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孔雀舞

(傣族傳統表演性舞蹈)

鎖定
孔雀舞,是中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佈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芒市西雙版納孟定孟連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雲南西部瑞麗市的孔雀舞(傣語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傳一千多年前傣族領袖召麻慄傑數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而學舞,後經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成型,流傳下來,形成孔雀舞。
孔雀舞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規範化的地位圖和步法,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孔雀舞的內容,多為表現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曬翅、展翅、抖翅、亮翅、點水、蹬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孔雀舞感情內在含蓄、舞蹈語彙豐富,舞姿富於雕塑性,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均勻的顫動,身體及手臂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彎”舞姿造型,手形及手的動作也較多,同一個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動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 [2] 
當代以“孔雀舞”聞名的舞蹈家有毛相楊麗萍等。 [2]  [4] 
中文名
孔雀舞
外文名
Peacock Dance
所屬民族
傣族
流行區域
雲南
種    類
雄孔雀舞、小孔雀舞

孔雀舞歷史淵源

孔雀舞歷史起源

傳統孔雀舞 傳統孔雀舞
傣族的歷史悠久,從公元1世紀,漢武帝開發西南後就與內地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來。東漢時,傣族首領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樂舞、魔術、雜技者到洛陽獻藝。由此可見,傣族的樂舞文化早在兩千年前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在諸多古籍中有着關於孔雀的各種記載,以及雲南滇池地區出土的很多漢代的青銅器物上都有孔雀雕飾,從服飾、擺件到勞作工具、生活用品,都彰顯出古時候的傣族先民就非常喜愛孔雀。在傣族的神話中孔雀亦是帶來幸福美好的象徵:傳説中創世之神英叭曾為了幫助叭阿拉武建勐(現雲南景洪地區),放出孔雀,讓其飛到遠方去尋覓穀子,將未消化的穀子作為種子,從此人們開始了農耕;佛經故事《孔雀王》中記載:孔雀是神鳥、聖鳥,它喝過的井水和河水,它都念過咒語,人們喝過“孔雀水”或沐浴後,就能有病治病、無病增壽。據説在當地修建完整的佛寺當中,佛祖身邊都有一對神鳥,即“金娜麗(雌)”“金娜拉(雄)”,且在佛寺裏佛壇上也會擺放孔雀羽毛。可見傣族人民對於孔雀是喜愛崇拜的,也正因如此才滋養了這片舞蹈的土壤。 [3] 
傣族地區大多屬於亞熱帶濕熱氣候,氣温舒適、物產資源豐富,最具代表性的西雙版納地區森林密佈、植物茂盛,繁殖着孔雀、大象等珍奇異獸,孔雀活躍於叢林中,因此從原始時期開始,人類很有可能通過狩獵的方式去觀察、模仿孔雀的形態、動作和生活習性。
據歷史記載,早在7000年前雲南地區就產生了農耕文明,成為我國境內最早的水稻發源地;到了堯舜時期有“象耕鳥耘”的傳説,人們馴服大象來幫助自己耕地,由此可見人類與動物所產生的聯繫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十分久遠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類文明不斷地建立,人們不再單純地依靠勞作勞動賴以生存,經濟科技水平日益發達對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因此人們開始追尋精神文化的滿足。孔雀以其獨特的魅力及高雅的形態吸引着人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模仿孔雀起舞,同時也產生了諸多關於孔雀舞的傳説,其源於自然,始於生活,吸取萬物之靈,深切地感受傣族人民的勤勞勇敢,温柔善良的民族個性。 [3] 

孔雀舞發展變遷

1961年5月1日天安門廣場表演孔雀舞 1961年5月1日天安門廣場表演孔雀舞
傣族民間傳統的孔雀舞有着很長曆史,並被納入了宗教的禮儀之中。孔雀舞是傣族人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壩區,幾乎月月有“擺”(節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趕擺”等民俗節日,只要是盡興歡樂的場所,傣族人民都會聚集在一起,敲響大鑼,打起象腳鼓,跳起姿態優美的“孔雀舞”,歌舞聲中呈現出豐收的喜慶氣氛和民族團結的美好景象。
從20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傣族民間舞蹈藝術家們開始不斷地嘗試改革民間的傳統孔雀舞,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孔雀王子”毛相,他所表演的孔雀舞以獨特的風格見長,目光靈動、動作矯健灑脱、形象逼真,被緬甸人民譽為“孔雀的化身”。1956年,毛相在傳統民間孔雀舞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加工、創作了《雙人孔雀舞》,並在1957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與回族女演員白文芬共同表演《雙人孔雀舞》榮獲銀質獎章,由此傣族孔雀舞從民間走向了舞台。
傳統的孔雀舞多為男子獨舞,而金明編創的《孔雀舞》和刀美蘭編創的《金色的孔雀》在性別上做了極大的改變,第一次將傳統孔雀舞轉換了性別,從男性表演改由女性表演,可謂邁出了“孔雀舞”發展中具有歷史轉變性的一步。刀美蘭和劉金吾編創的舞蹈《金色的孔雀》於1980年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中獲得編導二等獎。 [4] 
楊麗萍創作並表演的《雀之靈》、《雀之戀》為代表,現今舞蹈界流行的“孔雀舞”跳法,是吸納了傳統孔雀舞特色的現代舞蹈,與傳統孔雀舞在服裝、表演方式上差別較大。

孔雀舞舞蹈特點

孔雀舞舞蹈分類

阿里孔雀舞
阿里孔雀舞發源於普蘭縣,流傳在普蘭和獅泉河等地區。這是當地羣眾逢年過節時跳的一種民間舞蹈,表達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跳時大多呈圓圈或半圓圈形,人數不限,無樂器伴奏,但有伴唱。孔雀舞的步伐較單調,但它是一種受人喜愛的民間舞蹈。
基本步伐有“兩步一跺”、“小踮步”。上身的動作較豐富,有“雙擺手”、“抖肩”、“雙叉腰”、“孔雀汲水”等。跳時都有唱詞,舞蹈和唱詞配合得非常緊密。舞者根據詞意做各種動作,如:唱到孔雀如何搖頭?舞者雙手叉腰做“左右搖頭”動作;唱到孔雀如何飛翔?舞者做“雙擺手”動作表示飛翔。其中最有特點的動作就是“孔雀汲水”。動作做法:兩腳腳掌合攏,兩腳外側着地,雙膝向外打開向下深蹲,上身向前傾斜直到把地上的木碗用嘴叨起來後慢慢起來。雙手則一直做飛翔動作“雙擺”。看上去即優美又有特色。
林芝孔雀舞
林芝孔雀舞起源於林芝地區米林縣扎西繞登鄉,流傳在米林縣和扎西繞登鄉。林芝孔雀舞也無樂器伴奏,常常是自唱自跳。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集體舞等多種形式,男女均可。集體舞時為大圓圈隊形,基本上在原地跳,有時也沿順時針方向移動跳。
林芝孔雀舞是當地羣眾在歡渡藏曆年和參加其它民俗節日活動時跳的一種民間歌舞,屆時,人民歡聚在一起喝酒,唱歌,跳“恰巴波”(林芝地區的一種民間歌舞),中間要穿插孔雀舞的表演。孔雀舞的表演屬自娛性的歌舞。亦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巴塘孔雀舞
當地羣眾稱它為“瑪恰曲通”。“瑪恰”即孔雀,“曲通”即汲水,意為孔雀汲水。該舞主要流傳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地區和西藏拉薩等地。孔雀汲水只在逢年過節時才跳,是“巴諧”(巴塘弦子)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歌舞,也是當地羣眾最喜愛的歌舞。
藏戲中的孔雀舞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人們喜聞樂見的古老劇種,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藏戲一般屬歌舞範疇,系用歌舞形式表現文學內容的綜合性藝術。除西藏外,在雲南、四川、甘肅等藏族地區也普遍流行。
藏戲是一種具有濃郁藏族特色的民間歌舞藝術,最初也是從民間説唱等形式發展起來的。公元14世紀時,由興建鐵索橋造福眾生而聞名藏區的偉人珠欽·湯東傑布繼承和發展,已為眾所周知。
藏戲分蘭面具和白麪具兩種,白麪具素稱“扎西協巴”。
藏戲表演分三大段:第一大段開場戲叫“温巴頓”,在劇中起介紹演員、招引觀眾、講解正戲劇情的作用,為正戲演出作準備。第二大段正戲叫“雄”,開始由温巴用板式的唸白介紹劇情和演員所扮角色,然後正式演出。第三大段“扎西”是演出結束前的尾聲,和劇情沒有什麼關係,只是祝福祈祥儀式,接受觀眾的哈達和捐贈。
藏戲的取材,大致來自民間故事、歷史傳説、佛教經典和世事人情等。主要劇目有《文成公主與尼泊爾公主》、《諾桑王了》、《蘇吉尼瑪》、《頓月頓珠》、《朗薩文波》、《卓瓦桑姆》、《白瑪文巴》等。有的藏戲中有孔雀舞的舞蹈片段,利用孔雀的裝束模擬孔雀舞姿。
羌姆中的孔雀舞
“羌姆”即跳或舞的意思,是藏傳佛教各派僧眾在自己寺院範圍內舉行隆重儀式時表演的一種宗教舞蹈藝術。場面壯觀,氣勢宏大,集誦經、音樂、舞蹈為一體。內容主要是驅邪,迎祥,辭別舊歲月。各寺院按照藏曆分別確定一天或若干天為表演日期,爾後連年如此,除此之外不得隨意表演。
“羌姆”的淵源多數專家認為起源於公元八世紀,但也有少數專家認為是起源於苯教時期。各説不一,有待進一步考證。
“羌姆”演出程式中比較固定的角色一般都有神、神兵、妖魔、小丑和飛禽走獸等。
在羌姆中穿插跳孔雀舞只能在扎什倫布寺表演《色莫慶姆》時才能見到。基本動作有“移動平步”、“小跑”、“左右搖頭”、“伸縮脖子”等。動作雖不多,但在《色莫慶姆》中則是必不可少。
雄孔雀舞
這是一種表現女性的孔雀舞。在民間多由男子表演。這類舞,膝部起伏較剛韌,手上動作柔韌,手上動作柔韌挺拔而舒展,小腳較有力,三道彎造型梭角較明顯,動作較大很健美。放大的柔肩、拱肩、 碎抖肩,加強了舞的剛韌而舒展的特點。鼓點有力、渾厚,節拍鮮明,節奏異常豐富。
小孔雀舞
孔雀舞 孔雀舞
表現在小孔雀的舞蹈,這種舞,膝部常用快速的小顫、以及沒有起伏的的矮步,小腿顯得非常輕盈靈活,主力腿常用蹲地小跳使舞蹈非常活潑。手上動作變化輕盈而靈敏,三道彎道造型小巧玲瓏。常用連續的小聳肩使這種舞蹈輕快、活潑、熱情。鼓點快速而輕巧。
傣族人民非常熟悉和了解孔雀的生活特性。因此,孔雀舞有較固定的程式。如孔雀舞的開始,一般都表現孔雀飛出窩巢,靈敏地探視四周,當它發現周圍沒有任何威脅時,才安然地走下山坡,在草坪上翩翩起舞,然後撥開草叢樹枝尋找泉水(或者尋食)。當它找到水時,高興地在水邊照自己身上的影子、飲水、洗澡,瀟灑地抖掉自己身上的水珠,展開它那光彩奪目的翅膀(開屏),與萬物比美,自由幸福地飛翔,等等。這就是孔雀舞的一般程式。
由於孔雀舞的傳説很多,表演者各自根據民間傳説編舞,有的側重摹仿孔雀的舉動,有的表現孔雀的各種內心活動。再加之傣族又分為不同的支系,所以孔雀舞雖有較統一的表演程式,但也不是一個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

孔雀舞表演特點

孔雀舞 孔雀舞
傳統的孔雀舞,過去都由男子頭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裝束,在象腳鼓、鑼、鑔等樂器伴奏下進行舞蹈。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其中有豐富多樣、帶有寓意的手形與各種跳躍、轉動等舞姿,伴隨着優美的“三道彎”軀體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窺看”、“漫步森林”、“飲泉戲水”和“追逐嬉戲”等神態和自然情景。雖然由男子表演的傳統孔雀舞動作偏於剛健、挺拔少有陰柔之美,但流暢的舞姿與模擬孔雀的優美造型往往令觀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別。
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樂器是“象腳鼓”,在傣族,從3、4歲的幼兒到古稀老人,沒有不會擊打象腳鼓的。象腳鼓的高級演奏者,不單純只是打鼓的樂師,同時必定是一名優秀的舞者。
因為傣族舞者所能呈現出的表演水平與鼓手的演奏關係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樂師一般沒有合練,完全靠相互之間的感覺進行默契的配合與表演。擊鼓樂師因熟諳舞蹈,會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選擇和不斷變換鼓點的節奏、速度,以至引導舞者亮出高難絕技。在恰當場合,樂師也會參與到舞蹈中來,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頭、腳各部位,敲打出各種摹仿自然界多種音響的鼓聲技藝高超者,一槌下去,鼓音之長可以將中式上衣扣襻全部解開,再擊一槌,又可將扣襻全部扣上。樂師有時身跨長約80公分小象腳鼓,邊擊鼓邊進行舞蹈。他們的舞姿靈活、歡快,跳躍性強,是青年男子表現個人鼓舞水平和技藝的極好形式。

孔雀舞動作特點

孔雀舞 孔雀舞
由於孔雀舞有不同的傳説和流行的區域,所以其特點有某些方面是有差異的。大致膝都有伏柔韌而較緩慢,手上的動作柔軟一些,三道彎的造型線條柔和,常用拱肩、柔肩、拱胸來加強其優美、內在的感覺,鼓點較緩慢而輕盈。
孔雀作舞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規範化的地位圖和步法,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孔雀舞的內容,多為表現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曬翅、展翹、抖翹、亮翅、點水、蹬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感情內在含蓄、舞蹈語彙豐富,舞姿富於雕塑性,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均勻的顫動,身體及手臂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特有有三道彎舞姿造形,手形及手的動作也較多,同一個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動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
孔雀舞的動作優美曲雅、柔韌內在而又輕盈敏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表現在膝部柔韌的起伏。這是傣族民間舞蹈的共同特點,也是孔雀舞的特點,在變化萬千的動作過程中,膝部始終是帶韌性的起伏,但這種起伏又不是機械的平均起伏,而是隨着內在和外在的感情變化而變化的。如主力腿立直時稍快,而下蹲時期稍慢;在膝部稍直和半蹲的起伏中是帶韌性的。這樣,使孔雀舞顯得非常優美內在。
其二,孔雀舞的特點還通過手臂手腕、手指柔軟剛韌的運用而表現出來,上述三個部位的動作柔軟而不鬆軟,具有剛韌的內在力量。手上每個舞姿的變化柔軟而剛韌。這樣的動作韻律,把孔雀温順、善良、穩重的性格表現得十分完美。
其三,孔雀舞的特點還通過小腿動作的快速、敏捷、眼睛的靈活運用而充分表現出來。
其四,孔雀舞以表演者的身體各部位組成優美曲雅的三道彎造型。如:右五位側提腕立掌手,加拾左勾腳旁掖腿,那彎曲的膝部、肘部,提起的腕部,送出的胯部,稍彎的腰部,微倒的頭部等,這種別具一格的曲線形圖案,再現了孔雀窈窕的體態。孔雀舞三道彎的造型與其他民間舞稍有區別。一般送出的胯部與傾斜的上身方向是相反的,關部多用順倒,即倒向上身傾斜的方向。
孔雀舞的語彙也是非常豐富的。摹仿孔雀的一舉一動,真是千姿百態。如手上的動作有:五位提腕手,四位攤掌立掌手、一七位按掌手,等等。手勢可用掌式、孔雀手式、腿式、嘴半握拳式、扇形手式等。腳下的動作有踮步、起伏步、矮步、點步、頓錯步,還有很多的抬前、旁、後曲腿等優美的典雅的舞姿。肩部往往配合手腳用柔肩、拼肩、拱肩、碎抖肩、聳肩等等。豐富的舞蹈語彙,描繪出孔雀的活潑、靈利、美麗。

孔雀舞伴奏樂器

孔雀舞沒有音樂旋律的伴奏。伴奏樂器雖然僅有象腳鼓、 鑼、鈸等打擊樂,但並不顯得單調。象腳鼓的鼓點異常豐富,音響變化萬千,表演者一般都要選一位很好的鼓手伴奏。這樣,才能打出豐富多彩、激動人心的鼓點。同時能隨着表演者的舞蹈動作和情緒的變化而靈活、巧妙地變換鼓點。木架上按大小順序排列的鑼雖然只打着單一的節奏,但也能隨着表演者的舞蹈動作的節奏,但也隨着表演的情緒和舞蹈動作的變化而有輕、重、快、慢之分。鈸的打法也如此。
當象腳鼓、鑼、鈸三種樂器很協調的齊奏時,即能夠打擊温柔抒情的鼓點,也能打擊出歡騰奔放和渾厚有力的鼓點鼓點。鼓點激發起來演者的激情,同時,表演者精湛的表演藝術又感染了鼓手。圍觀羣眾在表演者跳到高潮時,由一人(可由鼓手或觀眾中的小夥子)帶頭喝彩:“吾-吾”或“水-水”。這時,就出現了一中短波百應的歡騰場面。

孔雀舞服飾特點

孔雀舞與徒手孔雀舞是傳統孔雀舞的兩種舞蹈形式,其中徒手孔雀舞是根據架子孔雀舞逐漸創新發展而來的。民國時期,瑞麗等地區的孔雀舞多數是穿上模仿孔雀尾部的服裝道具戴上面具進行表演的,表演孔雀舞的演員必須將道具捆綁於身上,表演者的肢體也受到服裝道具的限制與影響,也更加耗費舞者體力,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舞者對舞蹈內涵的詮釋。
新中國成立後,孔雀舞舞蹈家毛相將孔雀舞的服裝道具進行了簡化,去除了面具與孔雀架子,使舞者擺脱了舞蹈道具帶來的沉重束縛,並將演出服改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男性表演者穿着有羽毛的長褲表演。由於簡化了服裝道具,孔雀舞的表演與表達效果便更注重舞者的動作與眼神,這對舞者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在舞者高超精妙的舞蹈動作下,孔雀舞靈活度也更高,這種表演也更具有生命力,服飾的簡化也使得舞蹈動作更加豐富。
在舞蹈家金明編的《孔雀舞》中,表演服飾變更為女性的散式長裙,這種服飾上的創新也更加能夠展現孔雀優雅端莊的儀態,使舞蹈韻律變得輕快,表演風格也因此獲得了創新,能夠更好地向觀眾展現舞蹈的內涵。
楊麗萍以獨舞《雀之靈》而家喻户曉,在舞蹈中她身着白色孔雀服,宛若一隻優雅純潔的白色孔雀站在觀眾面前。在《雀之靈》的演出服飾上將《孔雀舞》中藍色的裙襬換成了白色羽毛的搭配,在裙襬上點綴放射狀的尾羽,活靈活現地展現了白色孔雀的美感。這套服飾以輕盈的薄紗為主,展現了舞蹈者輕盈曼妙的身段,將孔雀這種充滿靈氣的百鳥之王的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5] 

孔雀舞地區分佈

孔雀舞的分佈地區較廣,上部阿里三部,中部衞藏四翼,下部朵甘思六岡,都有表現孔雀的民間舞蹈。由於各地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的不同,孔雀舞的表演形式、風格特點、技巧難度、歌詞大意、音樂風格亦有差異。為了説明各地孔雀舞的區別,現借用幾種不同的孔雀舞加以比較和研究。
孔雀舞,傣語稱作“嘎洛湧”和“嘎楠洛”,可以獨舞、雙人舞或三人舞進行表演。它是傣家人最喜愛的有着古老傳統的廣場表演性舞蹈,廣泛流傳於傣族聚居區。其中,尤以瑞麗跳的孔雀舞較為精彩,也較為普及,幾乎每個村寨都有跳孔雀舞的高手,甚至還有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這種孔雀舞,主要模仿孔雀飛奔下山,漫步森林,飲泉嬉水,追逐嬉戲以及拖翅、曬翅、展翅、開屏、飛翔等動作。這些動作有着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每個動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後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圖及固定的動作組合;
每個動作組合又有固定的鼓點伴奏。瑞麗傣族孔雀舞以單人舞為主,也有雙人孔雀舞。舞者以男性居多。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語彙尤為豐富,有“飛跑下山”、“林中窺看”、“漫步森林”、“抖翅”、“點水”等惟妙惟肖模擬孔雀神態的動作。 [1] 

孔雀舞傳承價值

孔雀舞風格輕盈靈秀,情感表達細膩,舞姿婀娜優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它不只在重要熱鬧的民族節慶中單獨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體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維繫民族團結的意義,其代表性使它成為傣族最有文化認同感的舞蹈。
傣族孔雀舞是傣族精神的體現和情感的表達,長期接觸孔雀舞,會對人的心靈起到淨化和陶冶的作用,它間接地推動着傣族舞蹈歷史的發展,是我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9] 
孔雀舞在旅遊景點或民族節日中展示風土民情,渲染節日氣氛,加強與遊客的交流與互動以帶動地方的經濟。但在諸多經濟利益驅使下孔雀舞的發展呈現許多問題,旅遊業在促使人們對於傣族舞蹈挖掘和開發的同時,其商業性質令相關旅遊企業為追逐商業利益,盲目迎合遊客需要,從而使得一些民俗改造或誇張、扭曲了傣族民間舞蹈藝術的本來面目。 [10]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孔雀舞代表人物

孔雀舞毛相

傣族舞蹈家毛相對傳統孔雀舞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他擺脱了傳統面具和服飾的束縛,注重孔雀舞的儀式性和表演性,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傣族舞 “三道彎”特徵的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借鑑泰國、緬甸舞等異國風情和韻律,使孔雀舞真正進入了舞台藝術的行列。他還打破了孔雀舞歷來的男子獨舞形式的束縛,首次採用男女雙人舞形式,實現了男子陽剛之美與女子陰柔之美的完美融合。

孔雀舞刀美蘭

毛相的學生刀美蘭將女子孔雀舞這一形式發揚光大,開創了女性孔雀舞的新紀元。孔雀舞逐漸發展成了以女性為主的獨舞和羣舞,通過刀美蘭的努力,傣族舞開始向具有觀賞性的舞台表演藝術轉變。刀美蘭的代表作《金色的孔雀》,在繼承傳統孔雀舞的基礎上,發揮女性肢體動作柔軟、自由的優勢,更加體現出了女性獨有的柔媚婉轉,為孔雀舞增添了更多典雅、傳情的特質,大大地提升了孔雀舞的審美格調、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力。

孔雀舞楊麗萍

楊麗萍對孔雀舞的動作和藝術表現力也進行了大幅度的創新,一方面充分保留了傳統孔雀舞的精神本質和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又大幅提高了其藝術性。在其代表作《雀之靈》中,利用肢體語言完美再現了孔雀飛翔、旋轉、覓食等豐富多樣的姿態動作,極富藝術表現力。 [7] 

孔雀舞保護措施

2013 年,中緬胞波節就舉行了中緬孔雀舞大賽。兩國孔雀舞藝人通過同台競技,得以近距離的觀摩同行的舞蹈技藝,這為雙方互相交流促進提供了平台。 [8] 
隨着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在我國逐漸被推廣,由政府引導帶動民間自上而下的非遺搶救、保護工作熱火朝天地展開。孔雀舞申遺的成功,離不開國家級傳承人約相、旺臘對孔雀舞的秉承。瑞麗市政府對於孔雀舞進行了大力的扶持,不僅給予一定經費進行多方傳承,還經政府的引導在約相家創建了孔雀舞的傳承基地,每到週末與寒暑假來此學習傳統孔雀舞的學生絡繹不絕,為孔雀舞技藝的民間傳承創造了優越條件。同時“非遺進校園”活動與展演活動也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 [11] 

孔雀舞衍生作品

《孔雀公主》是北京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的神話愛情電影,於1982 年上映。該片改編自傣族神話傳説,講述了王子召樹屯在金鹿的指引下,與孔雀公主喃穆諾娜相識相愛,不斷衝破重重阻礙,二人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對於電影整體而言,電影內注入了大量的傣族孔雀舞的元素。 [6] 

孔雀舞民間傳説

孔雀舞歷史傳説1

雀之靈
雀之靈(2張)
孔雀舞具有廣泛的羣眾性和悠久的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人民中間就已經流傳着許多有關孔雀舞的優美傳説,召樹屯與蘭吾羅娜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民間在“趕擺”、過節以及各種喜慶日子裏表演的孔雀舞,都是根據各種傳説編成的。其中有一個傳説是這樣講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貧窮的傣族小夥子為了謀生,他每天都到江邊的一棵空心樹下釣魚,並且每次都能釣到很多。可是,有一天他從早釣到晚,連個魚影子地看不到。他感到萬分奇怪。
孔雀舞 孔雀舞
正在這時候,突然一陣輕風颳來,吹到他身後那棵空心樹內。發出了“嗡嗡”聲響。這時,江邊的果樹上熟透了果了,也隨風叮叮咚咚落入江中,發出清脆悦耳的聲響。就在這一瞬間,他見江中映示出山坡上孔雀窈窕的倒影。見此情影,小夥子驚喜地回頭觀看,只見一對綠孔雀展開了美麗的翎羽,正隨着動聽的聲響翩翩起舞。
當時,小夥子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高聲説道:“啊!我今天到了神仙住的地方了!”於是,小夥子丟下釣竿,驚喜地跑回村寨,活靈活現地給鄉親們講述所見到的一切。鄉親們聽後了十分驚奇,都盼望自己也能親眼看到那動人的情景。後來,小夥子帶着眾多鄉親來到江邊,把那棵空心樹砍倒,鋸婁做成長鼓,蒙上一層黃牛皮,用手一敲打,頓時發出了“嘣-嘣叭-嘣”的悠揚聲響,然後,小夥子又找來銅盆、銅鍋蓋,讓其他青年隨着敲的節奏聲義織敲打。接着,小夥子在快樂的鼓樂聲中,摹仿孔雀的一舉一動,跳起惟妙惟肖的孔雀舞。當時,觀看的羣眾都看得入迷,百看不厭。從那以後,鄉親們一致推選小夥子到“趕擺”的羣眾集會上跳孔雀舞。在“趕擺”的日子裏,小夥子為傣家人首次表演人孔雀舞,藝術地再現了孔雀形象,博得傣家的讚賞。從此,這種在象腳鼓和鑼伴奏一的孔雀舞,就在傣族人民中間流傳開了。

孔雀舞歷史傳説2

關於孔雀舞的傳説民間還有很多版本。比如有一個傳説是這樣講的:據説,在很古老的時候,孔雀的羽毛並非像現在這樣五光十色,也沒有那美麗的“圓眼”羽翎。只因它馴良、温順而被人喜愛。一次,在當地舉行小乘教“擺帕拉”宗教節日慶典時,聽説佛祖為此下凡此地。為能得到佛光的普照,虔誠的信徒們紛紛趕到寺院,把佛祖圍得水泄不通。
有一隻棲息在遙遠天柱山上的雄孔雀得知佛祖下凡的音信後,急忙趕往寺廟可惜已經過遲無法靠近佛祖,而在人羣外急得團團打轉。孔雀的虔誠之心被佛祖察覺後,便向孔雀投去一束佛光。不巧這束神力無比的佛光,只落在了來回奔跑孔雀的尾部,使雄孔雀尾部的根根羽翎霎時綴上了鑲有金圈的“圓眼”紋圖案,成為人們所見到的樣子。在佛祖離去時,特意叮囑孔雀:在明年的“擺帕拉”節時再見。從此以後,每當“擺帕拉”節,佛祖釋迦牟尼便會高坐於蓮花寶座上,接受人們朝拜之後,觀看從天柱山趕來的孔雀向佛祖獻演的孔雀舞。同時,孔雀也將向人們展現佛祖賜予它羽毛的異彩。從此後,每當宗教節日和年節慶典,人們為了賧佛和祈求吉祥,就都要表演民間傳統的孔雀舞。

孔雀舞歷史傳説3

另一個傳説是,從前傣族有一個王國,國內有一個漂亮又高貴的王子,他是許多女孩兒的夢中情人,有一天王子和侍衞一起去打獵,他們追一隻子追到了湖邊,王子看到有七隻孔雀從天邊飛來,它們繞着湖打着圈,舞姿優美徐徐落下。七隻孔雀褪下孔雀魔法羽翼,變成七位漂亮的公主,其中第七個長的最漂亮,舞跳的最好,王子愛上了這位七公主。回到王國王子整天想着這位漂亮的公主,有一天,王子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思念,再次來到了湖邊,趁她們不注意,偷走了七公主的魔法羽翼,等到其他六位姐姐穿上她們的羽翼飛走的時候,只有這位最小的公主還在尋找自己的衣服,這時候王子走了出來把衣服還給了這位最漂亮的公主,她也立刻愛上了這位相貌英俊又高貴的王子,他們結婚後,公主教她的子民孔雀舞並教會了他們做孔雀衣,百姓們都很尊敬愛戴她,他和王子幸福的生活着,一直到最後。
參考資料
  • 1.    傣族舞蹈與孔雀   .中國音樂網[引用日期2012-11-29]
  • 2.    李奇釗. 談談孔雀舞[J]. 小學生必讀(中年級版), 2020, (9):22-23.
  • 3.    劉家寶, 於睿. 淺談傣族孔雀舞的發展與流變[J]. 今古文創, 2021, (32):90-93.
  • 4.    劉家寶, 於睿. 淺談傣族孔雀舞的發展與流變[J]. 今古文創, 2021, (32):90-93.
  • 5.    蔣方舟, 戴蕊. 雲南傣族孔雀舞的具象傳承與意象表達[J]. 尋根, 2023, (3):136-142.
  • 6.    張馨月. 從影視作品視角下探究傣族孔雀舞的特點變化與審美價值[J]. 藝術評鑑, 2021, (17):68-71.
  • 7.    馬思文. “一帶一路”背景下民間舞蹈對跨境民族文化認同的影響 ——以傣族孔雀舞為例[J]. 藝術評鑑, 2022, (20):53-56.
  • 8.    馬思文. “一帶一路”背景下民間舞蹈對跨境民族文化認同的影響 ——以傣族孔雀舞為例[J]. 藝術評鑑, 2022, (20):53-56.
  • 9.    陳驛. 傣族“孔雀舞”及其對傣族文化認同的影響[J]. 戲劇之家, 2017, (5):191.
  • 10.    張迪. 傣族孔雀舞由民間走向舞台的人類學思考[J]. 歌海, 2016, (6):101-103,110.
  • 11.    林東旭. 民間舞蹈對中緬跨境民族文化認同的影響——以傣族孔雀舞為個案[J]. 中國藝術時空, 2017, (1):92-97.
展開全部 收起