇇(橫撇)的橫段在橫中線;」的豎段在豎中線右側,鈎底在豎中線。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x
ŏɡ
先秦
王力系統
h
eu
先秦
周法高系統
x
rəw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餚豪

rɑ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蕭宵餚

rɑ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a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x
au
隋唐
王力系統

h
a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x
au
隋唐
周法高系統

x
au
隋唐
李方桂系統

x
a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x
ɔu
(參考資料:漢典 [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三十六效

開口呼
二等
次清
呼教切
xau
集韻
去聲
三十六效

開口呼
二等
次清
許敎切
xɪau
中原音韻

去聲
蕭豪


齊齒呼

全清

xau
中州音韻


去聲
蕭豪






興教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三效


全清
許教切
xau/xiau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八交絞教






(參考資料:漢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a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ɔ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a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au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au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ɔ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ɔ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ɕiau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ɕiæ
412
陰去
文讀
412
陰去
白讀
吳語
温州
huɔ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ɕiau
45
陰去
文讀
xau
45
陰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ɕiɤ
35
陰去
文讀
35
陰去
白讀
贛語
南昌
hau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ha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hau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hau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hau
11
陰去
文讀
ha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hau
213
陰去
文讀
ha
213
陰去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xau
213
陰去
文讀
xa
213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xau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4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1]
  • 4.    平水韻 十九效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21]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61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4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9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37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08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52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592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16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83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2]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1]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01
  • 17.    劉悦,古敬恆著.漢字中的生活百態[M].濟南:齊魯書社,2018.12:265-26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