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竇太后

(西漢孝文竇皇后)

鎖定
孝文竇皇后(?—前135年),名猗或漪(一説猗房或漪房) [1]  [62-63] 清河觀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人。漢文帝皇后。
漢惠帝時,被選為家人子,入宮伺候呂后,稱為竇姬。後被賜予代王劉恆,隨行代國,甘苦與共。漢文帝劉恆即位後,冊立為皇后,育有一女二男:長女館陶長公主劉嫖,長子漢景帝劉啓、少子梁孝王劉武
漢景帝即位後,尊竇氏為皇太后。竇太后大力提拔外戚,致使竇氏一門三人封侯, [25]  開啓漢代以姻親封外戚為侯的先河 [65] 並多次提議讓漢景帝拜自己侄子竇嬰為丞相,但終究未被漢景帝採納。 [36]  又因私仇殺害震退匈奴的將領郅都,導致匈奴騎兵重新入侵。 [55]  時,竇太后縱容幼子劉武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26]  僭越天子, [58]  甚至圖謀讓漢景帝傳位於劉武,但遭大臣反對而未能成行, [30]  劉武心生嫉恨,派人刺殺袁盎等十餘名議臣。 [32]  劉武病逝後,竇太后絕食大鬧,宣稱是漢景帝殺了劉武,致使漢景帝哀懼 [39] 
建元元年(前141年)漢景帝駕崩,漢武帝即位,尊竇氏為太皇太后當時漢武帝推行建元新政,竇太后不喜儒術,認為漢武帝在挑戰她的權威 [64]  ,遂將新政成員趙綰王臧全部誅殺,廢除武帝所推行的全部新政。 [47]  建元六年(前135年)去世,與漢文帝合葬於霸陵
竇太后思想保守,不能與時俱進,施政存在着嚴重的偏狹性、滯後性與後退性,對政治進行強力干預,終使“建元新政”夭折,給國家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與負面影響,但她的執政弊端與紕漏並未傷及國之根本。 [64] 
別    名
竇皇后
竇太后
竇猗房、竇漪房 [1]  [62] 
竇漪、竇猗 [62-63] 
所處時代
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清河觀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
逝世日期
前135年
本    名
竇氏
諡    號
孝文皇后
陵    寢
霸陵
性    別

竇太后人物生平

竇太后少年頭禿

孝文竇皇后,名不詳(《三輔決錄》記載名猗, [63] 史記索隱》記載名猗房 [1]  )。
漢高祖初年,竇氏出生於清河郡觀津縣。 [2]  其父經歷秦朝動亂,隱居於觀津縣不問世事,過着清貧垂釣的生活,後不幸墜河而死。 [3] 
竇皇后年少時,頭髮越來越少,直至禿頭,她的家人常為此感到不齒。每逢七月七日夜,她的家人們都出門皆看織女,唯獨不許竇皇后出門。後來有一束光照到竇皇后的卧室,後世認為這是上天賜予竇皇后的祥瑞。 [67-68] 
竇皇后有兄弟二人,兄名竇長君(《史記索隱》雲名建,字長君 [4]  ),弟名竇廣國,字少君。 [5] 

竇太后違意入代

漢高祖去世後,繼位的漢惠帝劉盈仁善,由呂太后掌攬大權。這時,竇氏以良家子身份入漢宮伺候呂太后,稱為竇姬。後來,呂太后欲釋放一批宮人出宮,並將她們賞賜給諸侯王,竇姬也在其中。竇姬因為自己的家鄉清河郡離趙國較近,故而請求負責遣送的宦官務必將自己的名籍放到去趙國隊伍的名簿中。宦官臨了卻忘了此事,將竇姬安排到了去代國的隊伍中。名簿上奏之後,詔書應允。隊伍將要出發時,竇姬才得知此事,哭泣着埋怨宦官,不想去代國,因有詔書的強制命令在,竇姬才不得不往。 [6] 
代國國王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劉恆,高祖十一年(前196),打敗陳豨平定代地,建都於中都縣,始立代國,並封時齡八歲的劉恆為代王。 [7]  受詔去代國的宮女,除了竇姬以外還有其餘四人。然而到達代國之後,代王劉恆唯獨寵幸竇姬。榮寵中的竇姬很快便為劉恆生下了一女,取名劉嫖。孝惠帝七年(前188),竇姬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劉啓。後又育有一子,名劉武 [8]  在此期間,劉恆的王后亦先後生下四子。然而代王王后和四位王子離奇早逝,劉恆沒有復立王后。 [9] 

竇太后冊立中宮

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劉恆
高後八年(前180年),太后呂雉去世。羣臣擁護代王劉恆回京即位,是為漢文帝。 [10]  漢文帝即位數月後,太常上書請立太子。此時,先王后所生四子皆先後病逝。 [9]  一番議論之後,有司認為竇姬所生長子劉啓純厚慈仁,可立為太子。文帝表示許可,並於元年(前179年)正月(漢武帝太初改歷之前漢朝以十月為歲首立劉啓為太子,賜予天下已為人父的百姓爵位一級,封母舅薄昭為軹侯。 [11] 
三月,有司上書文帝請立皇后。薄太后藉此對文帝説:“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后。”於是,文帝立竇姬為皇后,並因此賞賜天下鰥寡孤獨貧窮困苦以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和九歲以下的孤兒布匹絹帛、糧食和肉類。 [12] 
其後,竇皇后的女兒劉嫖被封為長公主,封邑館陶。 [13-14]  文帝二年(前178年)三月,奏可有司之議,竇皇后的次子劉武被立為代王,立二年徙淮陽王,後於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徙為梁王 [15-17] 
由於竇皇后的雙親早已去世,並葬在家鄉觀津。薄太后便下詔命令有司追封竇皇后的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讓清河郡為竇皇后的雙親設置二百户的園邑,由長丞侍奉看守,一切禮法皆按薄太后為父親靈文侯所置靈文園的制度。 [18] 
竇皇后早年離家,和自己的兄弟也再沒有往來。在她被冊封為皇后之後,她的弟弟竇廣國還在給別人做僕役。竇廣國四五歲的時候,因為家裏貧困,父親早死,被人搶奪拐賣,家中亦不知他被賣往何處。經過十餘次的轉賣,廣國最後被賣到宜陽。在為其主人做工的時候險些遇難,算卦後得知自己將要封侯。於是跟隨主家來到長安。到長安後聽聞新皇后姓竇,為津觀人,便知皇后是自己的姐姐。於是書陳幼時事上予皇后。竇皇后將此事告知文帝后,文帝便詔廣國來見,悉問舊事,皆能回答上來。並説幼時姐姐離家前曾討來藩汁為自己洗頭,又要來食物給自己吃,而後才安心離去。竇皇后聽後拉着竇廣國痛哭流涕,文帝感動,賞賜竇廣國很多財物田地和房宅,後又賞賜與竇皇后同祖的竇氏兄弟,讓他們遷居到長安。 [19]  並在周勃灌嬰等人的建議下,挑選品德高尚的長者及行為端正的士人與之相處,使竇氏兄弟在耳濡目染下不過仗勢而驕,成為謙虛禮讓的君子。 [20] 

竇太后失明寵衰

後來竇皇后因病失明,文帝對其寵愛也逐漸衰退。文帝寵幸邯鄲的慎夫人和尹姬,甚至讓慎夫人與皇后同席而坐。有一次文帝遊上林苑,竇皇后與慎夫人隨從。待入席時,郎署長依照在宮中時佈置皇后與慎夫人的席位。袁盎卻將慎夫人的席位往後移了一點,慎夫人看見後非常生氣,不肯入席,文帝亦非常氣憤,直接回了宮中。袁盎對文帝説了一番尊卑應該有序才能上下和睦的道理,又建議文帝寵幸慎夫人可以用賜予她財物來表示。 [21-22] 

竇太后尊為太后

漢景帝劉啓 漢景帝劉啓
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乙亥,漢文帝崩於未央宮 [23]  太子劉啓即位,尊竇皇后為皇太后。 [24] 
公元前155年十月,竇太后幼子劉武入朝,景帝酒後言自己去世後便將帝位傳於梁王,梁王與竇太后聽後皆大為歡喜。太后的侄子竇嬰卻説:“漢法規定,帝位傳給長子、長孫,現在陛下怎可傳給弟弟,擅自搞亂高皇帝的規定呢!”竇太后聞之心裏很不愉快,並由此憎惡竇嬰,竇嬰亦嫌官小而以借病為由辭官,竇太后便在進出宮的名簿上將竇嬰的刪除, [27]  [28]  梁王劉武從此更加驕橫。
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景帝覽遍諸竇子弟才能沒有能超過竇嬰的,竇嬰因之前被竇太后削了名簿,便稱病言不堪重任。竇太后由是慚愧。後景帝拜竇嬰為大將軍,竇嬰負責守衞滎陽,監齊國與趙國的兵。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以軍功封竇嬰為魏其侯,於是遊士賓客們爭相歸附竇嬰。每次朝議大事,列侯都不敢與之抗禮。 [35]  至此,竇氏一門三人封侯。 [25] 

竇太后冤殺郅都

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竇太后之孫臨江王劉榮侵佔宗廟之地為自己興建宮室一事被揭發,漢景帝讓中尉郅都審訊劉榮,劉榮恐懼,畏罪自殺。
竇太后得知長孫劉榮死訊之後大怒,痛恨郅都執法嚴苛不予寬容,用嚴刑峻法處置郅都,將郅都革職歸鄉。漢景帝卻秘密派使者持節,任命郅都為雁門郡守,讓他抗擊匈奴,不必到長安領旨,直接赴雁門上任。
當時匈奴鐵騎連年南侵,騷擾邊境,導致邊境數郡久不安寧。匈奴向來聽聞郅都的節操威名,得知郅都就任雁門太守,驚恐萬分。郅都抵達雁門郡後,匈奴騎兵便全軍後撤,遠離雁門,郅都在任時匈奴始終不敢靠近雁門郡。
匈奴對郅都恨之入骨,便派人深入內地,四處散佈不利於郅都的謠言,竇太后聽到後,不加追究分辨,立即下令逮捕郅都。漢景帝知道郅都冤枉,説:“郅都乃忠臣。”於是準備釋放。竇太后不忘舊恨,堅決不許,在她的蠻橫干涉下,郅都被殺。 [54]  郅都死後不久,匈奴騎兵再度侵入雁門。 [55] 

竇太后扼殺新政

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春正月甲子,漢景帝崩於未央宮。太子劉徹即位,尊皇太后竇氏為太皇太后 [44]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欲推新政(建元新政)。由於一系列的動作影響到了權貴們的利益,因此毀謗魏其侯竇嬰等人的言語每天都傳到竇太后的耳中。而竇太后喜歡黃老學説,新政推崇者與之理念不同,竇太后由是不悦。
竇太后崇尚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這種思想雖在漢朝建立之初有利於恢復國民經濟,但隨着時代的變化與更替,其弊端已日漸凸顯。在此種思想的指導下,國家統治政策呈現姑息與妥協的特徵,甚至有滯後性與倒退性。一、在農業上,因對農民控制政策的放鬆,許多農民為逃避賦税而脱離户籍,致使政府對農民失去控制,直接不利於漢王朝的政權鞏固與加強。二、在治理地主階級內部上,一些皇室貴胄、富商巨賈、地主官僚因勢力的急劇膨脹,竟目無君上,胡作非為,極其嚴重的擾亂國家的法制。這無疑是危及漢王朝的政權鞏固的重大隱患。三、在處理漢匈關係上,一再妥協與退讓的政策讓匈奴日益強大,直接危及西漢政權的生死存亡。以上三點,無論是對西漢王朝的進一步發展還是對皇權的鞏固與加強都是極其不利的,它顯然不合適封建帝制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需要。故而新繼位的漢武帝想要為國家革除弊政,並試圖用適合當時統治需要的儒學思想取代黃老之學,成為西漢王朝的統治思想,以興國運。鑑於此,漢武帝在股肱之臣衞綰的輔助之下立即着手革除弊政,進而推行新政,正式拉開了由儒學代替黃老之學的序幕。為了推行新政,趙綰被任命為御史大夫、王臧被任命為郎中令,使列侯就國除矣,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朝中大臣盡儒者,連竇太后的侄子竇嬰也與漢武帝的舅舅田蚡共同輔佐漢武帝推行儒術。 [64] 
漢武帝的一系列做法深深觸動了竇太后敏感的政治神經。他的做法讓竇太后深感這並不是簡單的僅限於意識領域的學術派別之爭,而是對她太后權威的嚴重挑戰,故而竇太后韜光養晦以備反擊。 [64] 
到了建元二年(前139年),趙綰上書武帝説,勿將政事稟奏給太皇太后。竇太后得知後大怒,暗中找到趙綰及王臧的過錯,責備武帝説:“他們這是要當第二個新垣平呀!”將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下獄,其後二人自殺。而後,竇太后罷免丞相竇嬰太尉田鼢,並將之換成與自己崇尚的“黃老之學”相符的心腹大臣:任命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而武帝所推行的新政亦全部廢除。 [45-47]  轟轟烈烈的建元新政終以趙綰、王臧的被迫獄中自殺,竇嬰、田蚡的罷職,宣告失敗。 [64] 

竇太后病逝合葬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丁亥,竇太后崩。 [48]  與漢文帝合葬霸陵。遺詔將自己東宮所有的金錢財富都賜予自己唯一還在人世的女兒,大長公主劉嫖。 [49] 

竇太后歷史評價

  • 西漢·司馬遷:詘意適代,厥崇諸竇。 [50] 
  • 東漢·明德皇后:昔竇太后欲封王皇后之兄,丞相條侯言受高祖約,無軍功,非劉氏不侯……欲先營外封,違慈母之拳拳乎! [60] 
  • 東漢·班固:竇後違意,考盤於代。 [51] 
  • 唐·褚遂良:昔漢竇太后及景帝並不識義方之理,遂驕恣梁孝王,封四十餘城,苑方三百里,大營宮室,複道彌望,積財鏹鉅萬計,出警入蹕,小不得意,發病而死。 [59] 
  • 清·張晉:鄭武姜,寵叔段,將啓之,俾作亂。竇太后,憐孝王,欲富貴,同武姜 [53] 
  • 金洪源:到了景帝朝,竇太后的權力達到頂峯,開始根據自己的心情、好惡來干涉官員的升遷,如任命韓安國為梁國內史,因為個人好惡怒殺郅都,讓漢景帝立梁孝王為儲,罷免了阻撓此事的竇嬰等。 [61] 
  • 姜和:竇太后因為自身難以克服的“嬖愛性”與不能與時俱進的“保守性”,讓她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任性好強、霸道專橫,甚至處心積慮、屢用暗計,致使她的施政存在着嚴重的偏狹性、滯後性與後退性。她對政治進行強而有力的干預,終使“建元新政”夭折。諸此舉措,無疑給國家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與負面的影響。但她的執政弊端與紕漏並未傷及國之根本。 [64] 

竇太后軼事典故

竇太后獨尊黃老

因竇太后喜歡黃帝、老子之言,故要求景帝與諸竇子弟不能不讀黃帝、老子之書,並尊其中道理。 [40]  景帝時有一位研究《詩》的博士叫轅固(轅固生)。一日,竇太后將其召來問《老子》,轅固説:“這不過是平常的言論罷了。”竇太后怒道:“它怎麼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詩書呢!”氣憤之餘便讓轅固入獸圈刺殺野豬。景帝知道後因礙於太后發怒而轅固並無罪過,於是賜給轅固鋒利的兵器。轅固入獸圈後只一刺,野豬即斃命。太后沒有説話,也沒理由再治轅固的罪,只得作罷。 [41-42]  終景帝一朝,因為竇太后的緣故,諸位儒家博士皆在官待問,沒有被重用的。 [43] 

竇太后提拔外戚

公元前157年,漢景帝即位後,封竇太后的弟弟竇廣國為章武侯,又因竇長君已去世,於是封長君之子竇彭祖為南皮侯。後又封竇太后侄子竇嬰魏其侯,竇氏一門三人封侯。 [25] 
竇長君、竇彭祖叔侄皆未有功勞,《漢書·外戚恩澤侯表》雲二人封侯皆因為是皇太后(竇太后)的弟弟以及兄長之子而封侯。所以歷史上真正以姻親封帝舅為侯始於此。帝舅以姻親封侯,違背了白馬之盟“無功不得封侯”的規定,由此開啓了漢代以姻親封外戚為侯的先例。 [65] 
後元元年(前143年),丞相劉舍被罷免,竇太后便多次向景帝提議拜自己的侄子竇嬰為丞相。景帝説:“太后難道認為我有所吝嗇而不讓魏其侯(竇嬰)當丞相嗎?魏其侯這個人驕傲自滿,容易自我欣賞,做事草率輕浮,難以擔此重任。”最終用建陵侯衞綰為丞相。 [36] 
竇太后還勸漢景帝給皇后王娡的兄長王信封侯,但丞相周亞夫以“無功不得封侯”為由勸止漢景帝。 [57]  後來周亞夫在竇太后暗算下在獄中絕食而亡,竇太后再次提起王信封侯之事,最終王信如願被封侯。 [64] 

竇太后追恨文帝

由於漢文帝在位時,拒絕將竇漪房的兄弟竇長君竇廣國封侯,後來漢文帝駕崩,竇長君已死,竇太后便讓漢景帝把竇長君的兒子竇彭祖封侯,並將自己的不滿情緒表示地十分直接:“人主各以時行耳,自竇長君在時,竟不得侯,死後乃其子彭祖顧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意思是説,“我對文帝在世未封竇長君為侯這件事是十分生氣的,你最好趕快封王信為侯!” [66] 

竇太后暗算亞夫

七國之亂爆發(前154年)時,漢景帝任命周亞夫太尉,為全軍統兵,周亞夫從全局出發,提出拋出梁國給吳楚,以求得戰爭勝利的重大決策,於是竇太后的幼子梁王劉武深切怨恨周亞夫。
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劉武每次入宮朝見竇太后都中傷條侯周亞夫。出於對梁王的真心嬖愛以及周亞夫在吳楚七國中對梁國的置之不理,竇太后對周亞夫早已憤懣難忍,欲除之而後快。故而竇太后心生一計,她堅持要漢景帝封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為侯。因竇太后深知按照慣例,若要封侯,漢景帝勢必要與丞相周亞夫商討才能順利施行此舉。而王娡的哥哥王信既好酒又聲譽不好,且無任何功績,丞相周亞夫又是個耿直而講原則的人,他決然不會同意封王信為侯,進而激起漢景帝與周亞夫之間的矛盾。而且在此之前,周亞夫極力反對漢景帝廢慄太子之舉已讓漢景帝大為惱火,若此次再因反對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候有悖漢景帝之意,勢必會更加加劇漢景帝對他的憎惡。
結果正如竇太后所料,周亞夫堅決反對並且據理力爭,面對周亞夫的陳辭,漢景帝默然而止。此事雖暫且擱淺,但後因周亞夫的獄中絕食而亡再被提起,王娡的哥哥王信還是如願被封侯。對於這一歷史史實,對於竇太后的執意封王信為候,司馬遷在《絳候周勃世家》的結尾,曲筆交代了其中的隱晦曲折,大有深意:“條侯果餓死。死後,景帝乃封王信為蓋候。”一個“果”字如弦外之音,意藴深遠。 [64] 

竇太后謀立幼子

竇太后非常寵愛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賞賜給他的財物不計其數。梁王得寵,大興土木之事,國土更達四十餘縣,出行的規格比於天子,珍寶財富比京師還多。 [26]  竇太后還允許梁王劉武在封國內設立丞相、兩千石官員等,出入、遊玩僭越天子。 [58] 
公元前155年十月,劉武入朝,景帝曾酒後言將來自己離世後便將帝位傳予梁王,梁王與竇太后聽後皆大為歡喜。太后的侄子詹事竇嬰卻説:“漢法規定,帝位傳給長子、長孫,現在陛下怎可傳給弟弟,擅自搞亂高皇帝的規定呢!”竇太后聞之心裏很不愉快,並由此憎惡竇嬰,竇嬰亦嫌官小而以借病為由辭官,竇太后便在進出宮的名簿上將竇嬰的刪除。 [27]  [28]  梁王劉武從此更加驕橫。 [56] 
景帝七年(前150年)十月,梁王再次入朝朝見景帝。因為竇太后寵愛的緣故,景帝批准了梁王欲留京師的請求。 [29]  次月,景帝廢黜慄太子劉榮為臨江王,想讓幼子做皇帝的竇太后便對景帝説:“我聽説殷商的制度親其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其道理是一樣的。百年之後,我把梁孝王託付給你。”其意便是欲讓景帝立其弟,時為楚相的袁盎認為不適,便上書勸阻景帝,竇太后的提議受阻,此後也再未提讓梁王作繼承之事。 [30-31] 

竇太后絕食大鬧

漢景帝立劉徹為太子後,竇太后的幼子梁王劉武怨恨袁盎等反對他繼位的大臣,便派人刺殺了袁盎以及十多個議臣。景帝查出真相後,憎恨梁王。梁王很害怕,便派韓安國通過長公主劉嫖向竇太后謝罪,然後漢景帝才寬恕了劉武。 [32-34] 
得到景帝寬恕後的劉武欲入朝請罪,行至函谷關時改乘布車,只帶兩名騎士入長安,並藏匿於長公主(劉嫖)家。景帝的使者徒見車駕未見梁王,竇太后哭着説:“帝殺吾子!”景帝因此憂懼害怕。梁王此時方揹着刑具待罪於宮闕下,太后與景帝得知梁王安然後便大喜。然而兄弟間的關係卻不能再回到從前。 [37] 
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因景帝拒絕梁王留滯京城,梁王回封地不久便因病去世。竇太后整日哭泣,極為悲哀,並拒絕吃飯,説:“帝果殺吾子!”景帝哀傷害怕,不知該如何是好,於是與長公主商議,決定分梁國為五個國家,分別封梁孝王的五子為王,而梁孝王的五個女兒皆食湯沐邑。並奏告竇太后,太后這才開心起來,還因此加了一餐。 [38-39] 

竇太后人物爭議

竇太后的名字,不同史書記載不同,《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六引用漢人趙岐所撰的《三輔決錄》雲:“案後名猗,清河觀津人。” [63]  而《史記索隱》引用皇甫謐雲:“後名猗房。”這與《三輔決錄》中的“名猗”相符合,但多出一“房”字。顏師古所注的《漢書》,最牴觸皇甫謐的各種説法,皇甫謐的説法固然大多可以議論,然而有時可以採用,也不是全非。同時也有將“猗”寫作“漪”的版本。 [62] 

竇太后家族成員

關係
姓名
介紹
父親
竇?
尊封安成侯,早卒,葬於觀津城南“竇氏青山”。
母親
安成夫人(生卒年不詳)
兄弟
竇皇后兄長(生卒年不詳)。【史記索隱】注,竇長君原名竇建,字長君。
章武景侯(?~前151年),竇皇后昆弟,字少君。
丈夫
漢文帝(前202年~前157年)
兒女
館陶公主(?~前116年),嫁堂邑侯陳午。文帝時封長公主,武帝時封大長公主。亦稱竇太主。
漢景帝(前188年~前141年)
梁孝王(?~前144年)
侄子
南皮侯(?~前136年),竇長君之子。
竇完
章武恭侯(?~前133年),竇廣國之子。
魏其侯(?~前132年)
孫子
漢武帝(前156年~前87年)
(景十三王)
臨江閔王劉榮(?~前148年),河間獻王劉德(?~前130年),
臨江哀王劉閼於(?~前153年),魯恭王劉餘(?~前128年),
江都易王劉非(前168年~前128年),長沙定王劉發(?~前129年),
趙王劉彭祖(?~前92年),膠西王劉端(前168年~前107年),
中山靖王劉勝(前165年~前113年),廣川惠王劉越(?~前135年),
膠東康王劉寄(?~前120年),清河哀王劉乘(前153年~前135年),
常山憲王劉舜(前152年~前113年)
(梁孝王五子)
梁恭王劉買(?~前137年),山陽哀王劉定(?~前135年),
濟陰哀王劉不識(?~前143年),濟川王劉明(生卒年不詳)立7年而廢,
濟東王劉彭離(生卒年不詳)立29年而廢
外孫
(館陶二子)
堂邑侯陳須(?~前116年),隆慮侯陳蟜(?~前116年)
陳?
孝武陳皇后(生卒年不詳),《漢武故事》雲其名:陳阿嬌

竇太后史書記載

書名
篇目
《史記》
《漢書》
文帝紀
景帝紀
《武帝紀》
《文三王傳》
袁盎晁錯傳》
《竇田灌韓傳》
《儒林傳》
《外戚傳上》 [52] 

竇太后影視形象

年份
名稱
扮演者
圖集
1986年
1995年
孝感動天之緹縈救父
亦玲
1997年
2001年
2004年
2006年
2010年
2010年
2013年
參考資料
  • 1.    《史記三家注》:【索隱】:按:皇甫謐雲名猗房。
  • 2.    《史記·外戚世家》:竇太后,趙之清河觀津人也。
  • 3.    《史記三家注》:【索隱】:按:摯虞注決錄雲“竇太后父少遭秦亂,隱身漁釣,墜泉而死。景帝立,太后遣使者填父所墜淵,起大墳於觀津城南,人間號曰竇氏青山也”。
  • 4.    《史記三家注》:【索隱】:按:決錄雲建字長君。
  • 5.    《史記·外戚世家》:竇皇后兄竇長君,弟曰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其家不知其處。傳十餘家,至宜陽,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餘人,岸崩,盡壓殺卧者,少君獨得脱,不死。
  • 6.    《史記·外戚世家》:呂太后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竇姬家在清河,欲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宦者忘之,誤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詔可,當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彊,乃肯行。
  • 7.    《史記·文帝本紀》: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陳豨軍,定代地,立為代王,都中都。
  • 8.    《史記·外戚世家》: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
  • 9.    《史記·外戚世家》: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 10.    《史記·孝文本紀》:即位十七年,高後八年七月,高後崩。九月,諸呂呂產等欲為亂,以危劉氏,大臣共誅之,謀召立代王,事在呂后語中。
  • 11.    《史記·孝文本紀》: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請立太子。”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其安之。”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閲天下之義理多矣,明於國家之大體。吳王於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豈為不豫哉!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賢及有德義者,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憂天下也。朕甚不取也。”有司皆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千餘歲,古之有天下者莫長焉,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高帝親率士大夫,始平天下,建諸侯,為帝者太祖。諸侯王及列侯始受國者皆亦為其國祖。子孫繼嗣,世世弗絕,天下之大義也,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內。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議不宜。子某最長,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上乃許之。因賜天下民當代父後者爵各一級封將軍薄昭為軹侯。
  • 12.    《史記·孝文本紀》:三月,有司請立皇后。薄太后曰:“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后。”皇后姓竇氏。上為立後故,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
  • 13.    《漢書·外戚傳上》:竇姬為皇后,女為館陶長公主。明年,封少子武為代王,後徙梁,是為梁孝王。
  • 14.    《史記·外戚世家》:立竇姬為皇后,女嫖為長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為梁孝王。
  • 15.    《史記·孝文本紀》: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為諸侯王。上曰:“趙幽王幽死,朕甚憐之,已立其長子遂為趙王。遂弟闢彊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可王。”乃立趙幽王少子闢彊為河間王,以齊劇郡立朱虛侯為城陽王,立東牟侯為濟北王,皇子武為代王,子參為太原王,子揖為梁王。
  • 16.    《史記·梁孝王世家》:孝文帝即位二年,以武為代王,以參為太原王,以勝為梁王。二歲,徙代王為淮陽王。
  • 17.    《史記·梁孝王世家》:初,武為淮陽王十年,而梁王勝卒,諡為梁懷王。懷王最少子,愛幸異於他子。其明年,徙淮陽王武為梁王。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
  • 18.    《史記·外戚世家》:竇皇后親蚤卒,葬觀津。於是薄太后乃詔有司,追尊竇後父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比靈文園法。
  • 19.    《史記·外戚世家》:竇皇后兄竇長君,弟曰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其家不知其處。傳十餘家,至宜陽,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餘人,岸崩,盡壓殺卧者,少君獨得脱,不死。自卜數日當為侯,從其家之長安。聞竇皇后新立,家在觀津,姓竇氏。廣國去時雖小,識其縣名及姓,又常與其姊採桑墮,用為符信,上書自陳。竇皇后言之於文帝,召見,問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復問他何以為驗?對曰:“姊去我西時,與我決於傳舍中,丐沐沐我,請食飯我,乃去。”於是竇後持之而泣,泣涕交橫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賜田宅金錢,封公昆弟,家於長安。
  • 20.    《史記·外戚世家》:絳侯、灌將軍等曰:“吾屬不死,命乃且縣此兩人。兩人所出微,不可不為擇師傅賓客,又復效呂氏大事也。”於是乃選長者士之有節行者與居。竇長君、少君由此為退讓君子,不敢以尊貴驕人。
  • 21.    《史記·外戚世家》:竇皇后病,失明。文帝幸邯鄲慎夫人、尹姬,皆毋子。
  • 22.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從。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長布席,袁盎引卻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説曰:“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後,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與同坐哉!適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賜之。陛下所以為慎夫人,適所以禍之。陛下獨不見‘人彘’乎?”於是上乃説,召語慎夫人。慎夫人賜盎金五十斤。
  • 23.    《史記·文帝本紀》:後七年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宮。
  • 24.    《漢書·景帝紀》:孝景皇帝,文帝太子也。母曰竇皇后。後七年六月,文帝崩。丁未,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薄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 25.    《史記·外戚世家》:孝文帝崩,孝景帝立,乃封廣國為章武侯。長君前死,封其子彭祖為南皮侯。吳楚反時,竇太后從昆弟子竇嬰,任俠自喜,將兵,以軍功為魏其侯。竇氏凡三人為侯。
  • 26.    《史記·梁孝王世家》:孝王,竇太后少子也,愛之,賞賜不可勝道。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裏。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衤複道,自宮連屬於平台三十餘裏。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於天子。出言 ,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東遊説之士。莫不畢至,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之屬。公孫詭多奇邪計,初見王,賜千金,官至中尉,梁號之曰公孫將軍,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鉅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
  • 27.    《史記·梁孝王世家》: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 28.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是時上未立太子,酒酣,從容言曰:“千秋之後傳梁王。”太后驩。竇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太后由此憎竇嬰。竇嬰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竇嬰門籍,不得入朝請。
  • 29.    《史記·梁孝王世家》: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節乘輿駟馬,迎梁王於關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親故。王入則侍景帝同輦,出則同車遊獵,射禽獸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無異。
  • 30.    《史記·梁孝王世家》:十一月,上廢慄太子,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説於景帝,竇太后義格,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辭歸國。
  • 31.    褚少孫補《史記·外戚世家》:蓋聞梁王西入朝,謁竇太后,燕見,與景帝俱侍坐於太后前,語言私説。太后謂帝曰:“吾聞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其義一也。安車大駕,用梁孝王為寄。”
  • 32.    《史記·梁孝王世家》:其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逐其賊,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逐賊,果梁使之。乃遣使冠蓋相望於道,覆按梁,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匿王後宮。使者責二千石急,梁相軒丘豹及內史韓安國進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殺,出之。上由此怨望於梁王。梁王恐,乃使韓安國因長公主謝罪太后,然後得釋。
  • 33.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梁王欲求為嗣,袁盎進説,其後語塞。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刺者至關中,問袁盎,諸君譽之皆不容口。乃見袁盎曰:“臣受梁王金來刺君,君長者,不忍刺君。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袁盎心不樂,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問佔。還,梁刺客後曹輩果遮刺殺盎安陵郭門外。
  • 34.    《漢書·竇田灌韓傳》:梁王以至親故,得自置相、二千石,出入遊戲,僣於天子。天子聞之,心不善。太后知帝弗善,乃怒梁使者,弗見,案責王所為。安國為梁使,見大長公主而泣曰:“何梁王為人子之孝,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不省也?夫前日吳、楚、齊、趙七國反,自關以東皆合從而西向,唯梁最親,為限難。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諸侯擾亂,壹言泣數行而下,跪送臣等六人將兵擊卻吳、楚、吳、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苛禮責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而所見者大,故出稱蹕,入言警,車旗皆帝所賜,即以嫮鄙小縣,驅馳國中,欲誇諸侯,令天下知太后、帝愛之也。今梁使來,輒案責之,梁王恐,日夜滋泣思慕,不知所為。何梁王之忠孝而太后不恤也?”長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為帝言之。”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謝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后遺憂。”悉見梁使,厚賜之。其後,梁王益親歡。太后、長公主更賜安國直千餘金。
  • 35.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孝景三年,吳、楚反、上察宗室諸竇無如嬰賢,召入見,固讓謝,稱病不足任。太后亦慚。於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以讓邪?”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嬰言爰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所賜金,陳廊廡下,軍吏過,輒令財取為用,金無入家者。嬰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為魏其侯。遊士賓客爭歸之。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列侯莫敢與亢禮。
  • 36.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桃侯免相,竇太后數言魏其。景帝曰:“太后豈以臣有愛相魏其者?魏其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衞綰為丞相。
  • 37.    《史記·梁孝王世家》:上怒稍解,因上書請朝。既至關,茅蘭説王,使乘布車,從兩騎入,匿於長公主園。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太后泣曰:“帝殺吾子!”景帝憂恐。於是梁王伏斧質於闕下,謝罪,然後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復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車輦矣。
  • 38.    《史記·梁孝王世家》:三十五年冬,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北獵良山,有獻牛,足出背上,孝王惡之。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諡曰孝王。
  • 39.    《史記·梁孝王世家》:及聞梁王薨,竇太后哭極哀,不食,曰:“帝果殺吾子!”景帝哀懼,不知所為。與長公主計之,乃分梁為五國,盡立孝王男五人為王,女五人皆食湯沐邑。於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説,為帝加壹餐。
  • 40.    《史記·外戚世家》: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
  • 41.    《漢書·儒林傳》:轅固,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於上前。
  • 42.    《漢書·儒林傳》:竇太后好《老子》書,召問固。固曰:“此家人言矣。”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人圈擊彘。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應手而倒。太后默然,亡以復罪。
  • 43.    《漢書·儒林傳》: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 44.    《漢書·武帝紀》:十六歲,後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竇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 45.    《漢書·儒林傳》:竇太后喜《老子》言,不説儒術,得綰、臧之過,以讓上曰:“此欲復為新垣平也!”上因廢明堂事,下綰、臧吏,皆自殺。
  • 46.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武安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迎魯申公,欲設明堂。令諸侯就國,除關,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舉適諸竇,宗室毋節行者,除其屬籍。時諸外家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竇太后。太后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趙綰、王臧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説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 47.    《史記·武帝本紀》: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 48.    《漢書·武帝紀》: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 49.    《史記·外戚世家》:竇太后後孝景帝六歲崩,合葬霸陵。遺詔盡以東宮金錢財物賜長公主嫖。
  • 50.    《史記·太史公自序》:成皋之台,薄氏始基。詘意適代,厥崇諸竇。慄姬偩貴,王氏乃遂。陳後太驕,卒尊子夫。嘉夫德若斯,作外戚世家十九。
  • 51.    《漢書·敍傳下》:詭矣禍福,刑于外戚,高後首命,呂宗顛覆。薄姬墜魏,宗文產德。竇後違意,考盤於代。王氏仄微,世武作嗣。子夫既興,扇而不終。鈎弋憂傷,孝昭以登。上官幼尊,類禡厥宗。史娣、王悼,身遇不祥,及宣饗國,二族後光。恭哀產元,夭而不遂。邛成乘序,履尊三世。飛燕之妖,禍成厥妹。丁、傅僭恣,自求兇害。中山無辜,乃喪馮、衞。惠張、景薄,武陳、宣霍,成許、袁傅,平王之作,事雖歆羨,非天所度。怨咎若茲,如何不恪!進《外戚傳》第六十七。
  • 52.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03]
  • 53.    讀《史記》四十首 其二十九 愛少子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11-18]
  • 54.    《史記·酷吏列傳》:“臨江王既為書謝上,因自殺。竇太后聞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歸家。孝景帝乃使使持節拜都為雁門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從事。匈奴素聞郅都節,居邊,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門。匈奴至為偶人象郅都,令騎馳射莫能中,見憚如此。匈奴患之。竇太后乃竟中都以漢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釋之。竇太后曰:“臨江王獨非忠臣邪?”於是遂斬郅都。”
  • 55.    西漢名臣郅都清廉故事拾遺  .徐州市紀委市監委網站[引用日期2023-11-18]
  • 56.    《資治通鑑·漢紀八》:“冬,十月,梁王來朝。時上未置太子,與梁王宴飲,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詹事竇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之天下,父子相傳,漢之約也,上何以得傳梁王!”太后由此憎嬰。嬰因病免;太后除嬰門籍,不得朝請。梁王以此益驕。”
  • 57.    《史記·三十世家·絳侯周勃世家》:“竇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讓曰:“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竇太后曰:“人主各以時行耳。自竇長君在時,竟不得侯,死後乃其子彭祖顧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景帝曰:“請得與丞相議之。”丞相議之,亞夫曰:“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默然而止。”
  • 58.    《史記·七十列傳·韓長孺列傳》:“梁孝王,景帝母弟,竇太后愛之,令得自請置相、二千石,出入遊戲,僭於天子。”
  • 59.    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11-18]
  • 60.    後漢書·本紀·皇后紀上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11-20]
  • 61.    金洪源.漢初黃老思想與文學氣象[J].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9,34(01):8-13.
  • 62.    陳直.《漢書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 年:459
  • 63.    《太平御覽》引漢·趙岐《三輔決錄》:“文帝竇後名猗,清河觀津人也。父遭秦之亂,隱身漁釣,墜淵而卒。景帝即位,後登尊號,遣使者更填父所墜淵而築起大墳,觀津城南青山是也。”
  • 64.    姜和. 論《史記》西漢初期的政治女性形象[D].遼寧師範大學,2016.
  • 65.    王玉喜. 爵制與秦漢社會研究[D].山東大學,2014:74-75
  • 66.    蔣英姿.“前四史”女性形象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5:71.
  • 67.    趣談七夕  .潮州日報官方網站[引用日期2024-04-02]
  • 68.    《荊楚歲時記》引《世王傳》曰:“竇後少小頭禿,不為家人所齒。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織女,獨不許後出。有光照室,為後之瑞。”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