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存在之鏈

鎖定
存在之鏈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試圖説明整個生命界是一個發展與聯繫的自然階梯,這被後人稱之為“偉大的存在之鏈”,其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中文名
存在之鏈
外文名
The Great Chain ofBeing
別    名
存在巨鏈
類    型
生物學術語

目錄

存在之鏈簡介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在《動物志》中説,“自然界由無生物進展到動物是一個積微漸進的過程,因而由於其連續性,我們難以覺察這些事物間的界限及中間物隸屬於哪一邊。在無生物之後首先是植物類……從這類事物變為動物的過程是連續的……”(亞里士多德1996) [1]  。亞里士多德在《論植物》中説,“這個世界是一個完整而連續的整體,它一刻也不停頓地創造出動物、植物和一切其他的種類”(亞里士多德1995) [2]  。亞里士多德試圖勾勒出生命演進的宏圖,他認為生命的演化應該是這樣的途徑:非生命→植物→動物,這也大致符合基於現代科學的認知。達爾文進化論中的微小變異的連續累積似乎也與亞里士多德的積微漸進的生命演化觀如出一轍 [3] 

存在之鏈主要影響

“偉大的存在之鏈”是亞里士多德在對生物進行經驗性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的,它似乎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它既可歸因於自然創造(亞里士多德的原意),也可以被扣上上帝的帽子,因此,它既被神創論者所利用,也對一些早期的進化論者(如拉馬克)產生過深刻影響 [3] 
在被宗教統治的中世紀,“偉大的存在之鏈”被披上了上帝的外衣,即人們認為在世界中有一個事物自然的等級系統,在這個存在之鏈的最底端是岩石以及別的無生命的物質,在它們之上是植物,然後是簡單的動物種類,例如蠕蟲和飛蟲,在此後有老鼠那樣的小動物,以及像馬那樣的大動物,進一步向鏈條的上方去的是人,人之上是天使,接着是上帝,所有的事物都被固定在它們特定的位置之上,自然事物的目的是根據它在這個體系中的所佔的位置來確定的 [3] 
參考資料
  • 1.    亞里士多德. 1996. 動物志. 顏一譯. 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四卷).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    亞里士多德. 1995. 論植物. 徐開來譯. 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六卷).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pp. 59-100
  • 3.    謝平。生命的起源-進化理論之揚棄與革新。科學出版社,2014,北京(電子版下載地址: http://wetland.ihb.cas.cn/lwycbw/q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