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孝治

鎖定
孝治,讀音xiào zhì,漢語詞語,意思是以孝道治理國家,教化百姓。
中文名
孝治
拼    音
xiào zhì
注    音
ㄒㄧㄠˋ ㄓㄧˋ
出    處
《孝經·孝治》

目錄

孝治解釋

後用“孝治”謂以孝道治理國家,教化百姓。 [1] 

孝治出處

《孝經·孝治》:“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
東漢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天下大旱,據記載,“比年不登,百姓虛匱,京師去冬無宿雪,今春澍雨,黎民流離,困於道路”。為此,漢和帝下令臣子“廷議”政令得失。漢議郎學者楊孚在廷議時直抒己見,他認為治國治吏,當以孝為先,要求漢和帝獎勵有孝行的臣民,救濟孤寡貧老者。他説,西漢時候的皇帝雖主張以孝治天下,但對為父母服喪卻沒有一貫的制度,只有漢文帝在臨終前下詔説,“令到吏民三日釋服”。楊孚認為“三日釋服”時間太短,不能體現對父母的孝道,也與古禮不合。他進一步以西漢末年篡政的王莽作為例子來説明孝道的重要性,説:“王莽不服母喪,天下誅之。”因此建議漢和帝下詔鼓勵“中外臣民均行三年通喪”,並遵行西漢制度,要求郡國之士誦讀《孝經》,朝廷根據士人的品德行為選舉孝廉。
接着,敢於直言的楊孚又一針見血地指出官吏貪污的危害,“郡邑侵漁,不知紀極,貨賄通於上下,治道衰矣”!因此,必須整頓吏治,要以廉潔作為考核和選拔官員的標準,“庶幾克誠小民,副承天意”。這樣才算得上是順天意安民心。
漢和帝採納了楊孚“孝治天下”的意見,下詔禁止官員仗着官威,假公濟私。同時獎勵有孝行的臣民,救濟孤寡貧老者,“賜三老、孝悌、力田者爵三級,為父後者爵二級,窮民不能自存者,予粟”。 [2]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闢玄闈闡化,寢鳴鐘體國,翼亮孝治,緝熙中教。” 宋 歐陽修 《皇太后還政議合行典禮詔》:“刑於四海之風,必務先於孝治,惟是事親之禮,蓋存有國之規。”《清史稿·禮志五》:“ 順治 十六年,左副都御史 袁懋功 請舉祫祭,以彰孝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